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通过综合国内外近年来有代表性的早期胃癌的文献资料,对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总结,探讨色素内镜和放大内镜等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以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腹腔镜下切除术等对早期胃癌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胃癌是我国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预后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早期胃癌预后好,病死率低。内镜检查是诊断及筛查早期胃癌简单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低,而提高内镜下发现病灶的能力并精准活检是早期胃癌诊断的关键。随着色素内镜、电子染色内镜、超声内镜等内镜技术的不断兴起及逐步普及,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了解各项内镜技术在早期胃癌中的应用,有助于临床医师全面、有效、合理地制订早期胃癌诊断方案。  相似文献   

3.
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在韩国,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40%左右[1],而日本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接近50%[2]。虽然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断率相对较低,但近年来随着普查的开展和人们对胃癌认识的深入,其也呈逐步增加趋势。相对于进展期胃癌而言,早期胃癌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3]。同时人们开始转变对早期胃癌的治疗理念,既要求达到根治,更关注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因此,早期胃癌的治疗方式也更趋于个体化。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由于创伤小,能够更好地保证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及应用,然而早期胃癌内镜诊疗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及争论,对此,本文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NBI技术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7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168例疑似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存在反复出现上消化道症状患者1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NBI内镜组与白光内镜组(各84例),其中白光内镜组患者给予普通白光内镜检查,NBI内镜组患者给予NBI结合内镜检查,根据相关内镜图像评分标准,对比两组患者内镜图像清晰度,并根据病理检查结果评估比较两组早期胃癌及胃癌病变检出准确率。结果应用NBI内镜技术实施检查诊断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图像,表现出较高的特异度、敏感度,诊断准确率高,效果好。结论 NBI结合内镜检查,操作简单且安全有效,准确辨别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同时,提高活检病理检查准确率,对于尽早诊断并及时治疗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胃癌的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其治疗方法很多,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腹腔镜下早期胃癌局部切除术、外科根治性手术、基因治疗和化疗等。现综合近年来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早期胃癌治疗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对早期胃癌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及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胃镜是诊断胃癌最有效的手段,但大多早期胃癌通过普通内镜易被漏诊、误诊,故如何提高胃癌的早期发现率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自色素内镜得到应用后,内镜染色技术不断发展,色素放大内镜、荧光内镜以及内镜窄带显像术等弥补了普通内镜的不足,早期胃癌的诊断取得了较大进步。该文就内镜染色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5例早期胃癌的临床观察和分析,认为注意胃癌早期症状及时进行内镜检查,熟识早期胃癌内镜下的表现,了解早期胃癌的好发部位而作重点观察、熟练内镜操作技术、密切注意胃凹陷性病变、胃腔的活动度及胃壁的柔软度、准确活检等,是提高内镜对早期胃癌检出率必需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并对预防漏诊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8.
早期胃癌预后较好,进展期胃癌预后较差,因此胃癌的早期诊断成为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内镜下黏膜活检是目前诊断胃癌最可靠的手段,但大多早期胃癌因其病变不典型,通过普通内镜检查难以识别,难以准确取材,活检多有盲目性,早期胃癌易被漏诊、误诊,如何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和诊断率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就不同内镜检查早期胃癌的优缺点及早期胃癌内镜联合诊断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潘文 《河北医学》2012,18(8):1097-1099
目的:观察分析早期胃癌及胃炎样早期胃癌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4月至2009年4月280例胃癌患者,对其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0例胃癌患者中,早期胃癌患者59例(21.1%),其中6例(10.2%)为胃炎样早期胃癌患者,经内镜下活检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符合率100%.结论:提高内镜活检的识别能力,及早诊断胃炎样早期胃癌,减少误诊漏诊发生,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EMR)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5月经胃镜检查发现的39例早期胃癌病人行EMR治疗,及同期行手术治疗的46例早期胃癌病人,观察两组的疗效、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结果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术后出血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外科手术治疗(P〈0.05)。结论 EMR治疗早期胃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在一定规模的医院进行推广及普及。  相似文献   

