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肝癌易侵犯门静脉形成门脉癌栓,而侵犯下腔静脉则相对少见。有关对下腔静脉癌栓的CT表现和特征的研究与报道甚少。本文收集14例肝癌并下腔静脉癌栓病例,重点分析下腔静脉癌栓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2.
单华  许成平  周金彬 《现代医学》2005,33(4):255-256
目的 评估螺旋CT对下腔静脉癌栓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证实的8例肝癌伴下腔静脉癌栓形成及42例良性病变患者的CT征象。结果 8例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下腔静脉内均有不同形状的充盈缺损,在平扫与增强相应层面的下腔静脉时形态无明显改变;42例非肝癌病例中有35例下腔静脉出现假性充盈缺损,但该部位血管直径增强扫描较平扫明显增粗,且延迟扫描缺损消失。结论 螺旋CT对下腔静脉癌栓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以区别假性充盈缺损。  相似文献   

3.
2005-2006年我院对30例肝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并进行二维及三维重建图像以显示门脉情况。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对肝癌门静脉癌栓的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30例肝癌病例均经多层螺旋CT检查且资料完整,30例均为男性。年龄32~63岁,平均39岁,所有病例均有腹胀、腹痛、恶心等症状,均经病理证实。1·2方法使用PHILIPS MX8000四排螺旋CT机检查,行平扫及增强检查。扫描条件120KV,300mA,层厚5·0mm,重建层厚2·5mm,进床速度7·5mm/s,HQ扫描模式,DFOV33·6mm,Pitch3·0,增强检查造影剂为Omnipaque,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DS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肝动脉造影、下腔静脉造影的影象表现和介入治疗方法。结果6例肝动脉造影见肝动脉和肝静脉间有较大的动-静脉分流和肝静脉癌栓,下腔静脉内可见充盈缺损,下腔静脉癌栓见较明显的“条纹征”;4例右心房内可见实质性肿块,并与下腔静脉癌栓相连,2例可见较明显的“条纹征”。4例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癌栓内碘油散在沉积,癌栓缩小;5例合并下腔静脉癌栓和血液回流受阻患者,经内支架治疗后明显改善。结论原发性肝癌下腔静脉癌栓主要由肝动脉供血,CT、MRI和DSA对其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肝TACE术和下腔静脉内支架置放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田瑜 《吉林医学》2012,33(33):7306
目的:研究分析多层CT在肝癌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60例,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使用容积重建、多层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的方法对门静脉和分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Ⅰ型癌栓19例,Ⅱ型癌栓15例,Ⅲ型癌栓11例,Ⅳ型癌栓15例;CT平扫门静脉扩张,腔内癌栓密度混杂,增强扫描动脉期34例癌栓出现强化,26例癌栓不强化;20例同时伴有门静脉海绵样变;19例伴有肝动脉门静脉瘘;21例出现肝脏血流灌注异常。结论:16排螺旋CT能够准确诊断和评价肝癌门静脉癌栓,为合理选择肝癌侵犯门静脉的外科手术方式、疗效评价及预后以及介入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DSA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DS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肝动脉造影,下腔静脉造影的影象表现和介入治疗方法。结果 6例肝动脉造影见肝动脉和肝静脉间有较大的动-静脉分流和肝静脉癌栓,下腔静脉内可见充盈缺损,下腔静脉癌栓见较明显的“条纹征”,4例右心房内可见实质性肿块,并与下腔静脉癌栓相连,2例可见较明显的“条纹征”。4例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癌栓内碘油散在栓主要由肝动脉供血,CT,MRI和DSA对其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肝TACE术和下腔静脉内支架置放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12例肝门区胆管癌的分析,总结其CT表现特点,评估CT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分析12例经CT诊断的肝门区胆管癌病例,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58岁。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采用Siemens Somaton全身螺旋CT。全部病例均行腹部CT平扫,层厚8mm,层距8mm。其中7例作了增强薄层扫描。结果12例肝门区胆管癌中肝总管癌5例,肝管分叉部癌7例;肝内胆管扩张12例,肝门区肿块5例。增强扫描能更清楚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和胆管壁增厚。