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细胞电生理和心电图关系的新概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膜片钳技术广泛应用以来,心肌电生理的研究进入了单细胞和分子水平。通过对比,人们逐步发现了心脏不同区域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存在差异[1,2]。1991年Antzelevitch等首次报道了狗心室壁中存在三类电生理活动各具特征的心肌细胞——心内膜下(Endo)、中层(M)和心外膜下(Epi),提出了心室肌细胞电生理活动不均一性(Heterogeneity)的概念[3]。其后,M细胞被发现存在于多种哺乳类动物心脏,包括人类。  相似文献   

2.
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仍处于上升趋势。目前对部分CCA患者局部病灶行R0外科切除术,依旧是可能根治的惟一方案。而对于出现转移的CCA患者来说,系统化疗及支持治疗的抗肿瘤效果不理想,对于生存时间改善有限,而且还伴有较为明显的毒副作用。因此,应该探索更多的局部治疗手段应用于CCA患者的临床治疗,并使之获益。  相似文献   

3.
胆管细胞的增生与凋亡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常见的胆管病变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引起的胆管上皮损伤:(1)免疫调节性胆管病,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移植物抗宿主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2)感染性胆管病,如巨细胞病毒或隐孢子虫感染;(3)缺血,如肝移植后的肝动脉狭窄、慢性移植排斥;(4)毒性化合物;(5)发育异常引起的胆道疾病,如囊性纤维病和胆道闭锁;(6)胆管癌。从病理学角度看,这些胆管病均存在胆管细胞的死亡(凋亡或坏死)、胆小管增生、不同程度的门管区炎症和纤维化以及胆汁的性质或量的改变等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原发性肝癌占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第4位,占死亡率第2位~([1])。原发性肝癌(PLC)以肝细胞癌(HCC)为主,胆管细胞型肝癌(ICC)占PLC的5%~25%。ICC是由肝内胆管被覆上皮发生的一种原发性肝癌,起源于二级以上的肝内胆管上皮恶性肿瘤~([2])。本病症状隐匿,早期难以发现,根治性切除机会较少,进展快,预后差,本文试对其诊治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一、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1.肝内胆管结石病ICC与肝胆管结石的关系密切。在肝胆管结石高发地区(如东亚地区),ICC发病率也偏高。国外报道肝内胆管结石并发ICC的发病率为2%~  相似文献   

5.
正胆汁淤积是指肝内外各种原因造成的胆汁形成、分泌和排泄障碍,胆汁不能正常流入十二指肠而进入血液循环的病理状态。临床可表现为黄疸、皮肤瘙痒、尿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和疲劳等症状,血清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升高,病情进展后可出现高胆红素血症,严重者可导致肝衰竭,甚至死亡~([1])。以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疾病统称为胆汁淤积性肝病。根据细胞损害部位可将其分为肝细胞型和胆管细胞型,其中胆管细胞型胆汁淤积性肝病主要是由胆管  相似文献   

6.
胆管细胞对胆汁分泌和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姚光弼 《肝脏》2004,9(3):176-178
胆管细胞(胆管上皮细胞)虽仅占肝脏有核细胞总数的2%,但在胆汁分泌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约1/3的胆汁由胆管细胞所分泌,但在受到一些因子如胰泌素刺激后,分泌增加可达50%。近年来随着一些新技术的开发,对胆管细胞分泌胆汁的机制及其调节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有助于了解胆管细胞生物学和开发改变胆汁分泌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临床效果.方法 1997年1月到2008年2月47例ICC患者,观察介入后生存期、疗效、副作用和并发症,并进行分析.结果 (1)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是42.6%、14.9%、0%,中位生存期5个月.(2)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肝功分级、体力状况(ZPS)、肿瘤分型、TNM分期、TACE效果、介入方法 均与生存时间无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体力状况与生存时间显著相关.(3)副作用及并发症主要为骨髓抑制、栓塞后综合征,绝大多数为Ⅰ~Ⅱ度,保守治疗可好转.结论 介入治疗ICC安全有效,能够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8.
肝内胆管细胞癌占原发性肝癌的3.25%-8.2%,临床少见且术前诊断困难,CT检查是肝内胆管细胞癌定位和定性的重要影像学手段。现将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64岁,因发热十余天收住入院。患者在入院前10 d,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寒战、发热,体温达39℃以上,午后、晚上明显。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正常,中性粒细胞比例为0.8041,血培养阴性,结核菌、支原体、衣原体抗体检测均阴性。给予美洛西林、甲硝唑、帕珠沙星抗感染治疗7d 无效,遂至我院行进一步检查。腹部增强MRI检查示:肝右后叶见一椭圆形异常信号灶,边界较清,大小约18 mm ×23 mm,T1WI为稍低信号,T2WI 为高信号灶伴低信号环,病灶周围见T1 WI低信号影,DWI呈明显高信号灶伴周边稍高信号影,动态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周边强化明显,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界较前清楚,延迟期可见病灶周边轻度强化及内部环形状强化,肝内血管无特殊(图1~4)。考虑肝脓肿可能大。遂以“肝脓肿”收住入院。入院后,高热时多次行血厌氧和需氧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分别使用美罗培南和夫西地酸、亚胺培南加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患者体温仍有高热。血常规示:血红蛋白浓度77 g/L,白细胞计数18.14×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952;肝功能提示低蛋白血症,白蛋白浓度30 g/L,其余指标均正常;肾功能、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99、风湿ENA谱、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补体、血免疫球蛋白(含IgG4)均为阴性;患者使用解热镇痛药后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经过上述治疗,患者病情无任何好转。20 d后复查腹部增强MRI示:肝右后叶病灶较前增大,见大片状异常信号影,呈稍长T1、T2信号影,边缘不清,内见多个大小不等囊性结节影,DWI 呈明显强化,较大一枚约33 mm ×23 mm,位于肝右叶包膜下,增强动脉期肝右叶呈大片状异常强化,内多发结节呈环形强化;肝左叶无特殊表现,肝内血管无特殊表现(图5~12)。PET-CT示:肝  相似文献   

