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MPs)发生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0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489例经宫腔镜病理确诊为EMPs的患者,依据病理类型分为良性组(471例)和非典型增生/恶性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子宫内膜息肉合并不典型增生者11例(2.20%,11/489),子宫内膜息肉合并子宫内膜癌者7例(1.43%,7/489)。单因素分析的各临床因素中,绝经≥10年(OR=15.60,95%CI:2.05~118.57)和绝经后出血(OR=4.08,95%CI:1.31~12.70)是与子宫内膜癌前病变或子宫内膜癌相关的危险因素(P<0.05),而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子宫内膜息肉病史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癌前病变和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绝经≥10年和有绝经后出血症状是发生癌前病变和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服用他莫昔芬(TAM)对子宫内膜的病理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手术治疗患者共622例,术后197例服用TAM,其中59例患者因异常阴道流血或超声子宫内膜异常行宫腔镜诊刮术,将其分为绝经前组及绝经后组,以服药时间3年及5年为界值,分析子宫内膜病理情况。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包括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其余为良性子宫内膜病变及正常子宫内膜,根据子宫内膜病理结果分析绝经前及绝经后超声诊断异常子宫内膜增生的标准。结果乳腺癌术后服用TAM患者197例,其中59例行宫腔镜诊刮术,因异常阴道流血就诊者占32.2%(19/59),经病理证实有子宫内膜病变者占76.3%(45/59),其中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最高;绝经前子宫内膜癌发生率为3.4%(1/29),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发生率为20.7%(6/29);绝经后子宫内膜癌发生率为20.0%(6/30),无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发生。TAM服用时间超过3年或5年,子宫内膜癌及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均增加(P0.05)。绝经前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有关(P=0.035),当超声子宫内膜厚度达15mm时可作为诊断绝经前异常子宫内膜增生的最佳超声诊断阈值;而绝经后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无关(P=0.631)。结论乳腺癌术后服用TAM能够引起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增生,绝经前患者亦有子宫内膜癌及不典型增生的发生,不可忽视对服用TAM绝经前妇女子宫内膜的监测。服用TAM时间超过3年者,需更加警惕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生。绝经前超声子宫内膜厚度15mm可作为诊断异常子宫内膜增生的最佳超声诊断阈值;绝经后仍以超声子宫内膜厚度5mm作为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特征、超声影像特点与病理诊断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387例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病理诊断分为良性组(368例)、癌前病变及恶变组(1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超声影像特点,并分析绝经后子宫内膜息...  相似文献   

4.
雷燕  杜欣  邢琦  高悦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2,38(12):948-952
目的:探讨宫腔镜7Fr冷刀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将2020年3月1日至2022年6月1日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85例绝经后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分为息肉组(165例)和非息肉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超声影像学特点。再根据治疗方式将165例息肉组患者分为诊刮组、冷刀组和电刀组,比较3组患者在治疗上耗费的时间、住院总费用和手术效果。结果:(1)子宫内膜息肉在绝经后内膜增生患者中占比为89.19%,内膜恶变患者占比为1.08%。(2)将息肉组和非息肉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患者绝经年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印)χ(正)~2=-2.27,P<0.05),其他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宫腔镜诊断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准确性(敏感度92.70%,特异度70.00%)明显优于超声诊断(敏感度63.60%,特异度45.00%)。(4)宫腔镜7Fr冷刀组患者用对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的完全切除率达到100%,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为0,治疗总费用适中。结论:宫腔镜7Fr冷刀对于绝经后的子宫内膜息肉可以完成诊疗同步,且对扩张子宫颈的要求相对较低,从而降低了手术难度和风险,医疗总费用也相对适中,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息肉的宫腔镜检查——附158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行宫腔镜诊治的特性。方法:回顾我院2000-2002年妇科门诊158例子宫内膜息肉行宫腔镜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158例中,术后病理证实是息肉98例,黏膜下肌瘤4例,恶性肿瘤4例(内膜腺癌3例,内膜间质肉瘤1例),结核1例,息肉状腺肌病1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9例(其中7例为简单型增生过长,1例为复杂型增生过长,1例为复杂型伴不典型增生过长)。