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天才  杨景锋 《河南中医》2012,32(7):795-799
就《金匮要略》肝病实脾、调脾理论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作了较系统的综述.在理论研究部分,主要阐释了古今医家对《金匮要略》肝病实脾、调脾理论的各种不同观点;在临床研究与应用部分,一是列举了医家对该理论在《金匮要略》全书中的运用体现,有治肝补脾法、治心补肺法、治脾温肾法、治肺调肝法、治肾调心法;二是从肝病实脾治法、肝虚酸甘焦苦治法、“四季脾旺不受邪”三个方面列举了现今医家对该理论的临床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熊秀峰 《河南中医》2004,24(2):79-79
肝病实脾 ,始见于《难经·七十七难》。《金匮要略》进一步指出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这一理论是从五行学说推演发展而来的。因肝属木 ,脾属土 ,木能克土 ;肝木旺盛 ,则克脾土。《素问·玉机真脏论》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 ,传之于其所胜……肝受气于心 ,传之于脾……”此即肝病传脾之论证。从肝脾的生理关系上讲 ,肝主疏泄 ,脾主运化 ,脾得肝之疏泄 ,运化才能健旺 ;肝得脾所输布的饮食精微滋养以后 ,疏泄功能才能正常 ,此即所谓“土得木而达之”、“木赖土以培之”。所以张锡纯说 :“欲治肝者 ,原当升脾降胃 ,培养中宫 ,俾中…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最早论述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相结合的经典医著。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精髓,张仲景在《金匮》首篇便以“肝病传脾”开启并概括了其辨证论治的整体思维.对后世论述和运用脏腑辨证论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论述言简意赅.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方法、特点与优势.达到了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统一.下面以肝脾为例,试探讨并分析其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4.
徐成贺 《国医论坛》2006,21(6):50-50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在开卷论述治未病的思想举肝病为例说:"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 唯治肝也."其中对"四季脾王"一语该当何理解有不同认识.一般认为"王"与"旺"通 ,而笔者认为此语的关键是对"四季"的认识,现就"王"与"四季"一并考证如下.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治疗杂病的典籍 ,其首篇首条中的“十七句”(酸入肝 ,焦苦入心 ,甘入脾。脾能伤肾 ,肾气微弱 ,则水不行 ;水不行 ,则心火气盛 ;心火气盛 ,则伤肺 ,肺被伤 ,则金气不行 ;金气不行 ,则肝气盛。故实脾 ,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  相似文献   

6.
从《金匮要略》“知肝传脾”论仲景脏病相传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列为《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首篇首论 ,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地位。然而 ,《金匮》言知肝传脾只是择其为例 ,以示警铎 ,亦不是说肝病除传脾外 ,不会传入他脏。笔者以知肝传脾为线索 ,以《金匮》肝病的传变内容为依据 ,以《内经》、《难经》的理论为指导 ,并参照各医家的论述 ,旨在深刻展示仲景“知肝传脾”脏病相传思想。1 脏病相传的基本内涵脏病相传的思想《内经》已有阐述。《素问·玉机真脏论》云 :“五脏有病 ,则各传其所胜。”[1 ] 又云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 ,传之于其所胜 ,气舍于其所生 ,死于其所不胜…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涉肝病机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世幸 《光明中医》2008,23(7):905-906
《金匮要略》注重脏腑病机,以脏腑病机为主指导病证辨治,内容精深,现就其涉肝病机探述于下: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有关肝病证治,虽未列专篇论述,然综观全书,散见于多篇之中,其内容颇为丰富,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现仅就肝病证治规律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戴天木 《中医杂志》2003,44(1):66-67
脾主运化、升清而统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的生理功能失常,则可发生多种病证。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有关治脾之法,内容极为丰富,散见于《金匮要略》各篇之中。这些内容,实为防治脾胃病之指南。兹分述如下。 1 温中散寒法该法适宜于脾胃阳虚,中焦寒盛所致之腹满痛、呕吐、泄泻等病证。如第十篇第十四条:“心胸中大寒痛,  相似文献   

