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丝虫病基本消灭以后,在吉城一、四村开展丝虫病纵向监测,对查出的微丝蚴血症者不治疗,进行自然转阴观察。监测村居民1987人,1984年实查1415人,检出微丝蚴阳性者7人,阳性率1.18%,微丝蚴平均17.71条/120μl,最高33条/120μl;1986年实查1760人,查出阳性者3人,阳性率0.49%,微丝蚴  相似文献   

2.
郯城县原是丝虫病重度流行区,1983年基本消灭后,1984~1989年进行了流行病学监测。纵向监测三个村,血检7301人次,检出微丝蚴血症者3人,平均微丝蚴率0.04%;横向监测26个村,血检19246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4人,微丝蚴率0.07%。蚊媒监测,捕检淡色库蚊124421只,检出阳性蚊虫4只,自然感染率0.32(?)。血检1~10岁儿童4976人,微丝蚴率为0。纵向监测8例微丝蚴血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丝虫病基本消灭后流行病学动态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山东省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4~1988年横向监测调查39个县(78个县次)、190乡(镇)、559个自然村,血检420999人,检出微丝蚴血症139人,平均微丝蚴率0.33‰,各年微丝蚴率分别为0.63‰、0.38‰、0.19‰、0.04‰、0.05‰。纵向监测5个县的18个村,经5年血检其中有7个村降至0;有7个村仍各有1例未转阴者;共余4个村一直未发现微丝蚴血症。淡色库蚊自然感染率由1984年的0.13%降至0,血检1~10岁儿童53918人未发现微丝蚴血症。  相似文献   

4.
江汉平原为我国范围最大的单纯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仙桃市位于江汉平原的中部,该市在基木消灭马来丝虫病后三年,血检调查40个村,检出微丝蚴血症100人,平均微丝蚴率0.22%,相对集中在原微丝蚴率5%以上的村,35%的微丝蚴血症者年龄在30~45岁之间,且以男性为多,绝大多数血症者近十年未接受任何防治措施。纵向观察1个村,共血检微丝蚴血症者26人,4年微丝蚴率依次为1.55%、0.84%、 0.42%、0.31%,有逐年下降趋势;2~3年持续阴转20人;3年中华按蚊自然感染率依次为0、0.08%、0,1~10岁儿童未出现新感染。  相似文献   

5.
涪陵市属班氏丝虫病低度流行区,流行区人口129026人,防治前乡最高微丝蚴率为5.51%,平均微丝蚴率1.65%。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于1983~1990年开展了流行病学监测。一、病原学监测 (一)纵向监测 1986年以来共血检4次计5204人次,仅1986年检出微丝蚴阳性者1例,微丝蚴率0.06%,微丝蚴密度1mf/120μl。 (二)横向监测先后在10个乡的12个村82个组共血检8430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人,微丝  相似文献   

6.
1982年以来,对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防治后期的流行动态进行了观察。纵向观察8个村,其中3个村于1985、1987、1988年进行普查,微丝蚴率由1.0%下降至0.14%,嗜人按蚊幼丝虫阳性率由0.74%(1984年)降至0.09%(1990年);另5个村于1987、1988年分别普查6148和5496人,1990年复查原微丝蚴血症者368人,未发现微丝蚴阳性,1982—1991年解剖嗜人按蚊17693只和中华接蚊7914只,亦未发现幼丝虫感染蚊。横向监测17个县855个村,9年间(1982—1991)共血检213934人,检出微丝蚴血症56例,其中53例为1986年以前检出,1987、1988年分别检出1例和2例,1989—1991年未再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认为通过较大区域的防治使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后,以嗜人按蚊为主的病区,微丝蚴率未见回升,马来丝虫病传播流行呈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7.
对鄂西地区12个县(市)于基本消灭丝虫病2~3年后进行了横向监测。在班氏丝虫病流行区8个县(市),血检155 235人,检获微丝蚴血症者107例,多数分散在边远山区,为以往漏查漏治者,微丝蚴率0.07%。在马来丝虫病流行区4个县(市),血检64041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例。系以往漏查者,微丝蚴率0.0016%。  相似文献   