结论本病的CT表现特点是肝内胆管及左右肝管明显扩张,加上肝门区小肿块,CT是检查肝门区胆管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多期扫描后门静脉重建技术在肝癌合并癌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0例肝癌合并癌栓MSCT门静脉重建的表现,重建技术有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结果CT血管重建技术MIP及各种角度及厚度的VR,同时同层多期对比观察,能清楚显示门脉主干的瘤栓、邻近肿瘤对门脉的侵犯和门脉的侧支血管;MPR较直观显示癌栓整体形态、范围及管腔变窄程度。结论MSCT肝增强扫描后门静脉重建技术是显示肝癌合并癌栓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256层螺旋CT对我院68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肝脏多期增强扫描,三维后处理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及容积再现等技术。其中29例患者于检查后96h内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将螺旋CT影像表现与DSA做对照观察。结果门静脉癌栓主要影像表现为门静脉主干或分支扩张、门静脉腔内充盈缺损,增强扫描可见其不同程度强化,其中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17例、肝实质异常灌注21例及肝动脉门静脉瘘(APS)25例。在29例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中,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肿瘤供血动脉、血管变异及门静脉癌栓等病变的显示上与DSA一致。结论256层螺旋CT可以准确诊断、评价肝癌并门静脉癌栓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对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万伟东  刘春雷  张秋放 《中外医疗》2011,30(28):186-186
目的用多层螺旋CT研究各类肝脏异常灌注的CT表现,并探讨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半内接受上腹部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检查的400例病人的CT表现,其中35例发现肝脏实质异常灌注,对各种类型的异常灌注病例进行病因和发生机制的探讨。结果肝细胞肝癌导致肝动脉-门静脉瘘7例,炎症充血8例,门静脉癌栓13例,肾癌导致下腔静脉癌栓1例,胆道梗阻2例,转移瘤周围异常灌注4例。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是评价各类肝脏异常灌注的有效方法.熟悉肝脏异常灌注的CT表现有助于对其所反映的病理生理状况作出准确推断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扫描在不同类型肾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扫描在不同类型肾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经临床病理证实的66例肾癌病例资料,就不同类型肾癌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典型肾癌39例,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可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其内轻度不均匀强化,可侵犯肾盏或肾盂,并在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内形成瘤栓;囊性肾癌16例,CT表现为不规则较低密度区,其内不均匀轻度强化;小肾癌8例,CT表现为局限性突出于肾轮廓之外的小结节影,其内强化明显;双肾癌3例,CT表现同小肾癌。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准确、有效地诊断各种类型的肾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方法采用螺旋CT结合高压注射器技术对肝癌患者进行多期上腹部CT增强扫描检查。扫描参数:120 kV、200 mAs、层距5 mm、螺距1.0。结果本组病例中,97.2%的病例扫描获得满意效果。在肝动脉期中有380例出现明显强化;在门静脉期有72例不强化呈低密度灶,其中有37例发现有门静脉癌栓;延迟扫描均出现强化减低。5例因出现轻度碘过敏反应症状(发热、恶心、呕吐等),扫描不满意。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使原发性肝癌确诊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多层螺旋CT研究各类肝脏异常灌注的CT表现,并探讨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6月两年半内接受上腹部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检查的400例病人的CT表现,其中35例发现肝脏实质异常灌注,我们对各种类型的肝脏实质异常灌注病例进行病因和发生机制的探讨。结果其中肝细胞肝癌导致肝动脉-门静脉瘘7例,炎症充血8例,门静脉癌栓13例,肾癌导致下腔静脉癌栓1例,胆道梗阻2例,转移瘤周围异常灌注4例。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是评价各类肝脏异常灌注的有效方法,熟悉肝脏异常灌注的CT表现有助于对其所反映的病理生理状况作出准确推断。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螺旋CT动脉期扫描的表现和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肝癌动脉期图像的 CT表现和价值。方法 回顾 5 1例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扫描的 CT图像。