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目的研究山莨菪碱对膝下动脉阻塞病腔内成形术(PTA)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膝下动脉阻塞病Ⅱ期患者40例行PTA后,随机分为使用山莨菪碱治疗的山莨菪碱组和未使用山莨菪碱治疗的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 d、7 d、14 d、28 d测量患肢腋温踝温差和踝肱比(ABI)。结果术后两组患肢踝温均升高,腋温踝温差均减小,且山莨菪碱组较空白对照组明显(P〈0.05);术后两组ABI均上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山莨菪碱对于膝下动脉阻塞病患者PTA后的ABI无明显改善作用,但能明显提高患肢踝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Endocan因子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患者侧枝循环生成的影响。方法 44例CTO患者根据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情况分为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劣势组24例和优势组20例,比较2组患者血清Endocan因子水平。雄性10周龄C57BL/6J小鼠20只,分为对照组和Endocan组各10只,结扎2组小鼠左后肢腹股沟韧带以下股动脉后,对照组小鼠左后肢肌内注射生理盐水1 mL/次,1次/3 d;Endocan组小鼠左后肢肌内注射Endocan因子1μg/kg,1次/3 d;14 d后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检测2组小鼠缺血侧与非缺血侧后肢血流灌注值。结果冠状动脉侧枝循环优势组患者血清Endocan表达水平[(418.69±81.10)μg/L]明显高于劣势组[(270.23±42.19)μg/L](P0.05);14 d后2组小鼠非缺血侧后肢血流灌注值均高于缺血侧(P0.05);Endocan组缺血侧后肢血流灌注值(625.80±121.25)和缺血侧/非缺血侧后肢血流灌注比值(0.64±0.10)均高于对照组(389.40±64.15、0.38±0.03)(P0.05),非缺血侧后肢血流灌注值(967.90±109.50)与对照组(1 018.00±139.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ndocan因子具有促进血管新生作用,有望成为CTO患者改善侧枝循环的新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肌肉转染腺相关病毒(AAV)介导的CD151基因在大鼠后肢缺血模型中促血管再生作用并进行功能评价。 方法:实验于2003-01/2005—10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研究室暨基因治疗研究中心完成。①分别包装携带有CD151基因和GFP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CD151,rAAV—GFP)。②Wistar大鼠12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③实验组大鼠右下肢肌肉注射局部转染rAAV—CD151,对照组注射rAAV-GFP(1&;#215;10^10pfu/只)。④基因转染2周后行股动脉切除术建立右侧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心内注入红四氯唑观察大鼠下肢变化,根据组织染色的部位或染色的深浅程度判断后肢缺血模型建立是否成功。⑤于模型建立术前、术后2d、术后1,2,3,4周进行缺血后肢的损伤评分,分为0-3分,3分为患肢爬行托拽。或者肢体有缺血性坏疽;O分为抗牵拉时患侧足底与对侧肢体外观无明显区别。⑥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两组大鼠局部缺血肢体CD151的表达。⑦股动脉切除术4周后,采用非致冷红外热成像仪分别检测大鼠后肢皮肤温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缺血肌肉组织毛细血管密度,观察缺血肢体血管再生情况。 结果:1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股动脉切除术4周(基因转染6周)后。实验组大鼠缺血后肢平均皮肤温度高于对照组((32.92&;#177;0.63),(31.22&;#177;0.87)℃,P〈0.05)。②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缺血侧肌肉组织CD151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③实验组缺血后肢肌肉组织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大于对照组(609.00&;#177;83.89),(517.00&;#177;70.65)/mm^2,P〈0.05)。④术后4周肢体功能的损伤评分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0.67&;#177;0.21,1.67&;#177;0.32,P〈0.05)。 结论:局部高表达CD151基因能够提高缺血组织的血管再生能力。促进缺血肢体的血运重建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肌肉转染腺相关病毒(AAV)介导的CD151基因在大鼠后肢缺血模型中促血管再生作用并进行功能评价。方法:实验于2003-01/2005-10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研究室暨基因治疗研究中心完成。①分别包装携带有CD151基因和GFP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CD151,rAAV-GFP)。②Wistar大鼠12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③实验组大鼠右下肢肌肉注射局部转染rAAV-CD151,对照组注射rAAV-GFP(1×1010pfu/只)。④基因转染2周后行股动脉切除术建立右侧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心内注入红四氮唑观察大鼠下肢变化,根据组织染色的部位或染色的深浅程度判断后肢缺血模型建立是否成功。⑤于模型建立术前、术后2d、术后1,2,3,4周进行缺血后肢的损伤评分,分为0~3分,3分为患肢爬行托拽,或者肢体有缺血性坏疽;0分为抗牵拉时患侧足底与对侧肢体外观无明显区别。⑥采用Westernblot检测两组大鼠局部缺血肢体CD151的表达。⑦股动脉切除术4周后,采用非致冷红外热成像仪分别检测大鼠后肢皮肤温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缺血肌肉组织毛细血管密度,观察缺血肢体血管再生情况。结果:1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股动脉切除术4周(基因转染6周)后,实验组大鼠缺血后肢平均皮肤温度高于对照组((32.92±0.63),(31.22±0.87)℃,P<0.05)。②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缺血侧肌肉组织CD151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③实验组缺血后肢肌肉组织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大于对照组(609.00±83.89),(517.00±70.65)/mm2,P<0.05)。④术后4周肢体功能的损伤评分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0.67±0.21,1.67±0.32,P<0.05)。结论:局部高表达CD151基因能够提高缺血组织的血管再生能力,促进缺血肢体的血运重建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成年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不同部位、不同时间点Nestin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18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假手术组(SC组)、局灶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假FNS组(I/RFs组)、局灶脑缺血/再灌注+FNS组(I/RF组),每组36只,并根据再灌注时间的不同又分为1d、3d、7d、14d、21d和28d6个亚组(n=6)。