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采用无血清培养方法从人结肠癌细胞株中分选出富含肿瘤干细胞的球囊样细胞,并分析其增殖和迁移特性.方法 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HT29细胞在特殊配制的无血清培养基(SFM)中悬浮培养,观察球囊样细胞的生成.流式细胞仪检测结肠癌干细胞分子标记CD133表达,利用CCK-8比色法以及Transwell小室法研究结肠癌球囊样细胞的增殖情况和迁移能力.采用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分析检测数据.结果 HCT116、HT29细胞在SFM培养条件下可以获得可稳定传代的球囊样细胞,SFM培养下HCT116球囊样细胞CD133阳性细胞占75.44%±11.41%,HT29球囊样细胞CD133阳性细胞占76.22%±14.23%.与常规含血清培养基(SSM)培养的同系细胞比较,HCT116及HT29球囊样细胞中结肠癌干细胞分子标记CD133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t=11.43,9.17,P<0.05),其持续增殖能力和运动迁移能力均增强.结论 无血清培养获得的结肠癌球囊样细胞高表达结肠癌干细胞分子标记CD133,且具有更强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它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结肠癌干细胞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 iPSC)向表皮样干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 (1)以经过灭活处理的小鼠胚胎Fb株作为滋养层,将人iPSC株接种于其上,加入胚胎干细胞完全培养液培养,Ⅳ型胶原酶消化法传代,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人iPSC形态及生长状况并行碱性磷酸酶(AKP)染色.以胚胎干细胞不完全培养液悬浮培养iPSC,观察拟胚体形成能力.(2)将人iPSC接种于铺有人羊膜的6孔培养板培养,设为诱导组;另于未铺羊膜的6孔培养板上培养iPSC,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iPSC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整合素β1和细胞角蛋白19( CK19)表达.结果 (1)人iPSC在胚胎干细胞完全培养液中呈典型的干细胞克隆状生长,边界清楚,增殖旺盛;AKP染色阳性.iPSC在无滋养层条件下悬浮培养可形成拟胚体.(2)诱导组iPSC经培养4d后形成干细胞克隆,部分细胞整合素β1和CK19表达阳性.对照组细胞大量死亡,未见整合素β1和CK19表达.结论 人iPSC在羊膜诱导下可定向分化为表皮样干细胞,有望成为皮肤组织工程新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3.
脂肪干细胞向软骨细胞方向诱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目的 :研究脂肪干细胞的分离及向软骨方向定向诱导的方法。方法 :从成年兔颈后部或腹股沟处脂肪组织取材 ,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脂肪干细胞 ;免疫荧光测定CD3 4 抗原的表达 ;流式细胞仪测定CD3 4 抗原百分比 ;分别用15 %牛血清、少血清 (5 % )及无血清诱导培养基定向软骨细胞方向诱导 ;组化及免疫组化鉴定软骨细胞特性。结果 :从兔脂肪组织中能分离出生长旺盛的干细胞 ,CD3 4 抗原表达阳性 ,表达百分比与骨髓干细胞无明显差异 ;定向诱导后表现出软骨细胞的特性 ,诱导效果无血清诱导培养基效果最好。结论 :从兔脂肪组织中能分离出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与骨髓干细胞相似 ;能向软骨细胞方向诱导 ;无血清诱导培养基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无血清无滋养层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建立一种人角质形成细胞(HKC)无血清、无滋养层培养方法,观察用该方法培养的HKC的生物学特征。方法取5~10岁儿童及20~30岁成人(各5例)环切术后包皮,分为儿童组和成人组。采用二步消化法分离人包皮标本,检测其原代HKC获得数;用KC无血清培养液培养,光镜下观察HKC形态;荧光显微镜下鉴定HKC,并观察其生长速度;用噻唑蓝(MTT)法检测HKC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儿童组原代HKC获得数为(1.780±0.010)×106/cm2,较成人组(1.490±0.120)×106/cm2高(P<0.01).HKC形态学观察见刚分离的HKC为透亮的小圆形细胞,台盼蓝染色约94%细胞拒染,多次传代的HKC贴壁速度、贴壁率及透亮度明显增加;荧光显微镜下见细胞胞浆呈强黄绿色荧光,细胞核未着色,证明其为KC.儿童组HKC传代次数为(11.0±1.2)次,较成人组(9.2±0.8)次高(P<0.05).HKC生长曲线无明显潜伏期,细胞增殖速度快,扩增倍数高。G1期细胞为36.15%,G2期细胞为25.17%,S期细胞为38.68%,细胞增殖指数为63.85%。结论无血清、无滋养层培养,是一种较理想的培养HKC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获得较高比例的已分化表皮细胞,为表皮细胞去分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表皮细胞培养方法对人表皮角质细胞系(HEK)进行培养和传代.每一代细胞均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 方法进行表皮干细胞和表皮细胞相应标志物的检测,包括β1整合素、角蛋白19(K19)、角蛋白10(K10)等指标.结果:第1代HEK呈克隆样生长,表皮干细胞标志物β1整合素、K19均有高表达,而K10的表达为阴性.经过数次传代,细胞克隆形成数目减少,细胞逐渐呈分散分布,K10的表达逐渐增高,而β1整合素、K19的表达呈下降趋势,比例减少.细胞培养至第5~6代时,为其生长的一个转折点,即此时细胞增殖能力开始明显降低,但形态良好,K10表达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增高,而β1整合素、K19表达阳性细胞比例迅速降低.