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刺激联合电刺激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例PFD患者,均进行常规盆底肌家庭训练,在此基础上行磁刺激联合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盆底表面肌电评估,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表面肌电值。结果 治疗后,盆底肌快速收缩阶段Ⅱ类肌最大肌电值26.61(16.22,36.42)μV,紧张收缩阶段平均肌电值19.82(11.82,28.76)μV,耐力收缩阶段平均肌电值18.36(11.25,26.35)μV,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的21.95(13.73,33.98)μV、15.59(10.28,22.38)μV、14.81(9.99,21.44)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磁刺激联合电刺激疗法可有效对PFD进行治疗,明显提高盆底肌肌力、耐力,改善盆底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顺产和剖宫产者产后发现盆底肌力减退后,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产后42天复诊时经筛查发现存在重度盆底肌力减退的产妇101例,其中经阴道分娩51例,剖宫产50例.产后42天用PHENIX检测仪量化评估盆底肌力后,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10次,在产后3个月和6个月再次检测产妇盆底肌力情况.16例未治疗阴道分娩产妇作为对照组.结果: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重度盆底肌力减退患者Ⅰ类肌力和Ⅱ类肌力评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产后42天)均有显著增高(P<0.01).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比较,治疗前(产后42天)盆底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产后3个月两组Ⅰ、Ⅱ类肌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产后6个月经阴道分娩组的Ⅰ、Ⅱ类肌力评分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治疗后产后3月与产后6月的Ⅰ、Ⅱ类肌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重度盆底肌力减退疗效显著.对剖宫产产后发生重度盆底肌力减退者需要强化疗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不同分娩方式和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1 928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顺产组832例;选择性剖宫产组1 096例。所有初产妇在产后第6周进行盆底肌力和妇科检查,接受1个盆底肌肉训练疗程(产后第9周时)后,进行盆底肌力和肌电指数测定,记录相应结果。结果顺产组阴道前、后壁脱垂Ⅰ、Ⅱ度的发生率分别为55.29%、13.46%和32.69%、6.49%,显著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的32.11%、2.74%和12.77%、1.28%(均P <0.05);顺产组盆底肌力为0~0+级的初产妇占82.69%,显著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的75.00%(P <0.05);顺产组盆底肌力为Ⅰ~Ⅰ+级的初产妇占16.35%,显著低于选择性剖宫产组的22.99%(P <0.05)。两组急迫型产妇治疗后的基线值为(2.673±1.394)、(2.847±1.593),显著低于治疗前的(5.495±1.637)、(5.934±1.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顺产组、选择性剖宫产组的压力型产妇治疗后的耐受、持续收缩值,以及快速收缩最大值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产后早期阴道脱垂的发生率,不能避免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脱垂的风险;产妇早期盆底肌力功能障碍,可以通过康复治疗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锥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FD)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167例PFD患者,随机分为A组(产后给予盆底肌肉锻炼指导,56例)、B组(加用阴道锥辅助肌肉锻炼,57例)、C组(B组基础上联合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54例)。干预6个月后,评估3组患者的盆腔肌纤维肌力、肌电压变化、PFD症状发生率及性生活质量。结果:C组干预后Ⅰ类(87.0%vs 67.9%、70.2%)、Ⅱ类肌纤维肌力(83.3%vs 62.5%、64.9%)达到Ⅲ级以上比例均显著高于A、B组(P0.05),A、B两组干预后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干预后Ⅰ类[(9.21±1.79)μV vs(8.07±1.36)μV、(8.65±1.42)μV]、Ⅱ类肌纤维平均电压[(9.43±1.58)μV vs(8.19±1.12)μV、(8.85±1.31)μV]均高于A、B组(P0.05),B组干预后Ⅰ类和Ⅱ类肌纤维平均电压均高于A组(P0.05)。C组干预后阴道壁脱垂发生率(14.8%vs 33.9%、28.1%)、性生活质量评分(37.0±3.5 vs 35.2±3.2、35.7±2.9)均显著优于A、B组(P0.05),C组干预后子宫脱垂发生率(9.3%vs 25.0%)显著低于A组(P0.05);A、B两组干预后PFD症状、性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锥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产后PFD能显著提高盆底肌纤维肌力,改善器官脱垂、尿失禁等症状,提高性生活质量。单纯阴道锥辅助盆底肌锻炼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女性盆底表面肌电(sEMG)值与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问卷调查所评估的女性性生活质量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女性性功能障碍(FSD)患者提供指导方案.