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人体髋臼盂唇的形态解剖和组织学特点。 方法 解剖12例经福尔马林固定及8例新鲜冰冻成人髋关节标本,测量:(1)髋臼盂唇的宽度和厚度;(2)盂唇增加髋臼窝表面积;(3)髋臼盂唇增加髋臼窝的深度;(4)髋臼盂唇所增加髋臼窝的容积等指标, 并对髋臼盂唇进行HE、甲苯胺蓝、胶原纤维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组织学特点。 结果 髋臼盂唇为具有类软骨特性纤维环,最大宽度在时钟2:00位,为(7.37±2.72) mm,最大厚度在9:00位,为(6.25±1.60) mm;髋臼盂唇增加髋臼窝的深度为(5.30±0.83) mm,增加髋臼窝表面积为(4.98±0.94) cm2,增加髋臼窝的容积为(7.69±2.03) ml。髋臼盂唇的截面为三角形,关节囊侧为疏松结缔组织,富含血管,基底侧附着于骨性髋臼上,关节面侧与髋臼软骨通过盂唇-软骨复合体过渡区相连。 结论 髋臼盂唇为覆盖在骨性髋臼缘上的纤维组织环,具有一定的类软骨特性,主要起到稳定髋关节的作用。髋臼盂唇的血供主要来自关节囊,关节面侧通过盂唇-软骨复合体过渡区与关节软骨相连续,是髋臼盂唇损伤的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测量肩关节盂长短径形态数据,分析数据之间相关性,指导关节盂骨缺损的预估。 方法 选取青岛大学解剖室完整成对肩胛骨标本共50对(100例),进行编号后根据左右侧进行分组,分别测量关节盂长径,关节盂短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结果 100例肩胛骨标本中,各项数据平均值分别为:关节盂长径(35.46±3.29)mm,关节盂短径(26.11±3.20)mm。左右侧分组平均值:左侧关节盂长径(35.28±3.81)mm,右侧关节盂长径(35.24±3.31)mm,左侧关节盂短径(25.83±3.18)mm,右侧关节盂短径(26.38±3.23)mm,左右侧关节盂短径存在相关性(P<0.05,r=0.882,R2=0.777),线性关系式为:y(右侧关节盂短径)=2.907+0.869x(左侧关节盂短径)。关节盂长径与短径存在相关性(P<0.05, r=0.810,R2=0.657),线性关系式为:y(关节盂短径)=-1.816+0.787x(关节盂长径)。 结论 左、右侧关节盂短径间以及同侧关节盂长、短径间存在正相关性;该相关性可修正人工测量关节盂最佳拟合圆直径的误差,指导临床术前预估关节盂骨缺损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测成人踝关节的相关形态学指标,为踝关节损伤修复、关节置换等提供解剖学依据,同时积累国人人体解剖学资料。方法利用游标卡尺、量角器、求积仪等,对53具成人骨骼的完整踝关节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踝关节面积:腓骨踝关节面面积(3.70±0.41)cm2,胫骨踝关节面面积(2.50±1.56)cm2,距骨滑车面积(10.60±1.87)cm2,距骨内踝关节面面积(2.20±1.86)cm2、外踝关节面面积(3.30±0.61)cm2。距骨滑车测量:距骨滑车关节凹深度(0.30±0.18)cm;内、外侧唇的高度分别为(0.50±0.21)am、(0.90±0.12)cm;前缘宽度(2.70±0.33)cm;后缘宽度(2.00±0.58)cm。踝关节各面间以及与下肢轴线的交角:内、外踝关节面与距骨滑车平面交角分别为(109.00°±1.58°)、(116.00°±1.21°);内、外踝关节面与下肢轴线交角分别为(18.00°±1.08°)、(26.00°±1.36°)。结论踝关节损伤修复、关节置换等均应以踝关节的形态学参数为依据方能达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近节指骨滑车损伤实验,探究其对近指间关节侧方稳定性影响,为治疗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解剖6具成人双上肢手标本,选择示指、中指、环指共36只手指进行研究。分别测量0 °屈曲位时近指间关节近节指骨滑车未损伤及桡侧损伤10%、20%、30%、40%、50%的桡偏角度。 结果 未损伤时近节指骨滑车两端长度平均为(10.25±1.12)mm,桡偏角度为(0.14±0.10)°,损伤10%时桡偏角度为(5.06±0.53)°,损伤20%时桡偏角度为(8.47±0.42)°,损伤30%时桡偏角度为(12.28±0.71)°,损伤40%时桡偏角度为(16.33±0.76)°,损伤50%时桡偏角度为(20.03±0.75)°。