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氟纳米羟基磷灰石对早期根面龋的再矿化效果,并与纳米羟基磷灰石、氟化泡沫和氟化钠溶液的再矿化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制备人工早期根面龋模型41个,使用扫描电镜观察脱矿后的根面的表面形态及用数显显微硬度计测量脱矿后根面的显微硬度。将40个根面龋模型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氟纳米羟基磷灰石组、纳米羟基磷灰石组、氟化泡沫组和氟化钠溶液组。每组使用其相应的试剂处理,经7 d pH循环及20d再矿化处理,于扫描电镜观察和显微硬度计测量。统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作LSD-t检验,实验前后采用单样本t检验。结果:氟纳米羟基磷灰石组扫描电镜观察根表面有大量晶粒沉积且平滑,其硬度值与脱矿后和其他组硬度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纳米羟基磷灰石对早期根面龋有较好的再矿化效果。  相似文献   

2.
纳米羟基磷灰石对牙釉质再矿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了解纳米羟基磷灰石对釉质早期龋再矿化的影响。方法:制备牙釉质早期龋样本,分别使用再矿化液和纳米羟基磷灰石液处理,应用扫描电镜观察脱矿釉质表面经处理后的形态学改变,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观察荧光染料进入脱矿釉质内的量,应用釉质块荧光面积、总荧光量和病损平均荧光量等3个参数对再矿化效果进行量化,统计采用方差分析并作Dunnett T检验。结果:脱矿釉质块经过再矿化液和纳米羟基磷灰石液处理后,表面形态发生改变;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观察各参数均有显著降低,表明矿化液和纳米羟基磷灰石可促进脱矿釉质再矿化,且纳米羟基磷灰石显著优于再矿化液的作用。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可促进脱矿釉质再矿化。  相似文献   

3.
人氟斑牙早期龋再矿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离体氟斑牙早期龋模型经再矿化处理后,釉质表面显微硬度及微观形貌的变化。方法应用离体氟斑牙制备釉质样本40个,经酸蚀凝胶人工龋实验脱矿后,1.0%酪蛋白磷酸肽-磷酸钙(CPP-CP)再矿化液再矿化。采用显微硬度计测定各样本脱矿前后及再矿化后的显微硬度值。采用体视显微镜、偏光显微镜、透射显微镜以及扫描电镜观察釉质表面微观形貌。结果脱矿前,釉质表面显微硬度值为(241.53±21.31)kHV;脱矿后,表面显微硬度下降到(175.76±24.99)kHV(P<0.05)。其表面硬度损失百分比(%SMHD)为(27.23±4.79)%,表现为类似早期龋的表层下脱矿;再矿化后,表面显微硬度提高到(210.17±21.48)kHV(P<0.05),其表面显微硬度恢复的百分比(%SMHR)为(52.32±4.23)%,主要表现为表层下再矿化。结论再矿化处理对治疗氟斑牙早期龋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多乐氟、护牙素和含氟牙膏促进脱矿釉质再矿化的效果。方法:将40个牛牙釉质块人工龋试样随机分为4组(n=10),A组(对照组)置于人工唾液中浸泡12 d;B组(多乐氟组)釉质表面涂覆多乐氟涂膜,12 h后去除涂膜,置于人工唾液中浸泡12 d;C组(护牙素组)釉质表面涂覆护牙素1 min后,置于人工唾液中浸泡12 d;D组(含氟牙膏组)分别于每天早、晚将样本浸泡于含氟牙膏浆3 min,其余时间浸泡于人工唾液中,共12 d。脱矿前及处理前后,用硬度计测定各组釉质表面的显微硬度,计算其表面硬度恢复率(SMHR%);SEM观察表面结构。结果:SEM观察发现,B、C、D组再矿化处理前后釉质表面有新形成的羟基磷灰石晶体沉积。A、B、C、D组的SMHR(%)分别为20.43±5.91、60.55±14.05、67.69±11.74、52.82±3.61;除B、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各组间两两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含氟材料或亚稳定无定形磷酸钙材料(护牙素)均可显著促进脱矿釉质的再矿化,护牙素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成份的再矿化液对人工釉质龋表层下脱矿的再矿化作用和再矿化层的形成机理。方法:选择牛牙36颗于乳酸凝胶中形成人工釉质龋、两周后将以上脱矿釉质块随机分成4组样本,其中3组为实验组,1例为对照组。实验组釉质块分别置无氟、含氟及含有氟、钙、磷、锡等微量元素的再矿化液中;对照组用去离子水代替再矿化液。借助X光电子能谱、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等,观察不同的矿化液处理人工釉质龋后脱矿釉质表面沉积物的  相似文献   

6.