细胞培养至10~11代时,为其生长的第二个转折点,此时细胞几乎丧失增殖能力,数量显著减少,体积变大,核浆比明显减小,完全见不到β1整合素、K19表达阳性细胞,K10染色均为阳性.结论:可以选取适当代数的HEK用于去分化研究,为增加HEK的新用途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dimeLhyloxalglycine,DM0G )对无血 清培养引起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影响及其对凋亡调控蛋白Bci-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离小鼠股骨及胫骨骨髓腔中的单个核细胞,传代后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型检测和三系分 化以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TUNEL法观察DMOG作用于细胞后对细胞无血清培养凋 亡的对抗作用,WesLerm bloL检测DM0G对凋亡调控蛋白Bci-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实验所 获的单个核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细胞表型鉴定和三系分化鉴定证实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无血清 造模组相比,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能明显降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缺血清导致的凋亡率(p<0.05 ),并上调凋亡抑制蛋白Bcl-2蛋白表达(P <0. 05 ),抑制凋亡促进蛋白Bax蛋白表达(P <0. 05 )。结论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阅酝0郧能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缺血清培养引起的凋亡。对凋亡调 控蛋白Bci-2/Bax表达的调控可能是DM0G对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合适的保持人表皮干细胞特性的体外培养基,并观察其生物学性状. 方法按不同培养基分组,配制FAD培养基和FAD加入不同浓度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培养基,即FAD、FAD1、FAD2、FAD3等组,以及角质化细胞专用无血清培养基(keratinocyte-SFM,K-SFM),同时应用同一个体的成纤维细胞经丝裂霉素处理后作滋养层,培养人表皮干细胞.通过细胞生长曲线及MTT检测,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在体外培养扩增表皮干细胞后,利用透射电镜、流式细胞仪分析、BrdU检测,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结合流式细胞仪分析,观察细胞周期的变化. 结果人表皮干细胞在FAD组中生长良好,加入bFGF可进一步改善细胞的生长状态.扩增后细胞检测提示,人表皮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呈典型的克隆性生长,生长周期长.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人表皮干细胞80.2%处于G0/G1期;透射电镜观察见其细胞器少,细胞核浆比大. 结论加入bFGF的FAD培养基并同时利用滋养层,更适合人表皮干细胞的生长,在稳定状态下是一种处于静止期的幼稚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和培养体系的方法,探索表皮干细胞体外大量扩增的途径.方法:采用0.375%的DispaseⅡ和0.05%胰蛋白酶二步酶消化法从小儿包皮中分离表皮细胞,采用MTF法筛选表皮细胞基础培养基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factor,EGF)的最适浓度,建立表皮干细胞培养的干预体系.逐日观察培养的细胞呈表皮干细胞样的形态,免疫组化方法检测β1整合素和角蛋白19的表达.结果:以表皮细胞数量和活性作指标,不同浓度EGF干预条件细胞活性不同,以15 ng/mL EGF的无血清SFM培养液为最适培养液,可使细胞呈表皮干细胞克隆样生长,β1整合素和角蛋白19表皮干细胞活性表达呈阳性.结论:采用0.375%的Dispase Ⅱ和0.05%胰蛋白酶二步酶消化法从小儿包皮中分离表皮细胞,以15 ng/mL EGF的无血清SFM培养液培养,此方法是一种简便、快速、经济的表皮干细胞分离和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丹  李世荣  曹川 《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0):1343-1346
目的:探讨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快速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中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两步法从手术切除的人包皮组织中分离表皮层和真皮层,并获得表皮单细胞悬液,采用Ⅳ型胶原铺板选择性粘附、分离和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K-SFM)培养表皮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状况,检测细胞克隆形成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表皮干细胞标志物β1整合素和角蛋白19(K19)的表达;以角质形成细胞作为对照。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培养24h后细胞呈克隆状生长;所分离、培养细胞的克隆形成率高于对照角质形成细胞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培养细胞β1整合素及Kl9均呈阳性表达。