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沉默信号调节蛋白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protein 1,SIRT1)是sirtuins成员之一,属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它的活性依赖尼克酰胺腺苷酸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NAD+)并受其调节。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SIRT1在年龄相关性眼病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本综述对于SIRT1激动剂-白藜芦醇(RES)与视网膜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SIRT1成为常见年龄相关性视网膜病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
sirtuins家族(芋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作为表观遗传学的分支之一,近年来备受瞩目。 SIRT1作为sirtuins家族中最知名的的成员已被验证参与了多种年龄相关性疾病。而SIRT1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形成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就将SIRT1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IRT1基因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方法:选取2012-01/2014-10来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和外伤性白内障患者各20例,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SIRT1基因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中SIRT1蛋白含量,TUNEL法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率.结果:RT-PCR检测结果显示,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组SIRT1 mRNA相对含量最高为1.000±0.078,其次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组为0.427±0.067,糖尿病性白内障组为0.389±0.112,与外伤性白内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SIRT1蛋白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糖尿病性白内障组SIRT1蛋白的表达量最低;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外伤性白内障组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患者LECs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5±2.3)%和(8.7±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糖尿病性白内障组LECs凋亡率为(24.3±6.1)%,与外伤性白内障组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晶体上皮细胞中SIRT1基因及蛋白表达下降,提示该基因参与了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这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探索调节SIRT1基因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表达的有效途径,将为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早期干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miR-138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miR-138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靶基因。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白内障组)与正常对照组中miR-138和预测靶基因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的表达水平。向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SRA01/04)细胞中分别转染miR-138 模拟物、模拟物阴性对照物、miR-138抑制物、抑制物阴性对照物,采用RT-qPCR检测SIRT1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SIRT1的蛋白表达水平;转染72 h后细胞暴露于200 μmol·L-1 H2O2 1 h,Caspase-3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Caspase-3活性。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验证miR-138与SIRT1的靶向关系。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白内障组miR-138的表达(3.64±0.19)显著升高(P<0.001),SIRT1的mRNA表达(0.32±0.06)显著下降(P<0.001);相对于模拟物阴性对照组,miR-138 模拟物组的SIRT1的mRNA(0.42±0.05)及蛋白(0.46±0.05)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Caspase-3活性(3.24±0.17)明显升高(均为P<0.05);相对于抑制物阴性对照组,miR-138抑制物组的SIRT1的mRNA(2.95±0.13)及蛋白(1.98±0.12)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Caspase-3活性(0.42±0.05)均明显下降(均为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确证SIRT1为miR-138的直接作用靶点。结论 miR-138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囊膜中高表达,miR-138通过靶向性负性调控SIRT1表达,促进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李妍  牟琳  陈廷 《国际眼科杂志》2024,24(7):1032-1037

目的:探讨健脾补肾益视方对碘酸钠诱导的小鼠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dARMD)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将27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中药组,每组各9只,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视网膜的结构形态,二氢乙锭(DHE)荧光染色观察小鼠视网膜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生化试剂盒检测小鼠视网膜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视网膜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蛋白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蛋白表达。

结果:视网膜结构形态:模型组视网膜结构见外核层细胞数量轻微或轻度减少,外核层局部区域变薄,外界膜分界不明显,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轻微或轻度肿胀,视网膜细胞排列轻微或轻度紊乱; 中药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层及光感受器层明显改善。氧化应激:DHE荧光染色结果显示,造模14 d后,模型组的ROS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 中药组的ROS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01)。ELISA结果显示,造模14 d后,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SOD水平明显降低(P<0.01),MDA水平明显升高(P<0.01); 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SOD水平明显升高(P<0.01),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SIRT1/PGC-1α蛋白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造模7、14 d,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SIRT1和PGC-1α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 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SIRT1和PGC-1α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

结论:中药健脾补肾益视方可改善碘酸钠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氧化应激状态,减少对视网膜组织的损伤,可能是通过PGC-1α/SIRT1信号通路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  相似文献   


