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0 m自由步行偏瘫步态胫前后肌群的表面肌电图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SEMG),分析偏瘫患者10 m自由步行胫前后肌群的SEMG变化规律,为拓展SEMG的临床应用建立可靠的依据。方法:2名偏瘫患者分别进行10 m自由步行测试,同步记录双下肢胫前肌、腓肠肌内侧头两组肌群的SEMG信号,考察受试肌在步态周期中的SEMG变化规律。结果:偏瘫步态的患侧腓肠肌与胫前肌同步收缩。患侧腓肠肌在迈步期有许多小波存在。患侧肌群的总体波幅显著小于健侧。结论:偏瘫步态的SEMG主要为患侧腓肠肌与患侧胫前肌的正常拮抗收缩状态减弱或丧失,以及患侧腓肠肌过度活跃,同时伴有患侧胫前肌的肌电活动减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监测在评估脑瘫儿童口部运动训练康复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瘫口部运动障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口部运动训练,观察组在表面肌电图监测指导下进行口部运动训练,两组均训练12周,采用语言发育评定表(S-S)、口部运动功能评估量表对治疗前后患儿口部肌肉运动功能等进行评估,采用表面肌电图测定治疗前后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咬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结果:(1)训练前,两组口部运动功能评估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12周,两组评分均上升(P0.05),观察组评分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2)训练前,两组放松及主动活动状态下咬肌、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R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12周,两组各肌群RMS均上升,观察组患儿不同肌群不同状态下RMS上升幅度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瘫口部运动功能障碍患儿的康复训练中应用表面肌电监测,可提高康复训练效果,改善患儿口部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针灸治疗周围面瘫的神经电生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机理 ,用神经电生理的方法研究针灸对周围性面瘫的影响。对 31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针灸后神经电生理的检测 ,观察治疗后的变化。结果 :31例患者针灸后临床有效率 10 0 %。所检神经电生理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前后做神经电生理测定 ,一方面可以了解神经损害程度 ,另一方面可以观察疗效并预测预后 ,给临床提供诊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面瘫患者面神经电图和瞬目反射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比较面瘫患者瞬目反射和面神经电图的应用价值。方法:这些面瘫患者经过四周基础治疗和(或)针灸治疗后,进行健、患侧瞬目反射(207例)和面神经电图(205例)检查比较。结果:瞬目反射治疗前健、患侧R1值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治疗后健、患侧R1值的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面神经电图患侧潜伏期延长者于治疗后均有所好转(P<0.05),波幅降低者治疗后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面瘫患者治疗后瞬目反射改善非常明显,而面神经电图恢复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早期诊断(发病第一周)瞬目反射检查优于面神经电图,中后期面神经电图检查优于瞬目反射。  相似文献   

5.
周围性面瘫为临床常见病,其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板滞麻木,不能作皱眉露齿等动作,口角偏向健侧,患侧额纹及鼻唇沟消失或变浅,眼睑闭合不全.本病早期采用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多可治愈,如因失治误治,使病程延长,病情顽固,单用针灸或药物很难取得满意疗效,自2006年以来,笔者采用针刺、推拿,结合心理疗法治疗本病112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瘫痪.临床可见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患侧眼睑不能闭合,额纹消失,眉毛下垂,眼裂扩大,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鼓腮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患侧的齿颊间隙内,口水自该侧而流下,少数病人初起有耳下耳后及面部疼痛,严重时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现有针灸治疗5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肌力训练对大腿肌群表面肌电(sEMG)信号特征的影响,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共选取35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n=19)和对照组(n=16),治疗组给予6周的肌力训练,并在治疗前后在患侧膝关节屈伸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记录股内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的sEMG信号,计算膝关节屈伸力矩值、均方根值(RMS)及其相应协同收缩率;对照组不给予康复训练,仅与治疗组同时进行上述指标测量.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患者患侧屈膝及伸膝MIVC力矩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屈膝:(18.02±6.52)nm比(13.12±5.79)nm,伸膝:(45.72±17.21)nm比(34.76±17.19)nm,均P<0.05],而伸屈膝协同收缩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对照组伸屈膝MIVC力矩和协同收缩率治疗前后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患侧大腿股直肌、股外侧肌、半腱半膜肌作为主动肌时的RMS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146.60±60.85)μV比(97.02±57.17)μV,(172.65±60.73)μV比(131.46±52.15)μV,(188.69±89.60)μV比(130.57±73.76)μV,均P<0.05],而股内侧肌、股二头肌的RMS值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治疗前后各肌的RMS值则无变化(均P>0.05).结论 肌力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屈伸肌力,但并不会增强下肢伸屈肌的异常收缩.sEMG结合力矩测量能更全面评估偏瘫肢体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8.
