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作为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产物,其颁布与推广应用情况关乎中医临床诊疗的操作规范、传承发展、疗效提高。当前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制修订和推广应用中,存在着临床证据相对薄弱、辨证论治特色不凸显的困扰。转化医学的兴起为以临床为基础的个性化治疗的中医药研究提供了良好机遇,通过分析转化医学学科特点及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研究现状,阐释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制修订与推广过程中蕴含的转化医学思维,从而提出如何在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下深入开展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现行指南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今后开展指南制修订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依据指南前言和引言,统计分析指南发布形式、制定进度、研究方法和共识范围等相关数据。结果: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一般以某一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的形式发布;截至目前为止,现行指南422项,其平均制定历时3.9年,平均实施历时4.1年;88.3%指南为基于专家共识的临床实践指南;422项指南共识范围不一。结论:建议改变指南发布形式、建立指南实施跟踪机制、完善指南制修订过程和加强指南制修订方法学研究,以此缩短指南制定周期、保证指南科学性、扩大指南共识范围以及提高指南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以高血压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为例,对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为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推广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择文献中引用较多的4份高血压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对104名高血压病中医专科医师及基层全科医师(中医背景)在临床工作中使用高血压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诊疗过程中使用过高血压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医师占65.38%,其中工作单位为三甲医院、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中医医师指南使用情况相对较好,影响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使用的主要因素是"推广宣传"和"医师观念",4份高血压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使用程度基本相同。结论:大部分中医医师在临床工作中使用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并对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持认同态度,但需要在临床适用性、体现中医特色等方面进一步改进指南。在指南推广应用方面,建议由行业学会或专门机构开展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推广宣传工作,同时鼓励临床医师参与到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研制工作中来,帮助中医医师树立正确的中医标准化观念,正确理解和使用指南,从而促进指南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经过100多年的认知和临床实践,治疗水平得到飞速发展。随着中医诊疗水平的发展以及中医药规范化工作的推进,建立和优化再障中医诊疗指南具有特殊的意义。回顾了国内外近20年再障临床实践指南的现状,分析了各指南形成的背景、特点及差异,结合目前再障中医诊疗指南/共识的特点,论述了中医指南修订的价值、特点和可以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8月21日至23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中医临床指南制修订培训会在北京举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李钟军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办公室郭宇博主任,以及来自全国11个省市的指南制修订工作组负责人、撰稿人和秘书等参加了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裴晓华主任委员主持了会议,汇报了外科分会指南制定、修订工作开展情况。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有关要求,外科分会指南制修订工作在组长李曰庆  相似文献   

6.
李元  韩学杰  王丽颖 《北京中医药》2021,40(9):1002-1004
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共识专家的选择是融合了指南制定者对行业内专家认知基础上的主观思辨和判断,专家选择的方法问题可以看作指南制定者主观思辨过程,其实施路径以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共识专家作为样本,以国内外相关网络专家的介绍为目标对象,筛选构建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共识专家特征集.从公开数据库、网络平台中寻找相关信息,进行每一位专家的特征标记和数据清洗,利用机器学习的特征选择方法,去除不相关和冗余的特征,优选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共识专家的特征子集.该方法可能为遴选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共识专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基于前期对104名中医医师使用高血压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调查研究,扩大了中医医师调查范围,旨在深入了解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使用情况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推广建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7个地区404名高血压病中医专科医师及基层全科医师(中医背景)在临床工作中使用高血压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使用频数统计、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在被调查的医师中68.81%的中医医师曾经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使用过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指南,88.89%的中医医师对中医指南持认可态度,并愿意在今后的工作中使用中医指南,"技术职称"、"学历"、"医院级别"、"从业时间"不同的中医医师使用指南的情况和对指南的态度存在统计学差异,目前影响中医指南使用的主要原因认识推广宣传不足。结论:本研究与前期研究成果一致,大部分中医医师在临床工作中使用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并对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持认同态度,但中医指南的推广应用仍十分缺乏,应建立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多种发布渠道,针对特定中医医师人群开展专门培训,并结合优越政策环境,加大中医指南推广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8.
循证医学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制定的主要方法,但将现有的循证指南制定程序和方法用于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存在一定的难点。本文通过对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制定现状及中医自身特点的分析,提出若干建议,以期能够为制定符合中医特点的临床实践指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冯雪  刘建平  陈薇 《北京中医药》2017,36(3):236-241
目前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面临着文献量巨大、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快速评价作为一种证据综合方法,以其"迅速"的优势在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国内外相关快速评价的研究,对快速评价方法在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制定中的适用情况进行探讨,以期对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制定方法提供新的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工作会日前在京召开,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伯礼院士任总指导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世界中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振吉、国医大师晁恩祥任总指导组顾问。张伯礼指出,要按要求和规范做好指南制修订工作,加强评价机制建设,提高指南的质量,规范诊疗过程,同时建立奖惩机制。李振吉建议,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应重视临床实用性,加强推广和评价,明确临床指南应用前后临床疗效差异、经济学价值,同时加强中医标准化人才  相似文献   

