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遗精证治     
由于肾虚不固或邪扰精室,导致不因性生活而精液排泄,每周超过一次以上者是为遗精。本文就遗精的病因病机、诊断依据、辨证论治及疗效评定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龙骨薜荔山莓汤治疗遗精3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精是指在非性活动时精液自行泄出的一种症状。中医认为,有梦而遗精的称“梦遗”;无梦而遗精,甚至清醒时精液自流者称为“滑精”。据统计,80%~90%的成年男性都有这种现象,所谓“精满则溢”。除正常遗精外,也有少数遗精次数增加,并伴随某些性功能改变及神经精神症状者,则为病理现象,称为“遗精症”。笔者采用“龙骨薜荔山莓汤”治疗遗精症36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符合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症证诊断标准》“遗精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中遗精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共36例。本组年龄…  相似文献   

3.
探讨清代名医陈士铎辨治遗精经验:病因病机从心、肾、肝论治;临床表现各有不同;治法方药各有特色;用药特点有所偏好,药物剂量灵活多变。  相似文献   

4.
舒友艺 《男科医学》2005,9(5):37-37
“遗精”是常见的成年男性疾病,以肾虚为多见。婚后遗精较重者,常会影响夫妻性生活,而带来精神负担,若失治日久可导致早泄、阳痿等症。近年来,笔者在临床诊疗中,采用中药“益精固元汤”治愈遗精患者40例,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遗精好发于青年男性,病程较长,病机较杂,频繁遗精会严重影响男性的身心健康。周衡教授基于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提出交通心肾,神不扰精;疏肝坚肾,精不妄泄;密固阳气,精安其位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满意疗效。故笔者记录于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6.
张林  骆斌  王琦 《中国性科学》2000,9(1):41-4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1993年3月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原则》(以下简称《原则》)给中医男科临床研究及新药申报带来了极大方便,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也遇到一些学术性问题,兹撰文商讨。 1.关于病例的诊断 1.1性生活问题《原则》指出“遗精是以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频发遗泄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此处的“性生活”仅指通常意义的男女性交行为还是包括手淫、意淫、强烈视听触觉刺激下泄精等异常的性行为?频繁手淫、意淫虽可致精液频发遗泄,但它是一种主观可操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叶天士治疗遗精病用药规律,为当代医家中医临证用药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统计《叶天士医学全书·临证指南医案·卷三》中遗精病使用药物,并分别查出其药性、药味、功效及归经,运用Excel、Spss 22.0、Weka 3.8、Cytoscape 3.6.1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叶天士治疗遗精病的高频药物为地黄、芡实、茯神、五味子、党参、茯苓、龙骨、远志、湖莲、山药等,多属补虚药和收涩药,药性多温平,药味多甘涩,归经多属肾经、脾经。根据高频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配伍规则如地黄—芡实、芡实—湖莲、芡实—五味子、五味子—湖莲、茯神—地黄、地黄-芡实-湖莲、五味子-湖莲-地黄等。结论数据挖掘结果发现叶氏治疗遗精病以益肾填精、收敛固涩为主,兼以健脾益气,宁心安神、养阴生津、清热利湿等,对于当代医家在临床上辨证施治用药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褐斑是色素代谢障碍引起的面部色素沉着性疾病,女性多见。刘爱民教授针对黄褐斑的病因病理特点,运用中医中药辨证论治,对于一些有特殊表现者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刘静 《中国性科学》2009,18(8):36-36,38
以中医学的角度观察女性不孕患者的心理因素及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并将有关中医心理治疗方法祝由、情志相胜法、暗示疗法、言语开导法、气功行为治疗法等应用到女性不孕患者的心理治疗中,以此说明中医心理疗法在女性不孕患者行为心理治疗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0.
白癜风为临床常见的色素障碍性皮肤病,临床资料显示有相当数量的白癜风患者其发病和皮损加重与心理因素有着一定的关系,近10余年来国内外多篇文献证实白癜风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在白癜风的临床治疗中应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并重视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影响,可采用补益、疏理气机、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等多种辨证方法和药物。在治疗中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生物共振技术帮助量化中药辨证配方.方法 采用德国MORA-Sup生物共振仪药物模式将中医辨证选药类别中所有中药进行有效性筛选.结果 频次较高的前八位药:防风、生甘草、黄芪、当归、茯苓、荆芥、白术、蝉蜕,这些都是治疗荨麻疹的常用药,与传统方药"玉屏风散"非常接近.结论 生物共振技术中药筛选与传统中医用药基本吻合.对量化中医用药提供了一种数据化方法 .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掌跖脓疱病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掌跖脓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四环素、西替利嗪、雷公藤多甙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中药清热解毒利湿汤(自拟)口服,同时止痒杀虫洗剂(自拟)外洗。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58.33%,86.00%,治疗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掌跖脓疱病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治疗黄褐斑的中药复方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目的 研究中药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筛选有治疗作用的中药方剂,为应用中药治疗色素障碍性皮肤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通过计算机排序选定5个应用频次较高的治疗黄褐斑的复方中药,采用蘑菇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法体外测定酪氨酸酶活性。结果 治疗黄褐斑中药复方中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水提物P<0.05,醇提物P>0.05),逍遥丸、桃红四物汤增高(P<0.05,金匮肾气丸降低P>0.05)。六味地黄丸组方中药水提物熟地黄、牡丹皮组酪氨酸酶活性增高,茯苓、山药、山茱萸降低;醇提物中牡丹皮、泽泻增高,茯苓、山药、山茱萸降低。结论 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使酪氨酸酶活性降低(水提物);六味地黄丸组方中药熟地黄、牡丹皮使酪氨酸酶活性增高,茯苓、山药、山茱萸使酪氨酸酶活性降低,泽泻组醇提物增高,水提物降低。  相似文献   