缺血时间均为1h,于再灌注后立即刺激对侧小脑顶核1h。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缺血侧侧脑室、海马Nestin阳性细胞的动态表达。结果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Nestin阳性细胞在缺血侧侧脑室区、海马齿状回的表达均有增加,呈单峰变化趋势,7d达高峰(P〈0.01),14d后逐步下降(P〈0.01),而FNS后,Nestin阳性细胞数量增加更加明显(P〈0.05,P〈0.01),7d达到高峰(P〈0.01),14d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P〈0.01),且Nestin阳性细胞形态也发生明显变化。结论FNS可促进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Nestin阳性细胞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对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脑保护、调控血压、减轻脑水肿、神经康复等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应用尤瑞克林治疗,分别记录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并于治疗14 d后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检测患侧大脑前动脉平均血流速度(iVACA)与对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cVMCA)的比值(iVACA/cVMCA),及患侧大脑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iVPCA)与对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cVMCA)的比值(iVPCA/cVMCA),评估软脑膜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NIHS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05),治疗14 d后两组NHI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观察组治疗后NHI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5.56%,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 ),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观察组治疗后侧支循环开放率为73.33%,明显大于对照组(35.56% ),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尤瑞克林可有效改善前循环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有效促进侧支循环开放。  相似文献   

7.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跃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4):8334-8335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用丹红注射液40 ml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40例用血塞通注射液0.4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两组疗程均为14 d,两组应用其他常规治疗药物相同。结果:治疗组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77.5%)(P〈0.05)。治疗组在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有扩张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疗效。能有效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开放,恢复梗死区,尤其是梗死周边缺血半暗区脑细胞的功能,并在预防脑心综合征上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亚低温处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侧脑组织神经干细胞(NSC)增殖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脑中动脉阻塞2 h,再灌注损伤3,7,11,14,18,28 d,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假手术组、对照组和亚低温组缺血侧脑组织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阳性细胞数。结果 假手术组缺血侧脑组织存在少量BrdU阳性细胞,亚低温组在缺血再灌注损伤3,7,11,14,18,28 d时缺血侧脑组织Brdu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且亚低温组缺血侧脑组织NSC的增殖高峰期茹对照组延长.结论 亚低温促进大鼠腩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侧脑组织NSC的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成像在评价骨骼肌血流灌注改变和侧支动脉生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1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一侧后肢的缺血模型.分别于术后3、7、14、21、42 d行MSCTP成像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分析两侧后肢小腿腓肠肌感兴趣区(ROD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和相关灌注参数特点,并对生成的侧支动脉计数.结果 术后3 d术侧后肢血流灌注较对侧急剧减少,TDC相对峰值和各项灌注指标(BF、BV、MTT及PS)在术后7 d内恢复非常缓慢,较健侧均有明显差异(P<0.01);术后7 d开始灌注恢复逐渐加快,14~42 d相对峰值、PS与MTT及BV逐步接近正常水平,但BF在42 d仍有差异(P<0.05).7 d内侧支动脉生成较少,7~21 d生成增多(P均<0.01),21~42 d侧支动脉生成缓慢(P=0.257);CTA侧支动脉与相对峰值、BF和BV明显相关(R2=0.56、0.51和0.56,P均<0.001).结论 缺血肌组织血流的恢复与侧支动脉的生成相关;CTP结合CTA成像能够无创、定量、较准确地评估动物后肢缺血模型随时间推移发生的肌肉组织灌注和侧支动脉形成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结合电针治疗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齿状回区巢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5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造模对照组(A组)、运动训练组(B组)和运动训练结合电针治疗组(c组),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脑中动脉阻塞lh,再灌注7,14和21d,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缺血侧和对侧海马齿状回区巢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3组大鼠均表现为7d时的海马区阳性细胞最多。而且在各时间点的缺血侧海马DG区的巢蛋白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多于对侧DG区(P〈0.01)。7,14和21d时,c组和B组大鼠缺血侧海马区巢蛋白阳性细胞较A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d和14d时,c组大鼠缺血侧海马区巢蛋白阳性细胞较B组亦明显增多(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区巢蛋白阳性细胞的增多存在时间规律及原位增殖特性,运动训练和电针治疗可显著增加巢蛋白阳性表达的数量。  相似文献   

11.
