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两性霉素B(AM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时发生的不良反应及护理疗效。方法 运用护理程序,对22例隐脑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按护理疗效评估标准进行客观评价。结果 22例患者在应用AMB中有21例发生不良反应,但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针对AMB在长程治疗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防治和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3.
4.
5.
[目的]回顾性总结使用两性霉素B的有效护理方法,减少副反应。[方法]对21例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进行护理,观察使用两性霉素B时的副反应,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处理措施。[结果]使用两性霉素B的副反应有寒战、发热、头痛、胃部不适、电解质紊乱、静脉炎及肝肾功能损害。21例患儿治愈14例,5例好转,2例合并其他疾病无效转院。[结论]正确配制,经中心静脉置管缓慢匀速输注,密切观察病情,辅以对症治疗及做好健康教育等护理能明显减少两性霉素B的副反应,顺利完成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霉脑)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霉脑患者分2组:合并HBV感染组(n=13)和非HBV感染组(n=27),在AMB治疗过程中,观察比较2组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40例患者中30例(75%)ALT异常升高,22例(55%)AST异常升高,5例(12.5%)出现血清TBIL异常;其中HBV感染组92.3%出现ALT异常升高,非HBV感染组(66.7%)的ALT异常升高,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MB治疗霉脑引起中毒性肝炎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合并HBV感染者。对使用AMB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的监测,以避免可能出现严重的中毒性肝损害。 相似文献
7.
8.
总结15例使用伏立康唑静脉滴注联合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经验。对伏立康唑静脉滴注联合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治疗患者,加强其鞘内注射护理,尤其是腰椎穿刺术的护理;不良反应护理,包括视觉障碍、肝功能异常、低血钾及白细胞下降的护理;注重饮食和生活指导,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出院指导,使患者安全度过治疗期,确保药物发挥较佳治疗效果。15例患者中,1例突发脑疝死亡,1例出现视觉障碍(视物模糊),1例出现转氨酶升高,1例出现低血钾,1例出现白细胞下降。除1例患者死亡,14例患者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4例患者不良反应症状好转,10例患者病情好转,最终14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9.
10.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虽不多见,但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由于此病病程长,病情重,药物治疗副作用大,使病人康复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地12例新型隐球力性脑膜炎的护理进行了总结,着重报告了由此病引起民的严重症状颅内高压的护理,使用药物二性霉素B的观察要点,心理护理在长时间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静脉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近年来静脉应用两性霉素B(AmB)治疗55例隐球菌脑膜炎(隐脑)时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隐脑患静脉应用AmB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以及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结果:55例患在静脉应用AmB治疗过程中有53例发生各种不良反应,包括即刻反应、血细胞异常减少、肝肾功能损害、心脏毒性、低钾血症及静脉炎。其中,以肾、肝功能损害及低钾血症最为多见,其发生比率分别为43.6%、40.0%、38.2%。本组资料还显示出现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低钾血症的剂量较初次发生不良反应的剂量大,两差异有显性。结论:AmB在长程治疗中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随访,及时防治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治疗以及预后。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0~2006年期间诊断明确的37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CNM患者均经过病原学确诊,CNM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首诊误诊率高达62%。大部分患者以发热、头痛、呕吐、颈强直为主要临床表现,腰穿压力高,脑脊液墨汁染色或培养可以查到新型隐球菌。37例患者中放弃治疗离院7例,治愈5例,病情好转去外院治疗者19例,病情无变化者2例,病情恶化者2例,死亡2例。两性霉素B为主要治疗药物。结论CNM大多数以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所以,CNM早期易误诊,应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及时脑脊液涂片查病原体有利于确诊,脑脊液或脑组织病原学检查发现隐球菌是诊断的金标准,多种快速检测手段相结合可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 (以下简称隐脑 )是一种难治性的中枢神经感染 ,若未及时诊治 ,其预后凶险。目前国内外首选两性霉素B(AMB)、氟康唑及地塞米松联合治疗 ,但多种药物不良反应困扰其临床应用[1,2 ] 。我院对 1993~ 2 0 0 0年收治的 30例隐性脑膜炎患者临床应用AMB联合氟康唑及地塞米松治疗时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分析 ,并探讨护理上早期预防的措施。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1993~ 2 0 0 0年的隐脑 30例均符合隐脑入选标准[3 ] :在脑膜炎的基础上 ,腰穿放脑脊液直接检查到新生隐球菌 ,其中男 19例 ,女 11例 ,平均年龄 (30 .… 相似文献
15.
熊万银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3,14(3):105-106
目的 探讨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措施,以促进疾病的康复.方法 对12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在首选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应用、脱水剂降颅内压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的基础上,做好一系列护理措施(用药、相关检查、心理护理,饮食和生活指导及出院指导等).结果 12例患者治愈7例,好转3例,死亡2例,治愈好转率为83.3%.结论 及时到位的精心护理有利于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隐球菌性脑膜炎使用PICC输注两性霉素B不良反应及护理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6月至2015年3月在我科住院期间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39例患者,均使用PICC置管的病例,对在PICC置管期间的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PICC维护护理、相关的导管并发症和两性霉素B使用中的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 PICC平均留置时间为2-102天,39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了堵塞(1例再通成功,一例失败),1例患者出现静脉炎,1例患者出现穿刺点周围皮肤局部过敏,余均未发生导管感染、导管断裂等并发症,完成住院期间输注。28例患者(占72%)出现两性霉素的即刻反应、低血钾、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结论:PICC置管可为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治疗输注提供了安全简便途径,护理人员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减少PICC置管的并发症,同时两性霉素B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需要正确合理用药及观察,及早发现不良反应保证患者顺利完成疗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M)的发病特点,及时给予诊治护理,提高生命质量。方法在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同时,针对药物副作用及病情变化,进行专门护理。结果2例患者通过有效的治疗及精心的护理,经复查各项检查指标均接近正常。自觉症状减轻,病情好转出院。结论本病对人类危害甚大,致残率、病死率较高。但是通过医护合作、综合护理,可降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1 引 言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呈慢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颅脑CT和磁共振检查无特异性。病人入院前多转诊几个医疗单位,误诊率及病死率较高。因此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人,尤其是颅内压甚高,而脑脊液检查白细胞数无明显升高而糖、氯化物下降者,均应送检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及真菌培养,检查新型隐球菌以便尽早确定诊断和治疗。 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抗真菌药物有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氟胞嘧啶(flucytosine、5-FC)、氟康唑(flu-conazole… 相似文献
19.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隐球菌感染脑膜和脑实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亚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疾病,是深部真菌病中较常见的类型之一,可见于任何年龄,以30岁~60岁发病率最高,表现以颅内高压为主,预后差、病死率高,未经特殊治疗者几乎全部死亡[1]。我科于2010年9月收治1例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经早期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对症支持治疗及科学有效的护理措 相似文献
20.
隐球菌是一机会致病菌,其感染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关。最常引起呼吸系统感染,在肺部感染形成后,迅速血行播散,全身器官均可累及。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常见,易引起隐球菌脑膜炎,应加以警惕。两性霉素B(AMP)是治疗隐球菌感染的有效药物,但因其毒性大,不良反应较多,限制了该药的临床应用。如因病情需要,权衡利弊后,可在严密观察下应用,并辅助用药减轻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