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宫腔粘连(IUA)是一种常见妇科疾病,常导致月经过少、闭经甚至不孕不育等严重后果。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强大的抗炎和免疫调节特性,能促进组织修复,可能成为治疗IUA的新方法。本文对UCMSCs在IUA治疗中的应用及相关作用机制进行总结,旨在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机械刮宫建立大鼠宫腔粘连(IUA)模型,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对IUA的预防作用。方法:将雌性未受孕SD大鼠麻醉后进行机械刮宫,分别于术后第3、5、7、9、12天进行大体观察,取子宫刮宫段,Western blot法检测TGF-β1表达,观察子宫内膜愈合情况。将雌性未受孕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干细胞组,麻醉后行机械刮宫,术后分别给药,于给药第3天打开腹腔进行大体观察,取刮宫段,Western blot法检测TGF-β1表达;常规固定组织后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受损子宫的愈合程度;免疫组化检测CD34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结果:刮宫后第3天,与其余时间点相比,TGF-β1表达明显增加,IUA程度最为严重。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干细胞组的IUA评分显著降低(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干细胞组的TGF-β1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Masson染色显示,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干细胞组的子宫内膜纤维化程度较低,内膜愈合较好。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干细胞组子宫组织的CTGF染色分值明显下降(P0.01),CD34染色分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UCMSCs可有效预防术后IUA,促进子宫内膜愈合。  相似文献   

3.
4.
宫腔粘连(IUA)是严重危害女性生育功能的妇科常见疾病,并且随着宫腔手术的增加呈增长趋势,已成为女性子宫因素不孕的首要病因.间充质干细胞(MSCs)能通过其分化功能与分泌功能促进子宫内膜修复,分泌功能起主要作用.促进子宫内膜修复可能机制为:干细胞归巢后分化为新组织细胞;抑制上皮间质转化(EMT),抑制纤维化进程;调控局...  相似文献   

5.
外泌体作为细胞分泌的一种微囊泡,是间充质干细胞(MSCs))旁分泌作用的主要方式,在细胞间信号传递和物质运输中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其内携带的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如miRNA等可参与靶细胞的多种生理病理过程.MSCs来源的外泌体通过逆转上皮间质转化、促进细胞增殖与血管形成和调节免疫平衡等机制参与子宫内膜纤维化的进展.本文将...  相似文献   

6.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是来源于中胚层的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与其他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相比,hUCMSCs具有来源丰富、低免疫原性、对捐献者无损害及不涉及伦理问题等优势,因此hUCMSCs在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的临床应用方面拥有广阔的前景。近年研究表明,hUCMSCs可能为妇科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hUCMSC)对宫腔粘连大鼠损伤子宫内膜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 首先以自身对照为原则构建宫腔粘连大鼠模型20只,造模14 d后将其随机分为干细胞组(n=10)和对照组(n=10);获取人脐带标本后分离培养hUCMSC,传至第三代时将0.5 mL hUCMSC悬液多点注射于干细胞组造模侧子宫;另在对照组造模侧子宫注射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2组未造模侧子宫均不处理。干预7 d后获取子宫组织,使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人核抗体、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标记物角蛋白(CK)抗体和间质细胞标记物波形蛋白抗体在大鼠子宫中的分布情况,以此评估hUCMSC在大鼠子宫中的定植和分化;使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观察大鼠子宫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和CK的表达量及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 宫腔粘连大鼠模型子宫内膜组织表现为子宫腔缩窄,内膜腺体稀疏,腔上皮缺失,间质内无细胞结构区域增多;另子宫宫腔剖视可见其形态欠规则,颜色苍白,粘连带形成,宫腔欠通畅,部分闭塞。体外培养的hUCMSC在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方面均符合hUCMSC特征。干细胞组中,在人核与波形蛋白共同染色切片中,红色荧光与绿色荧光共同显影于同一细胞;且干细胞组的Ki-67和CK的平均光密度和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UCMSC可在损伤部位存活并定植,并可能通过上调Ki-67和CK表达改善组织修复微环境而非经分化为子宫内膜细胞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Wharton′s jelly-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h WJMSC)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由于其取自分娩过程中的废弃物——脐带,因此来源广泛、取材方便、不受任何伦理学限制,同时相对其他来源的成体干细胞例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 WJ-MSC免疫原性更弱、增殖能力更强、干细胞性能更加原始,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细胞来源,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模型的细胞移植以及基因治疗。综述新近研究的h WJ-MSC的生物学性状、增殖分化潜能、免疫性能以及其在各类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三维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3D-hUC-MSCs)或二维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2D-hUC-MSCs)联合水凝胶应用于宫腔粘连(IUA)大鼠的疗效差异。方法:将3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2D治疗组和3D治疗组各8只。将2D-hUC-MSCs贴附在微载体制备成3D-hUC-MSCs。采用机械刮宫+脂多糖感染双重损伤法构建IUA大鼠,对IUA大鼠进行2D-hUC-MSCs或3D-hUC-MSCs联合水凝胶治疗。用HE染色检测子宫内膜腺体数目,Masson染色检测子宫内膜纤维化面积比,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整合素αVβ3表达,通过合笼实验评价妊娠结局。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2D治疗组和3D治疗组大鼠的子宫内膜腺体数明显增加、纤维化显著减少,且3D治疗组效果接近于正常对照组水平。在大鼠子宫内膜αVβ3表达和胎鼠数目方面,2D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3D治疗组较模型对照组明显改善,且接近于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3D-hUC-MSCs联合水凝胶可有效改善IUA大鼠子宫内膜纤维化、子宫内膜容受性及妊娠结局,并且相比于2D-hUC-MSCs联合...  相似文献   

