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手术方法、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采用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行下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患者60例,观察临床疗效及腰椎磁共振所示的多裂肌萎缩和脂肪沉积情况。结果随访6~18月,平均12.2月,按Nakai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42例,良16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6.7%。术前、术后多裂肌面积无明显萎缩,脂肪沉积少。结论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操作学习曲线短,可减少对多裂肌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椎旁肌间隙入路配合微型拉钩等简单手术器械相对于微创扩张管道更容易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切口多裂肌间隙入路行腰椎间孔椎体融合术(TLIF)治疗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小切口多裂肌间隙入路行TLIF治疗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50例,术后随访6~12个月。对比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以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95.6±12.7)min,平均手术出血量(388.5±104.6)ml,住院时间(12.5±3.8)d,患者末次随访时腰腿痛平均VAS指数,ODI指数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坚强融合49例(98.0%),融合效果不明确1例(2.0%),无不融合病例。结论小切口多裂肌间隙入路行TLIF治疗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疗效确切,安全可行,患者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背景:腰部椎旁肌对于腰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关于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椎旁肌改变的研究越来越多,此类研究对于腰椎椎旁肌康复训练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目的:综述腰椎退行性疾病椎旁肌变化的研究现状,并展望发展前景。
方法:以“腰椎,椎旁肌,腰大肌,多裂肌,横截面积,脂肪浸润,肌肉萎缩,肌电图,MRI,肌肉活检, paravertebral muscle,psoas major,multifidus muscle,cross sectional area,muscle atrophy,fatty infiltration,muscle biopsy,MRI,electromyography”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1986至2014年万方数据库及 PubMed 数据库关于腰椎退行性疾病椎旁肌变化临床及实验文献报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选取48篇文献进行分析,其中中文8篇,英文40篇。
结果与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椎旁肌改变包括肌肉萎缩和脂肪浸润,目前主要利用B超、CT、MRI、肌电图和肌肉活检进行研究,由于研究的样本量大小、样本年龄以及研究方法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甚至相互矛盾,所以今后的研究需对样本量大小,样本年龄以及研究方法进行限制,以期得到更为精确的结果。另外,腰椎椎旁肌具体由哪一条神经支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目的:综述腰椎退行性疾病椎旁肌变化的研究现状,并展望发展前景。
方法:以“腰椎,椎旁肌,腰大肌,多裂肌,横截面积,脂肪浸润,肌肉萎缩,肌电图,MRI,肌肉活检, paravertebral muscle,psoas major,multifidus muscle,cross sectional area,muscle atrophy,fatty infiltration,muscle biopsy,MRI,electromyography”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1986至2014年万方数据库及 PubMed 数据库关于腰椎退行性疾病椎旁肌变化临床及实验文献报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选取48篇文献进行分析,其中中文8篇,英文40篇。
结果与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椎旁肌改变包括肌肉萎缩和脂肪浸润,目前主要利用B超、CT、MRI、肌电图和肌肉活检进行研究,由于研究的样本量大小、样本年龄以及研究方法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甚至相互矛盾,所以今后的研究需对样本量大小,样本年龄以及研究方法进行限制,以期得到更为精确的结果。另外,腰椎椎旁肌具体由哪一条神经支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或后正中入路行腰椎融合术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椎旁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我院相关科室收治的进行腰椎融合术的患者60例。将其分为肌间隙入路和后正中入路两组各30例,分别进行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患者术前和术后外周血肌酸磷酸激酶值(CK)。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CK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入路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后正中入路组。肌间隙入路组与后正中入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方法中,经肌间隙入路手术的效果明显好于经后正中入路手术的效果。该方法对椎旁肌的损伤较小,患者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较低,术后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5.