超声微泡介导VEGF基因治疗下肢血管闭塞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用超声微泡造影剂促进VEGF基因治疗兔下肢缺血的可行性.方法将30只大白兔左股动脉结扎后随机分为3组: A组采用局部注射VEGF质粒DNA; B组采用局部注射VEGF质粒与超声微泡造影剂的混合物;C组作为对照.于治疗后4周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侧支循环建立和血管新生.结果 DSA可见用超声破坏微泡后促进侧支循环建立较好,新生血管较多;单纯局部注射质粒可促进部分血管新生,而对照组的侧支循环和新生血管较少.各组免疫组化所测血管计数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用超声微泡介导的VEGF基因转染,可促进缺血骨骼肌的血管新生和侧支循环建立,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彭艳  程培  徐勇 《中国临床康复》2011,(19):3499-3502
背景:内皮祖细胞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临床及动物实验多采用局部肌肉注射。目的:比较脐血内皮祖细胞鼠尾静脉与局部注射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效果的差异。方法:取Wistar雄性大鼠分成5组:①糖尿病射线照射后结扎双后肢股动脉,尾静脉注射内皮祖细胞(DLV)。②糖尿病结扎双后肢股动脉左后肢局部肌肉注射PBS(DLC),右后肢局部肌肉注射内皮祖细胞(DLM)。③正常大鼠射线照射后结扎双后肢,尾静脉注射内皮祖细胞(NLV)。④糖尿病不结扎不注射内皮祖细胞(DC)。用绿色荧光示踪内皮祖细胞,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肌纤维间毛细血管数,RT-PCR检测双后肢肌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水平。结果与结论:DLV组与DLM组比较,右后肢腓肠肌溃疡及缺血好转明显,二者无明显区别;有明显荧光,差别不明显,Ⅷ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肌纤维间毛细血管数多,相互间无明显差别;腓肠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脐血内皮祖细胞治疗糖尿病大鼠下肢缺血尾静脉注射与局部肌肉注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将足三里穴位注射小剂量山莨菪碱代替常规肌肉注射山莨菪碱应用于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中,以减少山莨菪碱的用量。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4月期间行气钡双重造影的患者35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65和对照组189例,分别行小剂量穴位注射及普通剂量肌肉注射山莨菪碱,10~15 min后行上消化道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图像质量及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对比图像质量无显著差异,实验组患者毒副作用发生率(14.5%)显著低于对照组(99.4%)。结论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中,穴位注射小剂量山莨菪碱可以代替常规肌肉注射山莨菪碱进行低张造影,达到足量用药的相同的胃肠低张效果,获得满意的图像,从而达到减少药物剂量、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患者痛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微创清除术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将11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均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及脱水、止血、抗炎、控制血压等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丹参注射液.于术前及术后7、14和21天行CT检查,以测量病灶周围水肿体积;并于术前及术后14天和30天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同时观察病死率及再出血情况.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7、14和21天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分别为(27.08±2.35)cm3vs(26.33±2.04)cm3、(22.26±1.41)cm3vs(24.05±1.92)cm3、(17.49±1.90)cm3vs(21.40±1.98)cm3、(12.07±1.18)cm3vs(19.31±1.89)cm3,两组术后7、14和21天血肿周围水肿体积逐渐缩小,且均明显小于术前,治疗组术后14天和21天血肿周围水肿体积缩小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14和30天NDS分别为(33.60±5.44)分vs(34.29±4.71)分、(17.37±2.25)分vs(21.95±2.47)分、(7.97±0.71)分vs(15.16±1.12)分,两组术后NDS逐渐降低,治疗组术后14天和30天,NDS评分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无持续性出血.结论 丹参注射液能有效减轻微创清除术后高血压脑出血的水肿,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周凯  吴俊宏  梁护  黄格朗 《新医学》2022,53(10):740-745
目的 通过CT灌注成像(CTP)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情况,探讨灯盏细辛改善脑循环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60例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研究过程中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后治疗组纳入29例、对照组纳入26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灯盏细辛注射液,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等量生理盐水,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患者入院第1日(治疗前)和入院第30日行CTP检查,记录患者患侧病灶侧感兴趣区域(ROI)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和平均通过时间(MMT);并于治疗前、治疗第14日及入院第30日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评分,比较2组患者上述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在入院第30日的CBF、CBV均比治疗前升高,TTP、MMT时间比治疗前缩短(P均<0.05)。在治疗第14日,2组的血清VEGF、HI...  相似文献   

16.