方法:选取2010年7月到2012年7月在我院经详细问卷调查和临床相关检查后确诊为FSD的233例患者,并选取性生活满意度高、性生活质量评分较高的148例女性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标准的Glazer盆底sEMG评估方案及设备,测定研究对象的阴道括约肌sEMG值,评估女性性生活质量与盆底表面肌电位值的相关性.结果:(1)前基线阶段,FSD患者的静息波幅显著大于正常组(P<0.05);快速收缩阶段,FSD患者的最大收缩波幅显著小于正常组(P<0.05);持续收缩及耐久收缩阶段,FSD患者的变异系数显著大于正常组(P<0.01);持续收缩阶段,FSD患者的收缩波幅显著小于正常组(P<0.01);耐久收缩阶段,FSD患者的收缩波幅显著大于正常组(P<0.01).(2)前基线阶段静息状态肌肉收缩盆底sEMG平均值及变异系数、持续收缩变异系数、耐受收缩sEMG平均值与性生活质量均呈负相关(P<0.05);快速收缩sEMG最大值、持续收缩盆底sEMG平均值及耐受收缩变异系数与性生活质量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女性盆底sEMG值与女性性生活质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简便、客观地反映盆底肌群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Glazer评估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盆底肌功能障碍特点及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产后SUI患者128例(SUI组)和同期正常已分娩妇女128例(NC组).采用Glazer评估两组的表面肌电信号参数,并采用牛津改良版肌力评价表(MOS)主观评估肌力.结果 SUI组的MOS评分、Glazer前静息期、Ⅱ类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早期盆底肌肉肌电值、肌力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妊娠36~38周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门诊产检、于盆底治疗中心行产前产后盆底功能检测、并符合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329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不同将所有产妇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162例与阴道分娩组167例,其中阴道分娩组分为会阴侧切组84例与非侧切组83例。分别对产妇分娩前、产后6周、产后3个月、产后5个月的盆底肌肉肌电值、Ⅰ类肌肌力与Ⅱ类肌肌力进行测定。结果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产后6周及3、5个月比较,除产后6周两组肌电位活力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各组肌电值相比较,剖宫产组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中,会阴侧切组与非侧切组产后6周及3、5个月比较,两组间各项肌电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产后6周及3、5个月3次复查中,剖宫产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32.26%、35.48%、27.42%,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61.29%、54.84%、46.77%;阴道分娩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41.79%、52.24%、46.27%;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71.64%、70.15%、62.69%。会阴侧切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41.17%、52.94%、44.12%;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79.41%、76.47%、52.94%;非侧切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42.42%、51.52%、39.39%,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63.64%、63.64%、51.52%。无论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还是会阴侧切组与非侧切组,盆底Ⅰ类、Ⅱ类肌肌力下降发生率在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对早期肌电值的影响较阴道分娩小,对盆底肌力的影响与阴道分娩相比差异不大;会阴侧切无法减轻对产后盆底肌肉功能的影响;盆底肌肉肌电值与肌力在评价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时可能不具有同步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不同分娩方式和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1 928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顺产组832例;选择性剖宫产组1 096例。所有初产妇在产后第6周进行盆底肌力和妇科检查,接受1个盆底肌肉训练疗程(产后第9周时)后,进行盆底肌力和肌电指数测定,记录相应结果。结果顺产组阴道前、后壁脱垂Ⅰ、Ⅱ度的发生率分别为55.29%、13.46%和32.69%、6.49%,显著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的32.11%、2.74%和12.77%、1.28%(均P 0.05);顺产组盆底肌力为0~0+级的初产妇占82.69%,显著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的75.00%(P 0.05);顺产组盆底肌力为Ⅰ~Ⅰ+级的初产妇占16.35%,显著低于选择性剖宫产组的22.99%(P 0.05)。两组急迫型产妇治疗后的基线值为(2.673±1.394)、(2.847±1.593),显著低于治疗前的(5.495±1.637)、(5.934±1.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顺产组、选择性剖宫产组的压力型产妇治疗后的耐受、持续收缩值,以及快速收缩最大值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产后早期阴道脱垂的发生率,不能避免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脱垂的风险;产妇早期盆底肌力功能障碍,可以通过康复治疗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9.