14.
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中医辩证施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克镕 《中国性科学》2006,15(2):37-37,46
目的:总结中医药治疗ED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ED的中医学临床分型,进行辩证施治。结果:本组100例ED患者,治愈69例,占69%;好转22例,占22%;无效9例,占9%。结论:中医药治疗ED,具有较确切的疗效,但因该病的病因病机均较复杂,在注重中医辩证施治的同时,亦应注重包括心理疗法等在内的综合疗法,以期达到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皮肤红斑狼疮中医药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治疗皮肤红斑狼疮(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CLE)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文章从皮肤红斑狼疮的分型、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几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皮肤红斑狼疮的现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对中医辨证分型的规范化、经验方药总结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进行探讨,中医药治疗皮肤红斑狼疮将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辨证治疗银屑病临床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我们查阅了近10年来中文期刊上发表的中医药治疗银屑病文献计427篇.分析归纳了中医病因病机、基本辨证分型、疗效标准和治疗结果 的实际应用情况,统计了所有组方中在各治则归类前13味,累计总使用频度前30味及各功能归类中前6位的单味中药,从银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疗效标准、治疗结果 、治则、方药6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学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治疗皮肤病上有自己的特色.在国外,中医药归属于替代医学或传统医学.作为传统医学的一种,强调的是治疗上的因人而异.中西医在基本观念上的区别导致很多人对中医的误解,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证明中医在治疗皮肤病确有疗效.文中主要对目前有关中医药的有效性、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的观点进行讨论,以期使皮肤科医生更好地了解中医药在皮肤科中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中医皮肤科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皮肤科学和世界皮肤科学的贡献。方法通过简要回顾其发展历史,汇总了中医皮肤科学各个发展阶段的若干重要史实。结果中国中医皮肤科学有文字记载的可上溯到公元前200年,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中医皮肤科学理论和实践日臻完善,中医皮肤科医师精英辈出,成就辉煌。结论中国中医皮肤科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我国人民的皮肤健康事业和世界皮肤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学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治疗皮肤病上有自己的特色.在国外,中医药归属于替代医学或传统医学.作为传统医学的一种,强调的是治疗上的因人而异.中西医在基本观念上的区别导致很多人对中医的误解,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证明中医在治疗皮肤病确有疗效.文中主要对目前有关中医药的有效性、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的观点进行讨论,以期使皮肤科医生更好地了解中医药在皮肤科中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学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治疗皮肤病上有自己的特色.在国外,中医药归属于替代医学或传统医学.作为传统医学的一种,强调的是治疗上的因人而异.中西医在基本观念上的区别导致很多人对中医的误解,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证明中医在治疗皮肤病确有疗效.文中主要对目前有关中医药的有效性、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的观点进行讨论,以期使皮肤科医生更好地了解中医药在皮肤科中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