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成年早期体重状态及至中年期体重变化与2型糖尿病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的14组35~59岁(男女各半)人群样本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别探讨25岁时体重状态和随后其变化与新发糖尿病的关系。结果 共12 674人纳入分析,其25岁时低体重组(BMI<18.5 kg/m2)、正常体重组(BMI 18.5~23.9 kg/m2)、超重组(BMI 24.0~27.9 kg/m2)和肥胖组(BMI≥28.0 kg/m2)中年期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2.4%(30/1 263)、2.8%(266/9 562)、4.0%(70/1 739)和6.4%(7/110),呈明显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1)。25岁至中年时期体重变化<-7.5 kg组、-7.5~-2.6 kg组、-2.5~2.5 kg组、2.6~7.5 kg组、7.6~12.5 kg组和>12.5 kg组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2.5%(18/712)、1.3%(21/1 629)、2.1%(48/2 330)、2.3%(59/2 585)、3.7%(94/2 518)和4.6%(133/2 900),也呈明显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5岁时超重/肥胖以及随后的体重增加均与中年时期新发糖尿病正相关(趋势检验P<0.01)。结论 成年早期超重/肥胖以及随后的体重增加均与中年期新发糖尿病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2.
中国15省份15~49岁女性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我国15~49岁女性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和聚集性。方法利用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数据,分析15~49岁女性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升高、TG升高、HDL-C降低和危险因素聚集的流行特征。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于2005年发布的定义判定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具有≥2项危险因素定义为危险因素聚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社会经济因素与各代谢性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991名15~49岁女性,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升高、TG升高、HDL-C降低、存在≥1项危险因素和危险因素聚集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44(47.4%)、464(23.3%)、123(6.2%)、327(16.4%)、1025(51.5%)、1501(75.4%)、874(43.9%)。与15~19岁组相比,25~、30~、35~、40~、45~49岁年龄组中心性肥胖和30~、35~、40~、45~49岁年龄组血压升高的危险性较高,25~29岁血糖升高的危险性较低,45~49岁存在≥1项危险因素和聚集的危险性较高。BMI≥24.0 kg/m2者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升高、TG升高、HDL-C降低、存在≥1项危险因素和危险因素聚集的危险性分别是BMI 18.5~24.0 kg/m2者的14.16、3.05、2.46、2.49、2.42、9.79、7.39倍。西部地区15~49岁女性血糖升高、TG升高和东部地区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的危险性高于中部地区。未发现收入水平、城乡地区与各代谢性危险因素及聚集存在显著关联。结论年龄、BMI水平和地域分布是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针对危险因素的不良变化采取精确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和腰围水平对人群中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的影响.方法将1992~1994年和1998年在我国不同地区中年人群中进行的2次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资料合并共30 561人,比较不同BMI和腰围分组的研究对象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率和聚集的相对危险,其中危险因素聚集定义为同一研究对象具有高血压、高血清总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空腹血糖异常之中的任意2项或2项以上者.结果随着BMI和(或)腰围的增加,人群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按BMI分层各组中,男女两性腰围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率均呈明显的线性上升趋势,同样在不同的腰围分组中,BMI均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率呈明显的线性趋势.男性和女性年龄调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率在BMI<24 kg/m2、腰围(男/女)<85/80 cm组分别为11.1%和10.4%,BMI<24 kg/m2、腰围(男/女)85~95.9/80~89.9 cm组分别为24.2%和16.9%, BMI 24.0~27.9 kg/m2、腰围(男/女)<85/80 cm组分别为24.0%和17.0%,BMI 24~27.9 kg/m2、腰围(男/女)85~95.9 /80~89.9 cm组分别为34.3%和24.0%. BMI 24.0~27.9 kg/m2、腰围(男/女)≥95/90 cm组分别为40.8%和29.6%,BMI≥28 kg/m2、腰围(男/女)85~95.9/80~89.9 cm组分别为44.2%和29.9%,BMI≥28 kg/m2、腰围(男/女)≥95/90 cm组分别为54.7%和35.4%.结论 BMI和腰围水平均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有独立的正相关性.保持BMI和腰围均在正常范围对心血管健康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与孕期体质量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5-2016年在桂林市妇幼保健院产检、单胎足月分娩的5 0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BMI分为4组:BMI18.5 kg/m~2设为低体质量组872例,BMI 18.5~24 kg/m~2设为正常体质量组3 196例,BMI 25~28 kg/m~2设为超重组671例,BMI28 kg/m~2设为肥胖组261例。