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增重(GWG)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上海十家医院规律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单胎孕妇共3961例,其中610例GDM孕妇和3351例非GDM孕妇。分析GDM的发病高危因素,比较GDM孕妇和非GDM孕妇孕前BMI、GWG、早中晚孕期增重、妊娠合并症等差异,并将两组GWG与美国科学研究院医学协会(IOM)推荐增重标准进行比较。结果:孕前BMI和年龄是GDM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OR=1.18,95%CI为1.05~1.34;OR=1.09,95%CI为1.06~1.11)。GDM组的孕前BMI值为(22.3±3.4)kg/m~2,高于NGDM组[(21.1±2.7)kg/m~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的GWG为(11.9±4.8)kg,明显低于NGDM组[(13.3±4.3)kg]。两组早孕期增重无统计学差异。GDM组的中、晚孕期增重[(5.5±2.4)kg、(4.1±2.4)kg]少于NGDM组孕妇[(6.5±2.7)kg、(4.8±2.5)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与IOM推荐孕期增重标准比较,孕前BMI适中、超重的GDM组孕妇中增重偏少者占比均较NGDM组高;NGDM组增重偏多者占比均较GDM组高。结论:孕前超重或肥胖及高龄可导致GDM发生率增加,应对该群体进行孕前指导,合理控制BMI后再备孕。孕中晚期良好的医疗管理可有效控制GDM孕妇的孕期增重,进而减少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巨大儿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669例分娩的GDM患者,根据新生儿体重分为巨大儿组(100例)与非巨大儿组(56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DM患者分娩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孕前体重、分娩孕周、胎儿体重、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娩方式、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重增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前超重、肥胖、孕期增重过多、孕期HbA1c≥5.5%是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GDM患者孕前超重肥胖、孕期体重增长过多及HbA1c控制不理想均可增加分娩巨大儿的风险,临床中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巨大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调查巨大儿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减少巨大儿的发生和孕期保健提供依据。方法:以2005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在解放军第401医院妇产科出生的单胎活产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5~2011年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中,符合研究条件并取得完整资料的共计3691例,其中巨大儿429例,其发生率为11.62%。其中母亲年龄>30岁、孕次≥2次、孕前BMI≥25.0kg/m2、孕周>40周、孕期增重超过标准、妊娠期糖尿病和新生儿为男婴7个因素,是导致巨大儿发生率增高的影响因素。结论:合理调整妊娠年龄、孕次以及孕前BMI,合理搭配孕期膳食,并严格控制糖的摄入,对于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11年中国单胎足月巨大儿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7家不同级别的医院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分娩的101723例足月、单胎、活产新生儿.采用比值比(odd ratio,OR),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描述相关危险因素与巨大儿发生的危险.采用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PAR)定量描述相关危险因素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 结果 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巨大儿的总体发生率为7.3%(7403/101 723),范围为4.1%~13.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巨大儿的发生危险因素为:北方地区(校正OR=1.4,95% CI:1.2~1.6,PAR=19.9%)、母亲年龄≥35岁(校正OR=1.11,95%CI:0.9~1.3,PAR=8.7%)、孕前体重指数≥28.0(校正OR=3.6,95%CI:2.9~4.5,PAR=15.1%)、孕次>1次(校正OR=1.2,95%CI:1.1~1.4,PAR=10.8%)、产次>1次(校正OR=1.8,95%CI:1.5~2.1,PAR=10.1%)、母亲身高≥160 cm(校正OR=1.6,95%CI:1.4~1.9,PAR=29.5%)、孕期增重≥16 kg(校正OR=2.2,95%CI:1.9~2.4,PAR=25.2 %)、妊娠期糖尿病(校正OR=1.2,95%CI:1.0~1.3,PAR=3.2%)、分娩孕周≥40周(校正OR=2.4,95% CI:2.1~2.7,PAR=34.4%)、男胎(校正OR=1.6,95%CI:1.4~1.8,PAR=25.4%).其中孕前体重指数、分娩孕周、孕期增重是3个与巨大儿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危险因素.结论 巨大儿发生率有明显地域差别.孕前体重指数、分娩孕周、孕期增重作为可调控危险因素,应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和孕期体质量及有关因素与分娩巨大儿的相关性,为其预防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分娩符合纳入标准的孕产妇10044例,其中分娩巨大儿466例,非巨大儿9578例。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孕妇体质量及其他因素(妊娠期糖尿病、分娩巨大儿史、多胎妊娠等)与分娩巨大儿的相关性及不同BMI分类与分娩巨大儿的相关性。