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血管病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临床多表现为肢体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及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而部分患者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汗液排泄异常,或全身,或偏身,或局部的多汗、无汗。西医除治疗脑血管病外无相应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本文探讨加味芍药甘草汤配合悬吊运动及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神经递质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患者176例,中医辨证属风痰瘀阻证,临床表现为半身肢体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伴有言语不利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致死率及致残率相对较高,发病后有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运动功能障碍表现尤为突出。因本体感觉功能减退、偏瘫侧躯干及肢体肌力减弱、肢体控制协调及错误等导致的平衡障碍直接影响患者的行走及日常生活。在脑卒中各种并发症的治疗中,针灸及运动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头针疗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结合运动治疗则效果更佳。该文介绍头部留针配合运动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验案1则,指出在焦氏头针的基础上选取穴位,保留头针的同时进行运动锻炼,不仅可以激发经气,还可以促进肢体功能障碍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陕西中医》2015,(7):914-916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08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病情给予针灸治疗,1次/d,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口眼歪斜、疼痛冷热感觉障碍、头晕头痛、乏力、肢体麻木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评估患者的临床证候积分;观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的改善情况,用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分及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计算临床治疗的有效率。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经治疗后有所改善,口眼歪斜、疼痛冷热感觉障碍、头晕头痛、乏力、肢体麻木等均有所好转,各主要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以治疗组的改善程度尤为突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能力均有所提高,Barthel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以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1%,明显低于治疗组总有效率90.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偏瘫症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能力,疗效确切,彰显中医外治法的优势与特色,值得临床深入研究运用。  相似文献   

5.
<正>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导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丧失,增加脑血管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约60%的脑卒中病人在发病后2年内均可出现抑郁症状,其症状一般在脑卒中后6个月~6年内最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脑卒中患者肢体活动及认知功能障碍等后遗症的恢复[1]。笔者对伴有抑郁的脑卒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方法:将7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2组(康复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按内科常规给予药物治疗,辅以低频电疗,针灸、电针治疗等,并根据病情酌情使用抗阿米替林、盐酸舍曲灵胶囊等抗抑郁药物治疗,部分患者酌情予预防感染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对照组由患者家属自行行功能训练,康复组则在此治疗基础上由我科康复治疗师进行系统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1)、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均有显著差异(P0.01),76例患者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等级及相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显示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越好其抑郁程度越轻。结论:综合康复治疗不仅对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有明显的改善,而且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改善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7.
<正>外伤性截瘫患者多发生于交通事故、高空坠落及自然灾害等。同时伴有身体其他部位复合伤,一旦发生是最具破坏的损伤之一,受伤的脊髓横断面以下肢体的感觉、运动、反射等完全消失,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完全丧失,躯干神经功能发生障碍,植物神经功能失去平衡,患者出现一系列消化道功能紊乱等症状,腹胀便秘是常见症状。近几年笔者运用艾灸穴位治疗腹胀、便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对30例外伤性截瘫患者进行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方法以康复医学理论为依据,对42例脑卒中患者加强监护和指导,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采用按摩、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等。结果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提高,步行恢复率55%;减少了并发症。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早期肢体功能康复过程中,康复护理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按常规康复治疗方法给予药物、针灸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对一运动疗法训练。结果:观察组步行能力、步态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动疗法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周围神经炎系由中毒、感染、变态反应等多种原因损害了多数神经末梢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以肢体远端对称性的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较多见。笔者2012年6月-2014年1月,采用毫针配合刺络疗法治疗周围神经炎,可治愈或减轻多种症状,曾治疗周围神经炎患者48例,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发生的以情绪低落、兴趣缺乏等为核心症状,并伴有焦虑、自责、甚至自杀等心理症状以及睡眠障碍、食欲紊乱、性功能减退等躯体症状的心理障碍疾病,也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Guiraud等[1]的研究表明抑郁症的高发病率不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水平,也不利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赵红等[2]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卒中后1个月内PSD的发生率最高,高发期在卒中后0.5-2个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肢体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脑卒中饮食、认知、生活起居等常规护理及常规肢体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变化情况等。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1.1%,治疗组有效率为87.5%,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均有所提高,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针灸联合肢体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患者的日常生存质量,减少致残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早期康复配合中医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及临床改善作用。方法 研究对象共120例,均为2019年6月—2021年6月医院接收的脑卒中并发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抓阄法均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管理干预。观测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MAS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更佳,且观察组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等各指标的恢复效果更为理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配合中医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应用当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改善效果更佳,并明显提高了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改善效果等,减轻了疾病对患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脑卒中后70%~8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社会问题。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导致其病灶对侧肢体出现肌张力异常和肌力下降、运动模式异常,不能根据动作的目的及环境的要求组织不同肌肉进行协调性的收缩,来达到运动调节的目的,导致异常的姿势控制,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神经系统对感觉和本体感觉的输入有选择性注意,运动调节机制的正确选择和应用有赖于正确的感觉  相似文献   

15.
<正>帕金森病(PD)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慢性变性疾病,以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不稳等为主要临床症状。除了典型的运动症状之外,还常伴有一些非运动症状,PD的非运动症状主要包括精神神经障碍、睡眠障碍、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1])。PD目前尚无完全治愈的方法,临床上的治疗只是在延缓疾病的进展及控制临床症状,抗帕金森药物的应用让大部分PD患者的运动症状得到了控制,但对其非运动症状没有改善。PD中的某些非运动症状甚至会早于运动症  相似文献   

16.
不宁腿综合征又称多动腿或不安腿综合征,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主要表现为静息时感觉症状及躯体运动紊乱,临床症状除感觉异常及不能抗拒的肢体活动外,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肌肉酸痛等,在儿童和青年时,可有进展性疼痛,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特点,本病发病机制不清,临床上极容易误诊。以往应用镇静剂、抗抑郁药物治疗,但因副作用较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的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受损情况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DTI技术三维重建20例脑卒中患者病变侧CST,分析CST受损情况与针灸治疗前后患者Brunnstrom肢体评分的关系。结果:针灸治疗能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CST损伤程度与肢体功能恢复程度相关,脑卒中患者CST受损部分越少,早期针灸治疗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越好。结论:DTI显示的CST受损情况与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恢复相符,有助于病情的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是全球三大致死疾病之一,其高致残率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脑卒中后足内翻作为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是近年来脑卒中相关疾病的研究热点。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故该文通过近年相关文献回顾,探讨脑卒中后足内翻的发生机制及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神经调控机制,以期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及研究提供有效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王保丹  甘君学 《光明中医》2008,23(5):693-693
脑卒中后偏瘫肢体肿胀,为脑卒中后期的常见症状之一,轻者可自行恢复,重者日久不消,常伴随手足部肌肉萎缩、关节疼痛、挛缩、僵硬等并发症,影响了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现将脑卒中后偏瘫肢体肿胀的治疗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后遗症多,其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重要因素。崔林华主任中医师在焦氏头针、方氏头针和国标头针的长期应用基础上,结合临床开颅术后或头皮损伤患者存在取穴遇阻等实际难题,经过多年摸索、总结,创新性的提出了五线七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该针法主要采用头部创新用穴、久留针刺、针刺运动、毫针点刺等方法,扩大了头针的覆盖面积,增加了对病灶侧脑部的影响,并不同程度避开了头皮损伤区域,通过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和主被动运动,促进肢体恢复,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突出、安全可靠的优势,目前在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方面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