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对妇女产后2年体重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择合肥市某区妇幼保健站进行产后42天体检的418例妇女为研究人群并建立观察队列,采用问卷调查和查阅孕产妇管理档案的方法收集基线资料,于产后42天及6月、12月、18月、24月对其进行连续性随访观察各时点的体重值。结果:418例产妇产后42天、6月、12月、18月、24月恢复至孕前体重率分别为7.42%、15.38%、32.58%、24.89%、27.97%。孕前BMI各组(18.5kg/m2组,18.5kg/m2≤BMI24kg/m2组,≥24kg/m2组)产后各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增重3组(孕期增重较少组、孕期增重适中组和孕期增重较多组)妇女产后42天、18月和24月体重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BMI、孕期增重影响产后2年体重的变化,根据孕前BMI将孕期增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有效促进妇女产后体重恢复到孕前水平并控制远期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为制定孕期体重分级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产科定期产前检查的健康单胎妊娠孕妇2409例.根据孕前BMI分为孕前体重过低(BMI< 18.5)、体重正常(BMI 18.5~)、超重和肥胖(BMI≥24.0)3组.孕期增重计算方法为分娩前最高体重减去孕前体重.将孕前体重过低和体重正常的孕产妇,分别按孕期增重<10 kg、10 kg~、≥15 kg分为3个亚组;孕前超重和肥胖的孕产妇,按孕期增重<5 kg、5 kg~、10 kg~、≥15 kg分为4个亚组.记录分娩孕周、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和Apgar评分,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及早产的发生率.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Student-Newman-Keuls检验、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 结果 (1)2409例孕妇中,孕前体重过低、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组的构成比分别为18.5%(445例)、69.9%(1685例)和11.6%(279例).孕前超重和肥胖组HDP、GDM和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率分别为12.9%(36例)、17.9%(50例)、13.6%(38例)和52.3%(146例),均高于孕前体重过低组[3.4%(15例)、4.3%(19例)、3.8%(17例)和25.8%(115例),x2分别为23.8、37.1、23.5和50.2,P<0.05]和体重正常组[5.5%(92例)、7.8%(132例)、7.8%(132例)和31.6%(532例),x2分别为21.8、29.0、10.1和3.4,P<0.05].(2)孕前体重正常者,孕期增重<10 kg亚组FGR发生率和早产率分别为3.5%(4/115)和8.7%(10/115),高于增重10 kg~亚组[0.7%(4/548)和3.3%(18/548),x2分别为6.0和6.9,P<0.05]和≥15 kg亚组[0.8%(8/1022)和3.6%(37/1022),x2分别为7.2和6.7,P<0.05].增重≥15 kg亚组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宫产率分别为10.7%(109/1022)和34.5%(353/1022),高于增重<10 kg亚组[3.5%(4/115)和32.2%(37/115),x2分别为6.0和63.0,P<0.05]和10 kg~亚组[3.5%(19/548)和25.9%(142/548),x2分别为24.7和31.0,P<0.05].(3)孕前超重和肥胖者,孕期增重不同的4个亚组妊娠并发症和妊娠结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孕前超重或肥胖者妊娠并发症和剖宫产的风险增加.孕前体重正常者如果孕期增重过高或过低,也可能增加妊娠并发症风险,孕期增重控制在10~15 kg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体重管理对超重初产妇母婴妊娠结局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建档、定期产检和分娩的6027例孕产妇,以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院(IOM)修订的孕前体重及孕期增重指南作为标准,分为孕前低体重(BMI18.5)、正常体重(18.5≤BMI25.0)、超重(25.0≤BMI30.0)、肥胖(BMI≥30.0)。将孕前超重的220例妊娠晚期(28~42周)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管理组,每组1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检,管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体重控制等干预措施,比较两组体重增长情况(妊娠晚期总增重及其速率),分析母婴妊娠结局。结果对照组和管理组妊娠晚期体重增长速率及脂代谢、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产后出血、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低出生体重儿及早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超重初产妇孕晚期经严格的体重管理能改善脂代谢,有效降低妊娠期合并症和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新生儿出生不良结局,保证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孕前超重及肥胖对孕期体质量控制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分娩足月单胎孕妇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质量变化及妊娠结局等资料,比较孕前超重、肥胖孕妇与孕前体质量正常孕妇的孕期体质量控制情况及妊娠结局,多因素分析孕前超重及肥胖对孕期体质量控制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纳入超重孕妇496例(超重组),肥胖孕妇44例(肥胖组)以及体质量正常孕妇(对照组)540例,超重、肥胖及对照组的孕前BMI分别为26.3(2.0)kg/m~2、31.3(2.9)kg/m~2及20.7(2.5)kg/m~2。