结果(1)孕前体质量:孕前肥胖组的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GDM)、剖宫产率、早产儿及大于胎龄儿(LGA)发生率均高于低体质量组和正常体质量组(P0.05);小于胎龄儿(SGA)发生率孕前低体质量组高于正常体质量组(P0.05)。(2)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增幅:子痫前期、GDM、剖宫产率、LGA发生率孕期BMI增幅6 kg/m~2均高于增幅为4~6 kg/m~2及4 kg/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幅4~6 kg/m~2者剖宫产率高于增幅4 kg/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幅4 kg/m~2者的SGA发生率高于增幅4~6 kg/m~2及6 kg/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BMI与孕期体质量增长幅度影响妊娠结局,合理的孕前BMI与孕期体质量增幅可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孕前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PIH)发生危险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数据来自"中美预防出生缺陷和残疾合作项目"中嘉兴地区的围产保健监测数据库.研究对象为1995-2000年在嘉兴地区参加婚前或孕前体检且分娩了单胎活产儿的孕满20周的83 159名孕产妇.运用X2检验或X<,趋势>2检验比较不同BMI组或其他特征人群PIH发病率的差别,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孕前BMI与PIH发生危险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PIH发病率为11.01%(9153/83 159;95%CI:10.79%~11.22%).PIH的发病率自BMI<18.5 kg/m2组的9.08%(1405/15 472;95%CI:8.63%~9.54%),18.5~22.9 kg/m2组的10.82%(6389/59 054;95%CI:10.57%~11.07%),23.0~24.9 kg/m2组的14.63%(943/6444;95%CI:13.78%~15.52%)升至BMI≥25/0 kg/m2组的19.00%(416/2189;95%CI:17.38%~2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趋势>2=261.028,P=0.000).以BMI为18.5~22.9 kg/m2者为参照组,BMI<18.5 kg/m2、23.0~24.9 kg/m2和≥25.0 kg/m2组发生PIH的RR值分别为0.82(95%CI:0.77~0.87)、1.41(95%CI:1.31~1.52)和1.93(95%CI:1.73~2.16).调整地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产次、产前检查次数和既往高血压病史或家族史后,上述RR值分别为0.85(95%CI:0.80~0.90)、1.37(95%CI:1.27~1.47)和1.88(95%CI:1.68~2.10).结论 PIH的发生危险随孕前BMI的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患者对冻融胚胎移植围产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 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2016年至2020年期间由于PCOS不孕进行冻融胚胎移植、年龄≤35岁且临床妊娠为单胎的患者临床资料, 共1 481个周期, 根据BMI值分为4组, 偏瘦组75个周期(BMI<18.5 kg/m2), 正常体质量组793个周期(18.5 kg/m2≤BMI<24.0 kg/m2), 超重组468个周期(24.0 kg/m2≤BMI<28.0 kg/m2), 肥胖组145个周期(BMI≥28.0 kg/m2), 比较各组一般资料、促排卵情况、围产结局以及新生儿结局的差别。结果相较于超重组、正常体质量组和偏瘦组, 肥胖组的早期流产率最高[23.4% (34/145)比15.8% (74/468)比14.0% (111/793)比9.3% (7/75), P=0.014], 活产率最低[68.3% (99/145)比76...  相似文献   

7.
窦鏐琰  桂立辉 《中国校医》2018,32(6):418-420
目的 了解某高校大学新生的饮食行为现状,探讨超重肥胖与饮食行为的关系,为预防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某高校新生入校体检结果,随机抽取体质量超标或肥胖组(BMI≥24)与对照组(BMI<24)各201例,对2组大学新生进行体格检查及饮食相关行为问卷调查,危险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父亲肥胖(OR=3.466,OR 95% CI:1.670~7.192)、母亲肥胖(OR=4.795,OR 95% CI:2.118~10.855)、父母均肥胖(OR=4.259,OR 95% CI:1.111~16.321)、独生子女(OR=2.051,OR 95% CI:1.120~3.755)、常喝饮品碳酸饮料(OR=3.749,OR 95% CI:1.424~9.870)或果汁(OR=2.560,OR 95% CI:1.284~5.105)、吃油炸食品≥3次/周(OR=1.784,OR 95% CI:1.078~2.953)、吃饭速度偏快(OR=2.038,OR 95% CI:1.232~3.372)或很快(OR=3.239,OR 95% CI:1.422~7.378)为体质量超标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 某高校大学新生体质量超标肥胖与不良饮食习惯有关,学校应开展营养膳食教育,提倡健康饮食行为,减少体质量超标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我国中年人群超重朋巴胖和中心性肥胖现状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状况。方法 2009--2010年对全国12个研究人群各抽取35。64岁调查对象1000人,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实际入选11623人,最终有效数据10340人。利用该资料计算我国中年人群超重朋巴胖及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并分析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状况。肥胖的定义依据“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的标准。结果 我国35-64岁中年人群超重率为38.8%,肥胖率为20.2%,轻度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为32.2%,重度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城市人群高于农村,北方地区高于南方(P结论 我国中年人群超过一半为体重超重朋巴胖者,且肥胖伴随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比例很高,亟待采取相应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9.