近节指骨滑车损伤程度越重,近指间关节桡偏角度越大,关节稳定性越差(P<0.0001,Wilcoxon检验)。 结论 近节指骨滑车缺损对近指间关节侧方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损伤达10%时即可发生侧方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经上颌窦入路翼腭窝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5例成人尸头标本中观察并测量眶下孔至上颌窦重要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稍内侧,至眶下缘的垂直距离为(6.72±2.98)(4.30~11.90)mm,至上颌窦底壁的距离为(18.56±3.14)(14.60-27.20)mm,至上颌窦最后壁的距离为(36.08±3.61)(30.30-42.40)mm,至蝶腭动脉起始处的距离为(37.59±3.75),(30.50~44.10)mm,至翼腭神经节的距离为(40.47±2.74)(36.10~44.90)mm,至翼管的距离为(48.12±3.21)(42.20-54.40)mm,至上颌神经出圆孔处的距离为(43.24±3.32)(38.90~49.70)mm;筛上颌窦板长径为(8.96±2.87)(4.10-13.10)mm,宽径为(5.28±1.38)(2.90-8.70)mm。结论:本研究可为经上颌窦入路翼腭窝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正常股骨远端髁间前后轴线与旋转轴线的对位关系及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2年10月—2013年7月,对北京、河北、新疆及重庆的288名健康汉族志愿者行双下肢全长CT扫描,共获得575个正常膝关节图像数据纳入研究进行分析。其中男148名,女140名;年龄17—65岁;左膝288个,右膝287个。通过垂直于股骨机械轴线的断层图像,进行轴线之间的测量,包括髁间前后轴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ASA),髁间前后轴线与临床上髁轴线夹角(ACA),髁间前后轴线与后髁连线夹角(APA);按性别和侧别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SA平均87.19°±1.92°,男性87.03°±1.95°,女性87.35°±1.87°,左膝87.33°±1.88°,右膝87.05°±1.95°;ACA平均90.93°±2.03°,男性90.68°±2.01°,女性91.19°±2.03°,左膝91.05°±1.93°,右膝90.81°±2.13°;APA平均83.99°±2.16°,男性83.86°±2.20°,女性84.12°±2.12°,左膝84.05°±2.09°,右膝83.92°±2.23°。其中ACA在男女性别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00,P=0.003),女性比男性平均大0.51°,其余参数在性别及侧别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通过对较大样本的中国汉族人群正常膝关节影像学的CT测量,得到相对准确的汉族人群股骨远端轴线间的对位关系,可以指导术中股骨远端截骨操作,确定适当的股骨外旋。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喙突内外径和前后径以及关节盂最大前后距离(关节盂宽度),探究喙突内外径及前后径与关节盂宽度在数值上的关系,为用喙突重建关节盂骨质缺损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对成年肩胛骨的喙突最大内外径、最大前后径和关节盂宽度进行测量,然后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关节盂宽度为(26.96±4.17)mm,喙突内外径为(14.87±3.38)mm,喙突内外径是关节盂宽度的55%±6%,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具有相关性。喙突前后径为(9.71±3.27)mm,与关节盂宽度无相关性。结论:喙突内外径和关节盂宽度有相关性,提示喙突内外径越大,关节盂宽度也越大。