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手术方法、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采用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行下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患者60例,观察临床疗效及腰椎磁共振所示的多裂肌萎缩和脂肪沉积情况。结果随访6~18月,平均12.2月,按Nakai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42例,良16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6.7%。术前、术后多裂肌面积无明显萎缩,脂肪沉积少。结论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操作学习曲线短,可减少对多裂肌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椎旁肌间隙入路配合微型拉钩等简单手术器械相对于微创扩张管道更容易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优越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9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手术治疗,试验组47例选择椎旁肌间隙入路,对照组46例选择后正中入路。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VAS评分较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椎手术中选择椎旁肌间隙入路,具备明显的优越性,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VAS评分较少,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年来,关节突关节形态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是讨论的焦点,但多集中于关节角及骨关节炎CT表现的研究。有研究表明椎旁肌横截面积的变化被认为可能是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标志,但既往的研究由于样本量偏小、研究对象的年龄较小以及测量等诸多问题限制了其结论的准确性。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滑脱两侧椎旁肌的MRI影像学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患者80例作为腰椎滑脱组,选取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Image J软件测量两组MRIT2加权像上L3—5椎体下终板水平两侧竖脊肌和腰大肌的横截面积,并计算相关数据的比值。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腰椎滑脱组同侧并同水平椎旁肌的横截面积比值增高(P〈0.05),同水平左右腰大肌横截面积的均值减小(P〈0.05),同水平左右竖棘肌横截面积的均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说明,椎旁肌横截面积的变化可导致退行性腰椎滑脱,可考虑其作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4.
研究脊柱侧凸患者脊柱融合术前后脊旁肌功能的变化。记录 18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脊柱融合术前后和 15例健康受试者行 3个动作 (前屈、左右侧屈 )的 8个导联的肌电图信号 ,计算均数的平方根 (RMS)和中位频率 (MF)。结果脊柱侧凸患者的胸段RMS术前增高、术后降低 ,腰段RMS术后增高 ;术前胸段MF降低、腰段MF增高 ,术后这一趋势减弱。这些提示脊柱融合术使患者的胸段脊旁肌活动减少 ,腰段脊旁肌活动增加 ,两侧脊旁肌活动不平衡减弱 ,但未回到正常水平 ,这些可用于指导物理治疗师对脊柱侧凸患者脊柱融合术后制定康复计划。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SDS)牵引及普通牵引对颈棘旁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22例,采用SDS和普通牵引对受试者进行测试,不同测试间需相隔24h以上,测试时利用表面肌电图仪对受试者双侧颈棘旁肌肌电活动的波幅均值及波幅峰值进行记录,观察受试者在坐立位和平卧位时不同牵引阶段的表面肌电信号变化。 结果与左侧颈棘旁肌比较,右侧颈棘旁肌的波幅均值及波幅峰值均有不同程度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普通牵引时,坐立位牵引中及牵引后的波幅均值及波幅峰值均低于牵引前(P<0.05),左侧颈棘旁肌坐立位牵引后的波幅均值[(17.91±4.06)μV]及波幅峰值[(21.00±4.74)μV]高于坐立位牵引中的波幅均值[(12.91±2.89)μV]及波幅峰值[(16.45±4.19)μV](P<0.05),右侧颈棘旁肌坐立位牵引后的波幅均值[(17.55±3.22)μV]及波幅峰值[(21.73±4.17)μV]亦高于坐立位牵引中的波幅均值[(14.00±2.86)μV]及波幅峰值[(16.09±3.13)μV](P<0.05)。SDS牵引下,与同侧颈棘旁肌坐立位牵引前比较,受试者平卧位牵引前、平卧位牵引中、平卧位牵引后及坐立位牵引后的波幅均值、波幅峰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卧位牵引中、平卧位牵引后的波幅均值、波幅峰值均较同侧颈棘旁肌平卧位牵引前低(P<0.05),坐立位牵引后的波幅均值、波幅峰值较平卧位牵引前高(P<0.05)。与平卧位牵引中比较,同侧颈棘旁肌平卧位牵引后、坐立位牵引后的波幅均值及波幅峰值较高(P<0.05)。坐立位牵引后的波幅均值、波幅峰值较同侧颈棘旁肌平卧位牵引后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DS牵引及普通牵引均能较好地放松颈部肌肉,但SDS的效果更为优异,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旁肌在脊柱侧凸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手术中留取的37例脊柱侧凸患者(先天性12例、特发性25例)椎旁肌进行冰冻切片、肌肉组织病理染色,分析光镜下的病理改变。结果光镜下可见普遍存在椎旁肌肌源性改变(包括肌肉组织纤维化、肌纤维变性坏死等),但肌纤维再生现象极为少见。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纤维化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改变,同时伴有明显肌纤维走行紊乱;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主要以局灶性且不伴有坏死的纤维化为主。