10.
胆管细胞型肝癌是原发性肝癌的少见类型,笔者结合有关胆管细胞型肝癌最近几年的文献资料进行概述,从胆管细胞癌的概念分型、发病因素、病理生理、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分析,进一步提高胆管细胞型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及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有较多文献报告肝内结石合并胆管细胞癌。本文报告850例手术切除的肝内胆管结石中,20例合并胆管细胞癌。20例中男7、女13例,年龄34~78(平均51)岁。临床所见:右上腹痛20例,发热、寒颤16例,腹部触痛16例,体重下降11例,食欲不振10例,恶心、呕吐9例,黄疸9例,衰弱、疲倦7例,肝大5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采用18F-氟代脱氧葡糖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分期的效能。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07例ICC患者和同期107名体检且身体健康的志愿者,接受18F-FDG PET/CT检查,行TNM分期评估,勾画感兴趣区域,计算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所有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Ⅰ期ICC组SUVmax值为(4.1±1.1)、Ⅱ期为(7.2±1.5)、Ⅲ期为(9.3±1.8),均显著高于健康组的【(2.0±0.9),P<0.05】;18F-FDG PET/CT检查显示在107例ICC患者中,TNM分期Ⅰ期为35例,Ⅱ期为47例,Ⅲ期为25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Ⅰ期、Ⅱ期和Ⅲ期分别为34例、48例和24例;经一致性分析,18F-FDG PET/CT诊断ICC患者TNM Ⅰ期的灵敏度为0.968,特异度为0.500,准确率为0.914,阳性预测值为0.938,阴性预测值为0.667,诊断Ⅱ期的灵敏度为0.976,特异度为0.667,准确率为0.956,阳性预测值为0.976,阴性预测值为0.667,诊断Ⅲ期的灵敏度为0.955,特异度为0.667,准确率为0.920,阳性预测值为0.955,阴性预测值为0.667。结论 18F-FDG PET/CT检查能够帮助诊断ICC,并协助TNM分期的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常见肝内胆管恶性肿瘤有肝内胆管癌(ICC)、细胆管细胞癌(CLC)及混合细胞型肝癌(CHC)中的胆管癌成分。ICC是肝脏第二常见恶性肿瘤,根据我院手术切除的3.3万余例肝脏恶性肿瘤的病理资料统计,肝细胞癌(HCC)和ICC分别占85.6%和7.7%,ICC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具有易转移复发的生物学特性;CLC少见,因起源于肝脏双向分化的前体细胞而具有侵袭性强的特点;CHC的病理检出率有增多趋势,预后较HCC和ICC更差。准确的病理分型对于临床诊治和预后评估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前春  钟立明 《肝脏》2015,(3):235-237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 carcinoma,ICC)的危险因素。方法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ICC患者79例作为研究的试验组,并选择同期15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相关危险因素先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可疑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ICC可能的危险因素有肝内胆管结石、酒精性肝硬化、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其他原因肝硬化、胆总管结石,血清HBsAg阳性以及肝血吸虫病(P0.05)。多因素分析,ICC相关的危险因素是肝内胆管结石、酒精性肝硬化、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其他原因肝硬化、肝血吸虫病、血清HBsAg阳性(P0.05)。结论 ICC的危险因素有多种,肝内胆管结石是其中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肝吸虫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全世界感染肝吸虫的人数大约有3500万,约有11亿人存在感染风险.长期肝吸虫感染引起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胆管细胞癌(CCA),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已经将肝吸虫列为CCA的Ⅰ类致癌性病原体.近年来,有许多学者对肝吸虫感染的致癌机制做了相应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但至今其致癌机制尚未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为防治ICC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317例ICC患者和634例体检者按照年龄、性别、居住地进行1:2配比以做病例对照研究.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相关危险因素先用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 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可疑危险因素,再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法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HBsAg阳性、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其他原因肝硬化、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以及肝血吸虫病7个因素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证实去除了年龄、性别、居住地的影响后,血清HBsAg阳性、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其他原因肝硬化,肝内胆管结石以及肝血吸虫病仍与ICC显著相关,其比值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10.265(6.676~15.783),13.101(5.265~32.604),18.242(3.580~92.958)、18.435(1.930~176.082),15.102(4.607~49.499)和11.820(3.522~39.668).