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肿食疗方     
正凡是人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头面、目窝、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按之凹陷,则称为水肿。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体内水液的运行,依靠肺气之通调,脾气之转输,肾气之开阖,而能使膀胱气化畅行,小便通利。若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则形成水肿。水肿可分为全身性水肿和局部性水肿两大类。前者多发生于肾脏病(急慢性肾炎)  相似文献   

2.
肝郁型水肿     
<正> 水肿,《内经》称为“水”,《金匮》称为“水气”。正常的水液运化依靠脾气的转输,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开阖,使三焦能够发挥决读之权,则膀胱气化畅行,小便通利。反之,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决读无权,膀胱气化不利,可以发生水肿。以往医家治水肿,多从肺、脾、肾三脏着手,对肝郁型水肿很少有论述。唯在妇科“子肿”病有气滞型之论述,且与胎体日长,影响气机升降有关。我们临床观察,水肿的辨证,肝郁型并不少见,治法与上述水肿亦有异。切不可一见水肿即“开鬼门、洁净  相似文献   

3.
试论水肿     
<正> 水液潴留,溢于肌肤,谓之水肿。为探索其治疗规律,本文就笔者临证体验,结合有关文献,讨论如下。五脏气虚为水肿之根源“水化于气”“气化水自化”(《景岳全书》),气虚水自溢。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肃降,则水液通调。若肺气不足,肃降无权,则水液不行,溢为水肿。脾为生气之源,主运化。脾虚不运,则水湿内停。肾为水之下源,水液赖其蒸化,肾阳虚衰,蒸化无力,则为水肿。张景岳说:“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气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  相似文献   

4.
李光跃  崔淑华 《河北中医》2013,35(8):1163-1164
水肿即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为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水肿的一类病证.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故水肿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景岳全书·肿胀》篇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感受外邪、饮食起居失常、劳倦内伤等因素导致肺、脾、肾功能失常,均可引起水液代谢异常,水湿内聚发为水肿.  相似文献   

5.
水肿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甚密。如肺气失于通调、水液不能下输膀胱,或脾气失于转输、水湿内停,或肾气失于气化、开阖不利、水无所主而泛滥,则水液潴留,形成水肿。三脏之间任何一脏失调,都可相互影响而发病,但关键在肾,故有“本在肾,标在肺,制在脾”之说。笔者曾用温补脾肾、化气行水之法,予以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治疗1例脾肾阳虚型水肿,疗效甚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人体水液的运行,须赖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输布,肾气的开阖,三者协调后,三焦方能司决渎之职,膀胱气化畅行而小便通利;反之,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三焦决渎无权,膀胱气化不利,则可发生水肿.故治疗水肿常用发汗、利水、攻逐与温补脾肾等法.然验之于临床,虽有其益,但亦有其弊,所以然者,因其病机除责之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外,还与血虚血瘀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尿频是指小便次数明显增加,甚则一日达数十次的症状,属于水液代谢障碍性疾病。尿频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肾为水之下源,主津液蒸腾气化;脾居中,主运化水液,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睥,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人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相似文献   

8.
关于水肿的病机理论《内经》已有记载,认为水肿的发生与脏腑的气化功能及血液运行有密切关系,为后世水肿的辨证施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一、气化失司与水肿水液代谢离不开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气化功能,气化失司、水液停留为水肿。对此,《内经》在生理、病理及治疗方面已有论述,如“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肾者水脏,主津液”,说明人体饮食精微生化输布的概要过程。水液经胃的受纳腐熟,水精布散输送  相似文献   

9.
中医经典理论认为,水肿是各种原因引起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导致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 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点的病证,多责于肺、脾、肾三脏,与膀胱、三焦关系密切。瘀血也可以导致水肿。中医认为,血的生成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血主濡之”为血的功能。血与水的关系是水阻则血不行,血不利则为水。“血亦水也”,“血行于脉内,气行于脉外”,“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此为血之正常循行。在病理状态下,中医认为:“瘀血阻滞,三焦水道不利,往往可使水肿顽固难愈。肺气衰弱,血瘀…  相似文献   

10.
王瑞道主任医师治疗肾炎经验丰富,兹将其用药经验简介于下:1水肿重在调气水肿是急慢性肾炎的主要外在表现之一,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调为其基本病机,治疗重在调理气机。肺气郁闭,则通调失职,水液内聚,发为水肿,治宜通宣肺气。肺气通调,水液代谢正常,则水肿能消...  相似文献   

11.
产后小便点滴而下,甚或闭塞不通,小腹胀急疼痛者,称为“产后小便不通”。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膀胱气化失职所致。如《素问&#183;宣明五气篇》云:“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导致膀胱气化失职的原因,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肺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主运化,转输水液。肾主水,司二便,与膀胱互为表里。常见的病因有气虚、肾虚和膀胱损伤。本病相当于西医的“产后尿潴留”。而尿潴留是产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初产妇或产程较长的产妇、难产及需手术助产者,且产后8h还不能自行排尿。  相似文献   

