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实验性牙周炎对小鼠骨髓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生成的影响,初步探讨ROS在牙周炎中的作用。方法:选用8周龄C57BL/6雌性小鼠20只,采用丝线结扎法建立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在术后4周取材,对小鼠上颌骨进行micro?CT扫描、HE染色及TRAP染色;取小鼠四肢骨髓,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中ROS含量水平。结果:实验组术后4周,上颌第二磨牙从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增大,近远中及根分叉处牙槽骨吸收明显,成骨细胞减少;单位长度破骨细胞数显著增多(P < 0.001);小鼠骨髓中ROS平均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01)。结论:ROS含量在实验性牙周炎小鼠骨髓中增加,可能影响成骨和破骨细胞的分化,参与牙周炎骨吸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环孢素A(CsA)联合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g-LPS)局部用药对大鼠下颌第一磨牙颊侧牙龈面积及远中釉牙骨质界到牙槽脊顶距离(CEJ-ABC)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分8组,每组5只,各组大鼠下颌骨第一磨牙颊侧分别注射生理盐水,CsA(2.0 mg/kg),高、中、低剂量的LPS(10.0,1.0,0.1 μg)及CsA(2.0 mg/kg)与不同剂量LPS的混合液。30 d后处死大鼠,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处理大鼠下颌骨标本,观察大鼠下颌骨第一磨牙处牙龈组织、牙槽骨的变化。结果:CsA(2.0 mg/kg)导致第一磨牙颊侧牙龈面积增加,远中CEJ-ABC距离变大,但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的LPS(10.0 μg)可以导致牙槽骨吸收,CEJ-ABC距离增加,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LPS(10.0 μg)与CsA联合作用时对牙槽骨同样具有破坏作用,CEJ-ABC距离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中、低剂量LPS单独及与CsA联合应用时对牙槽骨均无明显影响,CEJ-ABC距离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别(P>0.05);所有实验组的大鼠均未出现颊侧牙龈面积增大,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CsA(2.0 mg/kg)局部应用于大鼠牙周组织,既不引起牙龈增生,也不引起牙槽骨的吸收;低剂量CsA对高剂量LPS(10.0 μg)引起的牙槽骨吸收无明显的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资料,对成人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的牙根及牙槽骨进行形态学分析,以全面了解大范围移动上前牙后,其牙根及牙槽骨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选取12例成人(18~40岁)上颌前突病例,在正畸治疗前后拍摄CBCT,利用转化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通过构建治疗前后的矢状截面重叠图和三维重建图定性分析根周牙槽骨的相对变化规律,并定量测量治疗前后的牙根长度、唇腭侧不同水平牙槽骨厚度、唇腭侧及近远中牙槽骨高度。各项指标均由同一操作者重复测量3次取均值,并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2例中有6例切牙根周牙槽骨变化以唇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64±1.18) mm]、腭侧骨厚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93±2.00) mm]、牙根少量吸收[(-0.95±0.79) mm]为特征,另6例的切牙根周牙槽骨变化以唇侧骨厚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2.12±1.46) mm]、腭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2.88±0.58) mm]、牙根大量吸收[(-2.12±1.43) mm]为特征;12例尖牙治疗前后根周牙槽骨变化基本一致,唇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27±1.86) mm],腭侧骨厚度有不同程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6.40±6.00) mm],牙根少量吸收[(-1.12±1.19) mm];所有上前牙治疗后三维方向上牙槽骨高度均不同程度降低,腭侧最为显著。结论: 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治疗后,切牙根尖移动量越大,牙根吸收量越大,牙根唇侧牙槽骨相对厚度增加、腭侧相对厚度减少,但整体厚度降低;治疗后上前牙牙槽骨高度普遍降低,并以腭侧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XCR2在小鼠种植体周围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小鼠的右上颌第一磨牙拔除后即刻植入种植体,愈合4周达骨结合后,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通过结扎浸有热灭活牙龈卟啉单胞菌的丝线诱导种植体周围炎,治疗组腹腔注射CXCR2抑制剂SB225002,对照组及模型组注射生理盐水。