这为用喙突重建复发性肩关节脱臼导致的关节盂骨质缺损提供解剖学数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CT扫描图像测量自前向后植入骶髂关节螺钉(SISIFATP)的应用解剖参数,为螺钉植入可行 性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健康成人骨盆CT扫描图像。模拟SISIFATP 自髋臼后上缘附近,向后、内、上穿过骶髂 关节和骶椎侧块第1 骶椎上关节突基底。利用CT数字重建技术测量:在横断面内进钉点与髋臼边缘的距离(M)、 通道长度(L)、最小横径(W)、螺钉通道中心轴与矢状面成角(E)和最大偏离角(P);在矢状面内通道的最 小纵径(H),通道中心轴与第1 骶椎上终板平行线的成角(F)和最大偏离角(Q)。结果:M为5.13 mm±1.81 mm,L 为102.35 mm±7.45 mm,E 为43.79°±2.83°,F 为43.85°±5.57°。W 为16.27 mm±1.99 mm,H为18.31 mm±2.22 mm。P 为11.74°±1.76°,Q 为11.04°±1.59°。结论:SISIFATP 的进点位于髋臼后上边缘附近,出针 点位于第1 骶椎上关节突基底,进钉方向是向后、向上与第1 骶椎上终板平均成角44°、向内与躯干纵轴平均成角 44° ;国人骨盆可选择至少1 枚直径6.0 ~ 7.0 mm、长度90 ~ 100 mm 螺钉植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Ⅲ、Ⅳ型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2011年2月期间收治29例31足SandersⅢ、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均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应用影像学检查及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后足评分系统进行结果评价。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38个月,平均18.3个月。术前测量Boehler角0.7°±8.8°,Gissane角101.9°±6.4°,跟骨高度(丘部)28.7±5.3mm,跟骨宽度36.7±3.0mm,术后1年后测量Boehler角为28.9°±6.1°,Gissane角119.9°±4.3°,跟骨高度(丘部)40.3±3.5mm,跟骨宽度31.1±1.8mm,术前、术后对比各项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AOFAS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足部功能,平均82.6分,优良率77.5%。结论对于跟骨SandersⅢ、Ⅳ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解剖学角度研究桡侧腕屈肌腱瓣转位修复下桡尺关节脱位的机理。方法:对30侧成人上肢标本的桡侧腕屈肌腱分段进行形态学测量,并进行力学测试。为36例下桡尺关节脱位患者,设计以桡侧腕屈肌腱部分腱瓣转位修复下桡尺关节。结果:桡侧腕屈肌腱性部分长(14.3±1.1)cm,肌腱的上、中、下段宽分别为(9.1±1.4)mm、(5.5±0.9)mm和(4.0±0.4)mm,肌腱的上、中、下段厚分别为(2.4±0.6)mm、(2.2±0.4)mm和(2.6±0.5)mm。36例患者术后随访5—10a,平均6.5a。其中优23例,腕关节酸痛基本消失,旋转70°-120°,X线片示正常;良12例,腕关节轻度酸痛,旋转度数改善,X线片示正常;差1例,腕关节仍有酸痛,旋转度数无明显改善,X线片示正常。优良率97.2%。结论:桡侧腕屈肌腱部分转位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以修复下桡尺关节脱位,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正常各颈椎的旋转角度及旋转时横突孔移位、寰枢外侧关节活动情况。方法选择16~20岁健康自愿者50例,分别在正位、最大左旋和右旋位行螺旋CT扫描,测量枕骨和各颈椎与水平线所成角度、各横突孔的坐标值、寰椎侧块下关节面总面积及其与枢椎侧块上关节面未重合的面积,计算各颈椎实际旋转角度及占枕骨与第1胸椎间角度的百分比、横突孔在旋转时的实际移位距离及寰枢外侧关节的脱位百分比。