超重、肥胖组的孕期体质量超标比例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3.9%、72.7%及41.3%),超重及肥胖组孕妇的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及剖宫产风险均高于体质量正常孕妇。超重及肥胖组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高于正常组[分别为(3 528.0±397.4)kg、(3 562.6±417.6)kg及(3 387.8±384.5)kg,巨大儿比例也呈升高趋势(分别为12.3%、15.9%及5.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前超重(OR=3.071,95%CI:2.345~4.022)及肥胖(OR=5.113,95%CI:2.507~10.431)是孕期体质量超标的影响因素,同时对子痫前期(P0.001)、妊娠期糖尿病(P0.001)、剖宫产(P0.05)及巨大儿(P0.05)风险均有显著影响。结论:孕前超重及肥胖不仅显著影响孕期体质量控制结局(尤其是孕期体质量超标风险),同时对包括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巨大儿风险在内的妊娠结局也影响显著;孕前体质量控制对于超重及肥胖的育龄妇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体重增加量与妊娠结局及产科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8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住院分娩的足月、头先露、单胎确诊GDM孕产妇共1641例。按孕前BMI分为低BMI组(BMI18.5)128例(7.80%)、正常BMI组(BMI 18.5~25.0)1180例(71.91%)、超重及肥胖组(BMI25.0)333例(20.29%);按孕期体重增加量分组,分为体重增加不足组375例(22.85%)、体重增加适宜组626例(38.15%)、体重增加过多组640例(39.00%)。探讨不同孕前BMI和不同孕期体重增加量GDM患者的妊娠结局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超重及肥胖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孕前BMI越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风险预测越高(RR1),且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性与孕期增重也有关系,发病率与增重成正相关(χ2=5.24,P0.05)。(2)孕前超重及肥胖组的GDM患者总产程(18.56±2.43)h、新生儿出生体重(3520±480)g均大于正常BMI组(13.88±2.04)h、(3430±450)g及低BMI组(14.21±2.16)h、(3250±450)g(P0.01),体重增加过多组的GDM孕妇总产程(15.32±2.34)h、新生儿出生体重(3550±450)g均高于体重增加不足组(14.78±2.05)h、(3250±450)g及体重增加适宜组(15.17±2.07)h、(3420±440)g(P0.05)。(3)孕前超重及肥胖组的GDM患者产程停滞(7.51%)、剖宫产率(31.83%)、产后出血(21.02%)、胎儿窘迫(13.81%)、巨大儿发生率(15.62%)、阴道助产率(8.71%)明显高于低BMI组(0.78%、11.72%、14.06%、8.59%、2.34%、4.69%)及正常BMI组(5.34%、23.98%、15.93%、11.10%、9.41%、6.10%)(P0.01),同时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发生率(3.30%)也普遍增高(1.56%、2.97%)(P0.05)。(4)孕期总体重增加过多组产程停滞(6.88%)、剖宫产率(29.53%)、产后出血(18.44%)、胎儿窘迫(13.75%)、巨大儿发生率(15.00%)、阴道助产率(8.44%)明显高于体重增加不足组(4.00%、17.07%、15.73%、8.80%、3.20%、5.60%)及体重增加适宜组(4.31%、24.12%、17.41%、11.82%、9.27%、7.67%)(P0.01),且新生儿窒息率(0.47%)及转NICU发生率(4.84%)也高于体重增加不足组(0.27%、2.13%)及体重增加适宜组(0.32%、2.88%)(P0.05)。结论孕前超重或肥胖及孕期体重增加过多的GDM患者易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同时易导致难产、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应重视对孕前、孕期营养与体重管理的宣教使得广大妇女孕前调整好自己的膳食结构、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孕期均衡营养,使得GDM孕妇孕前体重和孕期增重都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妊娠不良结局和分娩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肥胖与其母亲孕期增重和婴儿喂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为制定预防儿童肥胖相关公共卫生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本院所在区域的4所幼儿园中的956名儿童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儿童体质量、身高、母亲孕期情况、婴儿的喂养方式、家庭基本情况等。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母亲孕期增重、婴儿喂养方式和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发放956份调查问卷,成功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948份,回收率99.16%。