背景:以往实验构建了针刺加远红外热像治疗面瘫,并已证明无论何种证候的面瘫,皆可采用针刺加远红外热像治疗,可明显缩短病程,治愈率高,无任何后遗症。但尚未了解应用远红外热像判断软组织供血状态从而评价病程变化的效果。目的:动态监测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针刺治疗前后头面部远红外热像的改变。方法:正常对照组为接受健康体检者40例,病例组为临床诊断为急性周围性面瘫的患者40例。应用重庆伟联公司生产ATIR-M301B非制冷焦平面医用远红外热像仪(热敏度为0.05℃),在环境温度为20~25℃的检查室中,采取头、面部远红外热图。采用本机提供的分析软件,分别比较同一受检者针刺治疗前后头面部左、右两侧面颊、内眦、眶上、额及舌区等5个测温区远红外热像的温度差,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正常组头面部远红外热像显示面颊、内眦、眶上、额部及舌区5个测温区左、右两侧的温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远红外热像可较好地反映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针刺治疗前后头面部供血状态的变化,针刺治疗前急性期面瘫侧呈充血性改变,患侧面颊、内眦、眶上、额及舌区5个测温区温度明显高于健侧(P0.05~0.001)。针刺治疗后头面部远红外热像显示面颊、内眦、眶上、额部及舌区5个测温区左、右两侧的温度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远红外热像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提供无创的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和关节角度评估脑瘫儿童手术后运动功能。方法 采集16名痉挛型脑瘫患儿手术前后直线行走时股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内外侧sEMG和髋、膝、踝关节角度,计算各步态时期sEMG均方根、积分肌电值和关节角度均值,进行肌力肌张力评估。结果 手术后,患儿下肢肌肉肌张力均显著降低(P<0.05),股直肌和股二头肌在摆动阶段肌力减小。胫骨前肌在摆动中末期肌力增大(P<0.05)。髋、膝关节屈曲角降低(P<0.05)。踝关节背屈角增大(P<0.05),内翻角减小(P<0.05)。结论 治疗后患者蹲伏步态和马蹄内翻足均得到改善,运动功能得到提升。sEMG结合关节角度分析可对患者肌肉功能进行定量评估,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外伤性面瘫后,面神经核内运动神经元的定位分布与轴索再生变化,探讨其在面瘫后遗症联带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大鼠32只,面神经断伤吻合建立面瘫模型,采用尼氏染色与神经逆行荧光示踪技术,观察面瘫60d后健患两侧面神经核内运动神经元的定位分布与轴索再生变化,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面瘫后90d时面神经核内运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1.面瘫后健患两侧尼氏染色神经元的数量及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仅有神经元分布区域的缩小趋势,尼氏染色与超微观察均未发现面神经核内运动神经元有坏死与凋亡样改变。但患侧代表轴索成功再生的荧光金(FG)标记神经元数目较健侧明显减少(P<0.05),提示核内存在未被FG逆行标记但被尼氏染色的未达靶神经元。2.面神经颞支与颊支的荧光红(FR)与FG逆行示踪发现,面神经核颊支支配区内错位分布支配颞支的神经元,患侧的错位神经元比例较健侧增加(P<0.05)。同时,患侧面神经核内还出现代表轴索芽生,同时支配颞颊支的荧光双标神经元。结论外伤性面瘫后面神经核内的塑形中,除轴索芽生与迷向再生影响瘫后功能恢复外,核内还存在未成功再生的面运动神经元,其在面瘫后遗症联带发生中的作用也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背景:肌肉的生物电活动是人体的能动部分,可反映人体运动的功能。 目的:观察和分析正常青年人在自然步态中下肢肌肉的表面肌电活动。 方法:采用美国NORAXON公司生产的 TELEMYO 2400R G2表面肌电图仪对30例正常青年人在平地自然行走时,其双下肢股直肌、胫前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内侧进行测试,分析在正常步态中受试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规律。 结果与结论:正常青年人平地自然步行中,其双下肢股直肌、胫前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内侧的肌电随步态周期呈活动与静止周期性变化,左右侧同名肌肉交替活动;平均肌电振幅、平均肌电积分、平均频率、中位频率值最大的是腓肠肌内侧,其余由大到小依次是胫前肌,股二头肌,股直肌,右左腿分布规律一致;右侧腓肠肌内侧平均肌电振幅、平均频率、中位频率值均明显低于左侧(P < 0.05);受试肌的时域、频域值波动在一定范围。