11.
早期胃癌内镜下经常出现黏膜表面细微的变化,很容易逃避检测。因此,必须对早期胃癌内镜下特点有深入了解,同时必须对胃进行深入和详细的观察[1]。诊断早期胃癌首先应基于传统的白光内镜检查结果,然后结合先进的诊疗技术如色素内镜、放大内镜、光学技术( NBI 或 FICE)、共聚焦内镜、超声内镜、自发荧光内镜等来提高诊断率。此外,血清学和基因学诊断也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胃癌治疗手术是最为常见的外科手术,容易为患者带来胃创伤。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提高,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成为一种趋势。但对内镜下治疗癌症的疗效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有待相关数据进行验证。针对此问题,本文选择吉林市中心医院2012年至2016年130例早期胃癌患者,对利用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和相关因素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利用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手术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占10%,切出后边缘为阳性的9.3%,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约为7.8d,术后3年内无复发率分别为94.6%。总体生存率在3年以上患者总体生存率为98%,4年以患者生存率为93.8%。表明ESD是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胃镜是诊断胃癌最有效的手段,但大多早期胃癌通过普通内镜易被漏诊、误诊,故如何提高胃癌的早期发现率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自色素内镜得到应用后,内镜染色技术不断发展,色素放大内镜、荧光内镜以及内镜窄带显像术等弥补了普通内镜的不足,早期胃癌的诊断取得了较大进步.该文就内镜染色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4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治疗方法,治疗组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果通过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率等情况,治疗组远远强于对照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可以减少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率,控制出血量,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收集分析早期胃癌的镜下表现,以提高内镜医生对早期胃癌的认识。方法对本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经胃镜检查并活检,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证实的早期胃癌40例临床表现、镜下特点、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镜诊断40例早期胃癌,以胃窦部居多,占42.5%;其次为胃体,占27.5%。95%的早期胃癌发生在萎缩肠化的背景下,病理以分化型癌为主。结论目前内窥镜检查对早期胃癌是首选的,特别是NBI放大内镜,其可直接看到胃黏膜早期病变,同时借助活检进行组织病理学等检查,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及治疗进展葛莲英(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镜室南宁530021)早期胃癌是指癌细胞浸润局限于胃粘膜下层,而不管其浸润范围及有否淋巴结转移。近几年来,由于内镜的发展和普及,使得早期胃癌的发现率愈来愈高,有的国家甚至高达50%[1]。...  相似文献   

17.
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开腹切除术近期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冰 《中国厂矿医学》2008,21(5):537-538
目的对比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开腹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近期效果。方法38例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22例,开腹切除手术16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止痛药使用率、切口感染及胃穿孔、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的差别。结果早期胃癌内镜黏膜切除术组和开腹切除术组比较,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止痛药使用率、切口感染及胃穿孔、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在早期胃癌的治疗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较开腹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黏膜壁无瘢痕、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早期胃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仍较低,普通内镜检查容易漏诊。近年来,随着色素内镜、超声内镜、自体荧光内镜、放大内镜、窄带成像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和共聚焦内镜相继投入临床运用,大大提高了早期胃癌的检出率。现就目前新型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Ⅱc型早期胃癌内镜下形态、部位和病理特点,探讨其对凹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比较30例Ⅱc型早期胃癌的内镜下形态特点,对其中19例内镜下活检和术后病理类型、浸润深度进行对比.结果Ⅱc型早期胃癌分化型以凹陷发红伴隆起多见;未分化型的凹陷表面褪色和结节多.内镜下活检与术后病理类型、浸润深度符合率在70%以上.结论Ⅱc型早期胃癌内镜下形态特征和活检对诊断及临床治疗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早期胃癌临床筛选的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国部分医疗中心早期胃癌手术率已达15%~20%,但与日本等国尚存明显差距。日本早期胃癌中约40%无临床症状,而我国单从临床症状人群中筛选早期胃癌显然不够,必须放宽胃镜及胃X线钡餐检查指证,并适时开展胃癌普查工作。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EN)包括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内镜下有确切病灶者,可予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治疗。放大内镜、共聚焦内镜及经内镜固有荧光光谱检测等新技术有助于诊断早期胃癌。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科群,是增进各科合作及共同提高我国早期胃癌手术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