Long Y  Bian XM  Zhu L  Teng LR  Li L  Lang JH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12):808-811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及产科相关因素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初产妇120例,其中阴道分娩72例(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48例(剖宫产组),于分娩后6至8周间进行尿失禁问卷调查、盆底肌电图测定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功能,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产妇分娩后SUI的发生率分别为21%(15/72)、10%(5/48).阴道分娩组盆底肌电图右侧活力值、功值分别为12.9±0.8和59±5,左右两侧平均功值为78±5;剖宫产组右侧活力值、功值分别为17.3±1.7和95±17,左右两侧平均功值109±15,两组各项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的年龄(P<0.01)、分娩前体重指数(P<0.01)、新生儿出生体重(P<0.01)及第二产程时间(P=0.003)是产后发生SUI的高危因素;年龄、分娩前后体重指数差、第一产程时间、会阴侧切口长度和角度对盆底肌电图的部分测量值有影响.结论 阴道分娩后SUI发生率与选择性剖宫产相似;产科相关因素可以影响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及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与盆底肌收缩力的关系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产后42~60天有产后尿失禁(UI)或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妇女为研究组(102例),其中UI患者66例(UI组),POP患者36例(POP组);另选择同期产后复查的正常产妇100例为对照组。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一般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肌电图描记法对UI组、POP组和对照组的盆底肌力进行评估。结果:1研究组的年龄、分娩前体重指数(BMI)、新生儿体重、阴道分娩率及有腹压增高史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2研究组肌电图持续收缩值和快速收缩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研究组中UI组的快速收缩值明显低于POP组和对照组(P0.01),研究组中POP组的持续收缩值明显低于UI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产后PFD的发生可能与年龄、分娩前BMI、新生儿体重、阴道分娩等因素有关;产后PFD与盆底肌收缩力下降有关,其中POP可能与Ⅰ类肌力下降有关,而UI可能与Ⅱ类肌力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训练治疗法对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的效果,以及以盆底肌最大肌电压值和盆底肌持续收缩60s的平均肌电压值作为评价参数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在福州市第二医院住院分娩60例初产妇,随机分成观察组(28例)和空白对照组(32例),其中观察组于产后42d开始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训练治疗3个疗程,而空白对照组仅在产后42d进行一般性健康教育,未进行任何产后康复锻炼及治疗。然后分别测量两组产妇在产后42d和产后3个月的盆底肌最大肌电压和盆底肌持续收缩60s的平均肌电压。结果观察组经过治疗后盆底肌最大肌电压及盆底肌持续收缩60s的盆底肌平均肌电压,较空白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早期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结合盆底肌训练对产后盆底肌功能的康复有显著意义;以盆底肌最大肌电压值和盆底肌持续收缩60s的平均肌电压值作为评价参数,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0年5月收治产妇200例,治疗组100例与对照组100例,其中每组中分别有择期剖宫产及阴道分娩产妇各50例。治疗组进行盆底肌康复治疗,2组分别于产后6~7周及产后5~6个月应用多功能盆底生物反馈仪进行盆底肌力检测。结果:完成产后6个月随访者171例。经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后,阴道分娩产妇治疗组Ⅰ、Ⅱ类肌纤维肌电活动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择期剖宫产患者Ⅰ、Ⅱ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及ⅡB类肌纤维收缩个数较对照组提高(均P<0.05)。2种分娩方式产妇产后6个月的盆底肌力治疗组均比对照组增强,尤以阴道分娩组明显。结论: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于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均有助于盆底肌功能恢复,尤其适用于阴道分娩后的产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功能障碍、阴道收缩力、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足月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分娩方式差异分为三组:会阴侧切组(n=41)、顺产组(n=40)和剖宫产组(n=39),对比三组产妇盆底功能障碍、阴道收缩力、性功能的差异。