结果:(1)孕前BMI、孕期总体质量增长、妊娠期糖尿病及既往分娩过巨大儿是分娩巨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多胎妊娠是分娩巨大儿的保护因素(P0.05)。(2)通过BMI分层后,对于孕前BMI正常者,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少和多胎妊娠是分娩巨大儿的保护因素(P0.05);孕期总体质量增长、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多、有巨大儿分娩史是分娩巨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于孕前体质量过轻者,孕期总体质量增长和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多是分娩巨大儿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于孕前超重的孕妇,孕期总体质量增长和妊娠期糖尿病是分娩巨大儿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孕前BMI过高、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多、发生妊娠期糖尿病及既往分娩巨大儿史均可使再次妊娠发生巨大儿的风险明显增高;孕前不同BMI孕妇其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有不同,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多可能增加孕前偏瘦和体质量正常孕妇巨大儿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农村妇女孕期体重与妊娠结局的关系,为农村孕妇的体重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禹城市人民医院产一科住院分娩的单胎妊娠农村初产妇896例,按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孕前消瘦组(≤18.5kg/m~2)、孕前体重正常组(18.5kg/m~2BMI24kg/m~2)、超重组(24kg/m2≤BMI28kg/m~2)、肥胖组(≥28kg/m~2);按孕期体重增长分为体重增长适宜组及体重增长过度组。分析各组孕妇妊娠结局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孕前超重组与孕前体重正常组比较,孕期体重增长过度组与孕期体重增长适宜组比较,均显著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产后出血、巨大儿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超重与孕期体重增长过度是导致农村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孕妇的体重管理,降低妊娠不良结局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发病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分娩的2729例孕妇资料进行分析;选取同期诊断为糖尿病的足月妊娠妇女148例,年龄20~40岁,平均(32.7±3.8)岁;排除糖尿病合并妊娠及其他系统性并发症孕妇26例;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入院的足月正常妊娠妇女122例作为对照,对妊娠年龄、孕前人体质量指数(BMI)、孕期增重、身高、孕次、适龄妇女经期及家庭经济月收入等因素进行Logistic或t检验等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对比122例GDM孕妇和122例足月正常妊娠妇女,发现GDM和妊娠年龄、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均为孕妇罹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P0.05);并且,通过对2 729例孕妇进行分析发现,随着高危因素数目的增加,GDM发病率也呈现逐渐增加趋势;无高危因素孕妇GDM发病率为2.5%(23/920),当危险因素累计3项时,孕妇GDM发病率达到9.4%,是无高危因素的3.84倍。结论适龄期受孕,控制体重及降低孕前BMI指数能够降低GDM发病率;并且,对高危孕妇进行早期糖耐量筛查能够为临床预防GDM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如何利用简便、经济、有效的方法早期识别妊娠期糖尿病(GDM)的高危人群。方法: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841例孕8~15周建卡孕妇的临床资料,其中GDM孕妇287例,随机抽取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正常孕妇28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产史等临床指标,以及孕早期空腹血糖(FPG)、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肝酶、血脂等基本情况。利用logistic回归确定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记录曲线下面积。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孕妇年龄≥35岁、孕前BMI超重或肥胖、孕次≥3次、产次≥1次、FPG、RBC、WBC升高均是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上述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变量回归系数表建立回归方程模型,预测GDM发生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05,界值为0.56,敏感度为66.8%,特异度为79.0%。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802。结论:将孕8~15周时空腹血糖水平、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与年龄、孕前BMI等临床指标相联合,可简便、经济、有效地早期预测GDM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妊娠期不同血糖状态下胰岛素分泌模式,探讨胰岛素分泌模式及其他因素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432例孕妇临床资料,依据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分为妊娠期糖尿病组(GDM,737例)及糖耐量正常组(NGT,1695例);将GDM组再分为仅空腹血糖异常(GDM1组,89例)、服糖后血糖异常(GDM2组,516例)和空腹及服糖后均异常(GDM3组,132例)3组。