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活性的影响。方法64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阿托伐他汀20mg,/d)和强化组33例(阿托伐他汀80mg/d)。治疗4周,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血栓烷B2(TXB:)、血小板理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肝。肾功能、心肌酶、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采用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TXB:GMP-140、TC、TG、LDL—C、hs—CRP血浆水平均比治疗前下降,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PLT计数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早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ACS有更强的降脂作用,同时有抑制血小板活化及聚集作用,并随剂量的增加而加强。 相似文献
2.
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鹏大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早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方法将8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各40例。比较两组用药前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阿托伐他汀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7.5%(7/40),常规治疗组为55%(22/40)。经统计学处理,阿托伐他汀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减少ACS早期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以及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瘦素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健康对照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及不稳定心绞痛(UA)组30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将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并测定治疗前后瘦素水平变化.结果 (1)患者血清瘦素水平AMI组高于UA组高于对照组,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2)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清瘦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常规治疗后血清瘦素水平也略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较常规治疗后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瘦素在ACS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病情相关,可作为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阿托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从而降低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对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水平的影响。方法:对68例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展开对比研究,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治疗但不使用降脂药物,治疗组(34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完成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行血清SCD40L以及血脂水平的检测并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血脂指标的比较上无明显差异,在血清SCD40L水平的比较上t=4.4272(P=0.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干预治疗效果显著,有效降低患者血清SCD40L及血脂水平,缓解炎症反应,对斑块具有稳定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3月来霍山县中医院就诊的120例符合用药标准的ACS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将上述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第1组50例使用阿托伐他汀20mg,第2组70例使用阿托伐他汀10mg。12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在第6个月观察调脂的疗效和肝肾功能的损害等。结果 6个月后,两组的血脂变化分别为:TG降低了37.6%和24.1%,TC降低了38.2%和31.5%,LDL-C降低了48.2%与30.1%,HDL-C升高了15.3%与1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疗效与使用阿托伐他汀剂量有关。结论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对ACS具有明显疗效,且使用阿托伐他汀20mg也能有效降低血脂,而且比较安全,不良反应少,高血脂达标率高,心血管事件出现机率小,适合推广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影响。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12例,随机单盲分为阿托伐他汀组56例,常规治疗组56例,另外随机选择40例正常人做对照组。采用血凝仪法测定Fib含量。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Fib水平明显升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治疗前Fib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Fib水平较前明显降低,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Fib水平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通过降低Fib水平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从而改善心肌供血,抑制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hs-CRP、sICAM-1和sCD40L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老年ACS患者随机分3组:烟酸肌醇脂组、阿托伐他汀10mg和20mg治疗组,每组20人。以2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做为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及ELISA法测定这3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者血浆中hs.CRP、sICAM-1和sCD40L的水平。结果①用药前ACS组hs—CRP、sICAM-1和sCD40L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三个治疗组治疗4周后hs.CRP、sICAM-1和sCD40L水平比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阿托伐他汀10mg治疗组或20mg治疗组的hs-CRP、sICAM-1和sCD40L下降程度均大于烟酸肌醇脂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阿托伐他打10mg治疗组与20mg治疗组的hs-CRP、sICAM-1和sCD40L下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10mg治疗4周后可以显著降低血浆中炎症反应标志物hs-CRP、sICAM-1和sCD40L的浓度,与每天20mg口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观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1,每晚睡前口服,连用12周。对照组除了不口服阿托伐他汀外.其他治疗同阿托伐他汀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血脂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2周后,患者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明显上升.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明显变化。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2周后。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CD6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具有降脂。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作用。促进粥样斑块稳定作用.我们推测阿托伐他汀在一定程度上可阻断和逆转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9.