6.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1,SIRT1)属于第Ⅲll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相关.SIRT1可通过抑制炎性反应,抑制氧化应激对视网膜细胞的损害,影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成,抑制视网膜细胞凋亡,从而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及进展.目前已有数个白藜芦醇(SIRT1激动剂)制剂进入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试验阶段,其治疗效果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张燕  李红阳  曹咏梅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0):1760-1764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 SIRT1)调控胆固醇合成在视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制备视神经损伤的大鼠模型,随机数字法将70只大鼠分为正常组10只,白黎芦醇治疗组(实验组)30只和PBS缓冲液对照组(对照组)30只;再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分为三组,每组各10只;将白黎芦醇或PBS分别注射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观察视神经损伤后第7,14,21 d处死大鼠。分离视网膜,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etinal ganglion cell ,RGCs)的存活数量。分离术眼视神经,检测其胆固醇含量;RT-PCR法检测SIRT1、SREBP2和HMGCR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SIRT1、SREBP2和HMGCR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损伤模型大鼠的视网膜RGCs的存活数量以及视神经胆固醇含量均明显减少( P<0.01);SIRT1、SREBP2和HMGC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 P<0.05),并呈时间依赖关系。三组分三个时间点,随时间延长损伤均加重,而治疗组损伤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弱。而白黎芦醇治疗组的视神经胆固醇含量以及SIRT1、SREBP2、HMGC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RGCs存活数量均明显回升(P<0.01),且呈时间依赖关系。
  结论:白黎芦醇通过上调SIRT1、SREBP-2及其下游调控基因HMGCR的表达,从而进一步促进神经元细胞的胆固醇合成以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伤后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8.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1( sirtuin type1, SIRT1)是一种细胞代谢辅酶NAD+依赖的Ⅲ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通过转录调控,参与基因转录、能量代谢以及细胞衰老过程的调节,具有延长生物寿命和延缓多种年龄相关性疾病发展的作用,在抗衰老研究领域备受关注。近年的研究显示SIRT1在眼科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眼表疾病、青光眼、白内障、葡萄膜炎以及眼底病等,针对SIRT1活性的促进可能成为眼科新型药物的治疗靶点。本文将对SIRT1与眼科疾病的研究报道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1(sirtuin type1,SIRT1)是一种细胞代谢辅酶NAD+依赖的Ⅲ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通过转录调控,参与基因转录、能量代谢以及细胞衰老过程的调节,具有延长生物寿命和延缓多种年龄相关性疾病发展的作用,在抗衰老研究领域备受关注。近年的研究显示SIRT1在眼科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眼表疾病、青光眼、白内障、葡萄膜炎以及眼底病等,针对SIRT1活性的促进可能成为眼科新型药物的治疗靶点。本文将对SIRT1与眼科疾病的研究报道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韦艳  李红  苏晓庆  燕振国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2):2049-2051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高糖环境下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

方法: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培养于低糖或高糖环境,通过MTT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研究白藜芦醇对高糖培养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Western-blot及免疫共沉淀检测SIRT1表达及HMGB1的乙酰化。

结果:白藜芦醇对高糖环境下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且随白藜芦醇剂量增加,抑制作用增强。高糖抑制SIRT1表达,提高HMGB1的乙酰化,白藜芦醇能逆转上述改变。

