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肾小球基膜抗体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以肾小球性肾炎迅速发展和肾活检可见多数肾小球有新月体形成为特征 ;当伴有肺出血时即为Goodpasture综合征。作者观察了抗肾小球基膜抗体病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和血浆交换治疗的远期疗效和重度肾衰竭的恢复程度。方法 患者接受口服泼尼松龙 (约 1mg·kg 1 ·d 1 ,最大剂量 60mg/d)和口服环磷酰胺 ( 2~ 3mg·kg 1 ·d 1 ,大于 55岁者减量 ) ,并用离心细胞分离器每天作血浆交换 ( 50mL/kg,最大量4L)至少 1 4d或直至不能检出抗肾小球基膜抗体为止。替代液体使用加钙、钾…  相似文献   

2.
<正>C3肾小球病是最近才被认识的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肾小球免疫荧光仅有C3沉积为典型特点。C3肾小球病包括C3肾小球肾炎和致密物沉积病(dense deposit disease,DDD)。C3肾小球病最主要的病理形态表现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该病发病年龄分布广泛,从幼儿至老年均有报道。随着对该病的认识逐步加深,现已明确C3肾小球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研究抗B淋巴纲胞刺激因子(Blys)单克隆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 抽取36例SLE患者外周血,每例外周血分成等份分别不加或加入抗BlyS单克隆抗体分组培养,检测比较培养后各组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补体和多种狼疮相关细胞因子含量的差异.结果 狼疮组加入抗BlyS单克隆抗体培养后,血浆中的IgG、IgM水平均比未加单抗组培养后的水平低,IgA水平仅有下降趋势;血浆补体C3、C4水平较未加单抗组高;且血浆中狼疮相关细胞因子Bly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6水平均较未加单抗组低.结论 抗BlyS单克隆抗体在体外能够抑制狼疮患者外周血中的免疫球蛋白过度升高和补体的下降,以及狼疮相关损害因子偏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GR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9月至2023年1月在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接受达雷妥尤单抗治疗的复发难治性MGR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血液学缓解、肾脏缓解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共纳入5例复发难治性MGRS患者,年龄为51(50,57)岁,病程58(23,59)月。轻链沉积病(LCDD)2例,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PGNMID)2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的C3肾小球病1例。在接受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后,2例基线血差值轻链>50 mg/L的患者中有1例实现血液学完全缓解,1例达到部分缓解,而3例血差值轻链20~50 mg/L的患者中有2例降至<10 mg/L。中位随访10(9,12)月,5例患者均存活,2例获得肾脏缓解。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咳嗽、寒战、咽喉不适,均为1级,无患者因输注反应中断治疗。此外,1例患者出现非感染性的低热,1例出现轻度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均可迅速恢复。结论:对于复发难治性MGRS患者,达雷妥尤单抗的血液学缓解率高,安全性好,部分患者可获得较好的肾...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结缔组织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7例经大剂量激素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和静脉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4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抗磷脂综合征和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各1例]患者予利妥昔单抗治疗,并评价利妥昔单抗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和预后.结果 患者中女性6例,男性1例,年龄21~58岁,病程3个月~20年.利妥昔单抗可有效改善包括顽固性重度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狼疮肾炎等临床表现.4例患者在首剂利妥昔单抗应用后3周~5个月出现感染(包括带状疱疹1例次,单纯疱疹1例次,败血症1例次和肺部感染3例次),3例因严重肺部感染致呼吸衰竭死亡.结论 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结缔组织病有效,但合并免疫抑制剂应用可能出现严重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8例致密物沉积病(DDD)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反应,旨在提高对DDD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方法:对经临床、肾脏病理(光镜、免疫病理和电镜)确诊的8例DD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1)一般情况:8例患者男性5例,女性3例,起病时平均年龄(18.4±9.20)岁(8~32岁),至肾活检时平均病程(2.49±2.04)年(0.17~7年).(2)临床特征:患者均有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 g/24h)和镜下血尿,伴肉眼血尿、高血压、血清肌酐升高、低补体血症和贫血者分别为3、5、2、6和5例.均未见部分脂肪营养不良与眼脉络膜疣.(3)病理特点:光镜下7例表现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例表现为肾小球系膜增生性病变.肾小球细胞数并无明显增加,肾小球基膜(GBM)病变明显,GBM嗜伊红性明显增强,PAS强阳性.免疫病理以C3为主,伴(或)不伴免疫球蛋白在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呈线状或绸带状沉积,部分可沉积于肾小管基膜和包曼囊壁.电镜下均表现为GBM内伴(或)不伴肾小管基膜内、包曼囊壁有高电子致密物沉积.(4)治疗及疗效:有5例患者入院前接受泼尼松、环磷酰胺和(或)环孢素治疗,无明显效果,有2例出现股骨头坏死.1例曾接受雷公藤多甙治疗,尿蛋白减少.诊断明确后有6例患者回访,均先后接受雷公藤多甙治疗者,尿蛋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有1例先接受泼尼松联合霉酚酸酯治疗2年无效,切换为雷公藤多甙治疗3月后尿蛋白有所减少. 结论:(1)对青少年,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镜下血尿、高血压,尤其合并低补体C3血症与贫血,对一般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患者要警惕DDD.(2)肾脏病理光镜下突出病理改变在GBM,表现为嗜伊红性明显增强,PAS强阳性.免疫病理以C3为主在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呈线状或绸带状沉积,电镜检查可以明确诊断.