结论:子宫内膜息肉大多是良性病变,但也不能排除恶变或恶性肿瘤的息肉样变,而宫腔镜是直视下的手术,可尽早发现病变,避免病灶遗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是一种特殊的良性宫腔内占位性病变,在组织学上分为典型的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和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存在恶变倾向,50岁及以上的妇女患息肉样腺肌瘤发生恶变的机率高于50岁以下妇女。阴道异常流血和排液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宫腔镜对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在诊断和治疗上存在优势。结论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在临床上虽然不常见,但具有恶变倾向,老年息肉样腺肌瘤患者恶变率较年轻者高。对宫腔有占位或阴道不规则流血,特别是绝经后阴道流血的患者,应积极行宫腔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无出血症状的绝经后妇女超声子宫内膜增厚的意义。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因为阴道超声子宫内膜厚度≥4 mm而接受宫腔镜检查的无出血绝经后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分别有450例无出血和478例有出血绝经后妇女纳入了该研究,最常见的宫内病变均是子宫内膜息肉,无出血患者中共诊断出13例(2.9%)子宫内膜恶性肿瘤和5例(1.1%)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有出血患者中共诊断出68例(14.2%)子宫内膜癌和4例(0.8%)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结论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超过10 mm者子宫内膜恶性肿瘤的风险显著升高,应重视子宫内膜厚度在4~10 mm且合并糖尿病、高龄、未产者。  相似文献   

8.
宫腔镜治疗子宫息肉样腺肌瘤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息肉样腺肌瘤的宫腔镜表现和治疗。方法2000年10月~2006年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息肉样腺肌瘤患者22例。其中息肉样腺肌瘤18例,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4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TCRP)治疗,术后随访2~42个月。结果22例患者经超声检查和宫腔镜检查均不能将其与子宫内膜息肉或粘膜下肌瘤区分。绝经前妇女占40.91%(9/22)。绝经后妇女占59.09%(13/22)。患者的平均体重指数(BMI)是(26.5±4.10)。绝经后患者的平均卵巢体积为(1.57±2.49)cm^2;绝经前和绝经后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0.94±0.66)cm和(0.71±0.72)cm。1例绝经后息肉样腺肌瘤患者宫腔镜治疗后1年。因阴道出血再次行宫腔镜检查,病理检查显示为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同时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性增生,行子宫全切术。结论息肉样腺肌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息肉,在临床和宫腔镜下没有特异性表现,必须由病理确诊;非典型性腺肌瘤可能发生在息肉样腺肌瘤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腔镜诊治子宫内膜息肉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782例宫腔镜术前被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行宫腔镜电切的临床及病例资料。结果:782例中,术后病例证实为子宫内膜息肉596例,粘膜下肌瘤82例,子宫内膜增殖症40例。分泌期子宫内膜2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18例,恶性肿瘤10例,不全纵隔10例,息肉样腺肌病6例;绝经前更容易发生子宫内膜息肉;有症状的子宫内膜息肉更容易发生病理结果异常。结论:宫腔镜下组织活检术及内膜息肉电切术是诊治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息肉21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 2 1 3例子宫内膜息肉的回顾性分析 ,探讨子宫内膜息肉的病因、诊断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993年 1月~ 2 0 0 1年 1 2月我院通过手术病理诊断的 2 1 3例子宫内膜息肉病历。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 4 9 1岁 (2 6~ 82岁 )。 3例 (1 4 % )有激素替代的历史 ;1 0例 (4 7% )为乳腺癌术后服用三苯氧胺。 5 6例绝经后患者中 ,2 4例 (4 2 9% )绝经后出血 ;32例 (5 7 1 % )无症状 ,仅通过超声或手术后发现。 1 5 7例未绝经患者中 ,5 7例 (36 3% )有不规则出血症状 ;5 3例 (33 8% )周期正常 ,但经量增多 ;4 7例 (2 9 9% )月经正常。经超声诊断率为 6 5 3% (1 30 1 99) ,刮宫诊断率为 30 0 % (1 8 6 0 )。病理报告 1 6 5例 (77 5 % )合并正常内膜 ;2 4例 (1 1 3% )合并存在子宫内膜单纯增生 ;6例 (2 8% )合并存在子宫内膜复合增生 ;3例 (1 4 % )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 ;2例 (0 9% )合并子宫内膜癌 ;1例 (0 5 % )合并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结论 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常见的宫腔内良性病变 ,常表现为异常出血 ,也可无症状 ,常与子宫内膜的增生或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合并存在。妇科阴道超声作为无创性检查 ,可提示内膜息肉的存在 ,宫腔镜是诊断内膜息肉的金标准。处理首选宫腔镜下内膜息肉  相似文献   

11.
