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白细胞介素-18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allo—PBSCT)移植期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关系,以探讨IL—18在aGVHD发病中的作用,对26例恶性血液病患进行了allo—PBSCT,并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移植前及移植后aGVHD发生时患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的IL—18浓度。结果表明:移植患中10例发生I度GVHD和5例发生Ⅲ—Ⅳ度GVHD,发生aGvHD患分泌的IL—18浓度显高于未发生aGVHD患,并又IL—18浓度与aGVHD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与感染的发生无关。结论:IL—18在aGVHD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无血缘关系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骨髓移植在造血重建、T 细胞重建、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疗效等的差异。方法 53例白血病患者中,21例接受无血缘关系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 组),32例接受无血缘关系供者骨髓移植(BMT 组)。统计分析二者移植后白细胞和血小板重建时间、T 细胞重建、感染率、GVHD、白血病复发、无病生存(DFS)情况。结果PBSCT 组和 BMT 组移植后白细胞重建时间分别为(12.43±3.67)天和(16.16±2.99)天(P<0.01),血小板重建时间分别为(14.67±6.19)天和(21.23±8.25)天(P<0.01)。PBSCT 组和 BMT 组移植后1,3,6,9及12个月的 T 细胞重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SCT 组和 BMT 组移植后早期感染率分别为42.86%和53.13%(P>0.05)。PBSCT 组与 BMT 组急性 GVHD 的发生率分别为61.90% 和71.885(P>0.05);在可统计的患者中,慢性 GVHD 的发生率在 PBSCT 组和 BMT 组分别为47.06%和43.48%(P>0.05)。PBSCT 组与 BMT 组移植后分别有4例和2例复发,二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SCT 组与 BMT 组移植后2年 DFS 率分别为(50.14±12.00)% 和(59.81±8.99)%,二者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血缘关系供者 PBSCT 后的造血重建比BMT,但二者移植后 T 细胞重建、感染发生率、GVHD 及 DFS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量的实验室和临床证据表明 ,供体来源的免疫活性细胞介导的移植物抗白血病 (GVL)效应是骨髓移植 (BMT)治疗白血病疗效卓著的决定因素 ,而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仍然是移植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采用同基因骨髓移植物中混合一定量的异基因成分骨髓细胞进行混合骨髓移植 (MBMT) ,可降低GVHD的发生并增强GVL效应[1 ,2 ] 。采用G CSF动员的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时 ,重度aGVHD发生率降低 ,其原因之一是动员剂G CSF改变了T淋巴细胞功能[3] 。我们探讨了G CSF动员供髓鼠进行MBMT ,以增强GVL效应而不增加G…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脐血移植(UCBT)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同时通过对比性研究,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 PBSCT组以环磷酰胺(CTX)、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氟达拉滨(FLU)为主要预处理药物,术后以环孢素A(CsA)+骁悉(MMF)+甲氨蝶呤(MTX)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UCBT组以CTX+ATG为主要预处理药物,术后以CsA预防GVHD。结果两组移植病例中粒系恢复情况相当,但UCBT的红系、巨核系恢复较慢。PBSCT组植入率为85.71%。而UCBT组仅有1例完全植入(亲缘供者),植入率仅为3.12%。PBSCT组完全缓解22例,部分缓解1例,死亡5例,总有效率78.57%;脐血移植完全缓解25例,无效2例,死亡5例,总有效率78.12%。结论 UCBT虽植入率低但临床疗效与PBSCT相当,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无合适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时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BSCT)对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PBSCT,其中9例行异基因PBSCT(allo-PBSCT),7例行自体PBSCT(auto-PBSCT).allo-PBSCT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auto-PBSCT采用化疗联合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预处理方案采用改良的白消安/环磷酰胺或全身照射/环磷酰胺方案.allo-PBSCT患者接受CD34 细胞中位数为6.43×106/kg,auto-PBSCT患者接受CD34 细胞中位数为5.7×106/kg.allo-PBSCT患者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联合短疗程甲氨蝶呤,部分患者加用霉酚酸酯,2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不全相合患者加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植入并快速重建造血,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血小板恢复至≥20×109/L的天数,在auto-PBSCT分别为12~18天和14~22天,在allo-PBSCT中分别为14~21天和16~26天.allo-PBSCT中Ⅰ~Ⅳ度急性GVHD的发生率为33.3%,慢性GVHD的发生率为77.8%.