结论:白藜芦醇可能通过SIRT1-HMGB1通路抑制高糖环境下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1.
角膜曲率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荣照  吴正秀  王骞  刘晓瑞  叶梅 《眼科》2002,11(4):207-210
目的:探讨我国人角膜曲率半径的正常值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角膜曲率半径差异。方法:对10998只眼的角膜曲率进行检测,并按男、女10岁一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K1为7.65mm,K2为7.71mm,平均K值为7.67mm。较眼科学正常值K:7.77mm短0.1mm。(2)K的平均值男性较女性的长0.1155mm。且女性各年龄段角膜曲率半径均男性的有不同程度的减短。(3)男女均随年龄的增长,角膜曲率半径大致呈递减趋势,即:角膜曲率半径与年龄成反比关系。(4)男女K1,K2之比,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即K1逐渐增长而增长,即 K1值逐渐增长,K2逐渐减短。结论:本文测定的角膜曲率较眼科文献中的提供的正常值短0.1mm,并且存在着年龄、性别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苏楠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3):573-575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了解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赞比亚卡布韦总医院眼科2008-08/2009-08就诊患者。结果: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症状重,病程长,致盲率高。结论:充分认识、掌握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提高艾滋病的检出率,早发现、早治疗,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应强调预防是降低艾滋病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方建华  吴鸥 《实用防盲技术》2011,6(3):117-118,120
目的分析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的原因并探讨再次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11例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的患者予以再手术治疗,随访半年至一年。结果复发原因:泪囊未完全切开2例,骨孔过小或位置错误4例,吻合腔或骨孔内肉芽组织增生堵塞5例;10例术后流泪消失,泪道冲洗通畅,占90.91%,1例流泪减轻,泪道冲洗基本畅通,占9.09%。结论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患者可以通过再次手术重建泪道,是治疗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制约了其有效防治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尽管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为探索ROP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特异性较差,与人类ROP临床本质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动物模型进行改良或建立新动物模型。通过更新观念、在多学科交叉中寻求突破,融合更多ROP危险因素,并结合新兴的转基因技术以及完善模型评价系统,建立科学的实验研究平台,为更好地开展ROP防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不同转归一自然退行与阈值病变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3例确诊ROP的早产儿相关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83例不同程度ROP患儿中(166只眼),自然退行51例(102只眼,占ROP患儿61.45%),阈值病变32例(64只眼,占ROP患儿38.55%).使用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ROP阈值病变组的胎龄较ROP自然退行组小,产次较ROP自然退行组次数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后,男性、机械呼吸及发生败血症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胎龄、多产次,男性、使用机械呼吸、发生败血症与ROP不能自然退行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视神经管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眼部外伤的病人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58例病人中,均伴不同程度的眼眶骨折,合并视经管骨折8例,其中视神经管内壁骨折4例,内壁为蝶窦壁3例,筛窦壁1例,外壁骨折3例,上壁骨折1例,通过三维重建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线,骨重建显示准确,多平面重建定位好,3D重建显示骨折直观、立体。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视神经管骨折显示清晰,定位准确,对临床论断及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阈值期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评估ROP阈值期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对108例早产儿进行ROP筛查,将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达到阈值病变的患儿及时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或经巩膜、视网膜冷凝术。结果筛查108例早产儿,发现ROP23例,发生率为21.3%。在所有ROP患儿中,ROP1期13例,占56.5%;ROP2期3例,占13.0%;ROP3期7例,占30.4%。其中ROP3期患儿均伴有附加病变,达到阈值病变标准。ROP患儿出生体重为(1.43±0.25)kg(t=4.059,P<0.001);孕周为(31.0±2.3)周(t=2.637,P=0.013);吸氧时间为1~49d,平均17d(n=23,Z=-3.630,P<0.001);需要机械辅助呼吸患儿18例(χ2=12.009,P=0.001);上述指标与非ROP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是否多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3,P=0.314)。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体重低(β=-2.542,OR=0.079,P=0.032)和使用机械辅助呼吸(β=1.341,OR=3.823,P=0.025)的患儿是发生ROP的相关高危因素。7例阈值期病变患儿中,6例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手术眼的结构和视功能未见异常。1例阈值期病变患儿未予治疗,于1个月后出现视网膜脱离。结论出生体重轻、孕周少、吸氧时间长、需要机械辅助呼吸的早产儿发生ROP的风险较高。对阈值期病变患儿应及时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  相似文献   

18.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近年来在我国逐渐受到关注,成为研究热点.但由于民众欠缺相关知识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致使我国ROP的防治处于初级阶段,亟待ROP知识的普及以及专业防治的开展."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登记网"(http://www.chinarop.com)的建设,旨在加强ROP的科普宣传和医务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建立国内的ROP病历注册登记制度及ROP数据库,为国内的ROP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在治疗I型(阈值期和阈值前期)和A-ROP(急进性ROP)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一系列病例中引起的视网膜血管化过程。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07/2020-03在厦门市儿童医院眼科通过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的ROP患者34例67眼。再活化是指急性期特征的复发,发生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无论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结果:患儿34例的平均胎龄为28.82±2.32wk。平均出生体质量为1155.18±398.22g。19例37眼的病变区域为Ⅰ区。10例2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5例1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后部。一次IVC治疗的ROP患儿疾病控制总有效率为73.1%(49/67),且Ⅱ区血管化均完成。患者在Ⅲ区的血管化完成率出现差异。在接受过一次治疗且未再复发的患者中,Ⅰ型ROP血管化时间平均为9.11±2.49wk,A-ROP为13.40±4.04wk。A-ROP的血管化完成时间明显比Ⅰ型ROP的时间长,且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IVC治疗后的病变为Ⅱ区的患儿均具有较高的血管完成率。  相似文献   

20.
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和大小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本中心1997年7月至2006年11月的眼睑分裂痣病例共30例(30只眼),按不同部位,侵犯范围的大小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手术方法.包括:分裂痣切除后直接缝合3例;分裂痣切除后Ⅰ期行游离皮肤移植术5例;分裂痣切除后皮瓣转移术,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行上睑或下睑手术,3个月后Ⅱ期行另一眼睑手术,共22例,其中对侵及泪小点的分裂痣将色素痣和受侵犯的泪小点一起切除后行泪小管口再造和睑成形术8例.结果 30例患者随访2~11年,平均随访时间60个月.有1例术后2年复发,随诊5年再次手术,术后病理发现有恶变,经再次行Mohs眼睑恶性肿瘤组织学控制性切除术,术后未见复发.其余病例未见复发和恶变.结论 眼睑分裂痣切除术采用分期手术转移皮瓣法修复眼睑比游离植皮法疗效更满意.对分裂痣切除术后的病例需密切观察,以便早期发现恶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