围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3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内膜息肉(endom etrial polyp,EP)是一种子宫内膜基底层过度增生性病变。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中发病率为25%[1],好发于围绝经期或绝经后。现将我院近6年来经病理确诊的围绝经期EP患者361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手术经病理确诊的EP 361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绝经后妇女宫腔病变结果综合分析,提高绝经后妇女宫腔病变的早期诊断率,为进一步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1年4月至2012年5月对2 838例绝经后妇女进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可疑宫腔病变者行宫腔镜手术,根据病理结果分析宫腔病变的发病情况。结果 2 838例绝经后妇女中,宫腔积液635例;超声可疑宫腔病变354例,经病理确诊宫腔病变305例,其中内膜息肉245例,内膜癌27例,内膜增生32例,内膜间质肉瘤1例,对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的超声提示和宫腔镜病理诊断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kappa值0.754(P0.001)。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绝经后妇女宫腔病变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是绝经后妇女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之一,为宫腔病变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绝经期子宫内膜增厚患者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病理情况及临床处理原则。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在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绝经后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增厚而无症状者184例(无症状组)行宫腔镜检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并与同期伴有阴道出血或阴道排液的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99例(出血组)进行比较。结果无症状组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经宫腔镜检查病理多数为子宫内膜息肉(119例,64.67%)或黏膜下小肌瘤(17例,14.67%),符合绝经后正常表现16例(7.61%),仅有9例(4.89%)为子宫内膜癌患者。出血组子宫内膜增厚患者子宫内膜息肉28例(28.28%),黏膜下小肌瘤4例(4.04%),符合绝经后正常表现18例(18.18%),子宫内膜癌37例(37.37%)。结论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经宫腔镜检查病变阳性检出率高(>90%),以子宫内膜息肉为主。宫腔镜检查是探查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息肉在育龄妇女和绝经后妇女均可能发生。以异常子宫出血和宫腔占位性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经阴道超声是首选的影像学评估方法。经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和影像学评估高度怀疑子宫内膜息肉者,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病灶切除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子宫内膜息肉应与所有导致异常子宫出血和宫腔占位性病变的情况相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宫腔镜在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中的诊断意义,以及临床干预指征和处理方式。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8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行宫腔镜手术的绝经后无症状的子宫内膜增厚(经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厚度5mm)患者261例。分析子宫内膜病理和子宫内膜厚度、B超影像特征及其与患者一般情况的关系。结果:26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62.47±6.99)岁,平均绝经时间(11.78±7.48)年,平均子宫内膜厚度(10.63±4.48) mm。261例患者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息肉190例(72.8%),子宫内膜癌7例(2.7%)。正常子宫内膜、内膜良性病变、恶性病变的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8.17±2.11) mm、(10.63±4.43) mm、(16.29±6.5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宫腔镜病理结果作ROC曲线,以子宫内膜厚度11.5mm为界值预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或子宫内膜癌,敏感度为85.71%,特异度为70.47%。子宫内膜厚度及病理类型与患者年龄、生育史、BMI、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乳腺癌病史。均无显著相关。绝经5年内的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内膜恶性病变比率可能相对较高。261例患者中,145例(55.6%)超声提示宫腔异常回声,116例未提示宫腔占位。超声有或无宫腔占位的病理类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最常见的病理为内膜息肉,无论超声是否仅提示内膜增厚或提示合并宫腔占位。对于息肉和其余病变,宫腔镜是准确的诊断方法。对于子宫内膜显著增厚的患者,内膜厚度超过11.5mm提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或内膜癌的风险,建议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息肉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可引起月经周期延长、绝经后阴道出血、不孕等临床症状,治疗后易复发、可恶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研究发现,子宫内膜息肉发生与遗传因素、甾体激素受体局部失衡、增殖与凋亡失调、慢性炎症刺激、某些药物影响、细胞因子等有关。