结果颈椎向左、右作最大限度旋转时,枕骨相对第1胸椎的旋转角度分别为(69.9°±4.6°)、(69.6°±7.1°),第1颈椎分别占(60.57±7.64)%、(56.28±10.0)%;第1颈椎左、右侧横突孔分别后移(13.03±4.03)mm、(9.80±3.08)mm,内移(15.74±2.76)mm、(13.97±5.90)mm,对侧分别前移(18.57±3.72)mm、(16.27±2.79)mm,内移(17.72±6.49)mm、(18.47±4.09)mm;左、右侧寰枢外侧关节分别脱位(57.34±7.06)%、(60.28±8.51)%,对侧分别脱位(75.53±8.54)%、(77.49±8.13)%。结论 CT是对活体颈椎旋转功能进行研究的简便、准确的方法,从青年人正常颈椎所测得数值对颈椎退行性变等异常情况下旋转功能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跨腕关节钢板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中的应用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07年3月~2008年10月采用跨腕关节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21~56岁,平均40.3岁。按AO分类,C2型4例,C3型12例。采用背侧跨腕关节钢板固定的方法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长度、关节面台阶方面对桡骨远端影像学进行评估。采用Jakim评分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3月。掌倾角由术前-10.69°±19.43°改善至术后8.125°±4.72°,尺偏角由术前7.125°±9.025°改善至术后20.500°±4.097°,桡骨茎突长度由术前(4.731±3.597)mm改善至术后(11.931±1.514)mm,关节面台阶由术前(4.294±1.594)mm改善至术后(0.563±0.550)mm。根据Jakim评分标准,优7例,良6例,可1例,差2例。结论跨腕关节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特别是累及干骺端和骨干的桡骨远端粉碎骨折时,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跟骨的解剖学特点,为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测60侧男性成人跟骨的解剖学形态;观测跟骨骨密质、骨小梁的分布情况;对手术治疗跟骨骨折有意义的骨性标志进行测量.结果 跟骨的长、宽、高分别为:(71.5±4.2)mm,(41.4±2.4)mm和(42.3±2.8)mm.跟骨前部、沟部、后部的宽度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量国人腰椎4、5(L4、L5)棘突、椎板及下关节突相关解剖学结构,为设计最优化的椎弓根螺钉- 翼状曲面钢板系统提供数据基础,为下一步临床试验奠定基础。方法:选取长征医院患者的脊柱三维CT影像学资 料,并将其通过3D打印技术建立模型,采用不同影像学测量方法及在3D模型上进行实物测量的方法,获得L4、L5 棘突厚度、棘突侧面大小、下关节突厚度、椎板与棘突成角、下关节突与椎板成角、下关节突与棘突成角、棘突 根部至上关节突根部的距离等数据。结果:男、女性测量结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以男性为例,L4的棘突边距、 棘突中央高度分别为(24.55±2.31)mm、(23.06±2.89)mm,L5的棘突边距和棘突中央高度则分别为(20.87± 2.61)mm、(21.52±3.08)mm,两椎体的棘突厚度均呈从上至下增厚的趋势。在L4,棘突根部至上关节突根部距 离、棘突侧面与下关节突面夹角、下关节突面与椎板面夹角(A2)、下关节突面中心处矢状线方向厚度和下关节突 面中心处垂直于下关节突面方向的厚度分别为(10.33±1.03)mm、(149.74±6.40) °、(140.53±12.33) °、(10.51± 0.53)mm、(10.98±0.65)mm ;在L5,由于3D打印模型的L4、L5为一个整体,影响了A2的测量,其他指标分别 为(16.42±1.66)mm、(146.47±7.90) °、(11.38±0.86)mm、(10.15±0.62)mm。结论:国人脊柱L4、L5椎板、 棘突及上、下关节突的解剖学数据可为腰椎峡部翼状曲面钢板的设计研发提供精确参考。  相似文献   

15.
