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尤其伴有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IM)是胃癌前病变。在胃镜下可见黏膜有一定的特征性改变。为探讨其镜下形态学改变与组织学改变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间的关系,我们对1998年4月至2004年6月间诊断为CAG的病例进行镜下所见与病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胃癌的癌前疾病之一是慢性萎缩性胃炎(chor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因其胃黏膜腺体受到反复损害,故以胃黏膜腺体已发生萎缩性改变为其特征,尤其伴有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者更易癌变。对CAG的正确认识,必须认真观察其内镜下表现,特别是对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内镜在慢性胃炎中检出萎缩性胃炎的价值。方法:对102例慢性胃炎的内镜观察和病理检查的比较分析。结果:在慢性胃炎中内镜诊断萎缩性胃炎14例,其病理结果中6例为萎缩性胃炎,8例为浅表性胃炎;内镜与病理符合率仅为42.9%(6/14例);内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而病理诊断为萎缩者15例,内镜漏诊率为14.7%(15/102),内镜与病理不符合率为22.5%(23/102)。结论:单一内镜对萎缩性胃炎诊断率偏低,优化内镜下活检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4.
王晨  刘宾  王虹 《北京医学》2001,23(6):364-364
萎缩性胃炎是多种胃疾病的重要背景因素,本文通过对66例慢性胃炎内镜下形态及病理学的对照研究,探讨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诊断的形态学特点.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内镜下表现、诊断价值及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方法对我院同时期内镜诊断为CAG的90例患者进行病理诊断,对比内镜描述与病理结果。结果内镜诊断与病理结果相比较,两者符合率为72.2%(65/90)。结论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CAG诊断的确诊依据,对内镜判断与病理活检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的病例,应逐一分析原因,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远志 《海南医学》2007,18(5):110-111
目的 探讨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结果的关系,提高胃镜诊断CAG的水平.方法 对50例中重度CAG的胃镜下诊断及表现与病理学结果进行相关性探讨.结果 病理诊断中重度CAG33例,轻度CAG10例,正常6例.肠上皮化生27例,异型增生31例.中重度CAG的胃镜诊断与病理结果比较肉眼符合率为67.35%.胃镜下表现与病理结果比较,胃粘膜的各种表现对CAG的阳性预测值均达到80%以上,多种表现同时存在对CAG阳性预测值接近90%,其阳性率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各种胃镜下表现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在95%以上.黏膜变薄等表现对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阳性预测值均较低在70%以下,灵敏度及特异度在30%以下.黏膜粗糙不平颗粒样改变对IM及异型增生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92.85%和83.33%,特异度也均在70%左右.结论 中重度CAG的胃镜下诊断符合率较低,但是通过对胃镜下表现的认识可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接收治疗的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采用回顾分析的方式,患者均接受病理检查和内镜检查,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结果:两种诊断方式符合率:诊断后,内镜诊断符合的70例患者总共50例患者得到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1.43%,伴肠上皮化生共25例,占比为35.71%,异型增生11例,占比为15.71%.将胃镜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符合率存在明显差异,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粘膜变薄粗糙、白相为主和病理诊断两者存在很大关系,临床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内镜检查联合病理诊断,可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消化科常见病,它们均与胃癌发病有关。我院在2004年4月健康体检中共做内镜检查54例,检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Hp感染30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可归纳为中医的"嗳气"、"胃痞"、"胃脘痛"等范畴。恩师朱曙东认为其主要病机为毒邪内蕴,损伤胃黏膜。中医辨证结合内镜病理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免煎祛萎宁颗粒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疗效。方法:将145例CAG患者随机分为免煎祛萎宁颗粒剂治疗组(84例)和胃乃安胶囊对照组(61例)进行临床和病理观察。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91.67%,病理总有效率69.05%,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症状积分、腺体萎缩比较P<0.01,肠化生比较P<0.05);治疗组清除HP总有效率59.32%,优于对照组55%,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免煎祛萎宁颗粒剂对CAG具有改善、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逆转病理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胃乐冲剂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与机制。方法:以2%的水杨酸钠和30%的酒精的混合溶液对大鼠进行灌胃复制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测定胃液酸度、胃蛋白酶活性和血中胃泌素、cAMP、cGMP含量;并观察对小鼠胃肠推进功能的影响和抗炎镇痛作用。结果:胃乐冲剂明显增加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活性,降低PH值,增加cAMP含量,降低cGMP、胃泌素含量;可加快小鼠小肠推进速度,并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结论:胃乐冲剂能明显改善模型大鼠的胃内环境,增强消化功能、有明显的保护胃粘膜作用,并可增强胃肠功能,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玉真 《中外医疗》2009,28(28):18-19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方法应用健脾益气法、清热化湿法,活血化瘀法、滋阴益胃法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结果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胆汁反流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施行大鼠胃空肠吻合术加十二指肠横断 ,建立胆汁反流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 ,观察胆汁反流引起的胃粘膜萎缩并初步分析其损伤机制。