年龄大、绝经、子宫不规则出血、应用他莫昔芬、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经阴道超声、宫腔声学造影、宫腔镜检查、宫腔碘油造影术等在子宫内膜息肉诊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子宫内膜息肉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预防、恶变相关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更全面更确切地揭示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的机制及特点,更好地指导进一步临床研究及治疗。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息肉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息肉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可引起月经周期延长、绝经后阴道出血、不孕等临床症状,治疗后易复发、可恶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研究发现,子宫内膜息肉发生与遗传因素、甾体激素受体局部失衡、增殖与凋亡失调、慢性炎症刺激、某些药物影响、细胞因子等有关.年龄大、绝经、子宫不规则出血、应用他莫昔芬、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经阴道超声、宫腔声学造影、宫腔镜检查、宫腔碘油造影术等在子宫内膜息肉诊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子宫内膜息肉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预防、恶变相关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更全面更确切地揭示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的机制及特点,更好地指导进一步临床研究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息肉(EP)是子宫内膜单克隆间质细胞的过度增生,并诱导内膜腺体的良性生长,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EP虽为常见良性病变,但仍存在一定的恶变风险,国内外有较多学者对EP恶变的危险因素及机制进行研究探讨,发现年龄及绝经状态、异常子宫出血、肥胖和PCOS是EP恶变的高危因素,对于EP直径较大,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服用他莫昔芬等的患者也应提高警惕,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对于病理报告为特殊类型的EP,应注意周边子宫内膜的病理类型,并积极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术后病理升级的高危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旨在为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及制定针对性管理方案提供更多借鉴。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行诊断性刮宫确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患者共110例,根据全子宫切除术后是否升级为恶性病变分为恶变组(37例)和非恶变组(73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评估刮宫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升级为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基于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列线图模型用于刮宫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升级为恶性病变风险的预测临床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绝经状态和超声评估>Ⅰ级血流信号均可能与刮宫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升级为恶性病变有关(P <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已绝经和超声评估>Ⅰ级血流信号均是刮宫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升级为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基于上述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其中已绝经和超声评估>Ⅰ级血流信号分别赋值为23分、100分;Bootstrap软件内部验证结果显示上述列线图模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atypical polypoid adenomyoma,APA)患者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收治的24例APA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情况及预后,总结经验指导治疗。17例(70.8%)患者临床表现为阴道异常出血,1例(4.2%)阴道排液,3例(12.5%)超声提示宫腔占位,3例(12.5%)原发性不孕。24例患者均行宫腔镜手术,术后病理确诊。结果:24例均经病理明确诊断。宫腔镜检查和阴道彩色超声检查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检出率分别为61.1%、68.4%和11.1%、1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5~40 min,平均为(23.7±8.6)min,术中出血5~20 mL,平均为(6.5±2.9)mL。术后随访1~10年,失访4例。3例患者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后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随访无异常。1例3个月后复查仍为APA,再次宫腔镜手术,术后肌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复查病理正常后宫腔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至今随访2年无异常。1例术后8年因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行子宫切除术,余15例至今随访无异常;2例不孕患者术后妊娠并足月分娩。结论:宫腔镜电切术作为APA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具有定位准确、手术创伤小、复发率低的优点,但因有病变复发及恶变可能,术后仍应密切随访。 【关键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