结果三组产妇产后6周、3个月盆底肌力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产后6周、3个月阴道收缩力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会阴侧切组、顺产组产妇恢复性生活的时间明显短于剖宫产组(P 0.05)。顺产组、剖宫产组产妇会阴水肿率明显低于会阴侧切组(P 0.05)。结论分娩中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和限制会阴侧切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孕期及产后妇女发生尿失禁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孕产妇发生尿失禁的影响和阴道分娩后发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行产前检查并于分娩后6~8周复查的孕产妇788例.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剖宫产组212例、阴道顺产组534例、产钳助产组42例,将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孕产妇合计后统计尿失禁发生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各组孕产妇分娩方式及其与分娩有关的产科因素对产后SUI发生的影响.并使用盆底肌电图检测各组孕产妇盆底肌强度,了解产后SUI发生与盆底肌肉强度的关系.结果 (1)尿失禁发生率:孕期尿失禁总的发生率为15.4%(121/788),其中阴道顺产组为15.9%(85/534),产钳助产组为11.9%(5/42),剖宫产组为14.6%(31/212),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8周SUI总的发生率为17.1%(135/788),其中阴道顺产组为19.1%(102/534),产钳助产组为26.2%(11/42),剖宫产组为10.4%(22/212).阴道顺产组产后SUI发生率明显低于产钳助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剖宫产组产后SUI发生率明显低于阴道顺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不同产科因素对产后SUI的影响: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孕产妇共发生尿失禁113例,未发生尿失禁463例,将尿失禁发生与否两类孕产妇的一般情况和产科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了解其对产后SUI的影响.结果显示,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孕期发生尿失禁是产后SUI的主要影响因素.剖宫产术可使产后SUI发病率降低(P<0.01),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增加、孕期发生尿失禁可使产后SUI的发生风险加大.对阴道分娩组和产钳助产组孕产妇分析发现,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增加、产钳助产、孕期发生尿失禁与产后SUI发病率升高有关(P均<0.01);而与分娩镇痛、产程时间、会阴侧切、产后哺乳、产后出血量、分娩孕周、引产与否、孕前体质量等无明显相关(P均>0.05).(3)盆底肌电图检测结果:剖宫产组孕产妇盆底肌活力值为(19.7±9.9)μv,做功值为(84.5±37.2)μv,峰值为(25.5±12.5)μv,均高于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两组均值为:活力值(14.8±8.4)μv、做功值(78.8±28.2)μv、峰值(19.7±11.8)μv].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中尿失禁孕产妇盆底肌放松值[均值为(1.7±1.8)μv]较非尿失禁孕产妇[均值为(3.0±3.9)μv]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失禁孕产妇放松值与活力值(r/a)比值为0.2±0.2,非尿失禁孕产妇r/a比值为0.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孕产妇r/a比值为0.2±3.5,虽高于剖宫产组(0.2±0.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钳助产及阴道顺产产妇的产后SUI发生率高于剖宫产.孕期发生尿失禁、产钳助产、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增加是产后SUI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不同盆底康复时机对高龄产妇产后PFD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广东省佛山复星禅诚医院进行分娩的187例高龄产妇为研究对象,均在产后6周复查诊断盆底功能障碍(PFD)后进行治疗,依据产后治疗时间不同分为观察组(产后6~8周治疗, n=98)、对照组(产后9~11周治疗,n=89),对比其治疗前后盆底肌力、Glazer盆底表面肌电参数、盆底功能相关参数、PFD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持续时间及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收缩个数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BSD-S高于对照组,而UVJ-M、PUVA-S、PUVA-R、BND、BSD-R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疗程后快肌阶段最大值、慢肌阶段平均值、耐力测试阶段平均值、总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SUI、盆腔脏器脱垂等的发生比例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 <0.05);观察组产后6个月躯体状态、精神状态、性生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产后早期(6~8周)开展盆底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体重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产科行阴道分娩,并于产后6~8周来院检查盆底功能的200例孕足月初产妇,其中新生儿出生体重3500~<4000g者100例(研究组),2500g~<3500g者10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一般临床资料,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及盆腔脏器脱垂(POP)发生情况,POP-Q评分系统中的9项指标测试结果,盆底肌电评估结果及盆底超声结果。