结论:运用Ⅳ型胶原粘附结合K-SFM培养可以实现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快速分离和培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多参数分选,以获得高纯度表皮干细胞(human epidermal stem cells,hESCs)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3岁~6岁健康幼儿包皮,以DispaseⅡ和Tropsin分离、收集原代表皮细胞(5例),利用流式细胞仪(FACS)分别进行多种参数分选,即:CD49f+/CD71-表型的细胞分选;直径小于10微米的细胞分选.以及多参数复合分选,即:CD49f+/CD71-且细胞直径小于10微米细胞.对各组分选细胞及未分选细胞进行克隆形成率、细胞最大扩增能力、克隆形成面积的检测比较.计算各种分选方法所对应的细胞回收率.结果 单参数分选的两组细胞之间在克隆形成率、细胞最大扩增能力、克隆形成面积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参数分选得到的细胞与通过单参数分选的两组细胞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利用多参数分选,能获得纯度更高的干细胞表型的表皮细胞.  相似文献   

11.
诱导脂肪干细胞向表皮细胞表型的转分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3,他引:0  
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ADSCs)经诱导向表皮细胞转分化的可能性。方法(1)切取12例SD大鼠脂肪组织,用酶消化法分离和培养AD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细胞的CD49d、CD44和CD106的表达以鉴定脚s;(2)诱导大鼠ADSCs向表皮细胞转分化的实验分组和处理:①含30%大鼠皮肤匀浆液的条件培养基组;②条件培养基中加入EGF(20μg/L)组;③含EGF(20μg/L)的10%FBSDMEM组;④10%FBSDMEM为对照组,各组诱导3d。(3)诱导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①各组ADSCsCK19、CK14的表达。②条件培养基组诱导前、3d后ADSCs细胞周期。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CD49d、CD44和CD106阳性率分别为98.32%、90.38%和0.06%;各诱导组细胞CK19阳性率分别为10.44%、8.22%、4.49%,CK14阳性率分别为12.46%、8.19%、4.37%,均较对照组CK19阳性率1.38%、CK14阳性率1.7%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条件培养基诱导前ADSCs细胞周期:G1:67.25%、G2:2.46%、S:30.29%,诱导3d后ADSCs细胞周期:G1:35.04%、G2:0.00%、S:64.96%,细胞分裂增殖速度加快。结论ADSCs可以被诱导向表皮细胞表型转分化,提示ADSCs具有参与皮肤创面修复的潜能。  相似文献   

12.
组织工程皮肤修复全层皮肤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由人表皮干细胞、成纤维细胞与纤维蛋白支架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修复全层皮肤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 将人全层皮肤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使表皮干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分离后,分别在无血清培养基中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将体外扩增培养至第3、4代的表皮干细胞(5×104/mL)和真皮成纤维细胞(1×104/mL)共0.5 mL与纤维蛋白支架(0.5 mL)混合凝固构建组织工程皮肤.取4~5周龄雄性裸鼠45只,体重19.5~20.3 g,平均20.0 g,制备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随机分为5组,每组9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组),创面仅覆盖凡士林油纱,自然愈合;单纯支架组(F组),创面移植无细胞的纤维蛋白支架;表皮支架组(S组),创面移植含有表皮干细胞的纤维蛋白支架复合物;成纤维细胞支架组(Fb组),创面移植含有成纤维细胞的纤维蛋白支架复合物;组织工程皮肤组(T组),创面移植组织工程皮肤.术前及术后1、3、6、8周行全身及移植部位大体观察;移植后3、6、8周,取材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 细胞培养4周后,表皮干细胞培养皿内可见圆形细胞,在加有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6 d后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成纤维细胞培养皿内可见梭形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可见CK19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细胞、Nestin染色阳性细胞.移植后T组新生皮肤较其余各组生长快、瘢痕轻.术后6周,C、F、S、Fb及T组皮肤厚度分别为(0.460 ±0.049)、(0.480 ±0.055)、(0.540 ±0.043)、(0.510 ±0.032)及(0.60 ±0.047)mm,T组明显厚于其余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8周,HE染色及扫描电镜示,T组新生表皮层数及真皮成纤维细胞、血管数量均多于其余各组,且T组真皮血管及胶原纤维排列均较其余各组整齐;术后3周,Ⅳ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T组已形成连续的染色带,而其余各组均不连续;术后6周,CK1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T组可见阳性细胞,其余各组均未见. 