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及4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显示神经源性改变,其中4例曾经历侧凸矫正术。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肌梭囊壁增厚,肌梭内有结缔组织浸润。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的病理与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病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3月~2019年1月收治的94例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研究组49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行传统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行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腰椎疼痛程度评分、脊柱功能及髋关节功能。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7 d、30 d腰椎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0 d的脊柱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骨折的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能减轻腰椎疼痛,改善患者脊柱功能及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王善松  李明  朱晓东  陈语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80-281,T006
目的:观察鸡脊柱侧凸模型椎旁肌中肌梭结构、数量、密度及其分布,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刚孵育出的鸡行松果体切除,获得脊柱侧凸动物模型;将鸡脊柱侧凸模型分为Cobb角10&;#176;-20&;#176;组及Cobb角&;gt;40&;#176;组,椎旁肌取下后切片,行Masson三色染色,观察肌梭结构,对肌梭数量、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鸡脊柱侧凸模型椎旁肌中部分肌梭被囊呈“气球样变”,梭内肌纤维有异常改变;Cobb角10&;#176;-20&;#176;组肌梭密度为(25&;#177;5)个/g肌肉。Cobb角&;gt;40&;#176;组肌梭密度为(23&;#177;7)个/g肌肉。结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鸡脊柱侧凸模型椎旁肌中部分肌梭结构异常,肌梭数量减少,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人路单侧椎弓根固定结合改良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术与后正中入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LIF)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8例中18例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固定结合改良TLIF术(单侧改良TLIF组),20例行后正中人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LIF)术(PLIF组),比较两种术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JOA评分、腰痛及腿痛VAS评分,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比较两组疗效。结果随访28~35个月,平均33.6个月,末次随访单侧改良TLIF组优良率94.4%;PLIF组85.0%;无融合器移位、下沉及钉棒松动、断裂发生。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较术前两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0.05),腿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均可达到满意的疗效,比较而言,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固定结合改良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术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腰背肌疼痛缓解快等优势。临床应用中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10.
背景:先天性及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肌电图改变已被广泛研究,而对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侧凸患者椎旁肌肌力肌电图的研究较少。目的:通过应用表面肌电图技术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侧凸患者两侧椎旁肌的肌电活动,评估两侧肌力,揭示腰椎侧凸的特殊临床特点并探讨其产生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侧凸的成人患者26例,均行腰椎侧路椎间孔镜下间盘摘除。治疗前后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测量腰椎侧凸Cobb角及躯干偏移距离,行表面肌电图检查,测量两侧椎旁肌大力收缩募集电位值,评估腰椎间盘突出水平两侧椎旁肌肌力。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所有患者腰椎侧凸明显减少,脊柱冠状面平衡恢复。患者治疗前腰椎侧凸Cobb角为(11.81±3.50)°,治疗后为(2.65±3.10)°,腰椎侧凸明显减少,平均差值为(9.15±2.8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躯干偏移距离为(5.92±3.20)cm,治疗后为(0.32±0.26)cm,平均差值为(5.59±3.08)c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P〈0.05)。治疗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平均为78%,治疗后平均为4%。