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胆囊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囊隆起性病变的影像、临床和病理学特点以及三者的关系,提高此类疾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2年6月-2009年6月期间419例胆囊隆起性病变并行手术治疗患者的资料,对影像、临床及病理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本资料组中胆固醇息肉82.33%,炎性息肉6.44%,腺肌瘤0.5%,腺瘤7.9%,腺癌1.2%,腺瘤恶变1.7%,其中良性息肉占97.14%,恶性者仅占2.86%,良恶性息肉在民族、症状、性别方面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合并结石及伴有胆囊炎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胆固醇息肉多为多发,而腺瘤性息肉多为单发,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1,P<0.05),胆固醇性息肉、腺瘤及腺癌在发病部位上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者在病灶直径方面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囊隆起性病变中胆固醇息肉占多数,对于年龄大于50岁伴胆囊炎合并结石且息肉单发大于1cm的患者应重点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胆囊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病理与超声特点,为此病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56例胆囊隆起性病变并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图像。结果胆固醇息肉占75.3%,炎性息肉占13.6%,腺肌病占1.8%,腺瘤占7.7%,腺癌占1.5%。其中胆固醇性息肉多为多发,腺瘤性息肉多为单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固醇性息肉、腺瘤及腺癌病灶直径两两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隆起性病变中,胆固醇息肉占多数,对多发性胆固醇性息肉无临床症状者可建议不手术;对单发腺瘤或炎性息肉患者建议手术;疑有恶性肿瘤者建议及时手术。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此病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胆囊增生性病变是胆囊壁中某种组织成分增生所致的胆囊壁局限性增厚或胆囊腔内崔起性病变. 胆囊息肉样病变 [病理与临床概要] 胆囊息肉样病变主要包括三类病变.①胆固醇性息肉:占全部基肉的95%以上,常为多发,为巨噬细胞吞会胆固醇结晶后沉积于胆囊黏膜所形成,也是胆固醇沉着症的一种表现;②炎症性息肉:有胆囊炎史,为慢性炎症局部增生的结果;③腺瘤样息肉:少见,体积常较前两者大,组织学为乳头状腺瘤或腺瘤,是真正的肿瘤性病变,有癌变倾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原发性胆囊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息肉样病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选择我院近 4年间胆囊手术切除中筛选出息肉样病变 6 0例 ,其中非肿瘤性病变 42例 (胆固醇性息肉 2 4例 ,炎性息肉 2例 ,腺肌增生病 16例 ) ;肿瘤性病变 18例 (胆囊腺瘤 5例 ,胆囊癌 13例 )进行病理形态观察。发现非肿瘤性病变占息肉样病变 70 %(42 /6 0 ) ,肿瘤性病变 3 0 % (18/6 0 )。部分腺肌增生症和胆囊腺瘤 ,上皮细胞有不同程度不典型增生 ,应警惕恶变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胆囊小隆起性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旨在提高胆囊早期癌的检出率。方法:将34例B型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胆囊小隆起性病变的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34例胆囊小隆起性病变中胆固醇息肉18例,最大径均<1cm,其中14例(14/18)为多发,基底窄;腺肌瘤样增生7例,壁厚;腺瘤5例,最大径均>1cm;早期胆囊癌3例,最大径在1.1~1.7cm之间,均为腺瘤恶变。另1例肉芽肿性胆囊炎误为胆囊癌。结论:胆囊小隆起性病变的性质与大小有关。可较大单发息肉及局限性腺肌瘤样增生,仅依椐声像图与胆囊真性肿瘤(腺瘤、早期癌)鉴别较困难,应积极超声随访或手术。节段型腺肌瘤样增生胆囊底部壁增厚,壁内可见小囊状结构,粘膜面平整,为区别胆囊癌与慢性胆囊炎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手术切除指征.方法 对124例PLG病人术前B超、手术切除标本及术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标本示PLG直径<1 cm者共72例,≥1 cm者52例.病理示:胆固醇性息肉59例(47.6%),胆囊腺瘤35例(28.2%),炎性息肉18例(14.5%),胆囊癌8例(6.5%),其他4例(3.2%).良性组与潜在恶性及恶性组病人年龄、息肉数目、PLG大小、PLG形态、胆囊结石、血流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4.1~71.6,P<0.05).结论 PLG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均应手术切除:病人年龄≥50岁的单发息肉,并存胆囊结石,息肉直径≥1 cm,广基息肉或血流信号丰富,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一、胆囊肿物的种类日本文献把胆囊内直径10mm以下的肿物称之谓胆囊小隆起性病变,从病理特点上可分为两大类。 1.非肿瘤性病变常见的有:①胆固醇性息肉;②腺瘤样增生;③腺肌瘤病;④炎症性息肉;⑤淋巴性息肉等。 2.肿瘤性病变主要有:腺瘤、腺瘤内癌、腺癌等。二、常见胆囊肿物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胆囊肿物一般多无临床症状,只有少数病例可  相似文献   

8.