12.
肾炎的发生主要是由感受外邪 ,或劳倦内伤 ,或饮食失调引起的气化不利 ,津液输布失常导致水液潴留的一种病症 ,临床主要可参照祖国医学的水肿病症进行辨证施治。《景岳全书》云 :“凡水肿等证 ,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 ,故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 ,故其标在肺 ;水惟畏土 ,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 ,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 ,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因此 ,肺脾肾三脏与水肿的发病密切相关。1 肾炎初期 ,从肺论治 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多由外感所致 ,一般先犯肺系 ,肺肾本为母子之脏 ,肺肾相关 ,即可从肺治肾 ,以…  相似文献   

13.
水气,即水肿。古人云:“水得阳可化气,气得阴则化水。”水气是言病机,水肿是从证候上论述,此乃由于气化失常而致水,液潴留引起。三淫之邪侵袭,气失宣畅,三焦决渎之官失职,水道不通,此乃水肿之外因。内因是脏腑功能失调,水液运行发生障碍,溢于肌,形成水肿。脏腑功能失调,主要关系到脾肺肾。如张景岳指出:“凡水肿等证,肺脾肾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  相似文献   

14.
尿失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多发生于病后身体虚弱老年人。病人表现:尿频而少,小便不能自固,兼见面色(白光)白,精神倦怠,四肢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祖国医学认为:“肾主闭藏,司气化,膀胱有贮藏和排泄小便的功能,若肾气不足,下元不固,导致膀胱约束无权,而发生遗尿。肺主一身之气,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功能;脾主中气,有运化水谷而制水的作用,若脾肺气虚,上虚不能制下,膀胱约束无  相似文献   

15.
<正> 双下肢浮肿是指没有其它明显原因(即除外西医之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而出现的双下肢及足部浮肿,按之凹陷,同时伴有双下肢沉重困倦,腰膝酸软,行走乏力等症状。 双下肢浮肿属于水肿病的一种。《景岳全书·肿胀》篇说:“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在五脏生理功能中明确指出,肾脏的一个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水,这就是说肾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肾对体内水液的潴留、分布及排泄,主要是靠肾的气化作用。肾的气化正常,则开关有度。开,则代谢的水液得以排出;合,则机体需要的水液能以在体内潴留。在正常情况下,水液通过胃的受纳,脾的传输,肺的敷布,通过三焦,清者运行于脏腑,浊者化为汗与尿排出体外,使体内水液代  相似文献   

16.
水肿治验     
体内水液储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四肢、腹部及全身浮肿者,称为水肿,引起水肿的原因多为外感风邪水湿或内伤饮食劳倦,以致水液泛溢肌肤所致。人体水液运行依靠肺气之通调,脾气之转输,肾气之开阀,而三焦司决窦之权,能使膀脱气化畅行,小便因而通行,故肺、脾、肾三脏功能的障碍,对于水肿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水肿分为阳水和阴水。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健脾补肾,温阳利水,发汗攻逐。现举例介绍如下:例l:患者李某,男性,23岁。于1994年Ic月开始出现全身浮肿,小便量少,呈浓茶色,四肢无力,伴有发烧,口干苦,在当地医院诊断为…  相似文献   

17.
廖志香  潘娟 《四川中医》1998,16(10):28-28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伴有胸水、腹水等。水肿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景岳全书肿胀》篇云:“凡水肿等证,乃肺牌肾三脏相干之病”。此病往往有反复发作之趋势,尤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从其类也”。说明脾肾两胜在此病中的作用。脾主运化,主精微的摄取及水液的输市;肾司开阅,主精气的藏蓄与湿浊的排泄。太阴虚则运化无权,难以摄取精微,又致水液输布失常;…  相似文献   

18.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对于这节经文,历代注家见解悉同,而以王冰所注最具有代表性:“居下内空,故藏津液,若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泄,气海之气不及,则閟隐不通。”这是说膀胱气化而排小便,气化不及则小便困难。至清代唐容川所著《血证论·脏腑病机论》,对前人的见解提出异议。他认为,“气化则能出焉,此指汗出,非指小便”,并从脏象经络的角度提出两点论证:(一)“肺为水之上源,上源清则下源自清;脾为水之堤防,堤防利,则水道利;肾又为水之主,肾气行,则水行也。”认为肺、脾、肾三脏,  相似文献   

19.
水肿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大凡体内水液潴留过量 ,泛溢肌肤 ,引起头面、四肢甚至全身浮肿 ,均可称为水肿。水肿通常由外感六淫或饮食、七情所伤 ,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 ,气机升降阻滞 ,经脉气血运行不畅 ,水液代谢不利 ,水津停滞而成。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 ,体会到水肿的辨证治疗内容相当丰富 ,概括起来 ,大致有下列八法。1 治肺消肿法“肺为水之上源”。肺主气 ,司呼吸 ,主宣发肃降 ,推动水液输布和排泄 ,称之通调水道。如若水道失畅 ,水液停滞 ,则水肿自生。治疗理当宣发肃降肺气 ,以求水液输布、排泄正常 ,…  相似文献   

20.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为特征的一类病症。水肿一证,其病因有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病机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诚如《景岳全书·肿胀》篇曰“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为气,故其标在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