突出节段水平治疗前凹侧屈曲时凹侧大力收缩募集电位为(0.21±0.12)m V,治疗后为(0.88±0.26)m V,平均差值为(0.59±0.27)m V;治疗前凸侧屈曲时凸侧大力收缩募集电位为(0.29±0.12)m V,治疗后为(0.88±0.25)m V,平均差值为(0.67±0.27)m V,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侧大力收缩募集电位平均差值为(0.003±0.020)m V,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至少1年,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无腰椎间盘突出复发。以上结果说明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椎侧凸为代偿性侧凸,早期行腰椎侧路椎间孔镜下间盘摘除可以纠正腰椎侧凸。椎旁肌肌?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一组脊椎侧凸患者椎旁肌的病理分析,探讨局灶性纤维化是否为特发性脊柱侧凸所特有的病理改变。方法对手术中留取的37例脊柱侧凸患者(特发性25例,先天性12例)椎旁肌给予冰冻切片,肌肉组织病理染色,分析其病理改变。并将其纤维化与肌营养不良(3例Ullrich先天性肌营养不良及10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的纤维化相比较。结果在12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凹侧椎旁肌中,2例出现局灶性纤维化,8例为弥漫性纤维化,而在25例特发性脊柱侧凸中,18例表现有局灶性纤维化,3例为弥漫性纤维化。两组间在纤维化类型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但这一差异在凸侧的椎旁肌中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在2例肌营养不良中没有出现这种局灶性的纤维化。结论局灶性纤维化是特发性脊柱侧凸中所特有病理改变,其在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中可能起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或后正中入路行腰椎融合术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椎旁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我院相关科室收治的进行腰椎融合术的患者60例。将其分为肌间隙入路和后正中入路两组各30例,分别进行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患者术前和术后外周血肌酸磷酸激酶值(CK)。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CK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入路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后正中入路组。肌间隙入路组与后正中入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方法中,经肌间隙入路手术的效果明显好于经后正中入路手术的效果。该方法对椎旁肌的损伤较小,患者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较低,术后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3.
李洁  王晓宁 《护理研究》2012,26(17):1592-1593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LIF)技术目前已成为腰椎后路减压和重建的一个重要手段并取得良好的疗效。与其他开放手术一样,由于棘旁肌的剥离和医源性损伤,可能导致术后疼痛和肌肉的缺血、萎缩,影响术后功能。Foley等在2002年首先提出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MISTLIF)的手术技术,以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评估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SDS)治疗过程中腰椎旁肌肌电信号的变化,验证SDS治疗能否放松腰椎旁肌、减轻肌肉疲劳。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例确诊为L4/5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行单次SDS减压,治疗前、中、后分别记录腰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并记录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残疾评分(ODI),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右侧竖脊肌、多裂肌治疗前的中位频率(MF)值分别为(27.050±0.630)Hz、(34.000±1.629)Hz,平均功率频率(MPF)值分别为(40.950±1.004)Hz、(54.900±2.758)Hz,治疗中的MF值分别为(29.050±0.752)Hz、(39.350±2.777)Hz,MPF值分别为(43.900±0.997)Hz、(63.400±4.016)Hz,治疗后的MF值分别为(29.400±0.982)Hz、(37.600±2.087)Hz,MPF值分别为(47.150±1.959)Hz、(59.250±2.776)Hz,治疗中、治疗后的MF、MPF值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左侧竖脊肌治疗前的MF值为(31.600±1.249)Hz,MPF值为(52.950±2.183)Hz,治疗后的MF值为(34.550±1.387)Hz,MPF值为(57.300±1.506)Hz,治疗后的MF、MPF值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为(5.500±0.567)、(2.250±0.366),ODI评分为(29.625±2.598)、(20.375±2.291),治疗前后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SDS治疗能放松腰椎旁肌,减轻肌肉疲劳,缓解疼痛症状及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例1男.43岁,双下肢行走不便29年,加重3年。CT检查:腰椎两侧腰大肌影最示为从L1,向下至,5紧贴腰椎旁的细长条状影(图1A)。L2层面征象:腰椎体两侧腰大肌横断面影像缺如,显示为小条状影,椎板后方骶棘肌及多裂肌群横断面肌束影少、稀疏(图1B)。L5下缘层面征象:左侧无腰大肌横断面肌影像,右侧仅见少许稀疏软组织影,椎板后方骶棘肌及多裂肌横断面肌束影也显示稀疏。  相似文献   

16.