(3)DDD对一般的免疫抑制治疗无效,有7例患者接受雷公藤多甙治疗,尿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雷公藤多甙对DDD的确切疗效有待积累更多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7.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 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难题之一。抗整合素α4β7单克隆抗体主要包括维得利珠单抗(VDZ)和正在研发的阿利鲁单抗(abrilumab)。VDZ是目前唯一上市的肠道选择性抗淋巴细胞迁移生物制剂, 多项研究证明了其在IBD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如何预测、监测和评估VDZ的疗效, 如何优化VDZ用药或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方案等, 在临床实践中受到广泛关注。现通过回顾VDZ和阿利鲁单抗的相关研究进展, 特别是已上市的VDZ在治疗IBD方面的最新研究内容, 旨在为IBD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型的抗TNF-α制剂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是一种经皮下注射的重组人源性Ig G1型抗TNF-α抗体。已应用于临床的生物制剂有英夫利昔(Infliximab)、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赛妥珠单抗(Certolizumab)、那他珠单抗(Natalizumab)等,其中以英夫利昔应用时间最长。生物制剂对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及克罗恩病(CD)患者可诱导和维持缓解,减少或停止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促进黏膜愈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阿达木单抗对英夫利昔单抗不耐受或失去应答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并能促进瘘管型CD患者的瘘管闭合。但随着生物制剂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及应用时间的延长,生物制剂在治疗炎症性肠病中的安全性倍受关注,本文对此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新型的抗TNF-制剂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是一种经皮下注射的重组人源性IgG1型抗TNF-单克隆抗体.阿达木单抗因其方便的给药方式、更少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已成为一种新的生物治疗方式试用于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阿达木单抗对中重度CD患者可以诱导和维持缓解,减少或停止糖皮质激素的用量,促进黏膜愈合,提高生活质量.阿达木单抗对英夫利昔单抗失去应答或不耐受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并能促进瘘管型CD患者瘘管的闭合.本文就阿达木单抗治疗CD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及其不同成分主要由克隆性增殖B 细胞产生,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损伤机制引起肾小球疾 病。直接损伤机制包括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伴单克隆IgG 沉积、纤维性肾小球肾炎和免疫管状肾小球病,间接机制包 括C3 肾病和血栓性微血管病。文章主要介绍这几类疾病的临床病理表现和治疗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抗凝剂(包括抗血小板剂)治疗肾小球病的价值已争论多年,迄今未获一致。近期美国肾脏病杂志上发表三位知名学者对此问题的看法:Kincaid-Smith引证89篇文献肯定其价值;Border则根据47篇文献否定其作用;Glassock就此对立观点作出评价。现摘译3篇文章大意并结合文献谈谈译者的看法。 Glassock:抗凝剂治疗肾小球病有价值吗?关于争论的介绍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在治疗肾小球疾病中的价值已争论10~15年。Kincaid-Smith长期以来认为凝血和/或血小板栓子为肾小球病的重要发病机制,因此主张抗凝剂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17例C3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治疗反应,旨在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确诊为C3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疗效。结果:(1)一般情况: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31.5±19.4)岁(9~72岁),肾活检时病程1周~8年。14例患者起病前无明确诱因,13例(76.5%)以水肿、尿检异常为首发症状,3例伴肾外症状;(2)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肾病综合征5例,尿检异常8例,急进性肾炎3例,反复发作肉眼血尿1例;镜下血尿11例、肉眼血尿4例、高血压10例、肾功能减退4例;平均尿蛋白定量(3.1±3.2)g/d,6例蛋白尿>3.5g/24h,血清白蛋白(33.8±6.1)g/L,低补体C3血症11例,贫血7例;5例患者检测C3肾炎因子、补体H因子及抗H因子抗体,其中1例C3肾炎因子阳性;(3)病理特点:17例患者免疫荧光染色均见补体C3呈颗粒状弥漫分布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外周袢;12例组织学符合膜增生样病变,5例以系膜增生病变为特征;超微结构见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内皮下、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8例伴少量上皮侧电子致密物沉积;(4)随访:除1例失访外,16例患者大多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访4月~5年,其中1例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7例病情无变化,2例进入慢性肾功能衰竭。结论:C3肾小球肾炎是新近被认可的疾病,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免疫荧光染色以C3沉积为主,超微结构见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内皮下和(或)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发病机制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34岁女性患者,临床表现为水肿、高血压、大量蛋白尿、镜下血尿、低蛋白血症、血清肌酐升高。肾活检病理光镜示大量新月体形成伴袢坏死,电镜示上皮下、基膜内及系膜区杂乱分布的纤维样结构(直径12~30 nm)沉积,肾小球免疫组化染色DNAJ热休克蛋白家族成员B9(DNAJB9)阳性,诊断为DNAJB9相关纤维性肾小球病、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给予利妥昔单抗、吗替麦考酚酯、糖皮质激素等治疗,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正C3肾小球病(简称C3肾病)是近年来新认识的一类肾小球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补体C3沉积于肾小球,无或极少量免疫球蛋白,无补体经典途径活化成分补体C4和C1q沉积,除外单纯C3沉积的感染后肾炎。C3肾病与补体旁路途径调节异常有关,是一类补体调节异常性疾病。可由获得性和先天性缺陷所致,获得性是指体内存在针对补体活化成分的抗体,如C3肾炎因子(C3Ne F)、抗H因子抗  相似文献   

