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及其对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取雄性新西兰白兔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SAH组和EPO治疗组,每组12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SAH模型诱发迟发性CVS。EPO注射剂量为1000IU/kg,1次/8h;对照组和SAH组均给予EPO的溶剂(含人血清蛋白2.5mg/ml、氯化钠352mmol/L及蒸馏水),以1ml/kg经腹腔注射,连续腹腔注射15次。造模后第5天处死动物,取基底动脉,采用HE染色测定基底动脉管腔横截面积,并用凝胶电泳迁移分析法检测NF-κB活性。结果①对照组、SAH组和EPO治疗组兔的基底动脉管腔横截面积分别为(0.412±0.034)、(0.210±0.018)和(0.342±0.030)mm2。SAH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EPO治疗组与SAH组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②对照组、SAH组和EPO治疗组的NF-κB活性灰度值分别为:1.20±0.11、9.30±1.12和6.60±0.13,SAH组与对照组比较、EPO治疗组与对照组和SA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PO能够缓解SAH后的迟发性CVS,并抑制SAH后血管中NF-κB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与血浆脑利钠肽(BNP)及低钠血症的关系。方法对30例SAH病人发病后0~3d,4~6d,7~9d及10~12d 4个时段测定血浆BNP浓度和血钠,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无CVS组与无症状CVS组及有症状CVS组病人BNP浓度比较,低钠血症组与非低钠血症组BNP浓度比较,与16名健康对照组BNP浓度比较。结果SAH病人BN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无CVS组和无症状CVS组BNP浓度逐渐下降,有症状CVS组第三时段BNP浓度明显高于第一时段(P<0.01),也明显高于前两组(P<0.01)。低钠血症组中第三时段BNP浓度明显高于第一时段(P<0.01)及非低钠血症组,而非低钠血症组BNP浓度呈下降趋势。结论BNP浓度升高可诱导低钠血症,引起有症状CVS及迟发性脑梗死,BNP可作为预测SAH后出现症状性CVS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s CT angiography,MSCTA)技术显示兔基底动脉,为兔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动物模型建立新的评价方法。方法取日本大耳白兔25只,分为对照组(5只)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组(20只)。SAH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兔脑基底动脉CVS模型,均经兔耳后中央静脉穿刺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含碘量300mg/m1),剂量按2.6ml/kg(体重)。采用高压注射器给药,注射速度0.4ml/s,延时15S开始扫描。SAH组于注血后1、4、7、11d,行2~5次基底动脉MSCTA。原始图像三维后处理技术采用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结果SAH组注血后1、4、7、11d基底动脉直径分别为(1.28±0.36)、(0.82±0.24)、(0.83±0.20)及(0.95±0.28)mm。VR法测得实验兔注血前基底动脉横径平均为(1.30±0.40)mm。CVS在注血后第1天出现,第4天达到高峰,第11天可见基底动脉痉挛有一定程度的缓解。结论MSCTA技术能够较理想地显示兔基底动脉,是评价活体动物CVS模型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中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①对照组:给予常规饲养并枕大池二次注入等渗盐水;②sAH组: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③SAH+辛伐他汀组:对SAH兔经胃灌注辛伐他汀5mg·kg^-1·d^-1,连续7d。在各组兔造模前后,行两次脑血管造影。第2次脑血管造影后1d,取基底动脉组织制作病理切片,分别于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其显微及超微结构。行免疫荧光染色后,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基底动脉内皮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F—kB)表达量的变化,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的表达。结果①脑血管造影显示二次注血后,SAH组兔基底动脉出现明显的痉挛,管径变细,SAH组的管径为(0.68±0.09)mm,对照组为(0.87±0.06)mm,P〈0.05;而给予辛伐他汀后,痉挛减轻,SAH+辛伐他汀组的管径为(0.77±0.08)mm,与SAH组管径比较,P〈0.05。SAH组兔基底动脉壁略有增厚,电镜显示平滑肌细胞内合成旺盛;而给予辛伐他汀预处理后,这些变化明显减轻。@SAH组兔基底动脉管壁内皮细胞内NF—κB表达高于对照组(156±9和84±8,P〈0.05),而给予辛伐他汀后,NF—κB表达量降低(118±9),与SAH组比较,P〈0.05。SAH组兔基底动脉组织ICAM-1mRNA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0.843±0.029和0.673±0.011,P〈0.05);给予辛伐他汀后,基底动脉ICAM-1mRNA的表达量低于SAH组(0.763±0.037),与SAH组比较,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炎性反应从而预防SAH后CVS的发生,其抑制炎性反应,可能是通过NF—κB信号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药汉防己甲素(Terandrine,TET)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大鼠SAH后DCVS脑组织、血管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mRNA表达.结果 对照组CGRF mRNA表达水平依次为基底节区、海马、大脑皮层和脑血管;注血3 d各脑区、血管CGRP 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注血后30min、注血后7d显著下调(P<0.01);TET组在注血3d虽然仍较同期正常对照组降低,但较同期注血组高(P<0.01).结论 TET可能是通过抑制CGRP mRNA表达下调而达到防治SAH-DCVS及其所致的迟发性脑缺血的目的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eNOS、ICAM-1、TN-C和PGF2α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不同时间点基底动脉、血浆表达情况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 SD大鼠42只,随机分成:对照组(n=6)、假注血组(n=18)、SAH组(n=18)。