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变化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120例患者于入院24 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比较用药前、出院时及随访治疗期间血脂指标及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总胆固醇(TC)、LDL-C比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调节ACS患者血脂并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的120例患者于入院24 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患者平均住院2周,比较用药前、出院时及随访治疗期间血脂指标及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比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可以调节血脂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Relation between upregulation of CD40 system and complex stenosis morpholog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INTRODUCTION Disruption of vulnerable atheromatous plaque isthe most common pathogenic mechanism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cluding non Q wave AMI, Q waveAMI and unstable angina). Integrity of the extracellularmatrix constitutes a critical determinant in the stabilityof coronary atheromata. In particular, degradation offibrillar collagen may decrease the ability of the fibrouscap to withstand mechanical stress. Several membersof the MMP family contribute to collagen degrada…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3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32例,正常健康体检者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血浆可溶性sCD40L浓度,并在入院后立即给予ACS患者及SAP患者服用普伐他汀(20mg/d),8周后复查其血浆可溶性sCD40L。结果ACS患者血浆sCD40L水平高于SAP组及对照组,SAP组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别;血浆sCD40L水平与血TC、LDL-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普伐他汀治疗8周后ACS患者血浆sCD40L水平下降,而SAP组血浆sCD40L水平无明显改变。结论ACS患者血浆sCD40L水平升高,可能与其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血浆sCD40L水平可作为ACS诊断及病情判断的重要指标;普伐他汀能降低ACS患者血浆sCD40L水平,对于ACS的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TNF-α、组织因子水平及组织因子活性的影响。方法:分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别以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0,0.1,1,10μmol/L)干预,共同孵育24h后.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TNF-α及细胞膜组织因子水平,用逆转录聚合酶联链反应测定它们mRNA的表达,同时用底物发光法检测组织因子的活性。结果: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0,0.1,1,10μmol/L)干预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合成TNF-α分别为(306±40)、(264±54)、(229±24)、(189±44)ng/L,合成组织因子分别为(5.8±1.3)、(4.6±0.8)、(3.7±0.9)、(2.7±0.5)ng/L及组织因子的活性分别为(16.2±3.2)、(7.7±2.8)、(4.3±0.8)、(3.8±0.8)pmol/L(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呈药物浓度依赖性地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合成TNF氓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活性。阿托伐他汀通过抗炎、抗血栓形成而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防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干预前后血浆可溶性共信号分子(CD40L)、血小板膜表面CD40L表达的变化以及与代谢指标、血管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术检测24例单纯2型糖尿病(单纯糖尿病组)、26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病变患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及28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浆可溶性CD40L (sCD40L)、血小板膜表面CD40L分子,同时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HbA1c)、胰岛素(Ins)及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采用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马来酸罗格列酮)进行药物干预,并对部分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单纯糖尿病组尤其是合并大血管病变组,血浆sCD40L、血小板膜表面CD40L分子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且与餐后2-h血糖、HbA1c、INS及IMT呈正相关.药物干预后,sCD40L、血小板膜表面CD40L分子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 高血糖及高胰岛素可能通过激活CD40L参与介导炎症反应和血小板的异常活化,从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具有潜在的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体内的变化及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40例再障患及正常人外周血及骨髓中sCD40L水平;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和流式细胞仪分析患骨髓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表型。结果:再造患外周血及骨髓sCD40L较正常人均显降低(P均<0.001);患可溶性CD40L水平与外周血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相关;患骨髓及外周血CD4^ 细胞比例下降,CD4/CD8比值降低。结论:sCD40L降低可能是再障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外周血及骨髓水平的检测对明确诊断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重组人可溶性CD40L的应用可能为再障的治疗开辟另一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初期予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对一氧化氮、内皮素-1的影响,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初期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方法:7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组(26例)、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测定治疗前后一氧化氮、内皮素-1的水平及血脂、肝功能等指标。结果:(1)3组病例治疗前后血脂各指标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2)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组治疗后3d的一氧化氮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组比较,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组治疗后3d的一氧化氮水平升高更明显,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内皮素-1水平3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初期予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即可明显升高一氧化氮水平,对改善内皮功能有利,剂量偏大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初期给予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对白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初期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方法:7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40 mg治疗组(26例)、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测定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血脂、肝功等指标.结果:①3组病例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②阿托伐他汀40 mg治疗组和20 mg治疗组治疗后白介素-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③阿托伐他汀40 mg治疗组白介素-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治疗后下降更明显,与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初期给予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可明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对稳定冠脉粥样斑块有利,且剂量偏大可能获得更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CD40-CD40L、活化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LE患者不同时期淋巴细胞表达的CD40-CD40L的百分率,同时对淋巴细胞的表型及HLA-DR进行测定。结果活动期SLE患者淋巴细胞表达的CD40、CD40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活动期SLE患者表达的HLA-DR、CD3+HLA-DR+细胞、CD4+HLA-DR+细胞、CD8+HLA-DR+细胞、CD8+细胞、CD19+细胞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缓解期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SLE患者表达NK细胞明显比正常对照组低(P<0.05);活动期SLE患者表达的CD3+、CD4+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虽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SLE患者(活动期和缓解期)淋巴细胞表达CD40-CD40L的水平与淋巴细胞活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PBMC存在CD40与CD40L的异常表达,以及活动期SLE患者淋巴细胞的异常活化,这些免疫细胞异常在SLE的发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异常程度与疾病活动度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早期干预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将4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22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10mg治疗;B组(2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30mg治疗。另选2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设为C组,给予常规治疗。3组治疗3周后分别测定血清sCD40L、hs-CRP及血脂水平。结果 4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清sCD40L、hs-CRP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5);A、B组治疗3周后血清sCD40L、hs-CRP水平有明显下降(P<0.05或P<0.01)。3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无变化(P>0.05)。3组治疗前后sCD40L、hs-CRP水平呈正相关(r治疗前=0.98,r治疗后=0.99)。结论早期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可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清sCD40L、hs-CRP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早期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可使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获益更大。血清sCD40L、hs-CRP水平可成为预测冠心病不稳定斑块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