10.
从张仲景<金匮要略>第一条论述治未病的条文出发,讨论脾旺四季不受邪和该条所涉及的治疗脾胃病原则,以及治脾勿补的深层含义,从而加深了对经典著作经典条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李云海 《光明中医》2013,28(2):247+255
《金匮要略》中脾系病证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前22篇40余种病证中,涉及的脾系疾病就有17个篇章20余种,可见仲景对脾系疾病极其重视。由于脾脏自病,或他病累及脾,均可致脾的运化失常。因此,本文在治法方面,立足脏腑相关,从脾脏自病、多脏腑调治两方  相似文献   

12.
简版:正文: 江一平教授,主任中医师,江西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工作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笔者有幸跟师临证学习,现将其肝病传脾的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程传浩 《河南中医》2008,28(11):9-10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中有"七伤"之病名,其内容后人众说纷纭,联系1972年甘肃武威发现的汉代医简中相关内容,认为其真正含义为男科疾病,只是由于后世脏腑观念的盛行,才使"七伤"真正的内涵湮没不传.  相似文献   

14.
叶进 《国医论坛》2001,16(5):5-6
补脾药是一类十分重要而常用的药物 ,早在《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里就有不少记载。仲景承前人之宝贵经验 ,运用《本经》补脾药治疗多种杂病 ,其独到之处在《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颇多体现 ,本文就此作如下探讨。1 遵经不唯经《本经》记载有补中益脾 (包括温中 )功效的药物共 42味 ,即赤芝、黄芝、署豫、白莫、白蒿、地肤子、茜根、肉苁蓉、沙参、干姜、苦参、杜若、紫草、茅根、垣衣、旋覆花、百合、牡桂、杜仲、女贞实、栝楼、干漆、山茱萸、吴茱萸、秦椒、附子、蜀椒、牛髓、白胶 (鹿角胶 )、石蜜、巴戟天、樗鸡、大…  相似文献   

15.
16.
刘恩顺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0):2551-2552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第十八条云:“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对其中的“缓中补虚”一句含义,后世注家观点多有不同,此种情况难免对虚劳病机的把握以及大黄  相似文献   

17.
患者钟某,女,22岁,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学生。因“背部恶寒1月余”于2003年12月10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症见:背部恶寒,口干,饮水少,晨起口苦,咽中痰多,纳、寐差,心烦,二便调,舌淡白、胖大,舌边有齿印,苔白,脉弦细,以手切其背部,手掌大的范围有冰凉感。无咽痛咳嗽,无鼻塞流涕、发热等。查体:T36.8℃,P80次/min,R20次/min,BP120/70mmHg。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8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血液分析:WBC8.6×109/L,NEUV%;胸片:双肺X线未见明显异常X线征象。…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是仲景论述杂病之专著,全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人体脏腑经络内外动态平衡失调而产生的一系列内在病理变化的"先后"演绎之形式作了实质性探讨.仲景在此选用"先后"一语,寓意深刻,既有时序概念又寓因果之理,并蓄规律深意,更具本末之机.本人从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篇》之"先后"一语纵览全书,试论述其要义.  相似文献   

19.
湿病的起始,溯源于《内经》;湿病之形成,外湿为主因;湿病的表现,多兼夹之候;湿病的治法,以微汗为妙。《金匮》于湿病,辨证准确,遣方灵活,用药精炼。其间理法畅晓,宜忌森严。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肾病实脾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匮要略》中的肾病,主要是指肾的生理功能异常后所导致的一部分病证。根据《金匮》肝病实脾理论(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肾病当先实心,而实际上是当先实脾。现试论如下,以便为杂病之治展示新的或曰尚未引人注目的门径。 一、但实脾 《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云:“肾著之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