受访儿童中有10.02%(95/948)为肥胖。单因素分析显示,母亲孕期体质量增加大于15kg和婴儿6个月龄内纯母乳喂养是儿童肥胖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孕期体质量增加大于15kg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婴儿6个月龄内纯母乳喂养是儿童肥胖的保护因素(P0.05),其他因素与儿童肥胖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在制定预防儿童肥胖的相关公共卫生政策和措施的工作中,指导孕妇适当控制体质量增长,鼓励产妇采用纯母乳喂养是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巨大儿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669例分娩的GDM患者,根据新生儿体重分为巨大儿组(100例)与非巨大儿组(56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DM患者分娩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孕前体重、分娩孕周、胎儿体重、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娩方式、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重增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前超重、肥胖、孕期增重过多、孕期HbA1c≥5.5%是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GDM患者孕前超重肥胖、孕期体重增长过多及HbA1c控制不理想均可增加分娩巨大儿的风险,临床中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巨大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正常足月孕妇孕期不同阶段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嵊州人民医院定期产前检查并且正常足月单胎孕妇263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3组:低体重组(18.5kg/m2),正常体重组(18.5~23.9kg/m2),超重组(24~27.9kg/m2)。收集孕妇早、中、晚孕期的体重增加值,分析孕期不同阶段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孕期增重分别为15.0kg(12.7,17.7kg)、14.5kg(12.0,17.5kg)和13.0kg(9.0,16.0kg);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为3230g(3000,3470g)、3330g(3090,3600g)和3437g(3140,3722g),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早孕期增重分别为1.4kg(0.6,2.3kg)、1.1kg(0.6,2.1kg)和1.1kg(0.4,1.9kg);中孕期增重分别为7.8kg(6.5,9.4)kg、7.5kg(6.0,9.0kg)和6.5kg(4.8,8.1kg);晚孕期增重分别为5.8kg(4.2,7.5kg)、5.7kg(4.2,7.4kg)和5.1kg(3.5,7.0kg);同孕期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结果表明,除低体重组晚孕期和超重组早孕期以外,其余各孕期体重增加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均有促进作用。其中低体重组早孕期增重对新生儿体重增加影响最大(标准化回归系数0.21,P0.05);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中孕期增重对新生儿体重增加影响最大(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18,0.10,P均0.05)。含哑变量的回归结果示,对整个研究群体而言,中孕期增重对出生体重的影响最大(标准化回归系数0.18,P0.05);相对于正常体重组早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的影响而言,低体重组孕早期增重影响更大(标准化回归系数差为0.05,P0.05),而超重组最小(标准化回归系数差为-0.06,P0.05)。结论:孕前BMI和孕期不同阶段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关;低体重组早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影响最明显,而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则中孕期增重对新生儿体重增加最明显。因此,根据孕前BMI制定孕期不同阶段合理增重对于控制新生儿体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育龄期妇女合理的孕期体重增长值(GWG)范围,并研究GWG与不良妊娠及结局的关系。方法:整群抽取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孕妇(6640例),选择有良好出生结局的单胎足月无合并症孕妇(4462例),分析其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取增重分布的四分位数为推荐的适宜GWG范围;通过χ2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GWG在推荐范围外与母婴不良妊娠及结局(5464例)之间的关系,并以此验证本推荐范围是否合理。结果:孕前体重过低(BMI18.5 kg/m2)、正常(18.5 kg/m2≤BMI24.0 kg/m2)、超重(24.0 kg/m2≤BMI28.0 kg/m2)、肥胖(BMI≥28.0 kg/m2)孕妇适宜的GWG范围分别为:14.5~21.0 kg、14.0~20.0 kg、12.0~19.0 kg、10.0~16.0 kg。