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用OK系列单克隆抗体对肝包虫患者肝组织的B、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且对其细胞密度、比值进行定量分析。发现肝包虫患者肝组织(距病灶>5cm),外囊及毗邻肝组织中CD_3~+、CD_(19)~+、CD_4~+及CD_8~+细胞密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外囊及毗邻肝组织CD_4~+/CD_8~+细胞的比值较肝包虫肝组织及对照组均有显著降低(P<0.01)。肝包虫肝组织内CD_(19)~+细胞与CD_3~+细胞密度间无显著性差异(P>0.1)。在肝实质区的灶状坏死区内,CD_8~+细胞占优势。实验结果表明,在肝包虫感染时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均增强,局部组织反应中CD_8~+细胞占优势提示细胞免疫以抑制性免疫为主,且此抑制性免疫反应有梯度变化,距包虫囊越近则免疫抑制越强,CD_4~+细胞与CD_8~+细胞密度改变可能与肝组织纤维化有关。包虫病时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为两个独立的免疫系统,无相关关系。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包虫病患者化疗、预后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3.
<正>肝棘球蚴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肝脏引起的寄生虫病,流行于牧区。棘球蚴有细粒棘球绦虫和泡状棘球绦虫两种,前者多见,引起囊状棘球蚴病,亦称肝包虫囊肿病,后者引起泡状棘球蚴病。肝泡状棘球蚴病主要见于我国西北地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67例肝细粒棘球蚴病的CT表现,其中包括单房性包虫囊肿32例、多房性包虫囊肿35例。囊肿有钙化42例,并发破裂/感染34例。作者认为本病最主要的CT表现为肝内有边缘光滑、密度均匀的圆形或卵圆形阴影,CT值近于水。囊壁的显示及其钙化、子囊的存在,囊膜剥离征则具有特征性,可作为CT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作者探讨了本病CT表现的病理基础,并提出与肝囊肿、肝脓肿、坏死性或囊性肝转移瘤以及少见的肝内胆管癌和特殊的肝癌的鉴别。  相似文献   

5.
6.
1997~1999年我院收治3例心脏细粒、泡状棘球蚴病,现将其寄生虫学分类及影像学检查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细粒棘球蚴病 例1 女性,25岁,例2 男性,36岁,均有心慌、气短、胸闷、心前区不适。包虫三项:卡松尼、间接血球凝集、包虫对流免疫试验阳性。心脏B超检查:例1,左室后侧方心包腔可见45mm×25mm囊肿,囊内见一细条带,诊断:心包囊肿(包虫?)。例2,心包腔内回声强弱不一的多发性肿块,集中在心尖部,并侵及心肌突入左心室腔内,诊断:心包包虫。X线检查:例1、例2心脏均中度增大,心脏两缘突出于心影之外的多发性肿块影致心脏轮廓变形,无钙化…  相似文献   

7.
<正>细粒棘球蚴病是一种地方流行性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极大地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是全球性重要的经济和公共卫生问题。免疫预防是控制细粒棘球蚴病流行的有效手段,用疫苗预防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也能够彻底控制包虫病的流行,是有效的防治措施。研究发现各种  相似文献   

8.
9.
细粒棘球蚴病是多发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也称包虫囊肿,简称包虫病。主要侵入肝、肺等器官,虽累及妇女生殖系统者也不罕见,但妊娠合并细粒棘球蚴病却相对罕见,容易导致误诊误治。现将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4例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通过EST方法对细粒棘球蚴cDNA库进行筛选,将得到的EST序列送入GenBank和EBI进行同源性分析及登陆,对有意义的EST进行通测,得到了完整的细胞线粒体rRNA序列。并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及质粒转化。为细粒棘球蚴的系统分类,鉴定及进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有用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细粒棘球蚴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例妊娠合并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例患者中均为农民,有密切牛、羊、犬、马接触史;3例妊娠合并肝包虫囊肿,3例妊娠合并腹、盆腔包虫。诊断方式:腹部和盆腔B超筛查见典型的包虫囊肿声像图特征;终止妊娠方式均为剖宫产6,例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新生儿发育均正常。结论妊娠合并细粒棘球蚴病不影响受孕过程结局,但易造成孕妇贫血、腹痛。早期筛查、及时诊断、选择正确的术式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朱旭星  张尚志 《四川医学》1993,14(10):637-638
5例患者中,男3例,女2例。年龄12~49岁。均来自牧区或曾在牧区居住。病程1~10年。主要表现为上腹隐痛,腹部包块,伴纳差、乏力。5例均有肝脏肿大,质硬,轻度压痛,表面可扪及大小不等质坚硬的结节,最大者直径达10cm。2例有腹壁静脉曲张,其中1例同时有脾大、腹水、黄疸。化验及特殊检查(见表1)。手术发现肝脏病变组织坚硬,淡黄或灰黄色,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切面为蜂窝状小囊腔,腔内有豆渣样物。2例病变中央发生液化形成囊腔,腔内引流出咖啡色液体。4例侵及肝左右叶,2例有肺转移病灶,其中1例同时有肝门淋巴结及胰头部转移。治疗:2例病变肝脏部分切除;2例囊腔引流;1例药物治疗。均好转出院。讨论  相似文献   

13.
陆天才  付欣鸽 《新疆医学》2000,30(4):225-226
目的:研究局部组织对泡状棘球蚴感染的免疫防御反应、病变形成及其同临床经过之间的关系。方法:常规病理组织学观察、PAS组化反应及免疫组化ABC方法检测。结果:局部组织对泡状棘球蚴显示剧烈的免疫防御反应,主要为炎性肉芽肿的形成和纤维组织的增生反应。免疫活性细胞中经免疫组化CD8、CD20标记数量最多的是T淋巴细胞。结论:泡状棘球蚴病的发生可能是以T细胞免疫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泡状棘球蚴引起的局部组织反应与本病的肉眼病变形态、临床经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细粒棘球蚴病是多发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 ,也称包虫囊肿。主要侵及肝、肺等器官 ,但累及女性生殖系统者也不罕见 ,但足月妊娠合并细粒棘球蚴病较为罕见。现将我院收治的 8例足月妊娠合并细粒棘球蚴病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8例病人中 ,年龄最小 2  相似文献   

15.
脑包虫病(细粒棘球蚴病)已被大家所认识,诊断方法明确,手术方式已被共识,脑泡状棘球蚴病临床病例很少,文献报道极少,诊断也相对较困难,我院自2002年-2008年10月共收治了6例患者,经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人体泡状棘球蚴病37例病理学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5岁,因反复咳嗽1个月余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呈阵发性,痰不多,稍有气促,伴有发热,体温39 ℃左右,右上腹有不适感.曾在当地诊所就诊,给予抗生素治疗,症状无明现改善,就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18.
骆驼蓬籽治疗人体肝棘球蚴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19.
棘球蚴病通称为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侵入人体所致的疾病。据报道,颅脑棘球蚴病约占全身包虫病的1%~2%[1]。我院自1980~1996年共收治颅脑棘球蚴病16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6例颅脑棘球蚴病患者,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棘球蚴病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幼虫寄生在哺乳动物脏器内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成虫寄生在犬、狼、狐等动物小肠内;人若吞食其虫卵亦可成为其中间宿主,并发生包虫病。本病在全世界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