连续注射14 d后,肉眼观察牙龈大体形态;应用Micro-CT检测种植体周围骨丧失情况;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牙龈总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TRAP染色观察牙槽嵴顶破骨细胞数量差异;RT-PCR检测Cxcl1 (人白细胞介素-8小鼠功能同源物)及骨吸收相关因子Rankl mRNA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骨吸收程度、中性粒细胞及破骨细胞数量、Cxcl1及Rankl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治疗组的骨吸收程度、中性粒细胞及破骨细胞数量、Cxcl1及Rankl 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结论 CXCR2在小鼠种植体周围炎中参与中性粒细胞募集和破骨细胞生成,可能是种植体周围炎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5.
不同方法建立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比较牙颈部丝线结扎 高糖水、牙颈部丝线结扎 高糖水 牙周致病菌引起牙周炎的病程是否相同.方法40只5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N)组、牙颈部丝线 高糖(P1)组(以10%的糖水代替饮水)、牙颈部丝线结扎结扎 牙龈卟啉单胞菌 高糖(P2)组、牙颈部丝线结扎 牙龈卟啉单胞菌 具核梭杆菌 高糖组(P3),并在不同时间段进行微生物学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加入的细菌均定檀成功,且加入的细菌为大鼠牙周的优势菌.组织学结果显示P1组在2周时形成龈炎。4周时形成较典型的牙周炎;P1组2周时表现为急性期牙周炎。4周时表现为慢性牙周炎,P2组的病程与P2基本相似。但病变程度更为严重。结论 牙颈部丝线结扎 高糖水结合接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在两周时就能成功的诱导牙周炎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在限制性应激条件下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探讨限制性应激在实验性牙周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用0.012mm不锈钢丝线结扎左上颌第一磨牙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应激组(给予限制性应激),另一组为非应激组(单纯结扎),结扎后1、2、3、4周后检测牙龈指数。每组大鼠分别在施加应激后第2、3、4、5周随机各取6只处死,应激指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激素(CORT)在血清中的含量,以及牙槽骨丧失程度(AL)。结果大鼠结扎后的左上颌第一磨牙牙龈指数均高于未结扎的右上颌第一磨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激组ACTH和CORT含量均高于非应激组(P<0.01);应激组结扎区AL明显高于非应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激组前4周AL与时间成正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激可以加重牙槽骨的吸收,并且随着应激时间的增加,牙槽骨吸收的程度也会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把细菌涂抹、丝线结扎、高糖水喂养3种牙周炎致病因子共同作用于大鼠牙周组织,建立一种稳定、重复率高、可提供研究的牙周炎动物模型。方法:Wistar大鼠45只 随机分成3组,每组15只。① 激素组,每只隔日肌注醋酸泥泼松龙1.25mg(用 0.4mL生理盐水稀释);② 正畸钢丝结扎组,用正畸钢丝结扎大鼠第一磨牙颈部。③ 带菌丝线结扎组,用带菌丝线结扎大鼠第一磨牙并且在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的颊腭两侧打结,每日以高糖水饲之。结果:激素组第3天开始体重逐渐下降,被毛粗糙,食欲下降,第2周开始有死亡,至第4周剩余的6只,只有1/3大鼠牙龈轻度红肿,探诊未见出血 、溢脓及牙齿松动等症状;正畸钢丝结扎组体征无明显变化,第2周开始有1/3大鼠陆续出现牙龈红肿 、探诊出血等症状,至第4周后,牙龈红肿 、探诊出血等症状明显好转。带菌丝线结扎组第2周开始出现牙周红肿 、探诊出血 、溢脓等症状,至第4周全部大鼠牙周均有中 、重度牙周炎改变,未见死亡。结论:3种牙周炎致病因子共同作用于大鼠牙周组织,较其他单一方法牙周炎体征更典型,可以建立一种稳定重复率高的,可提供研究的牙周炎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构建白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基因敲除小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初探IL?17A参与调控牙周炎骨破坏的机制。方法:选用雄性IL?17A基因敲除(knock out,KO)的C57BL/6小鼠和相同基因背景的野生型(wild type,WT)C57BL/6小鼠,通过结扎和喂菌诱导小鼠实验性牙周炎,WT小鼠及KO小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牙周炎组。