根据胰岛素分泌试验结果参照文献建立胰岛素分泌模式曲线(Ⅰ型:早时相胰岛素分泌存在;Ⅱ型:胰岛素分泌峰延迟)。利用卡方检验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因素[胰岛素分泌模式及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新生儿性别及血糖状态]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对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GDM组孕妇年龄、孕前BMI、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大于胎龄儿(LGA)发生率均大于NGT组(P0.05)。②NGT组孕妇的胰岛素分泌模式主要表现为Ⅰ型(76.76%),而表现为Ⅱ型仅394例(23.24%);GDM1组孕妇的胰岛素分泌模式也主要表现为Ⅰ型,而GDM2组和GDM3组孕妇主要表现为Ⅱ型。与NGT组比较,GDM1组、GDM2组、GDM3组孕妇的胰岛素分泌水平在服糖后0、60、120、180分钟时明显升高(P0.05),GDM的3组孕妇分别在服糖后0、120、180分钟时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NGT组中Ⅱ型胰岛素分泌模式及GDM组中Ⅱ型胰岛素分泌模式、服糖后血糖异常和空腹及服糖后均异常均是发生LGA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女性新生儿无论在NGT组或GDM组中均为LGA发生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而为小于胎龄儿(SGA)的独立危险因素。NGT组中年龄25岁、孕前BMI18.5 kg/m~2为影响SGA发生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GDM组中孕前BMI18.5 kg/m~2为影响SGA发生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结论:孕妇的胰岛素分泌模式不仅在GDM组与NGT组中不同,而且在GDM的不同亚组中的表现也不同。与SGA有关的因素包括孕妇年龄25岁、孕前BMI18.5kg/m~2及胎儿性别。与LGA有关的因素包括孕期血糖状态、胰岛素分泌模式及胎儿性别。尤其应警惕胰岛素分泌峰值延迟的孕妇,以防止LGA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天津地区妊娠妇女孕前超重和肥胖的发生情况,并研究妊娠期糖尿病(GDM)OGTT不同血糖指标异常与孕前体重指数(BMI)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行产前检查的孕妇共487例,收集其相关临床资料,按《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标准进行分组,分析天津地区妊娠妇女孕前超重和肥胖的发生情况,采用国际妊娠合并糖尿病研究组织(IADPSG)推荐的GDM诊断标准将487例孕妇分为GDM组和非GDM组,分析不同孕前BMI的GDM孕妇特点和GDM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487例孕妇的平均年龄为(30.1±4.58)岁,平均孕周为(25.98±1.33)周,平均孕前BMI为(21.87±2.95)kg/m~2,孕前超重和肥胖的孕妇比例分别占17.7%和4.3%。GDM组孕妇的年龄、孕前BMI、OGTT各点血糖水平和HbA1c均明显高于非GDM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孕前BMI增加,GDM阳性检出率增加,OGTT各点血糖水平也增加(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超重或肥胖、HbA1c(≥5.5%)是GD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孕前超重和肥胖参与GDM糖代谢过程,对于超重或肥胖、高龄、高HbA1c水平的孕妇应予重点关注和有效干预,预防GDM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龄孕妇母胎血脂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32例高龄孕妇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产次、孕前及产前体重指数(BMI)、孕期增重、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及出生体重。测定孕妇待产时空腹和新生儿脐血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分析母胎血脂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经产妇母血TG值低于初产妇(P=0.027)。孕期增重过多组的TG、TC及HDL值高于增重适宜组和过少组(P分别为0.001、0.001、0.046)。孕前BMI≥25kg/m~2组的TG值高于正常组和消瘦组(P=0.002);产前BMI≥28kg/m~2组的TG及TC值高于正常组及超重组(P均0.01)。经产妇组脐血中TG值低于初产妇组(P=0.022);男婴TG、TC值高于女婴(P=0.009及0.013);孕期增重过多组脐血TG值高于增重适宜组及过少组(P=0.002);新生儿出生体重3400g组的TG及TC值高于出生体重≤3400g组(P0.01)。孕期增重及产前BMI与孕妇血脂升高相关,产前BMI≥28kg/m~2是血脂升高的危险因素(aOR=7.304,95%Cl为2.23~23.923);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脐血血脂升高相关(aOR=12.719,95%Cl为4.599~35.178)。母血与脐血TG和TC相关(r分别为0.524和0.377,P0.01)。结论:高龄孕妇血脂水平与产次、孕前BMI、产前BMI及孕期增重密切相关,且影响胎儿血脂水平。孕期控制饮食、适当运动,避免血脂异常升高,从而降低新生儿血脂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肩难产发生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9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5家医院住院的足月妊娠、单胎、头位并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共44 580例,其中发生肩难产116例(肩难产组),其余未发生肩难产者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身高、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体质量增重值、孕周、孕次、产次、宫高、腹围、既往肩难产病史、分娩巨大儿、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过期妊娠及产程情况.