背景:应用Wiltse椎旁肌间隙入路可减少手术对椎旁肌的损伤,但目前对于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解剖位置的确定仍无精确的标准。目的:通过对国人尸体解剖和腰椎MRI影像的观察测量,熟悉椎旁肌间隙入路的局部结构特点,确定腰椎不同节段椎旁肌间隙的具体位置,为此入路的临床应用提供经验和参考。方法:采用10具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寻找并钝性分离双侧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测量L2和L4棘突水平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距后正中线距离。采用400例患者腰椎MRI的影像资料进行观察,测量L2/L3-L5/S1各椎间盘水平双侧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至后正中线距离,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与结论:10具尸体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表面均未见重要血管、神经分布,间隙底部可见上关节突及横突根部,L2棘突水平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距后正中线距离为(2.3±0.3)cm,L4棘突水平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距后正中线距离为(3.4±0.6)cm。400例患者腰椎MRI影像资料中,L2/L3-L5/S1椎间盘水平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至后正中线距离依次为(19.71±1.93)mm、(23.49±2.49)mm、(27.49±2.84)mm和(31.36±3.15)mm,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性。实验为Wiltse椎旁肌间隙入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在进行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之前常规进行MRI测量,减少医源性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Wiltse椎旁肌间隙入路和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TLBF)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2例创伤性单节段TLBF(T11~L4)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单双数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剔除失访患者后,A组62例,B组70例.A组行Wiltse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背景:近年来,关节突关节形态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是讨论的焦点,但多集中于关节角及骨关节炎CT表现的研究。有研究表明椎旁肌横截面积的变化被认为可能是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标志,但既往的研究由于样本量偏小、研究对象的年龄较小以及测量等诸多问题限制了其结论的准确性。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滑脱两侧椎旁肌的MRI影像学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患者80例作为腰椎滑脱组,选取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Image J软件测量两组MRIT2加权像上L3—5椎体下终板水平两侧竖脊肌和腰大肌的横截面积,并计算相关数据的比值。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腰椎滑脱组同侧并同水平椎旁肌的横截面积比值增高(P〈0.05),同水平左右腰大肌横截面积的均值减小(P〈0.05),同水平左右竖棘肌横截面积的均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说明,椎旁肌横截面积的变化可导致退行性腰椎滑脱,可考虑其作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8.
两种椎间融合器植入方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两种不同椎间融合器植入方式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2例,其中A组36例行双侧开窗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改良,TLIF),B组36例行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术(PLIV)。平均随访18.4个月。对2组患者的失血量、住院时间、融合率、好转率及术后硬膜漏、新发神经根性疼痛、感染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的融合率和好转率均高于B组,而术中神经损伤及术后感染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结合双侧开窗技术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器植入技术能很好地完成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具有一次手术完成360。融合、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脊柱稳定性破坏少及融合可靠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我院行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180例腰椎骨折患者.将2019年4~10月行经微创经皮入路手术的9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19年11月~2020年4月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的89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7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取后正中入路,观察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效果及术后疼痛度与功能障碍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生理氯化钠溶液灌注量及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术后6个月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椎体高度改善率、Cobb角纠正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段VAS评分与Oswestry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与后正中入路手术相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清晰暴露术野、减少创伤与出血,减轻患者痛苦,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1.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15)
目的评价可扩张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并探讨可扩张型椎间融合器的适应证选择和应用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可扩张型椎间融合器治疗并获得5年以上随访的41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22例;年龄3967岁,平均51.5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临床疗效评定;通过影像学检查对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复诊时的椎间隙相对高度(R)及融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随访时间567岁,平均51.5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临床疗效评定;通过影像学检查对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复诊时的椎间隙相对高度(R)及融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随访时间57年,平均6.2年。术后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VAS评分术前平均为(8.3±1.8)分,末次随访平均为(0.9±0.4)分;ODI术前平均为75.9%±6.1%,末次随访平均为18.2%±2.6%;末次随访VAS、ODI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00);术前R平均为0.311±0.068,术后1周平均为0.447±0.077,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平均为0.330±0.056,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力位X线片显示腰椎融合率为95.1%,未发现融合器明显塌陷及移位。结论可扩张型椎体间融合器操作简便,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进行脊柱后路手术,减少对正常脊柱的生理特性的损害。方法用电刀围绕关节突,在多裂肌的外侧,显露出准备植入椎弓根螺钉的入点,即"人字脊",入路确认后,就可进行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内固定操作。结果无1例发生骨折复位消失,内固定物的松动断裂,所有病例切口全部一期愈合,无感染,无明显腰背疼痛,活动、工作自如。结论只要适应证把握准确,解剖知识扎实,操作清晰,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脊柱外科后路手术中与传统入路相比,优势明显,是值得临床应用的一种实用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82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42例,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术治疗)和对照组(40例,传统后正中入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术治疗).比... 相似文献
15.