全组总死亡率18.8%.结论:auto-PBSCT和allo-PBSCT均能很快重建造血,是治疗恶性血液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预防和治疗GVHD仍然是PBSCT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观察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治疗急慢性白血病的疗效 ,从 1997年 3月至 2 0 0 3年 1月共进行了 2 1例急慢性白血病的Allo PBSCT。 2 1例的供者中 19例为HLA Ⅰ /Ⅱ抗原完全相合的同胞 ,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变患者的供者为HLA半相合母亲 ,1例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供者为 1个B位点不合的胞妹。 2 1名供者均用rhG CSF动员 ,第 5天起用CS 3 0 0 0plus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1-3次 ,预处理方案采用常用的TBI与联合化疗方案。所有病人均采用环胞菌素A和短程MTX进行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结果表明 ,移植后粒细胞恢复至≥ 0 .5× 10 9/L平均为 12天 ,血小板恢复至≥ 2 0× 10 9/L为 15天。 17例患者中发生急性GVHD 8例 (47% ) ,其中 1例为子母间移植 ;慢性GVHD 12例 (70 % ) ;4例存活的女性患者 ,包括 1例 1个B位点不合的ALL患者 ,均无急、慢性GVHD发生。 10 0天移植相关死亡 3例 (14 % ) ,复发 2例 (9.5% ) ,均为移植时未缓解患者。至报告时无病存活 11例 (52 .4% ) ,存活时间平均 40 (15-70 )个月。结论 :Allo PBSCT后造血恢复较快、白血病复发率相对较低 ,急性和重度GVHD的发生并无明显增加 ,但慢性GVHD发生率明显增高 ,并成为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HLA全相合血缘关系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中移植物细胞组分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移植后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107例接受HLA全相合血缘关系供者PB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其移植物细胞组分与移植后患者造血重建、GVHD的关系.结果 移植物各细胞组分与粒细胞重建时间无关;单个核细胞(MNC)、CD34+细胞数与血小板重建时间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2和-0.21,P值均<0.05).CD34+、CD34+CD38-细胞数与急性GVHD发生呈负相关(r分别为-0.24和-0.29,P值均<0.05).淋巴细胞各亚群数量与急性GVHD发生均无明显关系.CD25+ CD4+、CD3+、CD4+ CD3+细胞数及CD4+/CD8+细胞比值与慢性GVHD发生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且相关系数均大于0.4,其中CD25+ CD4+细胞数与慢性GVHD相关系数高达0.78.CD34+、CD34+ CD38-细胞数与慢性GVHD发生无明显关系.结论PBSCT中输入MNC、CD34+、CD34+ CD38-细胞数增加到一定阈值后,增加细胞数并不能进一步有效促进患者造血重建,反而有可能因输入淋巴细胞数增加而增加患者慢性GVHD、广泛慢性GVH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检测了急性中毒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水平,以期从细胞因子角度探索急性中毒的发病机理及其临床价值,为急性中毒的病情判断,临床抢救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FDA已批准应用于临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动员剂只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其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单药应用是目前最主要的动员方案,但可引起供者骨骼肌肉酸痛、发热等不良反应。目的:回顾性分析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为动员方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01/2009-10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为动员方案进行血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51例,分析移植物成分、造血重建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动员96h后CD34+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的比例为(0.97±0.13)%,CD34+CD38-细胞占CD34+细胞的比例为(37.49±4.03)%;移植后的快速造血重建与CD34+细胞、CD34+CD38-细胞输入量呈负相关。Ⅰ度、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5.5%,15.7%;局限性、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分别为39.2%,21.2%。提示在血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可有效实现干细胞动员,所获CD34+细胞完全可以满足快速造血重建的需要;输入较多的CD34+细胞、CD34+CD38-细胞可能利于快速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10.
