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充分发挥药效,除药物剂量应适宜外,正确确定每日给药次数,即用药时间间隔也十分重要。给药次数的确定依赖于若干因素,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药物半衰期。通常所说的半衰期一般是指血浆半衰期(t-1/2),即药物吸收后,血浆中药物浓度降低一半(50%)所需要的时间。大多数药物可适当参考药物半衰期的长短,确定给药间隔时间;但对半衰期过短或过长的药物不能完全由半衰期决定。  相似文献   

2.
根据药物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每种药物的半衰期都是一个平均数,其实际数字常因个体差异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而有很大差别,如林可霉素半衰期的高、低限是2.5~11.5小时;地高辛的半衰期为12~132小时。所以,根据药物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时,还应严密观察病人的用药反应,注意个体差异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影响。(2)在一般情况下,为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给药间隔时间不宜超过药物半衰期;为避免药物蓄积中毒,给药间隔时间又不宜短于其半衰期。现在国外文献推荐的简便给药法,是在已知药物半衰…  相似文献   

3.
某些医务人员,为省事,习惯于根据护士工作时间或病人习惯来确定给药时间,如每天2次或3次等。由此,造成了血药的浓度过大波动,使之一日中低于有效血药的浓度时间过长,降低了药效,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达不到预期治疗目的。因此正确地选择药物,恰当确定剂量后,安排给药间隔时间,在临床药疗中非常重要。而给药时间隔主要是由生物半衰期(TIQ)确定的。所谓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给药时间的间隔主要是由生物半衰期来确定的。譬如,哮喘在临床上分为急性发作和慢性发作两型,其特点往往是在夜间发作(或…  相似文献   

4.
药物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减少50%所需的时间,血浆药物浓度与药物的疗效密切相关。根据半衰期能正确制定给药时间间隔,调整给药方案,实行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5.
大多数疾病需要多次给药来治疗,药物的服用可能是数天甚至终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血药浓度维持在最小血药浓度和最小中毒血药浓度之间才能获得疗效。药物的给药间隔时间根据药物消除半衰期和药物的治疗指数确定,半衰期短和治疗指数小的药物需频繁给药才能维持治疗的血药浓度,这给临床用药带来不便,患者往往难以按医嘱服药。惟一能减少给药次数的办法就是减慢药物在给药部分的吸收。为适应此需要,药物的控释剂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阳褐藻酸钠和普鲁士蓝对晚期混合裂变产物的胃肠道阻吸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胃混合裂变产物即刻灌入阻吸收药效果最佳;预防性及治疗性给药在4h内均有一定阻吸收效果,间隔时间越短效果越佳;预防性给药优于治疗性给药。  相似文献   

7.
药物半衰期是七十年代初期被国际药学界承认的一门新兴的药学分支学科“药物动力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定时测定血浆中的药物浓度计算出来的一项重要参数。它对确定合理的给药间隔时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本文就药物半衰期的有关内容及其临床意义作一概述,以期引起临床用药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8.
1.严格掌握适应症。这是防止药物滥用和保证药物疗效的前提。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须有细菌感染的指征,要认真做好鉴别诊断。2.注意时间依赖性。这是合理选择给药间隔时间的主要依据。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等的抗菌作用不依赖血药峰浓度,增加药物浓度并不能增强疗效,主要依靠给药间隔时间,必须在间隔时间内加药,不得随意减少给药次数。如青霉素静脉点滴,务必按规定每日2~3次给药。  相似文献   

9.
药物半衰期,顾名思义即是药物测定值(浓度或作用)下降一半的时间。根据药物动力学可分为:血浆半衰期、生物效应半衰期和药物半衰期。其中血浆半衰期最为常用,因技术方法简便,最能反映问题,且血样容易重复得到。血浆半衰期,即指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血浆中的浓度),从最高峰下降一半所需时间。临床用药常参考半衰期的长短而规定给药间隔的时间,来获得最大的疗效。故半衰期在临床用药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 在病情明确、药物选定的情况下,科学地制定给药时间间隔也是合理用药中的关键一环,笔者结合有关文献作一综述。1 以血浆半衰期为依据 血浆半衰期是指药物吸收与消除达平衡状态后,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确定给药时间间隔的重要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它是用时间来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速度。按药物半衰期给药,既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又不致于发生蓄积中毒。其具体的规律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部分喹诺酮及硝基咪唑衍生物类抗生素在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type,ACST)胆汁中的代谢特点,为临床抗胆道感染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临床行逆行胰胆管造影+鼻胆管外引流,直接获取胆汁,分别给予环丙沙星、洛美沙星、甲硝唑、替硝唑,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动态监测胆汁中各种抗生素的浓度变化和代谢特点。结果喹诺酮类抗生素以环丙沙星达峰时间短、达峰浓度高、半衰期长;硝基咪唑衍生物类抗生素给药0.25 h后两种抗生素在胆汁内即可达到有效杀菌浓度,替硝唑在胆汁内药物浓度较平稳,但峰浓度不如甲硝唑高,在16 h内两种抗生素胆汁内浓度高于有效杀菌浓度,16 h后药物浓度有回升现象。结论环丙沙星、甲硝唑、替硝唑均具有在ACST患者胆汁内达峰时间短、达峰浓度高、半衰期长的特点,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利于抗胆道感染,可结合临床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作为胆道感染的最佳抗生素,对重症患者可增加给药次数,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临床工作者迫切需要了解药物的半衰期与最低排泄率,因为这是拟定最佳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可以认为,只有掌握了药物在体内的蓄积和排泄情况,才能达到吸收与消除的平衡、药物血浆浓度的相对稳定和既有疗效而又不致中毒。比如,一次给药后4~5个半衰期血浆浓度下降95%~( -),那么,连续恒速滴注或重复恒速量给药就要有相应的间隔。在临床上,只有少数药物要在血浆有较高的高峰浓度(如青霉素等),多数药物  相似文献   