蓝海  刘剑虹 《口腔医学》2007,27(1):14-15
目的观察镧奶、氟奶、钙奶再矿化液对人工龋表层下脱矿的再矿化作用及再矿化的形成机制。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镧奶、氟奶、钙奶处理人工釉质龋后脱矿釉质表面沉积物的再矿化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所有矿化液均有促进再矿化的作用,镧奶组釉质表面有规则、疏松的矿物沉积并结晶化。氟奶组有明显的规则均匀的矿物沉积。钙奶组表面有不规则、疏松的矿物沉积。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再矿化现象。结论氟奶的再矿化效果优于镧奶和钙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氟对脱矿和再矿化牙釉质表面的影响,探讨氟防龋的作用机理。方法将牛牙釉质标本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非氟化组(B组)、低氟化组(C组)和高氟化组(D组)4组,其中低氟化组和高氟化组依次进行氟化实验、脱矿实验和pH循环再矿化实验,非氟化组只进行脱矿实验和pH循环再矿化实验,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在体视显微镜、显微硬度计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各组釉质表面的形态变化,同时测量分析釉质表面显微硬度。结果氟化牙釉质的表面微观形态显著不同,其脱矿损害具有相对完整的表层;氟化组在氟化、脱矿和再矿化后与非氟化组相比,表面显微硬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氟化牙釉质可增强牙釉质的抗龋能力和再矿化效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黄瓜籽醇提取物对人工脱矿釉质龋再矿化的影响。方法:将牛切牙在pH=5.0的脱矿溶液中,形成人工脱矿釉质龋模型,选取脱矿后硬度在280 HV的脱矿牛切牙,随机分为5组:20 g/L氟化钠(NaF)组(阳性对照组)、去离子水组(阴性对照组)、2、10、20 g/L黄瓜籽醇提取物组,用显微硬度仪测试不同溶液处理后脱矿釉质表面的硬度值进行比较。电子探针观察表面形态并进行主要元素分析。结果:脱矿釉质表面经不同浓度黄瓜籽醇提取物和NaF再矿化处理后,各组釉质显微硬度较再矿化前明显增高(P<0.05),去离子水组再矿化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显微硬度值随黄瓜籽醇提取物浓度增加而增加,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子探针结果显示,去离子水组表面釉质呈典型的脱矿釉质表现,为蜂窝状疏松结构,NaF组可形成紧密球形均匀的沉淀区,黄瓜籽醇提取物组可见不规则沉积物覆盖脱矿的蜂窝状结构,且随浓度升高,沉积物由疏松转为致密。结论:NaF促进早期釉质再矿化的效果最好。黄瓜籽醇提取物对早期釉质龋有再矿化作用,作用效果随浓度升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成膜基质材料对氟化物涂膜提高釉质体外抗脱矿性能的影响。方法:在制备的5组牛牙釉质试样表面分别涂布以5种成膜基质(渗透型丙烯酸树脂、珂巴树脂、聚合松香、聚乙烯醇缩丁醛、甲基丙烯酸共聚树脂)配制的5种氟涂膜材料,另有一组不做处理,为对照组。在保湿12 h后,除去涂膜,然后对所有试样进行脱矿-再矿化循环处理7 d,之后纵向剖切试样,测定纵剖面显微硬度(HK),并用扫描电镜观察釉质处理面。结果:在釉质表面下90μm深度范围内的相同深度,所有涂膜组釉质的显微硬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釉质表面下50μm深度范围内的相同深度,渗透型丙烯酸树脂组的釉质硬度大于其它4组(P<0.05);各组釉质表面在扫描电镜下呈现不同特点的脱矿形式。结论:成膜基质材料对氟化物涂膜提高釉质体外抗脱矿性能有明显影响,含渗透型丙烯酸树脂的氟涂膜对抗釉质脱矿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流速控制装置模拟口腔环境,为乳牙脱矿及再矿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制备40个乳牙牙釉质标本,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为屈臣氏苏打汽水组、统一鲜橙多组、可口可乐组,人工唾液为对照组。每组5个涂氟,5个未涂氟。流动装置进行脱矿及再矿化。扫描电镜观察釉质表面超微结构。结果:随着饮料pH值降低,釉质表面的矿物溶解程度逐渐加重;涂氟后脱矿程度减轻,表面有矿化物质沉积。结论:本实验采用一种流动装置进行研究,成功展示了动态环境下酸性饮料对乳牙牙釉质的动态脱矿作用及多乐氟的再矿化作用,具有良好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A model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reported quality of restorative dentistry and dentist characteristics for 119 Montana general dentists is presented. The best predictors formed a significant model explaining 22% of the variance of the quality measure. Results