11.
确定临床问题是临床实践指南的制订中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它直接决定了文献检索的范围以及推荐意见的数量,进而决定整个指南的大小。目前,由于中医药研究的特殊性,中医药临床问题相比西医临床问题要更为复杂,使得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制订者对如何确定中医药临床问题感到困扰。为了帮助指南制订者们明确临床实践指南中临床问题形成的过程,本文对临床实践指南中临床问题的提出、构建及优化的流程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AGREE工具评价国内第一批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的质量。方法:采用手工检索的方法,检索2007年~2011年间,由WHO西太区资助、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编写的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纳入采用AGREE工具进行评价的指南。分别分析每个指南的范围与目的、参与人员、制定的严谨性、清晰性与可读性、应用性、编辑独立性,最后进行全面评估。结果:共检索到28个指南,其中26个指南符合纳入标准。研究结果表明,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的编辑独立性质量最高,平均得分81.46%;其次为制定的严谨性,平均得分80.95%;范围与目的平均得分79.96%;清晰性与可读性平均得分70.88%;参与人员平均得分61.28%;应用性质量最低,平均得分27.09%。全面评估显示,强烈推荐使用的指南有9个,推荐(补充或改进)的指南有5个,11个指南不能确定是否推荐使用。结论: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的应用性质量很低,在以后的指南研制中,要注重该方面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德尔菲法和共识会议法在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中的应用规范.方法:检索1978年1月~2010年8月发表的采用德尔菲法、共识会议法制订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建立指南评价数据库,提取指南的基本信息、专家基本情况、进行的轮次数、用于解决的问题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67个指南,其中德尔菲法制订12个,共识会议法制订155个.德尔菲法组的专家数为39.889±17.36,主要来源于全国,平均工龄在20年以上;轮次数为2.538±0.877;用于指南制订.共识会议法组的专家数为11.137±2.753,主要来源于省市级,平均工龄在10年以上;轮次数为3.721±0.691;用于指南制订.结论:在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制订中德尔菲法和共识会议法的专家遴选有待进一步规范,建议在指南制订中综合使用这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quality of the first batch of Chinese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PG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using the 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AGREE) instrument.Methods: Evidence-based CPGs in TCM support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estern Pacific Regional Office (WHO/WPRO) and whose development was organized by th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were identified and manually retrieved.CPGs were assessed using the AGREE instrument,and the data in each CPG were analyzed in terms of the six domains in the AGREE instrument: scope and purpose,stakeholder involvement,rigor of development,clarity and presentation,applicability,and editorial independence.Results: Twenty-eight CPGs were identified,of which 26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The AGREE instrument rated the 26 CPGs in terms of the six domains.The assessment results showed the following average scores: for editorial independence,84.16%; for rigor of development,80.95%; for scope and purpose,79.96%; for clarity and presentation,70.88%; for stakeholder involvement,61.28%; for applicability,the average score was only 27.09%.In summary,nine CPGs were rated as “strongly recommended”,six as “recommended with provision or alternation”,and 11 as “unsure”.Conclusion: Most of the first batch of Chinese evidence-based CPGs in TCM had significant shortcomings in applicability.It is suggested that special attention be paid to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applicability when developing evidence-based CPGs in TCM.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中医共识临床诊疗指南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作用。方法: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组织下,全国42家中医院开展了73个指南的适用性调查。笔者对2993份《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适用性调查问卷》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结果:按照优、一般、劣的评分标准,指南临床应用安全性占优的比例为69.43%;指南诊疗方案的经济性占优的比例为58.57%;指南在规范医疗服务、保障医疗质量占优的比例为55.50%;指南临床应用的疗效占优的比例为46.74%。结论:中医共识临床诊疗指南主要具有提高临床安全性,控制医疗费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has developed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has accumulated abundant clinical experience, forming a comprehensive and unique medical system. Emerging evidence has begun to illustrate TCM as an area of important medical rediscoveries. This review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concept, significance,and technology of network pharmacology based on network biology and systems biology. It focused 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potential prospect of TCM network applied in TC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cluding predicting new drug targets, action mechanism, new drug discovery; evaluating pharmacodynamics, pharmacokinetics, safety, toxicology, quality control, and bioinformatics of drugs. We also discussed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etwork pharmacology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TCM research.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复杂网络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证症相关性分析研究,为AECOPD 证候诊断标准的修订提供科学依据,并探索有关技术方法的推广应用。方法:利用当前我院临床医疗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开展大数据(2011 年8 月~2013 年1 月间3 000 份格式化电子病历数据)导入数据库,通过ETL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运用复杂网络进行数据挖掘。获取AECOPD 常见证候常见症状的相关度MISCR 值(证候与症状的相关性),并与现有标准对比分析。结果:痰热壅肺、肺肾气虚、痰浊阻肺等各证候对应的症状群与现有标准对应分析发现临床所见证候多虚症、实症夹杂,但个别症状与对应的证候相矛盾。结论:基于临床医疗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开展AECOPD 证症相关性分析研究,为中医证候诊断 标准的验证和修订提供有力的证据和方法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a distinct medical system that deals with the life–health–disease–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using holistic, dynamic,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However, reductionism has often restricted the conventional studies on TCM, and these studies did not investigate the central concepts of TCM theory about the multiple relationships among life, health, disease, and environment. Complex network analysis describes a wide variety of complex systems in the real world, and it has the potential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CM and modern science owing to the holism of TCM theory.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involving TCM network analysis and highlights the computational tools and analysis methods involved in this research. Finally, to inspire a new approach, 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potential problems underlying the application of TCM network analysis  相似文献   

19.
基于网络生物学方法的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研究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瓶颈"之一。近年出现的网络生物学研究方法为中药复方药理作用机制系统研究提供重要而有效的新思路、新模式。本文介绍了网络生物学研究的数学基础、论述了网络生物学在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网络生物学在中药药理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思路。网络生物学可望为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指导中药复方药物的开发,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中医药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