<正>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gallbladder,PLG)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胆囊占位性病变,常见的病理类型主要为胆固醇息肉,胆囊腺瘤和胆囊癌。其中胆固醇息肉是胆囊非肿瘤性息肉样病变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可占腔内息肉的60%~90%;而胆囊腺瘤是最常见的胆囊良性肿瘤,胆囊癌主要病理类型则为腺癌,可由腺瘤恶变发展而来~([1])。超声检查是临床发现和诊断PLG的重要手段,随着近年来健康体检的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胆囊隆起性病变的诊断、治疗及疗效.方法 对B超和病理检测出的胆囊隆起性病变5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胆固醇性隆起性病变直径<10mm为63.5%,以多个隆起性病变、肿瘤性隆起性病变倾向单发直径≥10mm为75%(9/12),恶变1例直径为19mm.结论 隆起性病变伴有结石者应行手术治疗,对多发性胆固醇性息肉有临床症状考虑手术,无症状思想顾虑严重者可考虑手术,单发腺瘤或炎性隆起性病变主张手术,疑为恶性肿瘤者应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临床特征,探讨疑似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手术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4月在我院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考虑胆囊隆起性病变并行胆囊切除术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总结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临床特征,并探讨疑似胆囊胆固醇性息肉手术适应证.结果 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胆囊内多发隆起样病变且最大者直径<10 mm定义为疑似胆囊胆固醇性息肉,所选取的68例患者中,56例术前诊断为疑似胆囊胆固醇性息肉,61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胆固醇性息肉,其中术前诊断为疑似胆囊胆固醇性息肉患者中有54例病理诊断为胆固醇性息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6.4%(54/56).结论 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病变多多发,直径多<10 mm,大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少数患者可有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的轻微胀痛不适.对于疑似胆囊胆固醇性息肉患者若直径>10 mm,伴胆囊炎或胆囊结石并有腹部症状体征,存在恶性变可能,或强烈要求手术治疗,可予以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对比老年胆囊息肉患者的不同手术治疗对于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8月~2015年2月收治的老年胆囊息肉患者112例,根据随机对照双盲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给予腹腔镜辅助下胆道镜保胆息肉取出术,对照组给予常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结果: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便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毕和术后7d的外周血CD3+和CD3+CD8+淋巴细胞绝对值都明显低于术前(P<0.05),不过治疗组术毕和术后7d的外周血CD3+和CD3+CD8+淋巴细胞绝对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腹胀、黄疸、恶心呕吐、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经过调查,治疗组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辅助下胆道镜保胆息肉取出术治疗老年胆囊息肉患者具有更好的微创性与安全性,能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从而有利于总体生活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外科治疗的负面效应。【方法】以7026名体检人员为研究对象,分析胆囊息肉检出率;以283名行胆囊息肉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术后负面效应发生情况;查阅文献获取胆囊息肉手术后负面效应发生情况及其恶变情况的数据。【结果】胆囊息肉总体检出率为3.22%,我院胆囊息肉术后负面效应发生率为16.61%。将相关文献结果进行汇总,845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负面效应发生率为6.15%。7篇文献共报道胆囊息肉恶变率为4.21%。【结论】扩大化的外科治疗胆囊息肉给患者带来的负面效应远甚于息肉本身恶变给患者带来的负面效应,胆囊息肉外科治疗需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息肉)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保胆取石(息肉)术治疗胆囊疾病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1例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息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病人中,成功行微创保胆取石术18例,成功率85.7%,3例病人由于腹腔粘连、慢性炎症较重,中转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住院时间1—7d,平均4d。全部病例术后复查B超显示无结石残留,切口愈合良好。随访17人,随访率94.4%,术后随访1个月-2年,1例病人胆囊结石复发(5.5%);2例胆囊收缩功能不良(11.1%);1例胆漏(5.5%);1例术后胆囊粘膜出血(5.5%)。结论在严格控制适应证下,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息肉)术治疗胆囊疾病是可行、安全的,并且有效的保留了胆囊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创内镜保胆取息肉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息肉的疗效。