确认结扎4周后处死小鼠收集上颌骨,进行Micro?CT断层成像、HE染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免疫组化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在喂菌和结扎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中,在Micro?CT的三维重建及近远中向截面上,KO小鼠较WT小鼠牙槽骨吸收减少,KO小鼠上颌第二磨牙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的近中线性距离为(0.51 ± 0.11)mm,远中为(0.45 ± 0.04)mm,显著低于WT小鼠的近中(0.61 ± 0.09)mm和远中(0.65 ± 0.08)mm(P < 0.05);KO小鼠骨体积分数比为41.88 ± 1.82,显著高于WT小鼠的36.55 ± 2.08(P < 0.05);KO小鼠骨密度为84.39 ± 2.11,显著高于WT小鼠的76.90 ± 2.55(P < 0.05);HE染色中可见牙槽骨吸收减少;TRAP染色中可见TRAP染色阳性细胞减少;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牙周组织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κB ligand,RANKL)的表达降低。结论:牙周炎中IL?17A可能有促进牙周炎发生发展及促进牙槽骨吸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泛素编辑酶A20在抑制小鼠实验性牙周炎牙槽骨吸收中的作用并探索其潜在机制。方法:将2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无牙周炎(Control)组、牙周炎及PBS注射(PBS+P)组、牙周炎及阴性对照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注射(AAV+P)组、牙周炎及A20过表达AAV(AAV?A20)注射(A20+P)组。采用丝线结扎联合局部涂菌构建C57BL/6J小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在小鼠牙龈局部注射AAV?A20以实现A20在牙周组织的过表达。A20免疫荧光染色验证AAV?A20在局部牙周组织的转染效率。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苏木素伊红(ha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比较各组小鼠牙槽骨吸收程度及上颌第一第二磨牙之间破骨细胞数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牙周组织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В ligand,RANKL)及自噬相关因子表达。结果:与PBS+P组及AAV+P组相比,A20+P组小鼠牙周组织自噬水平降低(Beclin?1、LC3B表达下降,p62表达上升),RANKL表达下调,上颌第一第二磨牙之间TRAP阳性破骨细胞数目减少,牙槽骨吸收程度减轻。结论:A20通过负向调控自噬缓解小鼠实验性牙周炎牙槽骨吸收,有望成为牙周炎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在限制性应激条件下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探讨限制性应激在实验性牙周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用0.012 mm不锈钢丝线结扎左上颌第一磨牙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应激组(给予限制性应激),另一组为非应激组(单纯结扎)。每组大鼠分别在施加应激后第2、3、4、5周随机各取6只处死,检测牙龈指数、应激指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和皮质酮激素(corticosterone,CORT)在血清中的含量以及牙槽骨丧失程度(attachment loss,AL)。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鼠结扎后的左上颌第一磨牙牙龈指数均高于未结扎的右上颌第一磨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激组ACTH和CORT含量均高于非应激组(P<0.01);应激组结扎区AL明显高于非应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激组前4周AL与时间呈正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激可以加重牙槽骨的吸收,并且随着应激时间的增加,牙槽骨吸收的程度也会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使用小鼠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murine 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 mSDF-1)结合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以及骨胶原支架(Bio-Oss®)构建无外加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化骨的可行性,并检验其体内异位成骨的效果。方法:将32只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于小鼠颅部做皮肤切口,各组小鼠分别植入:(1)1 ∶50(体积比)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混合液+骨胶原支架(空白对照组);(2)10-3 mol/L SIM溶液+骨胶原支架(SIM组);(3)200 mg/L mSDF-1溶液+骨胶原支架(mSDF-1组);(4)10-3 mol/L SIM+200 mg/L mSDF-1溶液+骨胶原支架(SIM+mSDF-1组)。