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对患者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发病72h内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420例,分别采集10个证候要素(包括内风、内火、内湿、痰、瘀、气虚、气滞、阳虚、阴虚、阳亢),并于发病第3天以及2周时分别测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根据发病第3天和发病2周时NIHSS测评结果差值计算改善率,并用Spearman等级相关的统计方法检验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类型(单一证候要素以及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早期疗效的关系。结果急性期证候要素以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P=0.039)较非内风患者具有在发病2周时预后好的特点;急性期证候要素表现为瘀+内风的患者(P=0.028)较瘀不合并内风的患者具有在发病2周时预后好的特点;而内风+内火(P=0.025)、内风+痰(P=0.021)、内湿+气虚(P=0.011)以及气滞+内火(P=0.005)的患者分别较内风不合并痰火、内湿不合并气虚、气滞不合并内火者在发病2周时病情容易加重;而内火、内湿等其他类型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发病2周时预后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以内风或瘀+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病情较易改善;而以内风+内火、内风+痰、内湿+气虚或气滞+内火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早期病情易出现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对患者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发病72h内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420例,分别采集10个证候要素(包括内风、内火、内湿、痰、瘀、气虚、气滞、阳虚、阴虚、阳亢),并于发病第3天以及2周时分别测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根据发病第3天和发病2周时NIHSS测评结果差值计算改善率,并用Spearman等级相关的统计方法检验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类型(单一证候要素以及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早期疗效的关系。结果急性期证候要素以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P=0.039)较非内风患者具有在发病2周时预后好的特点;急性期证候要素表现为瘀+内风的患者(P=0.028)较瘀不合并内风的患者具有在发病2周时预后好的特点;而内风+内火(P=0.025)、内风+痰(P=0.021)、内湿+气虚(P=0.011)以及气滞+内火(P=0.005)的患者分别较内风不合并痰火、内湿不合并气虚、气滞不合并内火者在发病2周时病情容易加重;而内火、内湿等其他类型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发病2周时预后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以内风或瘀+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病情较易改善;而以内风+内火、内风+痰、内湿+气虚或气滞+内火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早期病情易出现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证候要素、体质类型及二者的关系。方法对52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确定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中医体质类型,并对中医证候要素及中医体质类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证候要素主要为气虚(63.5%)、血瘀(51.9%)、痰湿(50%)和内火(30.8%)。体质主要为气虚质(57.7%)、痰湿质(34.6%)和血瘀质(28.8%)。体质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气虚质与气虚、痰湿、内火显著正相关;痰湿质与痰湿、气虚显著正相关;血瘀质与血瘀、痰湿显著正相关。结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瘀、痰湿、内火为主;气虚质、痰湿质和血瘀质是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主要体质;中医证候要素与中医体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中风发病多重危险因素及病情变化时重要的临床表征和证候要素,通过危险因素、病情变化时所呈现的基本证候要素及临床表征的预警作用对中风进行积极的预防。方法:收集急性中风患者80例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多重危险因素、发病前病情变化临床表征、生化、血常规等进行记录、分析。结果:中风患者中高血压发病率较高,存在2个及2个以上危险因素者占87.5%;发生频率较高的临床表征为急躁易怒/烦躁不安/心烦不宁、神疲乏力/倦怠嗜卧、口干口苦等。对临床表征进行聚类分析,出现频率最高的急躁易怒/烦躁不安/心烦不宁自成一类,其次是气虚风痰证候和风火痰热证候。结论:中风多重危险因素包括四大基础疾病及生活饮食习惯,中风发病前病情变化组最常见的临床表征为急躁易怒/烦躁不安/心烦不宁、神疲乏力/倦怠嗜卧、口干口苦,头晕昏沉等,发病前主要的证候要素为气虚风痰证候和风火痰热证候。  相似文献   

5.