结果  5 1例原发性肝癌发现病灶 67个 ,60个病灶在动脉期表现有强化程度不同的高密度 ;病灶≤ 3 cm组动脉期病灶的检出率 ( 92 .8% )明显高于门静脉期 ( 78.5 % )。 3 7例在动脉期显示肿瘤供血动脉 ,15例门静脉癌栓和 1例下腔静脉、右心房癌栓在动脉期显示癌栓的不均匀强化。 2 4例在病灶远段出现短暂性肝密度异常 ( THAD) ,2例因动静脉瘘出现门静脉早显和全肝的动脉期强化。结论 肝脏动脉期扫描对原发性肝癌小病灶的检出、肿瘤供血动脉的显示、门静脉和下腔静脉栓子的定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癌CT扫描的参数选择、造影剂的应用、扫描时机的选择。方法481例肝癌患者行多期上腹部CT增强扫描检查。扫描参数:120kV、200mAs、层距5mm、螺距1.0。结果本组病例中,96.47%的病例扫描获得满意效果。在肝动脉期中有352例出现明显强化;在门静脉期有72例不强化呈低密度灶,其中有37例发现有门静脉癌栓;延迟扫描均出现强化减低。17例增强扫描不满意,其中10例患有门脉高压症,4例注射失误致造影剂外渗,3例出现轻度碘过敏反应症状(发热、恶心、呕吐等)。结论正确应用扫描技术,是肝癌正确诊断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冯学志  黄珊 《四川医学》2010,31(9):1371-1372
目的用增强CT作为相对金指标,对29例肝癌的超声检查进行一一对比分析总结,从而提高超声的检查质量和水平。方法收集29例肝癌患者均做超声和增强CT检查,先对增强CT重新进行了观察,排除假阳性征象的可能,再以其作为相对金指标,对比分析和总结。结果超声3例漏诊;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显示符合率分别为71%(25/29)、76.%(22/29)和72%(21/29);病变显示超声以弱回声、CT以低密度为主;超声检出门静脉癌栓形成14例,腹水征17例;CT检出门静脉癌栓15例,下腔静脉癌栓2例,腹腔大血管旁淋巴结显示、肿大3例,腹水征16例。本组患者均为男性,且有慢性肝病史,其中肝硬化22例。结论利用增强CT的相对优势,对肝癌的超声诊断进行一一对比分析和总结,有利于提高超声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壶腹癌螺旋CT双期增强的影像特点,探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检查技术的合理运用. 方法 18例经手术病例证实的壶腹癌患者,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资料完整.增强扫描均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欧苏注射液90ml,注射流率3ml/s,层厚 5mm,螺距1.0,动脉期延时25秒,门脉期延时70秒.结果 8例平扫在十二指肠降段内侧壁见到软组织密度的半圆形或类圆形肿块, 10例见局部软组织影增多,境界不清;动脉期18例均见类圆形或半圆形软组织肿块,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 结论壶腹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有一定的特点,合理使用CT扫描技术,对术前判断壶腹区肿瘤的侵犯范围及组织学类型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肝脏CT检查的主要适应证是占位性病变的发现和诊断,它能确定病灶的性质、数量、侵犯范围、有无转移及门静脉系统、腔静脉系统内有无瘤栓等,对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很有价值.对表现典型的肝癌、血管瘤、肝局灶性增生等,通过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可获明确诊断.本文将详细说明肝脏CT检查的方法 及步骤.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小肝癌CT特征的分析,总结其凹表现特征,提高小肝癌的早期检出率,从而为早期小肝癌的手术治疗提供资料,提高肝癌病人的存活率。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8月CT检查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46例小肝癌病例,对其检查方法和凹表现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46例小肝癌病例中,位于肝左叶14例,右叶24例,左右叶均有者8例。结论全部46例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行双期动态增强扫描,有4例等密度病灶行4~6h延迟扫描。通过对全组病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病灶CT表现特征的分析,对小肝癌的几种比较典型的CT特征进行总结,使小肝癌的早期检出及明确诊断得到提高,为临床及时治疗提供了机会,从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癌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征象,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多期螺旋CT扫描资料。将CT征象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典型肾癌表现为大小不等的肾肿块,多为等或稍低密度,巨大者呈混杂密度,小肾癌(直径≤3 cm)可有假包膜。增强扫描皮质期显著强化54例,轻中度强化33例,实质期肿瘤密度迅速减低,肾盂期肿瘤密度进一步减低。三期增强扫描易于显示肾周筋膜、肾盂、肾盏侵犯,肾静脉、下腔静脉癌栓及淋巴结、邻近器官转移。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很好显示肾癌病灶内造影剂"快进快退"和假包膜等特征性表现,还可准确进行分期,为指导手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