在GWG过高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产程异常、剖宫产、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的危险性高于GWG正常组,采用母亲年龄、孕前BMI、孕周、产次、吸烟史及饮酒史调整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GWG过低组,孕妇新生儿窒息、出生缺陷、低出生体重的危险性高于GWG正常的孕妇,调整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体重过低、正常、超重、肥胖孕妇适宜的GWG范围分别为:14.5~21.0 kg、14.0~20.0 kg、12.0~19.0 kg、10.0~16.0 kg,GWG在此推荐的适宜范围内,可以获得较好的出生结局,此推荐范围可作为孕期妇女的体重增重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加与巨大儿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的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14年1月至2014年3月住院分娩的单胎、妊娠满37~41周、无并发症及慢性疾病初产妇的临床资料共1 085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体重标准,所有病例按产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低体重组BMI18.5kg/m2、标准体重组BMI 18.5~24.9kg/m2、超重组BMI 25~29.9kg/m2、肥胖组BMI≥30kg/m2四个组;孕期体重增加分为低于IOM标准,符合IOM标准,超出IOM标准三组。采用χ2检验法比较各组、各变量间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孕前低体重指数孕妇占17.42%,孕前标准体重指数孕妇占72.72%。超重及肥胖孕妇占9.9%,其中1.4%达到肥胖标准。超重及肥胖组巨大儿的发生率随孕期体重增加而升高(P0.01)。孕期体重增加符合IOM标准时,仍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随孕前BMI的增加,巨大儿的发生率大幅度的增加(P0.01)。结论随着孕前BMI及孕期体重增加的增加巨大儿的发生率增加。提示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孕前和孕期体重管理有助于预防巨大儿的发生、改善母婴预后。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超重和肥胖女性人群快速增加和生育年龄延迟, 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生率居高不下。GDM与一系列妊娠期不良结局的发生相关, 而孕期增重与GDM的发生、发展相关。早孕期增重过多、GDM的发生风险升高, 这种影响在孕前体重指数正常的孕妇中最明显。既往GDM史、孕前超重肥胖、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是GDM发生的高风险因素, 目前的研究显示妊娠期严格的体重管理并不能降低这些孕妇GDM的发生风险。一些以降低孕期增重为目标的饮食和(或)运动干预能有效预防GDM的发生。部分GDM孕妇在确诊时已存在增重过多的情况, GDM诊断后的孕期管理, 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建议将体重增长控制在美国医学研究所推荐范围的低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孕前超重及肥胖对孕期体质量控制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分娩足月单胎孕妇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质量变化及妊娠结局等资料,比较孕前超重、肥胖孕妇与孕前体质量正常孕妇的孕期体质量控制情况及妊娠结局,多因素分析孕前超重及肥胖对孕期体质量控制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纳入超重孕妇496例(超重组),肥胖孕妇44例(肥胖组)以及体质量正常孕妇(对照组)540例,超重、肥胖及对照组的孕前BMI分别为26.3(2.0)kg/m^2、31.3(2.9)kg/m^2及20.7(2.5)kg/m^2。超重、肥胖组的孕期体质量超标比例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3.9%、72.7%及41.3%),超重及肥胖组孕妇的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及剖宫产风险均高于体质量正常孕妇。超重及肥胖组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高于正常组[分别为(3 528.0±397.4)kg、(3 562.6±417.6)kg及(3 387.8±384.5)kg,巨大儿比例也呈升高趋势(分别为12.3%、15.9%及5.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前超重(OR=3.071,95%CI:2.345~4.022)及肥胖(OR=5.113,95%CI:2.507~10.431)是孕期体质量超标的影响因素,同时对子痫前期(P<0.001)、妊娠期糖尿病(P<0.001)、剖宫产(P<0.05)及巨大儿(P<0.05)风险均有显著影响。结论:孕前超重及肥胖不仅显著影响孕期体质量控制结局(尤其是孕期体质量超标风险),同时对包括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巨大儿风险在内的妊娠结局也影响显著;孕前体质量控制对于超重及肥胖的育龄妇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前不同体质量指数(BMI)的双胎孕妇孕期体质量增长的适宜值,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313例双胎孕妇,按照中国肥胖问题研究专题组提出的判断标准,按孕前BMI将调查对象划分为4组:<18.5 kg/m~2为低体质量组(10例),18.5~24.0 kg/m~2为正常体质量组(192例),24.0~28.0 kg/m~2为超重组(93例),≥28.0 kg/m~2为肥胖组(18例)。按照IOM推荐的双胎足月孕期增重范围,分为增重不足组(120例)、增重适宜组(153例)和增重过多组(40例),研究孕期增重与母体并发症及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关系。