背景:他克莫司应用于同种异体肝移植的免疫耐受已多见报道。目的:探索他克莫司在异体肢体移植时的最佳应用剂量。方法:建立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大鼠模型,移植造模后设立给予不同他克莫司剂量的0.5,1,2mg/(kg·d)组及对照组,对大鼠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结果与结论:移植后出现排斥反应的时间分别是对照组(3.43±0.79)d、0.5mg/(kg·d)组(5.68±0.97)d、1mg/(kg?d)组(9.13±1.17)d、2mg/(kg?d)组(9.61±2.38)d,排斥反应的病理分级4组分别为(2.61±0.38),(1.57±0.43),(0.85±0.24),(0.71±0.19)级。移植后各给药组CD4+、CD8+检测值均明显下降,CD4/CD8比值轻度增加或在正常值范围内;对照组CD4+、CD8+无明显变化,CD4/CD8比值明显增加。提示,他克莫司的应用剂量在1mg/(kg·d)时就能达到理想的抑制免疫排斥反应,提高用量后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7.
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108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4例,治疗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20μ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溶液100ml中静脉点滴,1次/d,同时每日肌肉注射甲钴胺500μg,1次/d,共14d;对照组54例,单用甲钴胺500μg,肌内注射,1次/d,共14d。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04%与72.2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神经传导速度改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8.
魏来  徐军美  刘景诗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3):439-440,444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预处理对SD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预处理组(S组,n=8)、全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n=8)、肢体缺血预处理组(LIP组,n=8)。S组行假预处理及24h后行假手术;IR组行假预处理及24h后行全肝缺血再灌注;LIP组分离双下肢股动静脉后阻断5min再开放10min,重复3次,24h后行全肝缺血再灌注。3组动物于再灌注3h或者相应时间点取回肠末端组织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检测回肠末端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血浆D-乳酸、内毒素含量。【结果】与S组相比,IR组和LIP组回肠末端DAO活性显著降低(P〈0.05),血浆D-乳酸、内毒素含量显著升高(P〈0.05);LIP组回肠末端DA0活性显著高于IR组,血浆D-乳酸、内毒素含量低于IR组(P〈0.05)。【结论】肢体缺血预处理能够保护SD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时损伤的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心内缺血预处理对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快速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1或2支冠状动脉狭窄70%-85%的冠心病患者17例,随机分为心内缺血预处理组(8例)和非缺血预处理组(9例)。介入治疗前,心内缺血预处理组实施2周期心内缺血预处理,分别监测两组患者靶血管狭窄近端和远端的非闭塞压、闭塞压。结果缺血预处理组缺血预处理前靶血管闭塞压由(22.08±19.14)mmHg升高至处理后(25.46±19.04)mmHg(P=0.011),血流储备分数由(70.30±16.05)%升高至(77.53±13.42)%(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侧支血流显著改善。结论冠状动脉内缺血预处理可以提高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冠状动脉楔压及血流储备分数,改善侧支血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2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钙拮抗剂等基础治疗,并将血塞通0.25g加入0.9%氯化钠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点滴,连用14d。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于治疗第1、3、5d给予东菱迪芙10、5、5U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次滴注时间不少于1h。观察2组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浆FIB水平并测定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5.00%)明显高于对照组(47.50%)(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FIB由治疗前(3.98±0.86)g/L,降至(1.84±0.42)g/L,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东菱迪芙通过降低血浆FIB,增强纤溶活性,降低血黏度,改善脑循环等综合作用,对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