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手术后 14、2 0周组大鼠胃粘膜出现萎缩性改变 ,病理形态学积分显著增高 ;胃液 pH和总胆汁酸、血清胃泌素均有明显升高 ,胃粘膜PGE2 明显降低。说明长期胆汁反流可引起胃粘膜萎缩性改变 ,其早期萎缩改变的原因与胆汁反流减少粘膜保护因子PGE2 ,损伤胃粘膜防御机能 ,以及引起胃肠内分泌激素的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各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胃镜检查、胃部活组织病理检查以及 HP检测,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病种、患病年龄、性别与 Hp感染的关系。【结果】HP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 HP阴性患者的发病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805,P <0.05);HP阳性的胃溃疡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 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394,P<0.05);H P阳性的男性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H P阳性的女性患者(χ2=18.330,P <0.05);HP阳性的中龄组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 HP阳性的低龄组患者以及高龄组患者(χ2=15.240,P <0.05;χ2=33.374,P<0.05);HP阳性的低龄组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 HP阳性的高龄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591,P<0.05)。【结论】H p感染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不同的性别及年龄的患者 Hp感染率不同。  相似文献   

16.
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准确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蕾  朱薇  陈楚弟  张亚历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3):1464-1468
目的系统评价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内镜资料为第一部分,以Meta分析方法全面收集2000年以来我国公开发表的关于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准确性分析的文献所提供数据为第二部分,全面收集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准确性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 Meta分析提示各试验间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合并敏感度(SEN)80.3%[95%CI(0.790,0.816)],合并特异度(SPE)94.4%[95%CI(0.938,0.948)],阳性似然比(LR+)7.448[95%CI(2.703,20.522)],阴性似然比(LR-)0.377[95%CI(0.210,0.676)],SROC曲线下面积(AUC)=0.806。结论由于诊断标准、操作人员技术等方面的原因,Meta分析提示各地文献报道数据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具有较低的合并敏感度和较高的合并特异度,通过统一的诊断标准与规范化培训,敏感度与特异度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就目前而言,对于不适宜或不能接受活检的患者,胃镜下萎缩性胃炎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加味一贯煎联合黛力新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焦虑状态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符合临床焦虑状态诊断标准,未服用过其他抗焦虑药物;符合胃脘痛之胃阴亏虚证型。治疗组使用加味一贯煎联合黛力新治疗,对照组仅使用加味一贯煎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为71.8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一贯煎联合黛力新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焦虑状态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胃黏膜上皮中、重度不典型增生(ATP)及不完全肠上皮化生(IM)癌前病变临床症状、胃镜病理学及幽门螺旋杆菌(Hp)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给予化浊解毒方汤剂和胃复春片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病理学及Hp转阴率的改变情况。结果临床症状总有效率比较,化浊解毒方组为86.67%,胃复春组为7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病理学检查总有效率比较,化浊解毒方组为78.33%,胃复春组为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的转阴率比较,化浊解毒方组为73.17%,胃复春组为35.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浊毒理论指导下运用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具有良好疗效。其作用机制除与对抗幽门螺旋杆菌有着密切关系外,还可能与增强胃肠动力、调节免疫功能、保护胃黏膜等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方法饮用及灌胃给予20 mmol/L去氧胆酸钠和30%、60%乙醇13周。检测大鼠胃粘膜组织病理变化及生化指标。结果模型组大鼠胃窦粘膜的炎症指数明显增加,胃窦固有腺厚度和面积明显缩小;游离酸和总酸浓度明显降低,游离粘液量和胃蛋白酶活性明显升高,血清胃泌素及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白细胞介素-2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降低。结论成功建立了CAG动物模型,为慢性萎缩胃炎疾病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丁香挥发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GC-MS方法测定丁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利用TCMSP、PubChem以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相关成分靶点,DisGeNET、OMIM、Gene Card获取CAG相关疾病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