不同年龄组缺血性中风患者急性期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不同年龄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证候分布规律进行调查分析,明确证候分布规律与不同年龄组的相关性,为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3987例缺血性中风病人,按年龄分为4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和回顾调查。结果:缺血性中风频率最高的证型是痰湿证,其次是血瘀证,风证最低。两证组合形式出现最多,其中以痰湿证和血瘀证组合最多。以66~75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65岁以上组发病率明显高于65岁以下组。结论:痰、瘀是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因子分析方法,探索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合并脑微出血患者的证候要素特征。方法收集195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合并脑微出血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资料,建立临床资料数据库,对各个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进行因子分析统计,采用主成分分析进行公因子提取,并根据结果确定中医证候要素。结果因子分析共提取6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为80.56%,结合中医证候学进行判断,可归纳为痰湿、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肝阳上亢等。结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合并脑微出血证候要素以痰湿、气虚、血瘀为主,临床治疗应重视健脾化痰、补气、活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子午流注时辰规律以及证候要素特点,分析经脉气血流注与证候要素对缺血性中风发病时间的影响。方法收集重庆市中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383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时的证候要素和发病时间,应用圆形分布法分析发病的时间规律,并计算发病高峰期,以是否为高峰期发病为因变量,证候要素为自变量进行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证候要素对发病时间的影响。结果根据子午流注纳甲法推算出缺血性中风发病时的值日经,经圆形分布统计分析,r值为0.018,经雷氏检验P0.05,故缺血性中风发病无显著的值日经聚集趋势。分析子午流注纳子法时辰周期的发病规律发现,发病高峰为7时04分,发病高峰期为3时02分至11时06分,r值为0.5238,经雷氏检验P0.05,即寅时至巳时为缺血性中风发病的高峰期。以是否为高峰期发病为因变量,证候要素为自变量进行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瘀、痰湿、气虚为是否高峰期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其OR值分别为:3.76,4.21,3.55。结论气血流经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时为缺血性中风发病的高峰期,血瘀、痰湿、气虚证候要素为是否高峰期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缺血性中风治法的分布进行研究,评估其临床疗效价值。方法 检索1978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Infrastructure Database,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 Database,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Sino Med)。基于上述四大数据库内检索有关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研究文献。对各个文献证候、治法、方药等信息进行规范化、等级化采集处理后建立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与治法数据库。运用量表评价和等级化赋分方法分析证候要素和治法,通过Kendall''s tau-b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描述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与治法之间、各证候要素间、各治法间的相关性及其分布。结果 通过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纳入文献具有同质性、可进行后续统计量的合并。本研究共纳入450条证候、治法,经统一规范化拆分后得到1 287个单一证候要素,1 562个单一治法。各证候要素与其相对应的治法(除窍闭-开窍)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除了相对应的证候要素与治法外,痰湿-益气(-0.52),气虚-开窍(-0.56)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课题组以Ⅰ类,Ⅱ类,Ⅲ类由高至低代表证候和治法要素的重要性。气虚、血瘀和火热、痰湿、腑实是缺血性中风Ⅰ类证候要素;阴虚、内风为其Ⅱ类证候要素;阴虚与阳虚为其Ⅲ类证候要素;袪痰湿、清热、通腑和熄风、活血化瘀、益气是缺血性中风Ⅰ类治法,袪痰湿、清热、通腑相伴出现的可能性较大;熄风、活血化瘀、益气相伴出现的可能性较大。滋阴、理气是缺血性中风Ⅱ类治法,其关联性较高,常相伴出现。开窍、补阳、通络分别为缺血性中风Ⅲ,Ⅳ,Ⅴ类治法。结论 气虚、血瘀、痰湿、火热、腑实是缺血性中风主要证候要素,气虚血瘀、痰热腑实为其主要证候类型;袪痰湿、清热、通腑和活血化瘀、熄风、益气治法在缺血性中风治疗中占据主要地位;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时,袪痰湿、清热、通腑治法常联合使用,活血化瘀法常与益气熄风法联合使用,以起协同增效之力。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编制及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颖  马斌  刘强  王永炎 《中医杂志》2011,52(24):2097-2101
目的 研制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并探讨其研制的方法学. 方法 在对证候诊断和证候评价进行界定基础上,通过分析两轮专家问卷调查数据和14880例次临床信息采集数据,提取内风、内火、痰湿、瘀、气虚和阴虚6个证候要素,采用Cronbach's α系数评价各证候要素相关条目专家评分的一致性,Spearman秩相关系数评价四诊信息条目对证候要素的诊断重要性,采用Logistic判别法构造量表诊断模型并为量表条目赋权.结果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适合于对急性期和恢复早期患者的证候诊断,在特异性、敏感性和判断准确率方面明显优于1994年《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结论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临床可操作性强,其研制方法可为病证结合临床评价体系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王平平  高颖  张扬  马斌 《中医药研究》2012,(11):1325-1327