are contrasted with a previous estimation of the model for 102 Washington general practitioners. Evidence for the external validity of the model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口底癌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底癌的临床特性、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院自1992—2002年住院治疗的34例口底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口底癌患者中,男28例(82.4%),女6例(17.6%),男女比为4.7∶1,平均发病年龄58岁。发病部位:前口底22例(64.7%),后口底12例(35.3%)。淋巴结转移率41.2%。单纯手术组、化疗加手术组、放疗加手术组、化疗加手术加放疗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5.5%、60.0%、50.0%、62.5%。结论口底癌以中老年患者好发,男性居多。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综合疗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18.
A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Sancti Spiritus Province in the 1984-1986 period about the results of the treatment of lip cancer. Male patients were the most affected by lip cancer (CIE 8-140) in our series. The place of the tumor was predominantly the lower lip (p less than or equal to 0.001). Surgical treatment was used in 96.8% of the cases and the cuneiform (wedge-shaped) exeresis wa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ethod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disease (T1 y T2). Casta?ón keloplasty was the reconstructive procedure used in 18.7% of the patients. Local sepsis was present in 31.2% of the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ery, occurring most frequently in upper lip tumors.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比较不同剂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的溶解性和表面微观形态改变,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将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及GC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分别在人工唾液中浸泡30 d,冷热循环15000次,烘干测重,比较前后质量变化,计算溶解率,并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微观改变.结果:不同剂型的玻璃离子水门汀溶解率由高到低分别为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3种玻璃离子水门汀经浸泡溶解后,SEM扫描表面微观形态可观察到GE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表面形态改变较少,其他2组玻璃离子水门汀表面微观改变较多.结论:双糊剂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理化性能及溶解率均低于传统水粉剂型,是未来临床修复治疗的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选用成年Wistar大白鼠42只(其中6只为正常对照),经肠系膜静脉分别注入平骒霉素(24只)或鱼肝油酸钠(12只)后,分别于注药后0.5,1,2,4,8,24h,切取肝脏组织,通过酶组化染色法测定肝窦内皮细胞的5’-核苷酸酶,肝细胞的琥珀酸脱氢酶(SDH)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注入药液后,肝窦内皮细胞的5’-核苷酸酶,肝细胞的SDH和LDH活性随时间逐渐下降,其中平阳霉素组下降较轻微,结论:平阳霉素和鱼肝油酸钠都可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损伤,损伤的性质一样,均为非特异性,但平阳霉素损伤程度轻微,而鱼肝油酸钠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