提示正常青年人自然步态中下肢肌群肌电活动呈节律性和右左侧交替活动;在受试肌中腓肠肌内侧的肌电活动最强;腓肠肌内侧的肌电活动存在着优势侧与非优势侧的轻度差别;下肢肌肌电活动的时域、频域值在一定范围波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人体穴位电刺激与相关肌肉活动的关系,通过对经穴刺激诱发的表面肌电信号进行特征分析,阐明经穴电刺激下的肌电信号时域、频域特征参数变化与肌肉的激活程度、疲劳程度之间的定量关系,为康复工程和运动医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8名健康青年志愿者为研究对象,设计穴位电刺激和自主收缩两种实验模式,采集记录两种模式下对应的指伸肌和尺侧腕屈肌的表面肌电信号,提取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平均功率频率、中值频率等特征值,并分析其功率谱变化。通过配对t检验,分析经穴电刺激和自主动作模式的肌电信号特征差异。结果:在经穴电刺激模式下,对应的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幅度增大,且经穴电刺激后,肌电信号的谱分布向高频方向移动,肌电的平均功率频率和中值频率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保持稳定。结论:表明对曲池穴和内关穴位电刺激,能够激活对应的指伸肌和尺侧腕屈肌更多的快肌纤维,使肌肉激活程度提高,对缓解肌肉疲劳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常规康复训练前后进行综合功能评估;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门诊选取124例单侧踝关节不稳患者,年龄34~56岁,其中男性73例,女性51例。分别进行肌力及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本体觉训练,疗程为2个月,康复前后分别做即时、行走后疼痛[500 m行走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肢负重时间、星偏移距离平衡检查及动、静态足底压力评估。结果患足负重项康复前平均站立时间与康复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即时VAS疼痛评分康复前与康复后差异显著(5.32±0.27,1.07±0.08);500 m步行VAS疼痛评分康复前后差异有显著性(8.79±1.78,4.51±1.78),且显著高于健侧(5.41±0.42,27.31±5.48)(P0.05);两组足底动、静态峰值压力分布无明显改变(P0.05),静态压力:健侧前足(1095.30±61.28)gr/cm~2,患侧前足(1670.30±151.22)gr/cm~2负重增加,动态压力:健侧(1654.98±294.27)gr/cm~2,患侧前足(2822.30±312.28)gr/cm~2(P0.05)。结论经过综合康复治疗后,患者即时疼痛得到明显缓解,平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但500 m步行后疼痛以及动静态足底压力无明显变化,生物力学未得到纠正,限制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表面肌电仪测量4~6岁正常儿童下肢表面肌电参数,探讨利用肌电参数进行小儿骨科疾病临床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在舒适、安静的室内条件下,测定90名4~6岁正常儿童下肢主要肌肉表面肌电参数的数据,包括双侧股直肌、腓肠肌、内收肌、胫前肌的表面肌电数据,计算出上述肌电数据的均值、峰谷比、能谱熵、平均频率和过零率等.结果 在同一种动作下,4~6岁儿童的各项特征均值比较接近;在同一种特征下,不同动作的特征值存在差异;sEMG具有相当强的个体差异性,这反映在各项特征的方差比较大;正常儿童左右腿差异不明显.结论 通过表面肌电图,可无创地记录4~6岁儿童的下肢肌肉活动,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周围性面瘫的康复治疗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华勇 《医学信息》2009,22(2):224-226
目的 观察周围性面瘫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160例尽早进行心理护理,急性期五官超短波、TDP、针刺健侧、循经远端取穴治疗.恢复期中频治疗仪、针刺局部配合循经远取穴、自我按摩、表情肌训炼.后遗症期隔姜灸、电针强刺激、穴位注射、加大按摩力度和功能锻炼.结果 治愈144例(90%),显效9例(5.63%)好转7(4.37%)例,总有效率100%.结论 康复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治愈率高,病程短,后道症少.  相似文献   

16.