费利霞  王晓峰 《中国校医》2012,26(3):236-238
目的探讨高校男性体质量超标、肥胖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脂肪肝相关慢性病的关系。方法 1 006名男性按体质量指数(BMI)分组,分析体质量超标、肥胖与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脂肪肝及相关慢性病患病率的关系。结果 (1)随年龄增加,体质量超标率增高(P<0.01)。(2)体质量超标组、肥胖组SBP、DBP、TG、TC、UA高于正常组、HDL-C低于正常组(P<0.01),2组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及脂肪肝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肥胖组SBP、DBP、TG、UA高于体质量超标组(P<0.05),其高血压、脂肪肝患病率高于体质量超标组(P<0.01)。(3)BMI指数增加,3项以上危险因素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体检人群体质量超标、肥胖率较高,体质量超标、肥胖为相关危险因素聚集的标志;控制体质量,干预靶点前移,可降低相关慢性病患病率,是防治代谢综合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供精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在河北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供精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 by donor,AID)助孕治疗的1 448对不孕症夫妇共3 209个周期进行统计,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亚洲成人BMI标准,根据BMI将患者分为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超重组、肥胖组,分析BMI对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临床妊娠率以24.0 kg/m~2BMI≤27.9 kg/m~2组最高,为31.0%,BMI≤18.5 kg/m~2组最低,为26.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产率以BMI≤18.5 kg/m~2组为最高,为14.3%,18.5 kg/m~2BMI≤23.9 kg/m~2组最低,为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24 kg/m~2组流产率为9.0%,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生活水平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体重因素引起的生育障碍逐渐增多。临床上在关注肥胖因素引起的较低妊娠率的同时,更应重视低体重也会影响人工授精的临床妊娠率和发生较高的流产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流国际机场中年人群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现况。方法 于 2 0 0 2年对双流国际机场中年人群 (35~ 5 9岁 )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进行调查 ,对资料完整的 85 2例 (男 5 15例、女337例 )进行分析。结果 ①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主要集中在 4 0~ 4 9岁年龄段 ,男性以 4 0~ 4 4岁、女性以 4 5~ 4 9岁最集中 ,较以往资料有年轻化的趋势 ;②男性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检出率高于女性 ,吸烟率和饮酒率均表现为男性主导行为 ,分别为 6 0 %和 4 5 %以上 ,女性仅超重或肥胖高于男性(P <0 0 5 ) ;③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检出率以管理干部最高。结论 双流国际机场中年人群各种心血管主要危险因素检出率较高 ,提示尽快加强心血管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以健康教育为主的一级预防和人群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筛查、管理、指导、治疗等干预措施 ,尽快降低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现患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邛崃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服务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情况,为促进老年人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2020年邛崃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体检数据,采用χ2检验或χ2趋势检验分析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情况。 结果 有96.00%的老年人具有1项及以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3项及以上占53.77%。单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首位是高血压,患病率为64.51%,不同年龄组、不同职业、不同医疗支付方式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上3类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最高的分别是:75~岁组(68.19%),生产/运输/服务业人员(71.38%),商业/公费医疗人群(78.81%)。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婚姻状况、不同医疗支付方式、不同年龄组人群3项及以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及以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风险:男性是女性的1.479倍,生产/运输/服务业人员是脑力劳动者的1.582倍,离异人群是在婚人群1.539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公费医疗人群分别是贫困救助医疗人群的1.814倍和1.994倍,65~79岁组和80岁以上年龄组发生3项及以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比例分别为55.09% 、44.64%。 