植入1周后,连续2 d,每天分别在支架局部注射上述各组相应的溶液50 μL。饲养6周后,取出支架及其周围组织,通过软X射线投射成像及灰度测定、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定性及定量观察其成骨效果。结果:SIM+mSDF-1组软X射线灰度值[(421 836.5±65 425.7)像素]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153 345.6±45 222.2)像素,P<0.01]、SIM组[(158 119.2±100 284.2)像素,P<0.01]以及mSDF-1组[(255 529.5±152 142.4)像素,P<0.05];在SIM+mSDF-1组内可见明显的骨桥蛋白和骨钙素的表达;SIM+mSDF-1组血管丛密度[(46±8)条/mm2]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23±7)条/mm2, P<0.01]和SIM组[(24±6)条/mm2, P<0.01]。结论:使用mSDF-1结合SIM以及骨胶原支架构建的无外加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化骨可于小鼠颅部皮下异位成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B7 H4(sB7 H4)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夹心法检测61例胃癌患者与51例正常人血清sB7 H4水平,分析其与病理类型、治疗前后、胃癌其他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结果胃癌患者血清sB7 H4水平(49.14±16.16)μg/L明显高于正常人(32.67±12.28)μg/L,P<0.01。低分化腺癌患者sB7 H4水平(64.51±20.67)μg/L高于高分化腺癌(36.78±13.39)μg/L、粘液腺癌(42.79±12.31)μg/L和印戒细胞癌(44.62±12.27)μg/L,P<0.05。手术前胃癌患者血清sB7 H4水平(58.09±15.28)μg/L明显高于术后(38.58±9.49)μg/L,P<0.01。胃癌患者血清sB7 H4水平与CEA、CA19 9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胃癌患者血清中高水平的sB7 H4及其与病理类型、治疗情况、及其他肿瘤标志物相关,提示sB7 H4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可为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靶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是否影响牙周炎进展。方法以ApoE基因敲除的C57BL/6J(ApoE-/-)小鼠和相同基因背景的野生型C57BL/6J(C57)小鼠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丝线结扎小鼠的上颌双侧第二磨牙,实验组接种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对照组只完成牙周结扎过程而不接种细菌。用纸尖从牙周袋获取P.gingivalis进行菌落计数;截取上颌骨标本行亚甲基蓝染色,观察牙周组织损伤程度。结果普通饮食条件下,ApoE-/-小鼠血清脂质水平显著高于C57小鼠;实验第7d时实验组ApoE-/-小鼠牙周组织中获取的P.gingivalis菌落数为(8 341.66±1 217.88)个,显著高于C57小鼠(4 466.66±1 115.87)个(P<0.05);实验组ApoE-/-小鼠牙槽骨吸收量为(506.87±93.89)μm,显著高于C57小鼠(322.18±41.40)μm(P<0.05)。结论 ApoE-/-小鼠血清脂质水平升高,牙周清除P.gingivalis能力下降,牙周病进展加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EPC)与雌激素联合应用防止PCI术后再狭窄的效果。方法雌性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Ⅰ:假手术组;Ⅱ:对照组;Ⅲ:雌激素组;Ⅳ:EPC组;Ⅴ:雌激素+EPC组。卵巢切除术后,Ⅲ组和Ⅴ组给予雌激素替代治疗,其余动物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卵巢切除前及卵巢切除后3?d、2周分别采血,应用放免法检测血清雌激素水平。实验动物高脂饮食6周后应用氧化酶法检测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用直接法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从兔外周血分离培养单个核细胞,制备EPC悬液以备细胞移植。建立兔腹主动脉损伤模型,Ⅰ组动物仅分离暴露出股动脉而不做球囊损伤,Ⅳ组和Ⅴ组动物损伤血管局部经导管给予EPC悬液2?mL输注,其余动物(除Ⅰ组外)给予生理盐水2?mL,4周后,伊文斯蓝染色检测损伤血管段内皮修复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增殖程度,HE染色观察管腔丢失情况。结果与Ⅰ、Ⅱ、Ⅳ组相比,Ⅲ、Ⅴ组雌激素水平明显升高(P<0.01),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P<0.15),甘油三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Ⅴ组与Ⅲ、Ⅳ组相比,内皮修复程度、细胞增殖程度及管腔丢失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0.2±5.1)% vs (85.1±4.1)%、(83.9±6.5)%,P<0.05],[(15.67±2.98)% vs (26.02±4.18)%、(24.87±3.54)%,P<0.01],[(17.61±2.69)% vs (38.43±4.35)%、(41.15±4.45)%,P<0.01]。