近来的一些研究表明,抗 IL-2受体抗体对GVHD 的预防与治疗有一定作用,作者评价了抗IL-2受体单克隆抗体(BT563)对抗一线治疗(高剂量皮质类固醇)及某些抗二线治疗(XomaZyme-H65,XZ)的重度 GVHD 病人的治疗作用。14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经异基因 BMT 后发生GVHD 患者,移植后采用环孢菌素(CSP)及氨甲喋呤(MTX)或甲基氢化泼尼松(MP)进行 GVHD 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8(IL-8)及白细胞的水平,并探讨他们在心力衰竭中的关系.方法59例心力衰竭患者,根据NYHA分级分成心功能Ⅱ、Ⅲ、Ⅳ级3组,测定血清GM-CSF及IL-8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并镜检血WBC数.并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19例)进行比较.结果心力衰竭组外周血GM-CSF、IL-8及WB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随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而更明显;不同病因的心力衰竭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GM-CSF与IL-8及WBC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602,0.541;P<0.01).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GM-CSF、IL-8及WBC水平增高,并随心衰程度的加重而加重;提示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而GM-CSF在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用全身照射 (TBI)及化疗为预处理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效果 ,移植相关并发症及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GVHD)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用TBI+VAEMC预处理实行的 15例allo PBSCT的临床资料。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皮下注射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输入CD+ 3 4 细胞 ;预处理方案为TBI+VAEMC方案 (V :长春新碱 ,A :阿糖胞苷 ,E :足叶乙甙 ,M :米托蒽醌 ,C :环磷酰胺 ) ;用环孢霉素A +甲氨喋呤或甲基强的松龙防治GVHD。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造血重建。移植后ANC >0 .5× 10 9/L中位时间 15天 ;BPC >2 0× 10 9/L中位时间 19天 ;15例中急性GVHD发生了 6例 ,慢性GVHD发生了 7例 (4 6 .6 % ) ;15例中 6例死亡 ;死于间质性肺炎 3例 ,2例复发死亡 ,另 1例死于GVHD引起的肝功衰竭。 9例患者无病存活。结论TBI +VAEMC为预处理allo PBSCT有植入率高、移植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尤其是在难治性恶性血液病方面疗效好 ,移植后复发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20例血小板输注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用小剂量粒-单集落刺激因子(LD-GM-CSF)作了治疗观察。患者中16例是治疗相关的血细胞减少症(自体移植支持大剂量化疗的骨髓瘤14例,肺癌和乳腺癌各1例),4例是疾病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和2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亲属间HLA单倍体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方法 恶性血液病患者36例,中位年龄25(11~48)岁,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1个位点不合者7例,2~3个位点不合者29例.移植方案采用清髓性预处理及联合免疫抑制剂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进行非体外去T细胞的PBSCT,移植的CD34+细胞中位数为11(4.16~21.00)×106/kg.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完全、持久供者造血干细胞植入,发生急性GVHD(aGVHD)15例(41.7%),均为Ⅰ~Ⅱ度;在随访时间超过18个月的29例患者中发生慢性GVHD(cGVHD)17例(58.6%).移植后T、B、NK细胞亚群下降及恢复与HLA位点全相合移植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5(4~69)个月,复发5例,累计复发率为13.9%.现无白血病存活30例,2年预期总无白血病生存率(LFS)为82.2%.结论 应用清髓性预处理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进行非体外去T细胞亲属间HLA单倍体相合PB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FDA已批准应用于临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动员剂只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其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单药应用是目前最主要的动员方案,但可引起供者骨骼肌肉酸痛、发热等不良反应。目的:回顾性分析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为动员方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01/2009-10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为动员方案进行血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51例,分析移植物成分、造血重建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动员96h后CD34+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的比例为(0.97±0.13)%,CD34+CD38-细胞占CD34+细胞的比例为(37.49±4.03)%;移植后的快速造血重建与CD34+细胞、CD34+CD38-细胞输入量呈负相关。