结果 (1)44 580例产妇中发生肩难产116例,发生率为0.260%(116/44 580).肩难产组产妇年龄、孕前BMI、孕期体质量增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产妇身高、孕周、孕产次、宫高及腹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肩难产组产妇有肩难产病史(11.21%,13/116)、分娩巨大儿(13.79%,16/116)、糖尿病合并妊娠(7.76%,9/116)、过期妊娠(10.34%,12/116)、最大加速期延长(8.62%,10/116)及第二产程延长(7.76%,9/116)的发生率,分别与对照组[分别为(1.43%,636/44 464)、(1.48%,658/44 464)、(0.57%,252/44 464)、(1.15%,513/44 464)、(0.72%,322/44 464)、(0.65%,289/44 46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妇年龄>35岁(OR=1.116,95%CI为1.022~2.445)、孕前BMI>27 kg/m2(OR=1.893,95% CI为1.358~2.228)、孕期体质量增重值(>20 kg)(OR=2.031,95%CI为1.749~ 3.231)、肩难产病史(OR=2.138,95% CI为1.564~ 3.853)、分娩巨大儿(OR=3.276,95%CI为2.315~ 4.638)、糖尿病合并妊娠(OR=3.261,95%CI为2.237~ 4.943)、过期妊娠(OR=1.473,95%CI为1.003~ 2.721)、最大加速期延长(OR=2.022,95%CI为1.681~ 3.732)及第二产程延长(OR=1.943,95%CI为1.285~ 3.215),以上各项P值均<0.05,是肩难产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孕产妇(年龄>35岁)、孕前BMI>27 kg/m2、孕期体质量增重>20 kg、肩难产病史、分娩巨大儿、糖尿病合并妊娠、过期妊娠、最大加速期延长及第二产程延长是肩难产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再发子痫前期(PE)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有2次单胎妊娠且前次妊娠合并PE的孕妇13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第2次妊娠是否再次发生PE分为再发PE组(84例)和对照组(55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和再发PE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再发PE组与对照组中再次妊娠时的年龄、再次妊娠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前次妊娠PE发病孕周和终止孕周、两次妊娠间隔时间、合并慢性高血压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显示:再次妊娠时的年龄(≥35岁)、再次妊娠孕前超重及肥胖(BMI≥24 kg/m~2)、两次妊娠间隔时间(≥5年)是PE再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有再发PE独立危险因素的妇女,孕期应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及监测,避免PE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4.
妊娠期糖代谢变化与巨大儿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巨大儿的发生与孕期母亲的糖代谢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3年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前检查、分娩的GDM孕妇42例;GCT异常、OGTT正常孕妇50例以及GCT正常的孕妇43例,共1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巨大儿的发生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单因素的分析中,巨大儿的发生分别与孕妇年龄、体重、BMI、OGTT-1小时血糖值异常、年龄≥35岁(高龄产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孕妇身高、孕次、产次、GCT血糖值、OGTT-1小时、2小时、3小时血糖值、是否产前控制血糖治疗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糖代谢异常的孕妇中,巨大儿的发生与空腹血糖值有统计学意义(P=0.044);在多因素的分析中,巨大儿的发生与孕妇的BMI、OGTT-2小时血糖有关(P<0.05)。结论:控制孕妇的体重、BMI有利于减少巨大儿的发生,监测OGTT-2小时血糖,可预测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产妇孕期增重及妊娠结局情况,为孕期保健指导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镇江市妇幼保健院2015年1月至12月分娩的3801例单胎产妇,比较经产妇与初产妇的年龄、孕龄、孕前体重、孕期增重(GWG)、分娩信息等临床资料。结果:经产妇的年龄、孕次、孕前BMI、新生儿体重高于初产妇,孕龄、GWG低于初产妇(P均0.05)。经产妇巨大儿和早产的发生率高于初产妇(P均0.05)。孕前高体重产妇(孕前BMI≥24.0kg/m2)中,经产妇GWG达标率高于初产妇(P0.05)。孕前正常体重的产妇(18.5kg/m2≤BMI24.0kg/m2)中,经产妇低体重儿、早产发生率高于初产妇(P均0.05)。结论:经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需做好孕期保健指导,应重点关注体重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妇孕期增重及各孕期体重增加速度与分娩巨大儿的相关性,以冀开展有针对性的孕期管理,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106例巨大儿和109例正常体重出生儿(对照组)母亲的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变化。结果:巨大儿组孕妇孕前体重,孕前BMI,孕期增重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孕妇体重增长速度最快时期均为孕20~30周,巨大儿组在孕20~30周及孕30周~分娩两期体重增速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巨大儿发生与孕妇孕前体重,孕前BMI,孕期增重等因素相关,应密切观察孕妇各孕期体重的变化,尤其是孕中晚期。  相似文献   

17.