选择孕周≥37周且活产双胎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2500 g的孕妇共计131例,计算不同BMI双胎孕妇孕期增重的P25~P75,确定孕期体质量增长的适宜范围。采用(印)χ(正)~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与孕前正常体质量组相比,孕前超重组及肥胖组均减少了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2500 g的风险[超重组((印)OR(正) 0.551,95%CI 0.334~0.909),肥胖组((印)OR(正) 0.321,95%CI 0.115~0.891)],孕前超重组出现新生儿窒息的风险减少((印)OR(正) 0.353,95%CI 0.151~0.826),但孕前肥胖可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印)OR(正) 3.914,95%CI 1.443~10.618)及子痫前期((印)OR(正) 5.147,95%CI 1.715~15.451)的风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2)与孕期增重适宜组相比,孕期增重不足增加早产((印)OR(正) 3.297,95%CI 2.000~5.433)和至少有1个为小于胎龄儿((印)OR(正) 2.732,95%CI 1.648~4.530)及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2500 g((印)OR(正) 3.922,95%CI 2.319~6.635)的风险,但是可降低剖宫产风险((印)OR(正) 0.407,95%CI 0.217~0.765);与孕期增重适宜组相比,孕期增重过多则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印)OR(正) 2.558,95%CI 1.254~5.219)及子痫前期((印)OR(正) 3.429,95%CI 1.475~7.970)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3)孕周≥37周分娩,且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2500 g的131例孕妇,孕期总增重P25~P75范围分别为:孕前低体质量为15.50~18.75 kg,正常体质量为12.00~20.00 kg,超重为10.75~19.50 kg,肥胖为10.00~16.50 kg,均低于IOM推荐范围。结论:双胎妊娠孕妇孕期体质量增长与其母婴结局密切相关,应对双胎妊娠孕妇孕期体质量管理加以指导,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农村妇女孕期体重与妊娠结局的关系,为农村孕妇的体重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禹城市人民医院产一科住院分娩的单胎妊娠农村初产妇896例,按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孕前消瘦组(≤18.5kg/m~2)、孕前体重正常组(18.5kg/m~2BMI24kg/m~2)、超重组(24kg/m2≤BMI28kg/m~2)、肥胖组(≥28kg/m~2);按孕期体重增长分为体重增长适宜组及体重增长过度组。分析各组孕妇妊娠结局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孕前超重组与孕前体重正常组比较,孕期体重增长过度组与孕期体重增长适宜组比较,均显著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产后出血、巨大儿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超重与孕期体重增长过度是导致农村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孕妇的体重管理,降低妊娠不良结局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产妇孕期增重及妊娠结局情况,为孕期保健指导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镇江市妇幼保健院2015年1月至12月分娩的3801例单胎产妇,比较经产妇与初产妇的年龄、孕龄、孕前体重、孕期增重(GWG)、分娩信息等临床资料。结果:经产妇的年龄、孕次、孕前BMI、新生儿体重高于初产妇,孕龄、GWG低于初产妇(P均0.05)。经产妇巨大儿和早产的发生率高于初产妇(P均0.05)。孕前高体重产妇(孕前BMI≥24.0kg/m2)中,经产妇GWG达标率高于初产妇(P0.05)。孕前正常体重的产妇(18.5kg/m2≤BMI24.0kg/m2)中,经产妇低体重儿、早产发生率高于初产妇(P均0.05)。结论:经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需做好孕期保健指导,应重点关注体重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增重(GWG)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上海十家医院规律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单胎孕妇共3961例,其中610例GDM孕妇和3351例非GDM孕妇。分析GDM的发病高危因素,比较GDM孕妇和非GDM孕妇孕前BMI、GWG、早中晚孕期增重、妊娠合并症等差异,并将两组GWG与美国科学研究院医学协会(IOM)推荐增重标准进行比较。结果:孕前BMI和年龄是GDM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OR=1.18,95%CI为1.05~1.34;OR=1.09,95%CI为1.06~1.11)。GDM组的孕前BMI值为(22.3±3.4)kg/m~2,高于NGDM组[(21.1±2.7)kg/m~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的GWG为(11.9±4.8)kg,明显低于NGDM组[(13.3±4.3)kg]。两组早孕期增重无统计学差异。GDM组的中、晚孕期增重[(5.5±2.4)kg、(4.1±2.4)kg]少于NGDM组孕妇[(6.5±2.7)kg、(4.8±2.5)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与IOM推荐孕期增重标准比较,孕前BMI适中、超重的GDM组孕妇中增重偏少者占比均较NGDM组高;NGDM组增重偏多者占比均较GDM组高。