结果:研究组的孕前BMI、第二产程时间、会阴撕裂率、会阴侧切率、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OP-Q评分系统测定结果显示,研究组的pb、Aa点、Ba点、C点、D点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的产后阴道前壁脱垂、子宫脱垂、SUI发生率(53%、9%、33%),均高于对照组(33%、2%、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电评估结果显示,研究组前静息值、后静息值、快肌收缩最大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盆底表面肌电指导产后盆底康复对阴道分娩、产钳助产和剖宫产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分娩的产妇180例作为盆底表面肌电组,同时随机选取同一时期内返院复查的产妇85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产妇进行个性化产后健康指导。结果产后1个月,剖宫产组的盆底肌张力评分异常率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P0.05);产后2个月盆底表面肌电组的盆底肌张力评分异常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盆底表面肌电指导产后盆底康复能够提高产后产妇的肌纤维功能以及肌肉压力功能,且降低其膀胱颈的角度或旋转角度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应提倡产后行盆底康复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女性盆底肌力通过电刺激治疗前后的变化,探索其变化的机制。方法:经阴道顺产妇女55例及剖宫产的妇女65例分别随机分为研究组(接受电刺激治疗者)及对照组(自行缩肛提肛运动康复训练),比较不同分娩方式电刺激治疗前后盆底肌力的改变。结果:①顺产研究组经过电刺激治疗后盆底肌力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1),顺产研究组治疗前后肌力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剖宫产研究组经过电刺激治疗后盆底肌力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5),剖宫产研究组治疗前后肌力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均有影响,盆底肌电刺激康复治疗对产后女性健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产后6~8周检查时无子宫出血的145例初产妇,分阴道分娩组90例,剖宫产组55例,由专门培训的人员经妇科检查+手法检测+诊断仪诊断盆底器官脱垂及盆底肌力分级,专人询问及填写孕期及产后的尿失禁问卷调查表,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剖宫产组不同程度阴道前壁脱垂、后壁脱垂,子宫脱垂与阴道分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盆底深层肌力受损17例(30.9%),浅层肌力受损24例(43.6%),阴道分娩组盆底深层肌力受损34例(37.8%),浅层肌力受损46例(5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共41例,患病率28.3%,其中剖宫产18例(32.7%),阴道分娩23例(2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SUI 27例,患病率18.6%,其中剖宫产10例(18.2%),阴道分娩17例(1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年龄、新生儿体重是盆底器官脱垂的高危因素,剖宫产是保护因素,盆底肌力的受损与分娩方式及产科因素无相关性.结论:与阴道分娩比较,剖宫产可以降低子宫、阴道脱垂的发生,但并不减少产后SU1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前维生素D水平与产后盆底肌肉力量强度的关系。方法:选取148例孕妇,孕36周时单次采集孕妇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25(OH)D3水平,根据维生素D水平及分娩方式分为4组:维生素D水平15ng/ml、阴道分娩为Ⅰ组(n=42),维生素D水平15ng/ml、剖宫产为Ⅱ组(n=48),维生素D水平≥15ng/ml、阴道分娩为Ⅲ组(n=24),维生素D水平≥15ng/ml、剖宫产为Ⅳ组(n=34)。记录所有孕妇的每周妊娠状态,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孕前体质指数(BMI)。产后8~10周,采用排尿困扰量表(UDI-6)评估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症状,测量产妇盆底肌力(PFMS)。结果: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分别有63.6%(42/66)和58.5%(48/82)的孕妇患有维生素D缺乏症。Ⅳ组产后PMFS最高,Ⅰ组最低。阴道分娩组中,维生素D缺乏组产妇PFMS显著低于正常产妇(t=3.213,P=0.001)。维生素D水平与肌肉力量耐力相关性分析显示,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中,维生素D水平均与PMFS呈正相关(r=0.425,P=0.000;r=0.334,P=0.013)。阴道分娩组中新生儿出生体重和PFMS呈负相关(r=-0.209,P=0.044),而在剖宫产组两者无显著相关性(P0.05)。剖宫产组中,UDI评分和PMFS呈负相关(r=-0.522,P=0.000),而在阴道分娩组中两者无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组(B=0.451,P=0.001)、阴道分娩组(B=0.311,P=0.001)维生素D水平回归系数均大于0且P0.05,提示维生素D水平与PFMS呈正相关,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维生素D水平升高PFMS也升高。结论: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孕妇产后PMFS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