背景:腰部椎旁肌对于腰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关于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椎旁肌改变的研究越来越多,此类研究对于腰椎椎旁肌康复训练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目的:综述腰椎退行性疾病椎旁肌变化的研究现状,并展望发展前景。
  方法:以“腰椎,椎旁肌,腰大肌,多裂肌,横截面积,脂肪浸润,肌肉萎缩,肌电图,MRI,肌肉活检, paravertebral muscle,psoas major,multifidus muscle,cross sectional area,muscle atrophy,fatty infiltration,muscle biopsy,MRI,electromyography”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1986至2014年万方数据库及 PubMed 数据库关于腰椎退行性疾病椎旁肌变化临床及实验文献报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选取48篇文献进行分析,其中中文8篇,英文40篇。
  结果与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椎旁肌改变包括肌肉萎缩和脂肪浸润,目前主要利用B超、CT、MRI、肌电图和肌肉活检进行研究,由于研究的样本量大小、样本年龄以及研究方法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甚至相互矛盾,所以今后的研究需对样本量大小,样本年龄以及研究方法进行限制,以期得到更为精确的结果。另外,腰椎椎旁肌具体由哪一条神经支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量化两种手术入路对肌肉的损伤程度。方法将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该科住院的184例需手术干预的腰椎相关疾病患者纳入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椎旁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行腰椎融合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前术后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外周血磷酸激酶(CK)水平变化、卧床时间、并发症及远期生活质量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试验组(椎旁肌间隙入路)平均手术时间和卧床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VAS评分分别为(2.06±0.43)分和(3.26±1.12)分;术后外周血CK水平分别为(315.1±91.5)U/L和(574.5±197.6)U/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至少1年的随访后发现,两组患者腰背痛VAS评分分别降为(1.76±0.76)分和(3.15±1.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手术治疗腰椎疾病安全、有效,较传统后正中入路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何文宇  甄鹰  段丽娜 《现代护理》2007,13(20):1895-1896
目的探讨严重腰椎退变性脊柱炎腰椎旁肌应力点损伤的护理特点。方法选自我科收治的腰椎旁肌应力点损伤的患者15例,另以同期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明显侧弯18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临床表现及护理特点。结果椎旁肌应力点损伤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X线明显旋转侧弯,广泛骨赘形成。结论腰椎旁肌应力点损伤是脊柱内外平衡失调的一种表现,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护理上应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退行性腰椎后凸畸形(LDK)患者手术前、后椎旁肌肉表面肌电(sEMG)信号特征。 方法 共纳入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LDK患者30例,均给予椎弓根减压截骨术治疗。于手术前、手术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sEMG技术评估患者椎旁肌肉肌电变化情况,分析患者弯腰抬物过程中椎旁肌平均肌电值(AEMG)及平均功率频率斜率(MPFs)变化,并与同龄健康人群(对照组)进行对比。 结果 术前LDK组患者在静态站立时,其椎旁肌AEMG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后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5),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前LDK组患者在躯干伸展时,其L1-2节段椎旁肌AEMG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后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此时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LDK组L4-5节段椎旁肌AEMG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后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仍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前LDK组患者抬物保持阶段其椎旁肌MPFs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显著高于术前水平,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LDK患者存在明显椎旁肌肉无力及严重疲劳,椎弓根减压截骨术可在短期内显著改善患者椎旁肌肉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20.
严重腰椎退变性脊柱炎腰椎旁肌应力点损伤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严重腰椎退变性脊柱炎腰椎旁肌应力点损伤的护理特点.方法 选自我科收治的腰椎旁肌应力点损伤的患者15例,另以同期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明显侧弯18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临床表现及护理特点.结果 椎旁肌应力点损伤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X线明显旋转侧弯,广泛骨赘形成.结论 腰椎旁肌应力点损伤是脊柱内外平衡失调的一种表现,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护理上应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