目的评价缺血性中风不同时点单证候动态演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提取2004年9月200g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等多中心住院的缺血性中风患者4个时点(发病3d、14d、28d、90d)的中医四诊信息,发病第90天BI评分,对不同时点单证候动态演变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病第3天和第14天:内风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单证候变化组间比较与预后无明显相关;内火证、痰湿证证候消失组较证候不变组、证候新增组预后佳。发病第14天和第28天:阴虚证证候新增组较证候消失组预后差,余单证候变化组间比较与预后无明显相关。发病第28天和第90天:内风证证候新增组较证候不变组预后差;内火证、气虚证证候消失组较证候不变组预后佳;痰湿证、阴虚证单证候变化组间比较与预后无明显相关;血瘀证证候新增组较较证候不变组、证候消失组预后差。结论缺血性中风不同时点不同单证候演变对中风病的预后影响不同,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要素的影响。方法收集行血管内介入治疗且符合入选标准的64例患者资料。治疗前及治疗后2 d填写《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得出证候要素,运用统计分析,得出该类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本研究急性缺血性中风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出现频次最多的证候要素为内风,为64频次;血瘀次之,为27频次;而阴虚出现频次最少,为8频次。治疗后出现频次最多的证候要素为内风,为47频次;血瘀次之,为35频次;而阴虚出现频次最少,为8频次。其中内风证、血瘀证治疗前后出现频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手术可能增加血瘀证、火热证,手术后的治疗应注重活血化瘀,同时适当清热、息风、化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在不同时间节点的动态演变。方法以缺血性中风住院患者为对象,采集患者入院时、发病第14天、发病第30天的证候要素,应用关联分析法,构建复杂网络,采用层次结构核心算法,抽取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核心关系网络,分析证候要素在不同时点的动态演变。结果共纳入缺血性中风患者60例,患者入院时证候要素以风证、痰证、血瘀证为主;发病14天、发病30天均以痰证、血瘀证为主。在具体表现方面,入院时以病情数变、神情躁扰不宁、发病即达高峰、高黏滞血症、脉细或细数等表现为主;发病14天时以脉滑或濡、脉弦、舌紫黯为主;发病30天时以高黏滞血症、脉滑或濡、脉弦、舌紫暗为主。结论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在不同时点呈现动态演变,痰证、血瘀证贯穿了病程始终,并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末梢微循环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96例,对所有患者行NIHSS评分、中医症状与体征积分、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评分及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检查,统计并分析数据的分布及相关性。结果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末梢血液灌注量与年龄、NIHSS积分、中医症状与体征积分均呈直线负相关(P 0. 05);证候要素上与气虚证存在显著直线负相关(P 0. 01),气虚组的末梢血液灌注量低于非气虚组(P 0. 05)。余证候积分无统计学上的相关性(P 0. 05);证候表现及分布上,以痰湿证候为最多,其次为内火证和气虚证。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年龄越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或气虚证候越明显,则其末梢微循环越差,且在此阶段内表现最明显的证候为痰湿证。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将25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观察,填写病例观察表,由课题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共同量化诊断证型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不同分期、病情程度、既往病史与证型的关系。结果:中风急性期前2周风证是最为常见证候,痰证次之;至发病2—4周,风证和痰证并重;在恢复期前3个月,血瘀证为最常见证候,痰证、火热证次之;在恢复期的后3个月,气虚、血瘀、痰阻为其主要证候;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候,阴虚阳亢、风证、痰证次之。中风病情轻、中、重度患者均以风证、痰证为主要证候,病情轻度患者血瘀证次之,病情中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病情重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但出现概率与风证、痰证相近;中风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的患者均以风证为主要证候,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证次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患者均以痰证、血瘀证次之;糖尿病患者以阴虚阳亢证和火热证为主要证候,风证次之。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发展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患者病情程度越严重,其病机变化越复杂,且患者既往病史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型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将25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观察,填写病例观察表,由课题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共同量化诊断证型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不同分期、病情程度、既往病史与证型的关系。结果:中风急性期前2周风证是最为常见证候,痰证次之;至发病2~4周,风证和痰证并重;在恢复期前3个月,血瘀证为最常见证候,痰证、火热证次之;在恢复期的后3个月,气虚、血瘀、痰阻为其主要证候;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候,阴虚阳亢、风证、痰证次之。