8.
在西萨摩亚亚周期型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低密度微丝蚴血症是指微丝蚴密度为1—20条/ml的丝虫病患者。在28个村7 430人的调查中,用核孔膜过滤法检出微丝蚴血症者381人,其中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90人(23.6%)。随着村内微丝蚴阳性率的增高,低密度微丝蚴携带者占微丝蚴阳性总人数的比例减少。低密度微丝蚴血症在20岁以下年龄组(平均占35.9%)比20岁以上的年龄组(平均占21.1%)明显地多,但在性别上无差异。以波利尼西亚伊蚊叮咬微丝蚴密度超过500条/ml的携带者,感染率可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9.
厦门市为我国经济改革试验特区,原是福建省班氏丝虫病较严重的流行区。于1985年经省市县联合考核,基本消灭丝虫病达标。1986~1988年针对丝虫病重点流行村开展监测和1989~1991年根据全省制订监测统一技术方案开展分层同步监测。人群血检监测结果,1986~1988年对重点流行区的13个村共血检9 817人,查出微丝蚴血症者80例,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0.81%。各监测村(居委会)微丝蚴率在0.56~0.89%之间,虽没有发现超过1%的村  相似文献   

10.
1958年前,邹县居民微丝蚴阳性率高达22.2~30.6%。经全面防治阳性率显著下降。1974年基本消灭了丝虫病。经过继续防治至1980年丝虫感染率已稳定在0.01%左右,少数微丝蚴血症者分布在部分自然村内,以村为单位丝虫感染率为0.05~0.2%,微丝蚴密度1~5条/120μl者占90%,最多者17条/120μl。为了解这些残存的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在自然条件下对传播丝虫病的作用,1982~1985年选择尚有微丝蚴血症病人的大西苇村、东沙村、白庄一村、白庄二村的4个自然村为观察点,进行了此项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济宁市经过20多年海盐的反复普查普治,微丝蚴率由1956年的15.02%降至1979年0.2%,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从1979~1990年,我们采取流行病学纵横监测的方法,连续6年在各县(市)、区,对重点村居民进行丝虫病抽查,计897131人,微丝蚴血症者1172人,平均微丝蚴率0.13%。访问935例,新查出567人(其中以往未采血245人),原阳性368人(其中治疗不全程294人),且这些病人多数为1984年前查  相似文献   

12.
泗水县于1980年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4~1988年在其重点乡(镇)及外地迁入的人群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一、血检结果 1984~1986年在苗馆等11处乡(镇)32个村庄,对1周岁以上者共血检28140人,1987年对16处中、小学血检15174人,均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证明我县丝虫病已阻断传播。对3421名铁道兵调查,血检2837人(90.3%),查出微丝蚴血症者6例,微丝蚴率0.21%,共获微丝蚴46条,平均7.6mf/120μl,最高16mf/120μl。6例阳  相似文献   

13.
浙江黄岩市是单一马来丝虫病流行区,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1979和1980年经省地及卫生部丝虫病考核组考核验收.达到了卫生部规定的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尔后,并未采取防治措施。1985~1987年人群调查18个乡镇、43个村,血检34 858人(其中10岁以下儿童5 18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99%,占流行区总人口的4.98%,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982、198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方法 1984-1996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选定3个村为观察区,终止防治措施进行观察。结果 人群微丝蚴率≤1.03%、微丝蚴密度大多≤10条/120μl的裕农和台子村,分别在5年和10年微丝蚴率和嗜人按蚊感染率均降为0;微丝蚴率1.36%,微丝蚴密度大多≤20条/120μl,有极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50条/120≤μl)的石头村,于10年后仍有新检出病例和感染蚊,13年后微丝蚴率仍维持在0.27%。结论 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为嗜人按蚊感染源作用较强。但随着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陆续转阴,微丝蚴密度的降低,人们防蚊意识增强和社会与自然因素的制约,裕农和台子村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石头村丝虫病传播正趋于阻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方法1984~1996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选定3个村为观察区,终止防治措施进行观察.结果人群微丝蚴率≤1.03%、微丝蚴密度大多≤10条/120μl的裕农和台子村,分别在5年和10年微丝蚴率和嗜人按蚊感染率均降为0;微丝蚴率1.36%,微丝蚴密度大多≤20条/120μl,有极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50条/120μ1)的石头村,于10年后仍有新检出病例和感染蚊,13年后微丝蚴率仍维持在0.27%.结论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为嗜人按蚊感染源作用较强.但随着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陆续转阴,微丝蚴密度的降低,人们防蚊意识增强和社会与自然因素的制约,裕农和台子村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石头村丝虫病传播正趋于阻断.  相似文献   