结论:孕前超重或肥胖及高龄可导致GDM发生率增加,应对该群体进行孕前指导,合理控制BMI后再备孕。孕中晚期良好的医疗管理可有效控制GDM孕妇的孕期增重,进而减少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沈阳地区孕妇孕前体重和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调查2007~2009年在沈阳市3家医院分娩的5202例单胎足月孕妇的孕前体重和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应用方差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年龄、文化程度、产次和糖尿病史对体重的影响。结果:沈阳地区妊娠妇女孕前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分别为11.7%、18.5%和6.8%。孕期体重增加不足占15.2%,孕期体重增加过度占48.7%。不同年龄段孕妇的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率有显著差异,31~35岁年龄段平均孕前体重指数最高;25岁以下的孕妇及26~30岁年龄段孕妇孕期体重增加过度的现象较明显;初产妇妊娠期体重增加过度发生率显著高于经产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孕妇孕前超重和肥胖发生率以及孕期体重增加异常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其他人群。结论:沈阳地区孕期体重增加过度现象还较为普遍。高龄孕妇、文化程度低的孕妇和经产妇孕前超重现象明显;25岁以下的孕妇、受中等教育程度的孕妇和初孕妇孕期体重过度增加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天津地区妊娠妇女孕前超重和肥胖的发生情况,并研究妊娠期糖尿病(GDM)OGTT不同血糖指标异常与孕前体重指数(BMI)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行产前检查的孕妇共487例,收集其相关临床资料,按《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标准进行分组,分析天津地区妊娠妇女孕前超重和肥胖的发生情况,采用国际妊娠合并糖尿病研究组织(IADPSG)推荐的GDM诊断标准将487例孕妇分为GDM组和非GDM组,分析不同孕前BMI的GDM孕妇特点和GDM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487例孕妇的平均年龄为(30.1±4.58)岁,平均孕周为(25.98±1.33)周,平均孕前BMI为(21.87±2.95)kg/m~2,孕前超重和肥胖的孕妇比例分别占17.7%和4.3%。GDM组孕妇的年龄、孕前BMI、OGTT各点血糖水平和HbA1c均明显高于非GDM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孕前BMI增加,GDM阳性检出率增加,OGTT各点血糖水平也增加(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超重或肥胖、HbA1c(≥5.5%)是GD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孕前超重和肥胖参与GDM糖代谢过程,对于超重或肥胖、高龄、高HbA1c水平的孕妇应予重点关注和有效干预,预防GDM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正常孕妇孕期增重过度对巨大儿发生的影响。方法:对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于上海市两家妇幼保健院首次建孕妇保健手册的2174例孕早期妇女进行前瞻性随访。记录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MI)、妊娠期每周体重、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等分娩结局,采用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OGTT正常孕妇孕期增重过度对巨大儿发生的影响。结果:1837例孕期OGTT正常者中,孕前BMI偏瘦、正常、超重及肥胖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重过度,分娩正常出生体重儿的比例依次降低(92.86%,88.44%,85.81%,84.09%);分娩巨大儿的比例依次升高(4.76%,10.14%,12.16%,15.91%)。多因素模型显示,孕期增重率对出生体重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偏回归系数β正常vs低出生体重组为3.21(95%CI为1.08~5.34),高出生体重vs低出生体重组为8.01(95%CI为5.30~10.72);孕中期平均体重增长率与出生体重的增加显著相关,正常vs低出生体重组β为3.92(95%CI为2.00~5.83),高出生体重组vs低出生体重组为3.96(95%CI为2.04~5.87)]。结论:孕中期平均体重增长率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显著相关,但在孕早期、孕晚期数据中并未显示同样的统计学关联。  相似文献   

20.
巨大儿与母亲体重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巨大儿与母亲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增重的关系.方法将102例出生体重≥4000g作为巨大儿,110例出生体重为3999~2500 g新生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母亲孕前体质指数的分布、孕期体重增加及分娩结局.结果巨大儿组母亲孕前高体重(BMI>22)的百分比明显大于对照组(P<0.025),低体重的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孕期体重增加均大于对照组(P值均<0.01);巨大儿孕妇的剖宫产率及产时出血量高于对照组(P<0.05,P<0.05).结论巨大儿发生与母亲孕前高体重及孕期体重增加过多有关,巨大儿的母儿并发症较高,孕前控制体重及孕期合理营养有助于减少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