结论 邛崃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的老年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及聚集暴露率较为严重,应通过项目对有重要人口社会学特征人群进行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孕妇孕期BMI、体质量水平状况与新生儿体质量的相关性,为孕妇及新生儿的体质量评估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该院定期孕检的初次单胎妊娠孕妇15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美国医学研究所(IOM)提出的BMI标准,将其分为低体质量组(BMI18.5 kg/m~2) 52例、正常体质量组(18.5~24.9 kg/m~2) 53例和肥胖组(BMI24.9 kg/m~2)45例。观察记录3组孕妇孕期体质量增加变化及新生儿体质量状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根据美国IOM制定的孕期增重建议范围,孕前不同BMI组37.33%的孕妇可以控制体质量正常增长、29.33%的孕妇体质量增加过少、33.33%的孕妇体质量过度增长,其中超重组体质量增长过度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超重组巨大儿(体质量4.0 kg)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及孕期体质量与新生儿体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孕妇孕前BMI越高,新生儿体质量增加越显著。结论孕妇孕前BMI及体质量水平的评估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孕妇体质量越高,新生儿体质量增加及巨大儿发生率越高,通过控制孕妇孕期体质量及BMI,有利于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分析银川市学龄儿童青少年不同肥胖定义指标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肥胖及相关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以分层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抽取银川市6~18岁中小学生1 939名,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体成分检测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不同指标体质量指数(BMI)、体脂百分比(FMP)、腰围身高比(WHtR)、腰围(WC)肥胖组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检出率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BMI,FMP,WHtR,WC均可预测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风险(OR值均>1,P值均<0.01),其中BMI和WC预测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风险分别是正常组的1.46~1.86,1.51~1.91倍,预测效果优于FMP和WHtR.随着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数的增加,BMI与WC肥胖组心血管危险因素≥1项或≥2项的检出风险预测分别是正常组的3.12(2.2~4.3)倍和5.36(3.8~7.5)倍,优于其他不同定义肥胖指标分组组合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风险预测.结论 不同指标定义肥胖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BMI和WC定义肥胖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检出高于FMP和WHtR,BIM与WC定义肥胖相结合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预测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妊娠前体重对早产危险性的影响。方法:根据产前及分娩监护数据,选取2002~2007年在该院连续分娩符合标准的孕妇9 246例,并根据妊娠前BMI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正常体重组(BMI 18.5~24.9 kg/m2)、超重组(BMI 25~29.9 kg/m2)、肥胖组(BMI≥30 kg/m2)。分析各组早产率,评价孕前体重对早产危险性的影响。结果:低体重组妊娠后早产的发生率为(22.9%),早产率和危险性均高于其他各组(RR=2.90,P<0.05)。肥胖组早产率为8.8%,早产危险性与正常体重组相似(P>0.05),但高于超重组(P<0.05)。结论:妊娠前BMI较低者孕期发生早产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广州市社区居民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分布及聚集情况。方法 本研究基于“国家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于2017年5 - 12月针对广州市某社区35~75岁常住居民开展横断面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3部分,对3 821例调查对象的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进行描述并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广州市数据的年龄、性别结构对率进行校正。结果 本研究人群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暴露率及现在吸烟率的校正率分别为31.14%、12.52%、58.18%、46.97%、25.36%;具有≥1个、≥2个、≥3个主要危险因素的暴露率的校正率为82.98%、53.39%、27.44%;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的危险因素聚集程度高于女性,OR(95%CI)为2.11(1.86~2.39);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呈上升的趋势,以35~44岁年龄组为参照,45~54岁、55~64岁、65~75岁年龄组OR(95%CI)分别为1.89(1.44~2.47)、3.03(2.34~3.92)、3.92(2.99~5.15);随着文化水平的提升,危险因素聚集呈下降趋势,以小学及以下组为参照,初中组、高中及中专组、大专及以上组OR(95%CI)分别为0.81(0.65~0.997)、0.70(0.57~0.87)、0.55(0.42~0.71);家庭年收入5.1~ 10万元组危险因素聚集程度高于≤5万元组,OR(95%CI)为1.14(1.01~1.30)。