13.
生物半衰期(Biological Half-Life)是临床药物动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药物被机体摄取后,吸收入体循环,分布至各组织且被代谢和排泄,因之血药浓度随时间而下降。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该药的生物半衰期,它表示药物在体内被消除的速度大小,亦即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半衰期大,表明药物在体内消除慢,作用时间持久;半衰期小,表明在体内消除快,作用时间短。药物治疗时,半衰期短的药物需较频繁地给药,而半衰期长的药物给药间隔应比较长,否则血药浓度可能达不到治疗的有效水平收不到应有的疗效或超出了最小中毒浓  相似文献   

14.
林荣华 《医学综述》1996,2(1):27-29
<正>药物治疗在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患者诊断明确后.必须正确地选择药物,正确地给药,才能获得应有的治疗效果.近年来,药学领域内发展了一些新的理论,为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提供了依据.使临床用药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一些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临床用药往往忽视药物的半衰期,例如庆大霉素药物半衰期为2.0h ,临床上仍按1日2次,1次8万单位,肌注,这样药物在体内消除很快,体内药物浓度达不到最小抑制浓度(MIC)时间过长,因而治疗效果不理想;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的药物半衰期为12h,但有的临床医生仍按常规给药,1日3次次1g,这样就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易引起肾脏损害,青霉素在体内代谢及排泄极快.消除半衰期为0.65~0.70h,用药后3~4h约90%已排泄.  相似文献   

15.
孙召芹 《广西医学》2002,24(11):1898-1898
药物治疗是防治疾病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而口服药是最方便又安全的给药方法。正确的选用药物 ,正确的给药途径 ,合理的给药方案 ,是使药物达到最佳的疗效的主要措施。下面就笔者 2 0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正确掌握发服药时间的体会。1 按时间给药的重要性住院病人的服药多由病区护士执行 ,因此护士必须掌握各种药物的知识 ,并根据药物的性质和药理作用 ,参照半衰期给药 ,在制定合理剂量的同时 ,必须合理安排给药次数及时间 ,如抗生素药要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必须间隔分次给药 ,复方新诺明的半衰期长 ,每日服二次 ,间隔时要均匀 ,这样才能充分发…  相似文献   

16.
自本世纪40年代中期链霉素问世以来,氨基甙类抗生素成为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治疗药物,至今仍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该类药物常用的给药方法是将1日量分2~3次给予。近年研究发现,氨基甙类在每日用量不变的情况下1日1次给药,可以获得优于1日多次给药的疗效,且毒副反应有所减轻〔1~3〕。1 1日1次给药可明显提高抗菌活性  抗生素的杀菌作用分两种,一是时间依赖性,即药物的杀菌效应和速度与细菌受药物接触时间的长短有关,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二是浓度依赖性,即药物的杀菌速度及程度取决于药物浓度,浓度越高,杀菌作用越强,如氨基甙类抗生素〔4…  相似文献   

17.
抗生素后效应与临床合理用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东阳 《广东医学》2006,27(3):431-432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系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到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其临床意义在于:以前设计抗生素给药方案仅依靠血药浓度、消除速率、半衰期及组织分布等药动学参数确定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而忽略了药物对细菌繁殖规律的影响及人体免疫机制在杀灭细菌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PAE理论指出,确定抗生素的给药间隔应根据药物浓度超过MIC或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时间加上PAE的持续时间,从而可延长给药间隔,减少药物剂量,起到既不影响疗效又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并可降低患者费用。目前PAE已成为评价新的抗生素、设计合理给药方案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化疗药物尤其是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的应用方法,目前采用小剂量持续给药为最好的给药方式[1].根据5-FU在血浆中半衰期短[(10~20)min],持续静脉滴注可取得更好疗效[2].  相似文献   

19.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防治耐药菌感染(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2.2.2 结合临床药理学和药代学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临床医生习惯于只按药物的抗菌谱选择抗菌药物,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从多方面考虑,提高应用的合理性,既能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可减少耐药菌的发生和扩散。(1)抗菌药物在感染组织的浓度:药代动力学参数(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与临床使用抗生素密切相关的参数有半衰期、最高血药浓度、达峰时间、药时曲线下面积(AUC)等,即使是同一类的药物,这些参数也有较大差异。用药剂量、用药间隔时间亦须根据各种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来决定。从临床治疗效果看,最重要的还是药物在感染组织的浓度。 要发挥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必须让药物与病菌充分接触一定时间,因此需要考虑药物药代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抗生素向感染病灶的移行性,即进入  相似文献   

20.
<正> 青霉素是临床常用抗菌素,此药具有抗菌力强、疗效高、毒性低等优点。但在临床应用中如用药不当,可使疗效降低,耐药性上升,甚至引起药源性疾病,并可危及患者生命。 血药浓度及滴入速度 静脉给青霉素血药浓度是发挥药物效能的关键因素。青霉素在血液中的有效浓度应根据其半衰期决定,青霉素的半衰期只有30分钟,同时,从青霉素G的杀菌浓度来看,低于最低抑菌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