10.
宫腔粘连是由于频繁的宫腔操作和感染等原因导致子宫腔出现部分或完全粘连的一种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月经减少、闭经、不孕和周期性腹痛等,本质是内膜纤维化。目前,宫腔镜粘连松解术是治疗该病首选的手术方法,但术后粘连复发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寻求有效修复粘连内膜并且同时能预防术后粘连复发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干细胞的认识不断深入,利用干细胞修复受损的子宫内膜内膜成为一种新的选择。现对子宫内膜损伤修复的生理机制和不同源性的干细胞修复受损内膜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分析重度宫腔粘连患者综合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描述宫腔粘连的综合管理模式,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月经模式的改变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5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妇科进行治疗并且完成随访的有生育要求的重度宫腔粘连患者共75例,术前进行宫腔镜检查及AFS评分,并给予药物营养子宫内膜治疗2个月,再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解术,术后2个月行宫腔镜二次探查,随访患者治疗前后月经模式的改变及妊娠结局。结果 75例患者平均年龄(32.05±5.06)岁,药物治疗后月经模式改善率为57.33%。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解术后90.67%患者粘连程度降级,月经改善率92%,妊娠率49.33%,有效妊娠率72.97%。结论术前药物营养子宫内膜可以改善患者的月经模式及AFS评分,部分患者发生粘连的降级。目前宫腔镜下粘连分解术仍是重度宫腔粘连诊治的主要手段,术后最好在一年内妊娠,未妊娠者建议考虑借助辅助生殖技术来提高术后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2.
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闭经、月经过少、经期下腹痛、不孕等严重影响广大妇女的日常生活。IUA的治疗原则主要为手术分离粘连,术后辅助治疗促进子宫内膜的修复,而IUA术后预防再复发是IUA治疗中的重中之重,目前IUA分离术后再粘连的预防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关注。现将IUA的病因、诊治方法、治疗特别是预防IUA分离术后再粘连的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3.
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 IUA)是一种常见的子宫内膜损伤性疾病。随着频繁的宫腔操作及宫腔镜手术的普及,IUA的发病率和检出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女性继发不孕的第二大病因。目前针对IUA的治疗, 轻中度患者通过传统治疗方法尚能取得一定疗效,但对于重度或广泛内膜损伤的患者,子宫内膜再生和功能恢复已成为妇产科医生临床上棘手的问题。 随着干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的广泛研究,国内外学者相继证实子宫内膜干细胞的存在,为IUA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综述干细胞在IUA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来源的外泌体(Exo)对子宫内膜损伤修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5只雌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Exo治疗组,每组15只。机械和感染双重损伤法刮宫后,宫腔留置脂多糖棉线2d损伤子宫内膜,对照组只开腹不损伤。建模1周后,Exo治疗组于子宫肌壁间注射Exo悬液,其余两组等量注射PBS,分别于治疗后1、2、4周收集子宫组织。行HE和Masson染色,计算子宫内膜的腺体数量和纤维化面积,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角蛋白19(CK-19)、波形蛋白(VIM)表达。结果:治疗后4周,Exo组兔子宫内膜腺体数(26.17±1.254)显著高于模型组(10.92±0.848)(P0.05),纤维化面积比率(19.52±0.539)显著低于模型组(49.25±1.239)(P0.05),CK-19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VIM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Exo组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BMSCs来源的Exo可促进受损子宫内膜腺体增生,抑制纤维化发展,促进子宫内膜修复。  相似文献   