Ⅰ度、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5.5%,15.7%;局限性、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分别为39.2%,21.2%。提示在血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可有效实现干细胞动员,所获CD34+细胞完全可以满足快速造血重建的需要;输入较多的CD34+细胞、CD34+CD38-细胞可能利于快速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KIR)CD158和CD94与GVHD发生的关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T淋巴细胞和NK细胞表达CD158a,CD158b和CD94表达状况,同时用PCR方法分析供受HLA—Cw配型,比较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b-PBSCT)和脐血移植(UCBT)后该KIR分子变化和HLA—Cw相合或错配与GVHD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是PBSCT或是UCBT,移植后CD3^ CD158a^ 和CD3^ CD158b^ T细胞均增高并以CD8^ CD158b^ 细胞升高为主。发生急性与慢性GVHD组CD3^ CD158b^ 细胞均呈不同程度升高,在急性GVHD病例中升高最明显。急性GVHD期(即移植早期)KIR表达增高,慢性GVHD阶段(即移植后期)KIR呈减低趋势。CD94主要表达于CD3^ CD8^ T细胞,在UCBT或PBSCT后CD94在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均明显增高。5例HLA—Cw相合无1例发生重症GVHD;2例HLA—Cw不相合病例,有1例发生急重症GVHD,并死于间质性肺炎(IP),另1例为AML(M5),完全植入,无重度GVHD发生,但于53天后复发。4例相关相合移植中2例无急性GVHD,而无关相合4例均发生不同程度GVHD。结论:GVHD的发生与KIR表达有一定关系。CD158b分子可能是移植后早期T淋巴细胞活化的负调控分子。从T细胞表达KIR来理解GVHD发生机理,特别是与HLA-Cw特异性识别结合将有利于寻找一条新的特异性建立免疫耐受和减低GVHD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自体骨髓移植(ABMT)后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降低由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感染的发病率和缩短中性粒细胞减少期起着很大的作用,而在同种异体BMT后应用上述造血因子能否加重潜在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促使白血病复发的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检测了急性中毒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及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的水平 ,以期从细胞因子角度探索急性中毒的发病机理及其临床价值 ,为急性中毒的病情判断 ,临床抢救提供客观依据。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1 1 1 研究组 我科于 1997年 12月~ 1999年 4月收治急性中毒患者 41例 ,男性 16例 ,女性 2 5例 ,年龄 17~ 6 0岁 (平均 2 7 36± 5 71岁 )。其中急性细菌性食物中毒 14例 ,急性酒精中毒 12例 ,急性药物中毒 15例 (安眠药中毒 12例 ,有机磷农药中毒 3例 ) ,均以病史及临床检查为确诊依据。1 1…  相似文献   

19.
徐丹  孟凡义  易正山  孙竞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2):2028-2030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急性白血病患者14例,其中治疗组6例(实验组)在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至最低时,皮下注射rhIL-113μg/d及rhG-CSF250μg/d,连用至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至10×109/L左右时(采集干细胞时)停药。单用rhG-CSF组为对照组。结果:采集前外周血血小板、CD34+细胞数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采集产品的CD34+、CD34+/CD38-、CD34+/CD41a+、CD34+/CD42b+细胞数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后实验组血小板>20×109/L平均时间为14.5d,对照组为20.2d(P=0.06)。不良反应主要是肌肉关节疼痛及水肿,均为Ⅰ~Ⅱ级。结论:rhIL-11与rh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治疗急性白血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例临床应用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granulocyte-macrophn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M-CSF),其中4例药物过敏所致急性粒细胞缺乏症,5例恶性肿瘤强烈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8例白血病接受大剂量放、化疗后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感染,2例应用rhGM-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结果提示药物过敏所致粒细胞缺乏症用药2~8天白细胞回升,疗效最佳;5例恶性肿瘤化疗所致粒细胞缺乏,4例在用药后2~12天白细胞回升,感染控制,另1例用药4天,血像无变化,死于原发病和感染;8例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抑制合并感染,用药后血像回升,造血重建,感染治愈;2例用rhGM-CSF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初步观察用药后有核细胞总数增高不明显,但单个核细胞较多(80%~100%)。本系列剂量在2.5~6μg/kg/d静脉点滴或皮下注射,用药过程均感乏力,其中1例有恶心,未发现其它严重毒副作用。本文结合文献复习对rhGM-CSF临床应用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