结论 用表皮干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纤维蛋白支架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移植后能使创面迅速愈合,可望成为一种较理想的组织工程皮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去分化来源的表皮于细胞与在体表皮干细胞之间的异同点。方法: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诱导因子(bFGF)诱导表皮细胞去分化形成表皮干细胞;由人包皮分离、培养在体表皮干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流式细胞检测技术、细胞染色体核型检测技术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观察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与在体表皮干细胞之间细胞表面标志蛋白表达、细胞亚群及染色体核型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能够表达表皮干细胞及其亚群特异性的表面标志蛋白,如融整合素、角蛋白19(CK19)、CK14等,而CK10的表达为阴性。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显示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及在体表皮干细胞中α6^+CD71^-、α6^+CD71^+及CD71表达阳性的细胞亚群分别占被检测细胞总数的22.8%、68.14%、0及45.39%、33.11%、0.02%。细胞染色体核型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与在体表皮干细胞的染色体均为23对、46条,核型正常。此外,RT-PCR检测结果表明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与在体表皮干细胞中融整合素、CK19、CK14及CK10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和在体表皮干细胞之间存在着细胞亚群的分布差异,提示其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二者在细胞核型和表面标志蛋白表达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可以作为表皮干细胞的替代细胞应用于皮肤重建与再生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表皮细胞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加条件培养基体外诱导大鼠 MSCs 向表皮细胞定向分化的可行性。方法:采用 Ficoll-Paque 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扩增大鼠骨髓 MSCs,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流式细胞仪进行鉴定。传至第3代的大鼠 MSCs 用表皮生长因子(EGF)、条件培养基等定向诱导 MSCs 分化为表皮细胞;免疫细胞化学对细胞角蛋白 CK5/8、19(Cytokeratin5/8、19)阳性表达细胞进行检测。结果: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的 MSCs 增殖能力强,细胞表面标志 CD34、CD45阴性,CD29、CD44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细胞纯度高,诱导后7d 细胞免疫化学显示角蛋白5/8、19染色阳性,具有表皮细胞特征。结论: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出的问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强的特点,经诱导可定向分化表达角蛋白。  相似文献   

15.
间质细胞-上皮细胞转化与人胚胎表皮细胞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胚胎期表皮细胞形态发生与间质表皮细胞转化(MET)及其调节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早期胚胎标本分别采用间质细胞标记物波形蛋白(Vim)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胚胎表皮特异性蛋白细胞角蛋白(CK)8和18、表皮干细胞特异性蛋白CK19和相关调节因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受体(TGFβRⅠ)标记物进行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在人胚胎胎龄(EGA)6~8周期间,外胚层Vim+和αSMA-细胞向CK8和18+和CK19+表皮干细胞转变,并检测到中等强度(++)TGFβRⅠ信号,但TGFβ1信号十分微弱(±);至EGA10周以后这些细胞呈现表皮细胞的组织形态学特征。结论EGA6~8周是人胚胎表皮细胞经由MET发生的重要时期,TGFβRⅠ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MET调节过程,但其配体TGFβ1起源及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皮肤干细胞增殖分化角度研究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加速受创皮肤再生的机制。方法:8例经EGF治疗创面于治疗后8天及14天对创面边缘部进行活检取材。用常规病理与SP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β1整合素、角蛋白19(K19)、角蛋白14(K14)以及角蛋白10(K10)在不同修复阶段修复表皮的表达特征。另选研究β1整合素、角蛋白19(K19)、角蛋白14(K14)以及角蛋白10(K10)在不同修复阶段修复表皮的表达特征。另选7例同期未经EGF治疗创面为对照。结果:常规病理学检查与对照创面相比,EGF治疗创面后8天可见表皮层增厚,表皮脚增粗,治疗后14天以上特征更为明显。