15.
<正>任何原因导致的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都可能引起子宫内膜干/祖细胞的过度丢失,引起子宫内膜再生障碍,最终导致子宫内膜过薄或宫腔粘连(IUA)的发生。不孕人群中IUA和子宫内膜过薄的发生率在2%~22%[1]。目前,对于重度患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能够促进组织再生、重塑受损组织结构与功能的极具前景的治疗方法,有关MSCs治疗子宫内膜损伤的研究日渐增多。此外,MSCs来源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讯的载体,在组织修复再生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重度患者血清培育后的血管内皮细胞上清是否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有趋化作用。方法 2009年10月至1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将内皮细胞以1×105个/mL的浓度接种于6孔培养板,进行分组干预:每组用含15%子痫前期重度患者血清(P组)、健康孕妇血清(H组)、不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N组)培养24h,取各组上清液于无菌EP管中,离心20min后加入Transwell小室下室,取第5代UC-MSCs用含5%胎牛血清的DF-12调整细胞浓度为1×105个/mL,加入预处理后的Transwell小室上室,将Tran-swell小室置于37℃、5%CO2孵箱孵育24h。取出后4%多聚甲醛固定、伊红染色后于20倍镜下随机记数5个无重叠细胞视野的透膜细胞数,取其平均数代表该组细胞的侵袭力。结果 N组越膜细胞数:40.87±6.33;H组越膜细胞数:45.47±6.89;P组越膜细胞数:56.07±6.76。P组越膜细胞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20.53)。结论 UC-MSCs具有向子痫前期重度患者血清培育后血管内皮细胞趋化的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模拟子宫内膜微环境体外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方向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原代培养兔BMSCs并鉴定,提取子宫内膜条件培养液,用子宫内膜条件培养液和雌激素(β-雌二醇,1×10-7mol/L)体外诱导分化BMSCs,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分化的BMSCs是否表达上皮细胞特异性标记蛋白。结果:兔BMSCs具有较强的增殖潜能,呈克隆性生长,表达CD44和CD90,表达率分别为99.91%、98.64%;不表达CD45。子宫内膜条件培养液和雌激素培养BMSCs5天后,大部分细胞形态由间质细胞向上皮样细胞分化;细胞免疫荧光鉴定诱导分化后的BMSCs表达角蛋白;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组角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子宫内膜条件培养液联合雌激素可以诱导兔BMSCs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方向分化。体外模拟的子宫内膜微环境在BMSCs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分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移植对子宫内膜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用无水乙醇诱导大鼠子宫内膜损伤模型,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干细胞治疗组、雌激素治疗组。HE染色法观察子宫内膜组织学变化,测定子宫内膜厚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雌激素受体(ERα)以及整合素β3表达。结果:对照组的子宫内膜厚度高于其他组(P0.05),其余组间差异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VEGF、ERα、整合素β3表达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干细胞治疗组、雌激素治疗组的VEGF、ERα、整合素β3表达均升高(P0.05);与雌激素治疗组相比,干细胞治疗组的VEGF、ERα、整合素β3表达均升高(P0.05)。结论:hUC-MSCs移植和雌激素治疗均可不同程度地修复大鼠子宫内膜损伤组织,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干细胞移植疗效优于单纯雌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s)移植对围绝经期大鼠AMH、INHB的影响。方法:阴道脱落细胞涂片筛选30只13~15月龄的SPF级SD围绝经期大鼠模型,随机分为A、B、C组(每组10只)。A组不予处理;B组经尾静脉移植浓度1×106细胞/ml h UCMSCs 1ml,隔日1次,共2次;C组移植等量的细胞培养液。于成模时和末次移植后7天和14天,检测各组大鼠的AMH、INHB水平。结果:3组成模时及末次移植后7天的AMH、INH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移植后14天,B组的AMH、INHB水平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A、C组的AMH、INHB水平逐渐下降,移植后第14天时下降显著,与成模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 UCMSCs移植可延缓围绝经期SD大鼠AMH、INHB下降水平,提示对延缓围绝经期大鼠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PKH26标记,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化疗性卵巢早衰模型中的卵巢迁移示踪。方法:提取并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按PKH26标记程序进行细胞标记,透射电镜观察标记组和未标记组细胞的超微结构,测定细胞增殖、周期、凋亡情况。荧光显微镜下观察PKH26标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的卵巢情况。结果:标记后细胞的形态无明显差别,均为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增殖未见明显影响,细胞生长状态良好,PKH26标记阳性的细胞主要存在卵巢血管中。结论:PKH标记技术可用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化疗所致卵巢早衰中的归巢、分化、增殖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