15.
C3肾小球病是新近才被提出的一种以肾小球C3沉积为主的疾病,包括C3肾小球肾炎和致密物沉积病。C3肾小球病肾移植术后具有很高的复发风险。该病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遗传性或者是获得性补体系统本身或者其调控系统的异常,最终导致C3持续的活化而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和毛细血管襻,因此基因检测在C3肾小球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移植肾C3肾小球病临床表现各异,主要为血尿、蛋白尿以及血肌酐升高。移植肾活检多表现为膜增生样改变。移植肾C3肾小球病无特殊治疗方案,新近有报道针对补体的单克隆抗体Eculizumab对部分病人有效,但仍需要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其疗效。  相似文献   

16.
C3肾小球病(C3 glomerulopathy)与补体旁路途径获得性和(或)先天性缺陷所致调节异常有关。是一类肾小球仅有C3沉积的疾病,无补体经典途径成分C4和C1q,无或极少量免疫球蛋白沉积。根据电子致密物沉积特点分为致密物沉积病(Dense deposit disease,DDD)和C3肾小球肾炎(C3 glomerulonephritis,C3GN)。光镜表现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毛细血管内增生性病变、系膜增生性病变和新月体肾炎。C3肾小球病诊断必须依赖肾活检,需对补体成分及基因学突变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7.
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岁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伴大量蛋白尿、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和补体下降等;肾脏病理组织学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增生及渗出性病变;免疫荧光染色见C3强阳性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和血管袢,同时伴IgA、IgM、C1q沉积;电镜见"驼峰"及系膜区、内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行免疫抑制剂治疗,1年后重复肾活检示肾脏病变较前明显减轻,仅见肾小球轻度系膜增生性病变。该患者最终诊断为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相似文献   

18.
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的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是一种移植后严重并发症,发病机制的核心是内皮损伤和补体异常激活。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组织学可作出综合判断。治疗上强调去除病因作为一线治疗,效果不佳时,个体化选择抗C5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去纤苷、抗CD20单抗、血浆置换等为主的二线治疗。  相似文献   

19.
作者用被动血凝试验对194例肾脏疾病患者和39名对照者,测定血清中抗肾小球基底膜和抗肾小管基底膜抗体的存在。结果:7%的肾脏疾病患者循环中同时具有抗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抗体(滴度1:16~1:64);对照者的结果始终阴性。阳性结果的患者有局灶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或伴有主要血管病变的肾病,例如结节性多动脉炎、血栓性微血管病和肾皮质坏死。用免疫萤光法检查,在1例局灶性肾小球肾炎和1例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可见免疫球蛋白G(IgG)和补体成分C3的线形沉积物。只有在这2例患者中,显示血凝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对肾小球基底膜有高度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肾脏损害临床表现及预后与血清C3的关系。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2018年1月确诊的304例AAV患者临床资料,从中选取200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分为低C3组(C30.79 g/L,n=85)和正常C3组(C3≥0.79 g/L,n=115),观察两组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案及临床疗效,分析AAV患者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低C3组血清肌酐(SCr)、24h尿蛋白定量、伯明翰血管炎活动性评分(BVAS)均高于正常C3组(P0.05);低C3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补体C4、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均低于正常C3组(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ANCA类型、ANCA滴度、白细胞、白蛋白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肾脏受累表现(蛋白尿、SCr升高)的比较有显著性(P0.05);低C3组强化治疗、肾脏替代治疗及血浆置换疗法使用率高于正常C3组(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低C3组患者肾脏存活率低于正常C3组(Log-rank=14.131,P0.05)。发生终点事件组患者年龄、24h尿蛋白定量、SCr水平均高更于(P0.05),两组ANCA类型及性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终点事件组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数、补体C3水平均低于非终点组(P0.05);COX分析提示年龄、SCr水平和24h尿蛋白水平升高是影响AAV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伴C3补体下降的AAV患者肾脏受累较正常补体C3者更为严重,疗效及预后差,年龄和SCr水平升高是影响AAV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伴低补体C3血症的AAV患者更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