中风病情轻、中、重度患者均以风证、痰证为主要证候,病情轻度患者血瘀证次之,病情中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病情重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但出现概率与风证、痰证相近;中风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的患者均以风证为主要证候,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证次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患者均以痰证、血瘀证次之;糖尿病患者以阴虚阳亢证和火热证为主要证候,风证次之。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发展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患者病情程度越严重,其病机变化越复杂,且患者既往病史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型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风病虚实证候演变特征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风病例520例发病后3、7、14、21、28、90 d的证候演变特征及与预后相关性。结果:中风发病初期,内风证表现最为明显,3 d后比例降低;内火证、痰湿证与气虚证在不同时间点的比例均较高。单因素分析,气虚证、痰热、痰热持续组NIHSS评分均显著较高,BI评分均显著较低(P0.01)。多因素分析,气虚证与痰热持续是中风预后的独立因素(P0.01)。结论:中风病虚实证候与患者预后相关,气虚证及痰热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准确评价证候,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乏辨证金标准的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灵敏度与特异度的校正方法。方法收集全国9个省市10家医院的缺血性中风患者204例,每例患者分别采用《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和《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完成证候要素判断,同时由3位中医专家对患者证候要素进行独立的临床经验辨证,2位及以上专家的共同意见作为证候要素的专家经验判断结果,完成灵敏度与特异度的校正。构造似然函数时,假设专家经验综合辨证方法独立于量表辨证,而两种量表辨证结果彼此不独立。采用MCMC方法,根据贝叶斯参数估计原理,利用抽样方法进行后验密度估计。结果与《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相比,《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内风证、血瘀证的敏感度有显著提升,痰湿证和气虚证方面敏感度显著降低(P0.05)。量表和专家经验综合判断都体现出较好的特异度。结论采用多诊断方法用于同一总体时估计灵敏度与特异度的校正方法,可应用于缺乏金标准的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量表灵敏度与特异度做出校正后的估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我院临床缺血性中风病例,探讨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相关性,为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制定统一表格,采集283例受试者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资料,由课题组指派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人员,对已经入组的受试者,集中进行统一的证候评价,得出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283例受试对象总体上以气虚证和血瘀证出现频率最高.经聚类分析,结合各证候要素在受试者中所占比例,可见,脑梗死受试者的主要证候表现均为气虚血瘀证.受试者中表现为二证相兼和三证相兼的比例最高,一证独见的受试者中,以“气虚”和“血瘀”型最多;二证并见的,以“血瘀+气虚”型最多,三证并见的,以“血瘀+气虚+痰湿”最多;四证并见的,以“内风+内火+血瘀+气虚”最多.由此可见,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最常见的证候要素.结论:缺血性中风患者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的证候表现,证候要素的组合复杂,出现频率以二证、三证组合为最多,多表现为气虚、血瘀的单独出现或相互组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的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分布及其相关性。方法:对20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定及中医体质辨识。结果:1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体质有别于一般人群的体质;2风痰瘀阻证是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主要证型,痰湿质、湿热质和血瘀质是其主要体质。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体质以痰湿质、湿热质和血瘀质最多,证型以风痰瘀阻最多。根据体质可调理论,可以在中风发生之前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达到中医"治未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量表等级化方法研究分析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治法,评估其临床分布及疗效价值。方法检索1978年1月—2018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 Med)。于四大数据库内检索有关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研究文献。对各个文献证候、治法、方药等信息进行规范化、等级化采集处理后建立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与治法数据库。运用量表评价和等级化赋分方法分析证候要素和治法,描述其在缺血性中风中的分布情况。结果通过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纳入文献具有同质性,可进行统计量的合并,故开展后续统计研究。本研究共纳入450条证候、治法,经统一规范化拆分后得到1287个单一证候要素、1562个单一治法。对其等级化赋分后进行频数统计,证候要素降序排列依次为:血瘀、气虚、痰湿、内风、火热等;治法降序排列依次为:活血化瘀、益气、祛痰湿、熄风、通络等。证候要素和治法的等级化赋分统计结果可互相印证,表明此方法具有可行性。结论活血化瘀治法在缺血性中风治法中频数最高,体现活血化瘀法在临床具有较重要的疗效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