巨大儿与母亲体重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巨大儿与母亲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增重的关系.方法将102例出生体重≥4000g作为巨大儿,110例出生体重为3999~2500 g新生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母亲孕前体质指数的分布、孕期体重增加及分娩结局.结果巨大儿组母亲孕前高体重(BMI>22)的百分比明显大于对照组(P<0.025),低体重的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孕期体重增加均大于对照组(P值均<0.01);巨大儿孕妇的剖宫产率及产时出血量高于对照组(P<0.05,P<0.05).结论巨大儿发生与母亲孕前高体重及孕期体重增加过多有关,巨大儿的母儿并发症较高,孕前控制体重及孕期合理营养有助于减少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适合糖代谢异常孕妇妊娠期适宜体重增长范围.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分娩的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的足月单胎且病历资料完整的孕产妇66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体重组(BMI<18.5)40例(Ⅰ组);正常体重组(BMI 18.5~23.9)400例(Ⅱ组);超重组(BMI 24~27.9)162例(Ⅲ组);肥胖组(BMI≥28.0)59例(Ⅳ组).分析孕前不同BMI组正常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母亲的孕期增重,并计算出新生儿出生体重在3000~3500 g产妇的孕期平均增重,作为各孕前BMI组孕期适宜的体重增长.结果 孕前不同BMI组分娩巨大儿者孕期增重明显大于分娩正常体重儿者的孕期增重,Ⅱ组孕期平均增重分别为(17.0±5.2)kg和(14.1±4.7)kg,m组孕期平均增重分别为(16.8±7.3)kg和(11.9±5.1)kg,Ⅳ组孕期平均增重分别为(18.3±6.7)kg和(11.2±5.4)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长和适宜增重范围:Ⅰ组(15.6±3.3)kg,(14.0~18.O)kg,Ⅱ组(13.9±4.6)kg,(11.0~16.5)kg,Ⅲ组(11.5±5.2)kg,(9.0~15.0)ks,Ⅳ组(10.1±2.9)kg,(7.0~12.7)kg.结论 对孕前不同体重的糖代谢异常孕妇进行血糖监测的同时,使其妊娠期体重增长在各自适宜的范围,有助于获得理想出生体重的新生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及同时合并GDM和HDCP孕妇的孕前、孕晚期体重指数(BMI)及其孕期变化情况。方法:收集2009至2011年在沈阳地区3家医院分娩的3453例单胎妊娠足月初产妇,将其分为正常妊娠组(2931例)、HDCP组(255例)、GDM组(215例)、HDCP合并GDM组(48例),计算并比较各组的孕前、孕晚期BMI及其孕期BMI的改变情况。结果:GDM和HDCP组妇女的年龄、孕前BMI、孕晚期BMI及孕期BMI的增加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GDM合并HD.CP组妇女的孕前BMI显著高于其他3组;孕晚期BMI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GDM组,但与HDCP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孕前肥胖、孕期体重增加过多以及高龄人群是发生GDM和HDCP的高危人群。及早识别高危人群并进行合理干预对GDM和HDCP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韩文莉  陈奕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4,40(7):582-585
目的:探讨孕早期空腹血糖(FPG)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分娩的1044例单胎初孕妇的孕早期临床数据资料。根据是否诊断为GDM,分为GDM组(n=173)和非GDM组(n=871),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孕早期FPG与GDM发生的关系。结果:1044例单胎孕妇中,173例诊断为GDM(16.6%)。GDM组年龄、孕前BMI、孕早期FPG均显著高于非G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年龄、孕前BMI和血脂指标后,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早期FPG是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当以FPG<5.1 mmol/L为参考,FPG≥5.1 mmol/L时GDM发生风险增加3.26倍(OR 3.26,95%CI 2.20~4.84,P<0.001)。结论:孕早期FPG是影响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孕早期FPG水平升高与GDM发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