SP免疫组织化学对β1整合素与K19染色表明,EGF治疗8天的创面表皮干细胞与短暂扩充细胞不仅数量多,而且体积增大,治疗后14天创面面生表皮的棘细胞层中有干细胞岛出现。对照治疗后8天与14天创面除有一定数量的β1整合素与K19阳性染色细胞外,未见干细胞岛出现,在EGF治疗和对照治疗创面,治疗后8天及14天,K16、K10表达均见于再生上皮的表层,即那些已失去增殖能力与终末分化细胞。结论:EGF促进损伤皮肤再生的主要机制之一可能与它能诱导皮肤干细胞快速定向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脂肪干细胞向表皮细胞表型转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stemcells,ADSCs)跨胚层向表皮细胞表型转分化的可能性。方法取大鼠脂肪组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ADSCs,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流式细胞仪法鉴定ADSCs。实验分为皮肤匀浆条件培养基诱导7d组;皮肤匀浆条件培养基加入EGF(20ng/ml)诱导7d组;皮肤匀浆条件培养基诱导4d,撤条件培养基,改10?S/DMEM培养3d组;10?S/DMEM为对照组。诱导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CK19、CK10的表达。结果①免疫细胞化学分析表明ADSCs表达CD49d,而不表达CD106、CD34、CK19、CK10;流式细胞仪检测CD49d、CD44的阳性率分别为94.32%、90.38%。②各诱导实验组细胞CK19阳性率分别为45.32%、26.58%、23.37%,CK10阳性率分别为43.56%、25.54%、18.20%,较对照组CK19阳性率18.53%、CK10阳性率2.46%,明显增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皮肤匀浆液可以诱导ADSCs向表皮细胞表型转分化。  相似文献   

18.
人胎儿皮肤皮脂腺细胞和外泌汗腺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人胎儿皮肤皮脂腺、外泌汗腺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方法通过分离人胎儿皮肤皮脂腺腺体和外泌汗腺腺管,以DMEM/F12(1∶1)为基础培养基,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胎牛血清、表皮生长因子、L-谷氨酰胺、氢化可的松、霍乱毒素、青霉素、链霉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三碘甲状腺氨酸、胰岛素、转铁蛋白、亚硒酸钠作为皮脂腺细胞培养基及外泌汗腺细胞培养基,置入37℃、体积分数5%CO2孵箱中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人胎儿皮肤皮脂腺、外泌汗腺细胞的形态及变化,并进行细胞克隆形成率测定。采用油红染色和细胞角蛋白(CK)4.62、上皮膜抗原(E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传代培养的皮脂腺、外泌汗腺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分离的人胎儿皮脂腺腺体和外泌汗腺腺管可以在体外贴壁生长繁殖;其皮脂腺细胞的克隆形成率为2.7%,明显低于人胎儿角质形成细胞(8.0%,P<0.01).人外泌汗腺细胞的克隆形成率为7.3%,与人胎儿角质形成细胞(7.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油红染色显示,皮脂腺细胞含有少量脂质小滴,CK4.62、E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为阳性;外泌汗腺细胞CK7、CK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为阳性。结论用酶消化法和显微分离法可体外分离人胎儿皮肤皮脂腺、外泌汗腺细胞,两者均具备上皮细胞的标志和生物学特点,但皮脂腺细胞增殖速度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汗腺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别分离培养、扩增并鉴定MSCs和汗腺细胞,将汗腺细胞置于47℃环境中1 h建立汗腺细胞体外休克模型,继续孵育3~5 d,收集上清液作为条件培养基对MSCs分化诱导,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仪法检测对比共培养10 d后MSCs细胞表型的改变.结果...  相似文献   

20.
表皮细胞体外去分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表皮细胞体外去分化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 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EK)体外培养至24代,细胞体积膨大,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48 h后,观察细胞贴壁培养4、12、24、48、72 h时的生长及集落形成情况.以同期培养的表皮细胞作为阴性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β1整合素、CK19、CK14、CK10在表皮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 bFGF诱导培养48 h后老化的表皮细胞周围分散出现幼稚型细胞,这些细胞体积小,形态均一,折光性强,核浆比大,并呈克隆样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bFGF诱导培养后,表皮细胞中CK19、CK14表达增强,而CK10表达减弱.流式结果显示:bFGF诱导培养后,细胞周期中G0/G1的细胞为53.08%,S期细胞为32.71%,G2期细胞为14.21%,而对照组中处于G0/G1、S期及G2期的细胞分别为63.9%、18.98%及17.12%.结论 bFGF能够在体外诱导表皮细胞逆转分化形成幼稚型克隆形成细胞,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