结论EPC与雌激素联合应用能加速内皮修复,减少血管腔丢失。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并比较丹参与泼尼松龙两者合用及单独使用泼尼松龙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初诊患者中、晚期各60例,各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丹参联合泼尼松龙(第1组)及单独使用泼尼松龙(第2组)治疗3个月,比较用药前、后患者病损面积、张口度和疼痛指数的变化,比较两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第1组口腔黏膜下纤维化中期和晚期患者的灰白色病损面积分别由(10.37±3.40) cm2和(19.60±3.27) cm2减少为(5.90±4.10) cm2和(16.33±4.02) cm2,中晚各期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口度分别由(3.41±0.77) cm和(1.98±0.39) cm增加为(3.87±0.67) cm和(2.26±0.46) cm,中晚各期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组治疗后中期患者的灰白色病损面积由(10.87±3.18)cm2减少为(6.70±3.75) cm2,张口度由(3.57±0.75) cm增加为(3.97±0.69) c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晚期治疗前后比较,其灰白色病损面积和张口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治疗中期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有效率分别为86.66%和73.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种方法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晚期的有效率分别为70%和16.67%,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丹参与泼尼松龙联合用药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还可减少泼尼松龙引起的不良反应。结论:丹参联合泼尼松龙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对博来霉素(bleomycin,BLM)诱导的硬皮病小鼠的治疗效果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 C57BL/6J 雌性小鼠 24 只,采用皮下注射 BLM [2 mg/(kg·d)]建立硬皮病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BLM 组、ADSCs(皮下)组 和 ADSCs(静脉)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2 mL/(kg·d)皮下注射,其余3组分别给予BLM皮下注射,连续3周,然后,ADSCs皮下和尾静脉注射组分别给予皮下和尾静脉注射 ADSCs(2×105个细胞)治疗,每4天1次,共3次。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细胞中的辅助T细胞17(T-helper 17,TH17)及 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 ,Treg),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 检测小鼠血清中白介素(interleukin,IL)-6、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 的含量, 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 eosin staining,HE )观察小鼠的皮肤和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BLM 组较正常对照组小鼠脾细胞中 TH17 和 Treg所占比例升高(15.30%±1.29 % vs. 4.32%±0.79%;9.90%±1.95% vs. 5.18%±1.35%,P均<0.05),经 ADSCs 治疗后,TH17 所占比例降低(5.02%±0.83%,6.00%±0.82% vs.15.30%±1.29%, P均<0.05),而 Treg所占比例升高(14.32%±1.59%,11.09%±4.31%vs. 9.90%±1.95%, 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LM 组小鼠肺组织中 IL-17、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 mRNA 表达水平及血清中 IL-6 的含量均升高[3.54±0.30,10.65±0.66, 5.37±0.52 vs. 1.00±0.00; (21.2±1.74) ng/L vs. (16.87±1.09) ng/L, P均<0.05],ADSCs 治疗后,其表达量下降[1.63±0.45,1.50±0.29 vs.3.54±0.30;3.11±0.85,2.98±0.76 vs.10.65±0.66;1.45±0.47,1.59±0.41 vs. 5.37±0.52; (17.87±1.45) ng/L, (17.61±1.16) ng/L