鼻咽癌放射治疗正向调强计划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正向调强计划实现鼻咽癌放射治疗计划设计,总结出适合笔者单位的计划设计方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40例鼻咽癌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5岁。进行鼻咽癌治疗计划设计,讨论鼻咽癌计划设计的技巧。根据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形态和位置、预设射野方向,人工设置射野形状,根据处方剂量做射野权重的优化,再人为增加子野并调整子野形状,再优化,循环调整和优化,最后得到合适的计划。结果在所有病例中,一般预设7个大野,角度是210°、260°、300°、0°、60°、100°、150°,实际射野角度可以在预设方向附近做调整。根据处方剂量设计计划,大体靶体积(GTV1)为(6636.45±126.43)cGy,均匀度为1.0660±0.0217;临床靶体积(CTV1)为(6396.08±106.01)cGy,均匀度为1.1440±0.0306;CTV2为(5647.16±197.53)cGy,均匀度为(1.0860±0.0456)。并且所有计划基本满足90%CTV达到100%处方剂量,95%以上GTV达到100%处方剂量。结论调强放射治疗(IMRT)是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但正向调强计划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者的经验,掌握合适技巧,运用合理方案,才可以得到符合要求的计划,总体说来鼻咽癌的正向调强计划比逆向调强计划有更加灵活的射野形状设置和权重给予,更有助于满足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成人新鲜上肢标本指间关节活动对伸肌腱Ⅰ~Ⅱ区伸肌腱的影响,为临床锤状指治疗中固定指位的选择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纳入成人新鲜上肢标本16侧,取示、中、环、小指各16指,分别于各指在近侧指间关节0°伸直位、45°屈曲位和90°屈曲位时,测量远侧指间关节的最大被动屈曲角度。显露伸肌腱Ⅰ~Ⅱ区,制作锤状指畸形模型,克氏针在中节指骨颈水平垂直于指骨长轴穿透指骨作为参照,于伸肌腱Ⅱ区上做标记,测量肌腱滑动距离。固定远侧指间关节于0°伸直位,近侧指间关节自0°伸直位至90°屈曲位,观察伸肌腱Ⅱ区断端间隙距离的变化,并测量肌腱的滑动距离。结果 实验显示,当近侧指间关节于90°屈曲位时,远侧指间关节的最大被动屈曲角度较近侧指间关节于0°伸直位时增加约21%;近侧指间关节处于0°伸直位时,示指、中指、环指及小指的伸肌腱Ⅱ区末端断端间隙距离分别为(0.35±0.06)mm、(0.42±0.05)mm、(0.46±0.06)mm、(0.51±0.08)mm;固定远侧指间关节,屈曲近侧指间关节至90°屈曲位时,近侧断端向远侧滑移,示指、中指、环指及小指的滑移距离分别为(0.69±0.09)mm、(0.74±0.03)mm、(0.80±0.07)mm、(0.81±0.10)mm,且最终远近两侧断端重叠。结论当远侧指间关节于轻度过伸位、近侧指间关节于屈曲位时,断端间隙消失,此时伸肌腱Ⅰ~Ⅱ域区松弛,张力降低。在锤状指治疗应用上述指位可降低肌腱张力,利于肌腱愈合。  相似文献   

17.
翼腭窝神经阻滞相关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翼腭窝神经阻滞相关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33个干性颅骨标本上对翼腭窝相关孔道和穿刺路径进行解剖观测.应用SPSS17.0分析并比较相关解剖数据.结果:不同穿刺测量法测量翼腭窝的长度,分别为:颧弓下法之侧入法,左侧为(54.87±3.44)mm、右侧为(54.79±2.81)mm;颧弓下法之侧前入法,左侧为(52.90±3.39)mm、右侧为(52.98±2.76)mm;颧骨上法,左侧为(47.59±2.93)mm、右侧为(47.34±3.05)mm.穿刺针与颅骨正中矢状面的角度上述3种方法依次为:左侧(75.5±6.4)°、右侧为(73.4±4.7)°,左侧(83.0±7.1)°、右侧(82.7±5.2)°,左侧(101.4±7.4)°、右侧(101.9±6.6 )°.结论:翼腭窝神经阻滞术以颧骨上法、颧骨下法应用较多.以颧骨上法风险较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