16.
海南省定安县原有90个管区(相当于行政村)(占全县管区的65.7%)流行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人口153782人(占全县人口的71.7%),管区平均微丝蚴率5.36%(0.15%-22.63%)。1970-1979年采取了对象治疗、病家及周围人群服药、全民服药和普服海群生药盐等防治措施;1979年11月经省级考核17个管区血检7481人,查出微丝蚴血症者31人,平均微丝蚴率0.41%,以管区为单位微丝蚴率均在1%以下,确认全县基本消灭丝虫病。此后,我们对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流行动态进行了监测。1 方法1.1 病原学监测根据原防治薄弱环节和不同流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省丝虫病基本消灭后,为探讨防治后期流行动态及阻断传播,以达到消灭丝虫病,对原丝虫病流行区人群进行了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等后期监测。结果横向监测1-11年均可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微线蚴率为由0.134%降至0.002%,第12-22年共监测714个乡镇,4317个村,血检1430354人,分别占流行乡镇数、村数和人口数的73.8%、11.7%和5.0%,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淡色库蚊274067  相似文献   

18.
眉山市东坡区 (原眉山县 )地处成都平原南部 ,总面积13310 0 0 m2 。全区辖 33个乡 (镇 ) 5 87个村 (居委会 ) ,总人口80 7493人。 195 8年首次发现有丝虫病流行 ,流行范围为思蒙、莲花、娴婆、崇仁、修文共 5个乡 (辖 6 0个村 ) 2 8个村 5 0个组 ,流行区人口 6 976 4人 ,系马来丝虫病低度流行区 ,传播媒介为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 195 9年微丝蚴率为 2 .15 %。1 防治情况195 8年起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对策 ,反复查治 ,控制流行 ,减少发病 ,至 1982年的 2 4年间开展了 6次普查普治 ,共血检 15 35 12人次 ,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2 5 38人 ,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基本消除丝虫病后丝虫病的消长规律和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 方法 从 1988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丝虫病横向监测和纵向监测 ,病原学监测为血检微丝蚴 ,蚊媒学监测为蚊媒剖检幼丝虫。 结果 在7个 (张庄国家监测点除外 )省级纵向监测点中 10例微丝蚴血症者于 1990~ 1993年内陆续自然转阴 ,1993~ 1999年的复检均未复阳 ,连续 12年未发现丝虫新感染者。蚊媒监测 1994年以前发现阳性蚊 15只 ,检出幼丝虫 18条 ,均为 ~ 期幼虫。在蚊种构成上各监测点人房内优势蚊种仍为淡色库蚊 ,其次为中华按蚊 ,致倦库蚊和嗜人按蚊很少。露宿人群蚊媒叮人率波动较大 ,高者达 36 0 .6 0只 /人·夜 ,低者仅为 7.2 0只 /人·夜。帐内人群蚊媒叮人率波动较小 ,一般在 1只 /人·夜左右。经产蚊比率 2 7.2 7%~ 88.10 %。 1988~ 1999年横向监测 ,全省累计血检 11186 81人 ,1988~ 1990年查出微丝蚴血症者 2 6例 ,1991年以后未再发现微丝蚴血症者。 1994~ 1999年蚊媒监测 ,共剖检蚊媒 15 7815只 ,未发现阳性蚊。 结论 河南省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 ,并已进入区域消除阶段。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分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分布规律及其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 ,笔者对湖南省 1981~ 1993年丝虫病监测中发现的 2 0 7例微丝蚴血症者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方 法对历年病原学监测中发现的微丝蚴血症者进行个案调查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 果1 人群分布2 0 7例微丝蚴血症者中 ,新检出 10 2例 ,占 49.2 8%(10 2 / 2 0 7) ,其中以往普查阴性 18人 ,占 17.6 5 % (18/ 10 2 ) ,以往普查阴性系原阳性家属 16人 ,占 15 .6 9% (16 / 10 2 ) ,以往未查血 6 2人 ,占 6 0 .78% (6 2 / 10 2 ) ,外地迁入 6人 ,占 5 .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