vs. (21.2±1.74) ng/L, P均<0.05],ADSCs(皮下)组和ADSCs(静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LM 组小鼠血清中 TGF-β 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33.95±2.49) ng/L vs. (28.8±2.29) ng/L, P<0.05],但小鼠肺组织中 TGF-β mRNA 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17±0.11 vs.1.00±0.00, P>0.05),经 ADSCs 治疗后 TGF-β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变化[1.25±0.11,1.26±0.12 vs.1.17±0.11; (31.84±2.04) ng/L, (31.25±2.36) ng/L vs. (33.95±2.49) ng/L,P>0.05]。HE 染色结果显示,BLM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肺组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间隔断裂或消失;皮肤真皮层增厚,有大量的胶原纤维积聚,经ADSCs治疗后小鼠肺组织炎症有所改善,皮肤的真皮层变薄,胶原纤维积聚减少。结论: ADSCs 可以有效缓解硬皮病小鼠肺的炎症和皮肤的纤维化症状,其抗炎和抗纤维化作用与其免疫调节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是否通过抑制肺动脉RhoA/Rho激酶通路的激活而逆转低氧所致的大鼠肺动脉高压及肺血管重构.方法:32只成年雄性We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C,D组建立常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自低氧干预第1天起C组每日给予1 mg/mL阿托伐他汀溶液10 mg/kg灌胃,D组以生理盐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一种快速高效且不需要借助呼吸机和开胸操作的方法,建立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 取40只雄性昆明小鼠(6~8周龄,体重18~25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15 min+再灌注24 h组、缺血30 min+再灌注24 h组和缺血45 min+再灌注24 h组,每组10只。给予2%异氟烷气体麻醉,分离胸大肌和胸小肌,于左侧第3、4肋间隙挤出心脏,迅速定位,假手术组仅穿线不结扎,手术组分别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15、30和45 min后,松开结扎线24 h以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同时在结扎前、结扎后5 min及再灌注24 h后进行心电图检测。再灌注24 h后在结扎部位再次进行结扎,进行伊文思蓝-TTC染色,垂直于心脏长轴切片,检测心肌缺血区和梗死区面积。结果: 至再灌注24 h后,小鼠生存率为90%,心肌缺血再灌注造模成功率86.7%。心电图检测显示LAD结扎5 min后均出现T波高耸,ST段抬高,QRS波增宽。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ST段逐渐回落。结扎LAD 5 min后,肉眼可见结扎线以下心室壁呈现灰白色,再灌注24 h后可见与周围组织区分明显的白色梗死区,心脏搏动频率和幅度较结扎前明显减弱。心肌组织切片经伊文思蓝-TTC染色呈现界限明显的缺血区、梗死区和正常心肌组织区。缺血45 min+再灌注24 h组小鼠(切片缺血区面积+梗死区面积)/左室总面积比值为(63.8±6.36)%,梗死区面积/(梗死区+缺血区面积)比值为(46.7±5.77)%。结论: 该方法建立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减少了呼吸机使用所需要的时间,操作快速便捷,造模成功率大于85%。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观察截冠留根法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时对下牙槽神经损伤的影响。 方法选取62例要求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患者(智齿牙根尖与下颌管连结),按照拔除方式不同分为截冠留根组与传统拔牙组,比较2组术后1周下牙槽神经损伤发生率、出血率、术后疼痛时间及患者满意度,观察2组术后18个月感染发生率,观察截冠留根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术后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断根移位情况。 结果2组术后1周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冠留根组下牙槽神经损伤发生率低于传统拔牙组(P<0.05);截冠留根组术后疼痛时间短于传统拔牙组(P<0.01);截冠留根组患者满意度优于传统拔牙组(P<0.05);2组术后18个月之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断根移位(0.51±0.06) mm,术后6个月移位(1.14±0.13) mm,术后12个月移位(1.48±0.17) mm,术后18个月移位(1.50±0.18)mm,趋于稳定,21例经二次手术拔除断根。 结论截冠留根法拔除下颌第三磨牙可减轻对下牙槽神经损伤,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获得其满意,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