背景:胸腰椎骨折治疗上多采用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固定,传统后正中入路广泛剥离椎旁肌,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出现腰背疼痛。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及对多裂肌影响。
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5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1例,爆裂型骨折34例,并且椎管占位小于1/3,后柱均完整,ASIA分级均为E级,无神经症状。随机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21例和传统正中入路24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治疗后进行目测类比评分系统评分以及6个月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5 d肌酸激酶水平,随访时行多裂肌肌内静息肌电图评估。结果与结论:治疗后两组在Cobb角恢复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肌酸激酶水平及术后目测类比评分低于传统正中入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6个月随访腰背痛JOA评分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低于传统正中入路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6个月随访行多裂肌肌电图检查,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出现失神经纤颤电位少于传统正中入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棘突旁小切口经多裂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在腰椎结核后路手术中的差异。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腰椎结核患者90例,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45例:小切口多裂肌间隙入路;对照组45例:后正中入路。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的出血量、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切口引流情况进行对比。内固定取出术后6个月随访腰椎MR检查。组间数据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93±12.40)min vs.(150±16.90)min,t=18.381,P<0.01]、出血量[(121±39.62)ml vs.(340±47.83)ml,t=23.897,P<0.01]、切口引流量[(56±14.2)ml vs.(131±11.5)ml,t=27.533,P<0.01]及引流管拔除时间[(39±8.5)h vs.(51±11.1)h,t=5.75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VAS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1周(3.28±1.02 vs.4.49±1.13,t=5.972,P<0.01)、1个月(2.16±0.81 vs.3.54±0.88,t=7.740,P<0.01)、3个月(1.03±0.75 vs.2.42±0.64,t=9.457,P<0.01)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内固定取出术后6个月MR检查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手术区域多裂肌间隙出现纤维化及高密度区的例数分别为7例和2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18,P<0.01)。结论在腰椎结核手术中棘突旁小切口多裂肌间隙入路足够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入路创伤小,愈合满意,患者疼痛较轻,优于后正中入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背景:大量研究已证实微小切口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和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目前尚无定论。目的:系统评价微小切口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2期)、PubMed、EMbase、MEDLINE、SCI、CNKI、CBM、WanFang Data,检索时限为到2014年2月;收集采用微小切口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随机或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试验、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纳入1个随机对照试验,18个非随机对照试验,共1 40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相比,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具有椎旁肌损伤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早期疗效好,腰痛远期缓解率高等优点;但是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在改善远期运动功能,远期腿痛缓解率,减少并发症方面并不优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且手术时间更长。因此,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能较好解决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病痛。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存在局限性,上述结论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评估病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背景:胸腰椎骨折治疗上多采用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固定,传统后正中入路广泛剥离椎旁肌,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出现腰背疼痛.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及对多裂肌影响.
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5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依据 Denis 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1例,爆裂型骨折34例,并且椎管占位小于1/3,后柱均完整,ASIA 分级均为 E 级,无神经症状.随机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21例和传统正中入路24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治疗后进行目测类比评分系统评分以及6个月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5 d 肌酸激酶水平,随访时行多裂肌肌内静息肌电图评估.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两组在 Cobb 角恢复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肌酸激酶水平及术后目测类比评分低于传统正中入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6个月随访腰背痛 JOA 评分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低于传统正中入路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6个月随访行多裂肌肌电图检查,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出现失神经纤颤电位少于传统正中入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可见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顶椎偏移与腰大肌、椎旁肌不对称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作为一种脊柱常见退变性疾病,文献报道人群发病率高达6%~68%,是引起老年人腰痛、下肢痛和间歇性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1]。脊柱不同区域退变的速率不尽相同,同一节段的一侧可能比另一侧退变得更快[2]。临床进行体格检查时我们常发现DLS中老年患者的腰部肌肉常常是不对称的。在进行脊柱查体时不对称特征往往被忽视,而这些可能是肌肉疲劳性腰痛的原因[2]。而腰肌的不对称性对临床治疗、锻炼指导具有重点意义,如一侧腰肌痉挛/萎缩则主要围绕责任侧。腰肌的不对称性需要客观有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脊柱内镜下经腰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Endo-TLIF)联合膨胀式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9月-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3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Endo-TLIF组(32例)和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和临床疗效。结果 Endo-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TLIF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于TLIF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TLIF组(P < 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明显低于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出院时,Endo-TLIF组腰痛VAS明显低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个月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腿痛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院时和术后1个月,Endo-TLIF组JOA评分高于TLIF组,ODI低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术后3个月至末次随访时,两组各时间点JOA评分和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传统TLIF和Endo-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两者近期临床疗效相当,Endo-TLIF具有出血少和术后恢复快的优势,但手术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