方法:128例胆囊息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观察组行微创内镜保胆取息肉术治疗,对照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第1次排气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第1次排气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内镜保胆取息肉术治疗胆囊息肉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排气早及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术前超声微创保胆治疗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9月74例胆囊结石患者、61胆囊息肉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术前超声检查结果及手术资料。结果术前常规超声观察上述患者中有5例胆囊周围粘连,均为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患者;术中发现4例胆囊结石患者胆囊周围粘连严重而中转开腹,3例因合并胆囊管结石嵌顿无法取出,改腹腔镜胆囊切除,余均一次性取石成功,结石直径2-30mm,结石取净率100%;2例胆囊息肉患者术中冰冻结果为腺瘤性息肉,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余均一次性摘除息肉成功,取出息肉93个,息肉直径7~14mm;术后无胆瘘等严重并发症,恢复快。结论术前超声对腹腔镜保胆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腹腔镜保胆治疗胆囊疾病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PRIMARY benign ureteral tumors are rare and they arise from the mesodermal tissue of the ureteral wall.Less than 200 cases have been documented in published reports. 1 Bilateral ureteral fibroepithelial polyps are extremely rare and commonly occur in the proximal ureter,causing complete ureteral obstruction.Pyeloplasty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improving renal function.Here we report a case with sequential bilateral ureteral fibroepithelial polyps causing obstructive hydronephrosis.  相似文献   

17.
超声造影在胆囊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胆囊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存在的局限性。方法对6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超声造影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超声造影检查中,胆囊癌的超声造影依据类型不同,呈多样性改变,其准确率为79.31%;局限性胆囊腺肌增生症的主要表现是囊壁与周围胆囊壁呈现等增强或略高增强,与周围胆囊壁界限清楚,延迟期呈等增强或略低增强,准确率为60.00%;胆囊息肉主要表现为动脉期及延迟期始终与胆囊壁呈同步等增强或略高于胆囊壁,准确率为75.76%。结论超声造影在胆囊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对部分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较困难。  相似文献   

18.
罗显文  张策 《西部医学》2013,(4):534-535
目的探讨胆囊皱襞位置异常与胆囊疾病的关系。方法对超声探查发现的2900例皱襞胆囊患者,根据其位置分为胆囊皱襞正常组1450例(A组)和胆囊皱裂位置异常组1450例(B组),并对两组患者发生胆囊疾病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A组中正常胆囊占58%(841例),病变胆囊占42%(609例),其中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发病率分别约12.3%、8.4%、9.5%、6.3%、3.5%、2.0%;B组中正常胆囊占11.8%(172例),病变胆囊占88.2%(1278例),其中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发病率分别约20.1%、9.2%、38.5%、11.8%、5.6%、3.0%。B组胆囊病变发病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胆囊由于皱襞异常,影响胆汁排泄及胆囊收缩功能,导致胆汁淤积,是胆囊疾病发生的病因之一,且皱襞越近底部或皱襞横贯性越大,胆囊疾病的发病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鼻孔息肉的诊断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8年行鼻内镜手术56例后鼻孔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患者中,50例源自鼻窦囊肿或息肉,其中,上颌窦46例,前组筛窦2例,后组筛窦1例,另1例来自蝶窦。源于囟门2例,源于中鼻甲和嗅沟鼻中隔各2例。所有病例均在鼻内镜下手术,随访1~3年,2例复发在鼻内镜下行二次手术治愈。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后鼻孔息肉微创、安全、有效。彻底切除鼻息肉蒂基部,才能有效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老年人与中青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方法本研究选取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后确诊的153例结肠息肉并行内镜下息肉切除的患者,其中老年组(年龄≥60岁)71例,检出息肉共275枚,中青年组(年龄<60岁)82例,检出息肉共396枚。回顾性分析并比较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的性别、合并疾病、息肉数量、部位、形态、病理类型、手术方法、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的大肠息肉好发于男性,且中青年组男性息肉比例(70.7%)高于老年组(53.5%);老年组具有合并症的患者高于中青年组(47.9%vs 25.6%,P<0.05)。中青年组左半结肠息肉比例大于老年组(65.9%vs 45.5%,P<0.05);老年组直径在1.0-2.0 cm之间的息肉枚数及山田Ⅲ型息肉枚数明显高于中青年组;两组患者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息肉,尤其以管状腺瘤为高发。两组患者的内镜下息肉切除方式、术后并发症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老年人和中青年的大肠息肉具有各自的特点,因而在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时需要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