假注血组及SAH组进一步按时间随机分为术后1、7、11 d3个亚组,每组6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二次注血后在各个时间点采集实验动物血液标本,处死动物,取脑组织及基底动脉,测定基底动脉横截面积判断有无脑血管痉挛;应用RT-PCR分别观察eNOS、ICAM-1、TN-C和PGF2α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情况;应用ELISA检测eNOS、ICAM-1、TN-C和PGF2α在血浆中的表达情况;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检测颞叶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成功制作SAH模型,基底动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血管痉挛。SAH组与对照组和假注血组相比大鼠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明显减少。RT-PCR及ELISA观察到ICAM-1、TN-C和PGF2α在SAH组高表达。而eNOS在SAH组中低表达,第7天表达水平最低。eNOS浓度降低,皮质神经元凋亡指数升高,ICAM-1、TN-C和PGF2α浓度升高,皮质神经元凋亡指数升高。结论 SAH后eNOS,ICAM-1,TN-C,PGF2α表达水平的变化与脑血管痉挛发展的时相性具有一定的一致性,eNOS,ICAM-1,TN-C,PGF2α可能参与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龙琥醒脑颗粒对脑循环及颅内微环境的影响,对其调节脑痉挛血管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80只成年SD雄性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AH组)、蛛网膜下腔出血+龙琥醒脑颗粒组(SAH+LH组)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尼莫地平对照组(SAH+Nimo组),每组20只。每组各选取10只分别进行微循环监测和微透析。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大鼠模型,对基底动脉血管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运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检测脑循环血流;运用微透析法持续提取脑脊液,在线检验乳酸(Lac)、丙酮酸(Pyru)含量。结果SAH+LH组、SAH+Nimo组与SAH组在7d和14d时基底动脉血管壁厚度均较对照组厚(P<0.01),SAH+LH组与SAH+Nimo组较SAH组同期变薄;SAH组基底动脉血管腔横截面积较空白对照组同期明显减小(P<0.01),SAH+LH组较SAH+Nimo组、SAH组同期明显减小(P<0.01)。SAH+LH组脑血流量在14d时增加,但仍低于正常脑血流量。SAH+LH组脑脊液中Lac含量较SAH组在7d、14d时均较少(P<0.05);7d时SAH+LH组脑脊液中Pyru含量与SA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4d时则增多(P<0.05)。结论龙琥醒脑颗粒可以明显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其可能机制涉及通过改变脑循环及脑内微环境来达到保护神经细胞、减少继发性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兔脑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肌钙蛋白(calponin)mRNA水平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将25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及SAH组,SAH组又分为第1、4、7、14天组,共5组,每组5只兔。采用二次注血法建立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动物模型,以血管造影检测兔基底动脉的血管直径变化,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alponinmRNA表达变化。结果SAH组第1、4、7、14天组calponinmRNA表达分别为0.34±0.08,0.32±0.08,0.28±0.04和0.15±0.04;对照组calponinmRNA为0.37±0.02,与SAH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calponinmRNA在SAH后逐渐降低,可能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清中血浆白介素6(IL-6)、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对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的影响。方法将72只兔(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个大组,即正常组、SAH组和脑血疏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在不同的时间段取血清,采用ELISA测定兔血清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及血浆白介素-6(IL-6)含量,制作HE染色切片,计算基底动脉周长。结果与SAH组比较,造模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脑血疏组兔一般状态良好,血清中IL-6含量较低,而eNOS含量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疏口服液具有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通过降低IL-6,增加eNOS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亲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mGluR)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脑干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Wistar大鼠SAH模型.应用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和RT-PCR方法分别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谷氨酸受体在脑干的变化.结果 ①超声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枕大池注血大鼠第1天基底动脉血流加快,第7天达到高峰,第14天血流速度下降,第21天未见明显变化,表明大鼠出现了脑血管痉挛(CVS).②RT-PCR结果显示SAH模型组术后第1、7天脑干组织中 mGluR-4 和 mGluR6 mRNA的表达率均比对照组下降,第14、21天差别不显著.结论 大鼠SAH的急性期出现了CVS,mGluR-4 和 mGluR6 可能参与了大鼠SAH急性期CVS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