胆总管结石在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多因素分析中P值未达到有统计学意义的水平(P>0.05).肝囊肿、胆囊结石、肝血管瘤、脂肪性肝炎、糖尿病、吸烟、饮酒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肝硬化尤其是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肝内胆管结石病以及肝血吸虫病可能是ICC发病的危险因素.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国内的ICC患者,HBV感染率明显高于目前其他国家的文献报道,HBV感染及其引起的肝硬化可能是国内ICC发生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D147在肝胆管结石并发胆管细胞癌(ICC)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肝胆管结石并发ICC标本30例、对应的癌旁肝组织标本30例和正常肝标本10例。采用q RT-PCR法检测组织CD147m RNA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147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9(MMP-9)蛋白的表达;采用肯德尔(Kendall)等级相关分析CD147 m RNA、CD147、MMP-2和MMP-9表达的相关性。结果经q RT-PCR检测显示,肝胆管结石并发ICC组织CD147m RNA水平为(3.67±1.88),显著高于癌旁组织【(1.52±0.57),P0.01】和正常肝组织【(1.05±0.32),P0.01】,癌旁组织高于正常肝组织(P0.01);5 cm ICC组织CD147 m RNA相对水平(2.73±0.97)显著高于5 cm肿瘤组织【(1.03±0.32),P0.01】,有淋巴转移(2.68±0.74)组织显著高于无转移组织【(1.07±0.44),P0.01】,肿瘤分化程度低组织(2.71±0.86)显著高于中高分化组织【(1.06±0.42),P0.01】;不同年龄和性别患者ICC组织CD147 m RN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免疫组化检测显示,肝胆管结石并发ICC组织CD147蛋白表达相对水平为(27.95±4.9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13.34±9.59),P0.01】和正常肝组织【(2.18±0.66),P0.01】,而癌旁组织高于正常肝组织(P0.01);ICC组织MMP2表达量为(1.06±0.13),显著高于癌旁组织【(0.20±0.03),P0.01】和正常肝组织【(0.15±0.02),P0.01】,而癌旁组织MMP2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P0.01);肝胆管结石并发ICC组织MMP9表达量为(0.93±0.12),显著高于癌旁组织【(0.17±0.03),P0.01】和正常肝组织【(0.15±0.03),P0.01】,而癌旁组织MMP9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P0.01);在ICC组织中,CD147m RNA水平与MMP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57,P0.05);CD147m RNA水平与MMP9蛋白表达也呈正相关(r=0.428,P0.05);CD147蛋白与MMP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543,P0.05),CD147蛋白与MMP9蛋白表达也呈正相关(r=0.517,P=0.05)。结论 CD147 m RNA、CD147、MMP2、MMP9均在肝胆管结石并发ICC组织中表达增强,CD147的表达可能促进了MMP2和MMP9的表达上调,它们可能共同参与了胆管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手术切除是肝内胆管细胞癌首选的治疗方法,也是唯一可能的治愈手段。R0切除是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在保证R0切除和手术安全性的基础上,切缘距离应>10 mm。淋巴结是否转移是肝内胆管细胞癌手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淋巴结清扫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术后辅以系统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对于起始不可切除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辅助化疗是一个可能获得根治性手术切除机会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病历摘要患者女,54岁。于1982年末无何诱因出现右上腹胀痛,但不发热,亦无黄疸、呕吐及腹泻等症状,按“胆囊炎”治疗无效。至1983年5月因上腹部包块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好。肺肝界在右锁骨中线第三肋间隙。上腹部膨满,肝肋下未扪及,剑突下6.5cm,中  相似文献   

20.
胆管腔内超声与逆行胆管造影诊断胆管结石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比较十二指肠镜下胆管腔内超声(IDUS)和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ERC)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作用。方法 对30例临床怀疑有肝外胆管结石的患者,先进行ERC,再经内镜活检孔道将超声微探头直接送入胆管腔内探查,而后行乳头切开取石。结果 30例患者中,ERC准确诊断结石26例,将胆管絮状物诊断为结石1例,漏诊2例,其诊断结石的准确率,敏感性分别为86.7%(26/30),92.9%(26/28);而IDUS准确诊断结石28例,无漏诊,误诊,其诊断结石的准确率,敏感性均为100.0%。结论 IDUS可弥补ERC的视觉误差且在确定胆管结石方面优于ER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