背景: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后下肢肌功能恢复一直存在着争议。 目的:评价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手术后下肢肌肉功能。 方法:应用TELEMYO 2400R G2表面肌电图遥测仪对25例双膝骨关节炎单膝关节置换后患者在平常自然步态下进行双下肢股直肌、胫前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内侧的表面肌电信号测试。在肌电图测试前,对患者双膝关节功能进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 结果与结论:患者置换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置换侧平均分91.44,其优良率达100%;未置换侧平均分54.52。置换侧在疼痛、关节功能方面有明显改善;膝关节置换后置换侧股直肌、胫前肌、股二头肌的肌电振幅、肌电积分、平均频率、中位频率的(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与未置换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侧腓肠肌内侧肌电振幅值及肌电积分值显著大于未置换侧(P < 0.05);置换侧腓肠肌内侧平均频率、中位频率与未置换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膝关节置换后置换侧的下肢肌没有恢复到正常的功能活动水平,因此膝关节置换后康复要特别重视患者的肌肉锻炼。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应用神经电图对96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进行检测,并对其中47例患者进行随访发现:患者额肌、上唇方肌神经电图检查时其波幅、传导速度患侧较健侧低;在临床恢复过程中波幅,传导速度有恢复趋势;病情预后差者波幅、传导速度比预后好者下降更明显。面肌神经电图检查对估计周围性面神经炎预后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步态分析方法研究痉挛型脑瘫儿童行走的运动学特征。方法应用便携式步态分析仪对16例痉挛型脑瘫儿童和16例健康儿童平地常速来回行走的步态进行测试,比较痉挛型脑瘫儿童患侧与健侧、痉挛型脑瘫儿童与健康儿童的步态差异。结果与健侧相比,痉挛型脑瘫儿童患侧单步时间、摆动时间和跖骨离地期显著长于健侧(P 0. 05),患侧步频、步速、支撑相末期显著低于健侧(P 0. 05)。痉挛型脑瘫儿童患侧步态周期时间、单步时间、站立时间、摆动时间、站立相所占百分比、支撑相中期、摆动前期和跖骨离地期相比于正常儿童均显著增加(P 0. 05)。痉挛型脑瘫儿童跨步长、步速、步频、支撑相末期相比于正常儿童均显著降低(P 0. 05),拔腿强度也降低(P=0. 05)。结论痉挛型脑瘫儿童行走时稳定性降低,其患侧单步时间、摆动时间、跖骨离地期和拔腿强度或许可以作为敏感指标应用于临床评估,指导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降低长时间颈部后仰对航空机务人员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探讨航空机务人员在托举作业过程中长时间保持颈部后仰姿势对颈部肌肉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 择12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受试者站立在飞机机翼下方保持颈部后仰固定姿势模拟机务人员进行托举作业,记录受试者主观疲劳感觉评分(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同时采集斜方肌、胸锁乳头肌和颈部夹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并计算肌电信号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RMS)、积分肌电(integral electromyography, iEMG)、中值频率(median frequency, MF)和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 MPF),并结合主观疲劳感觉评分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结果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颈部夹肌的iEMG和RMS变化与托举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颈部夹肌的iEMG和胸锁乳突肌RMS相关程度最高,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48和0.84,拟合程度分别为0.69和0.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颈部夹肌的MPF和MF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表面肌电测量腹肌、膈肌和盆底肌肌电改变,评价呼吸电刺激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方法 共31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单纯盆底生物反馈治疗(16例),治疗组在盆底生物反馈治疗基础上进行呼吸电刺激训练(15例)。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对两组选用便秘评分系统进行评估,采用表面肌电图技术检测膈肌和下腹肌表面肌电均方根,Glazer法评估盆底肌肌电参数。 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便秘评分系统评估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膈肌和腹直肌均方根值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膈肌肌电均方根值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Glazer法评估两组患者前基线、后基线波幅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前基线波幅值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呼吸电刺激训练可有效提高膈肌、腹肌收缩力,降低盆底肌的过度活动,增强盆底生物反馈治疗改善功能性便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