结论 广州市社区居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较高,随着年龄增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增加,尤其应以较低文化水平的老年男性群体作为干预的重点,降低心血管病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5岁至中年时期(35~59岁)长期体重变化与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甘油三酯(TG)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华侨农场中武帽和团结2个分场居民进行抽样调查(该人群是参加"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项目的目标人群),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根据调查时测得的体重与25岁时的体重差值将研究对象分为-2.5、-2.5~2.5、2.6~7.5以及7.5 kg组,采用协方差分析探讨不同体重变化组的血脂水平。结果共调查980人,其中男性502人、女性478人,平均年龄(47.7±7.3)岁。协方差分析调整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吸烟、饮酒以及25岁的BMI后,TC调整后均值由体重变化-2.5 kg组的5.27 mmol/L升至7.5 kg组的5.59 mmol/L,HDL-C调整后均值由1.60 mmol/L降至1.32 mmol/L,TG调整后均值由0.90 mmol/L升至1.51 mmol/L(均P0.01)。结论成年早期至中年时期长期体重增加显著升高TC和TG水平,降低HDL-C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孕前身体质量指数(BMI)水平孕妇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血糖值的特点,并分析不同孕前BMI与妊娠期糖尿病(GDM)检出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海南省海口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并接受75g OGTT的4 898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孕前BMI水平分为轻体质量(BMI<18.5kg/m2)、正常体质量(BMI 18.5~23.9kg/m2)、超重(BMI 24.0~27.9kg/m2)和肥胖(BMI≥18.5kg/m2)4组,比较不同孕前BMI水平孕妇75g OGTT血糖值,计算GDM的检出率,分析不同孕前BMI水平与GDM检出率的相关关系。结果 GDM检出率为22.5%(1 102/4 898),轻体质量、正常体质量、超重、肥胖4组GDM检出率分别为:13.3%、20.7%、31.6%、39.2%,随着孕前BMI的上升,GDM的检出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χ趋势2=110.175,P<0.001)。轻体质量、正常体质量、超重、肥胖各组孕妇随着孕前BMI的上升,OGTT不同时点(空腹OGTT、OGTT 1h、OGTT 2h)血糖值均呈明显上升趋势(F值分别为92.835、64.455、36.855,均P<0.05);超重组与肥胖组孕妇不同时点(空腹OGTT、OGTT 1h、OGTT 2h)血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21、-1.316、-0.365,均P>0.05),但这两组孕妇不同时点(空腹OGTT、OGTT 1h、OGTT 2h)血糖值分别与轻体质量组和正常体质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超重组与轻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比较:t值分别为14.075、14.583、9.769、13.650、9.990、6.743,均P<0.05;肥胖组与轻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比较:t值分别为16.214、15.321、10.187、14.110、10.152、7.589,均P<0.05)。孕前BMI值与血糖异常分组之间存在相关性(r=0.307,P=0.018),孕前BMI值与GDM检出率之间亦存在相关性(r=0.362,P<0.001)。结论随着孕前BMI的增加,孕妇GDM的检出率和OGTT有2项及以上异常者所占比例也相应增加。对于孕前体质量超重或肥胖的孕妇,更应当关注其GDM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海市杨浦区居民中心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聚集性的关系,为制定心血管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社区为单位,对35~75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生化检测,对其中资料完整的11321人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杨浦区居民中心型肥胖率为60.50%,标化率为56.09%。不同腰围人群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着腰围的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比例均呈上升趋势(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轻度、重度中心型肥胖组发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是正常组的1.78(OR=1.78,95%CI:1.63~1.94)和3.36倍(OR=3.36,95%CI:3.00~3.75)、1.67(OR=1.67,95%CI:1.49~1.88)和2.67倍(OR=2.67,95%CI:2.34~3.03)、1.68(OR=1.68,95%CI:1.54~1.82)和2.20倍(OR=2.20,95%CI:1.97~2.44)、2.04(OR=2.04,95%CI:1.86~2.24)和3.62倍(OR=3.62,95%CI:3.23~4.04)。【结论】上海市杨浦区居民中心型肥胖患病率高,肥胖程度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风险有关,应当及时采取控制肥胖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贺连平  姚应水 《中国校医》2011,25(4):266-268
目的了解某高校新入学大学生身高、体质量、肥胖状况,为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大学2007—2009年新入学的7 895名本科大学生,进行医学体格检查。结果某大学2007—2009年男、女新生平均体质量分别为(61.26±9.51)kg、(51.69±6.26)kg,平均身高分别为(172.35±5.97)cm、(161.53±5.47)cm,平均人体质量指数(BMI)分别为(20.47±2.80)和(19.80±2.10)kg/m2,三项指标男生均高于女生。以国际推荐亚洲成人肥胖诊断标准,新生体质量超标检出率为6.9%,肥胖检出率为4.0%,合计10.9%,男女体质量超标率和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国内肥胖组推荐标准,新生体质量超标检出率为5.6%,肥胖检出率为1.2%,合计为6.8%,其中男生为10.6%,女生为3.8%,男女体质量超标率和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肥胖已成为影响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加强健康教育,促进体育锻炼,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