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已明确癫痫患者可因发作跌倒,特别是抗癫痫药(AEDs)通过对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等影响而对骨代谢产生不良影响作用,使患者骨折危险性增加2倍以上。临床上应对长期服用AEDs的患者进行骨矿密度等监测,适当活动、补充维生素D、钙剂可改善患者骨健康,降低骨折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正>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是癫痫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与此同时与AEDs相关的不良反应也受到广泛关注。对骨代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骨代谢指标异常、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降低,进而引起骨质疏松、骨折等。据统计,癫痫患者的骨折率是普通人群的2~6倍[1],且超过50%服用抗癫痫药物的癫痫患者报告有骨骼异常[2]。由于早期骨代谢异常往往没有明确的症状,常被人们忽视。  相似文献   

3.
正癫痫患者骨折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6倍~([1]),此类患者出现的骨质流失和骨折发生率增加还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过去两年发表的论文关注了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对骨骼系统的影响,以及癫痫患者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这些危险因素包括长期使用AEDs、多药联合以及女性性别等。本文综述AEDs诱导骨质减少的发病机制,并建立癫痫人群骨质疏松症的管理和预防指南~([1-11])。1.流行病学癫痫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通常需要长期使用AEDs治疗。许多研究报道AEDs治疗与代谢性骨病相关,是骨折的主要医源性危险因素,癫痫患者骨折的风险是正常  相似文献   

4.
癫痫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药物治疗是癫痫治疗的首选方法。由于癫痫病程长,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服药甚至终身服药,药物长期服用的安全性是必须考虑的。有研究显示癫痫患者的骨折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6倍,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AEDs)是导致骨折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类型的AEDs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骨代谢有不同的影响,应根据不同年龄选择合适的药物。如何预防骨折是癫痫专科医生应该关心的问题,应注意监测相关指标,防止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4种常用抗癫痫药物(AEDs)对卒中后癫痫(PSE)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维生素B_(12)、维生素B_6水平的影响。方法对规则口服AEDs 1年以上的194例PSE患者(AEDs治疗组)及新诊断未服药的40例PSE患者(对照组)进行血清Hcy、叶酸、维生素B_(12)、维生素B_6水平检测。探讨不同AEDs对患者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EDs治疗组血清Hcy水平明显增高,血清叶酸、维生素B_(12)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各组间血清维生素B_6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单药治疗亚组比较,联合用药亚组血清Hcy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采用丙戊酸钠(VPA)、卡马西平(CBZ)、奥卡西平(OXC)单药治疗的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增加,采用VPA、CBZ单药治疗的患者血清叶酸水平明显降低,采用VPA单药治疗的患者血清维生素B_(12)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采用VPA+CBZ、VPA+左乙拉西坦(LEV)、VPA+OXC、CBZ+LEV双药联合治疗及≥3种AEDs联合治疗的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增加,采用VPA+LEV、VPA+OXC、CBZ+LEV双药联合治疗及≥3种AEDs联合治疗的患者血清叶酸水平明显降低,采用VPA+CBZ、VPA+OXC、CBZ+LEV双药联合治疗及≥3种AEDs联合治疗的患者血清维生素B_(12)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AEDs治疗组高Hcy血症(HHcy)发生率(36.6%)明显高于对照组(20.0%)(χ~2=4.085,P=0.043)。其中联合用药亚组HHcy发生率(47.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50,P=0.008);单药治疗亚组HHcy发生率(33.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PA、CBZ单药治疗的患者HHcy发生率(40.5%;43.8%)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871,P=0.049;χ~2=4.726,P=0.030)。OXC、LEV单药治疗的患者HHcy发生率(29.2%;22.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EDs治疗对PSE患者血清维生素B_6水平的影响不大,但对其血清Hcy、叶酸、维生素B_(12)水平影响较大。联合应用AEDs或VPA、CBZ单药治疗可能增加PSE患者HHcy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生素D联合左旋多巴是否降低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跌倒风险。方法 48例VP患者分为维生素D组、对照组各2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左旋多巴治疗,维生素D组同时补充1000 IU·d~(-1)维生素D_2,而对照组不补充维生素D_2。比较两组治疗后2年内跌倒发生次数。结果维生素D组下肢肌力明显提高。2年内两组中每个观察对象跌倒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5±0.4较维生素D组0.6±0.3,P0.05)。在2年观察期间,对照组23例患者中有3例发生髋部骨折,而维生素D组23例患者中有1例发生髋部骨折。结论维生素D联合左旋多巴可以降低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7.
癫痫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目前控制癫痫发作以抗癫痫药物(AEDs)为主,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长期应用抗癫痫药物会影响骨骼健康。本文从传统AEDs和新型AEDs对骨代谢相关血清学标志物、骨密度的影响、可能机制及AEDs使用者骨骼健康的监测、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TAQⅠ,APAⅠ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 方法:①2007-01/2008-12从福州常住汉族人中随机检测绝经后妇女576例, 年龄48-84(62.17±6.37)岁。受试者均知情同意。②记录年龄、绝经年限、体质量指数和绝经后骨折情况。③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正位第2~4腰椎、左侧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 s三角区骨密度。④PCR-RFLP技术检测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TAQⅠ,APAⅠ多态性。⑤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骨转换生化标志物(血清骨钙素、血清骨碱性磷酸酶、尿吡啶啉和尿脱氧吡啶啉)。 结果:561例合格受试者进入结果分析。①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TAQⅠ,APAⅠ多态性各基因型间骨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TAQⅠ,APAⅠ多态性各基因型间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TAQⅠ,APAⅠ多态性各基因型间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TAQⅠ,APAⅠ多态性各基因型间绝经后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TAQⅠ,APAⅠ多态性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无明显关联,不能作为福州地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9.
背景:中国北方地区老年人维生素D营养状态存在季节变化,冬春季维生素D缺乏严重。 目的:分析沈阳市老年人冬季维生素D缺乏对骨量丢失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择沈阳市60岁以上汉族健康老年人100名,于2000-03检测受试者血浆中25羟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钙和磷,清晨空腹2 h尿中脱氧吡啶、钙、磷、肌酐,2000-03/2005-03两次检测髋部骨密度。 结果与结论:基线时,血浆25羟维生素D浓度为(31.0±12.30) nmol/L,40%受试者低于25 nmol/L;血浆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为(29.4±11.5) ng/L,血浆25羟维生素D浓度低于25 nmol/L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为(34.6±13.5) ng/L,血浆25羟维生素D浓度与甲状旁腺激素呈负相关(r=-0.479,P < 0.000 1)。5年后股骨颈骨丢失率为(3.05±4.07)%,大转子为(1.46±5.02)%,经体质量和身高变化率校正后,股骨颈骨丢失率与基线血浆25羟维生素D浓度呈负相关(r=-2.3,P=0.02),股骨颈骨丢失率基线血浆25羟维生素D浓度≤ 25 nmol/L者高于浓度>25 nmol/L者103%( F=7.206 2,P=0.008 5)。其他检测指标与骨丢失无显著相关性。说明老年人群冬季维生素D缺乏严重,维生素D缺乏促进骨量丢失,影响骨健康。  相似文献   

10.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异常骨代谢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 (HLD)患者异常骨代谢机制。方法 对 3 5例HLD患者及 2 5例健康对照分别测定骨代谢相关的血清激素 :甲状旁腺激素 (PTH)、降钙素 (CT)、1,2 5二羟维生素D( 1,2 5 (OH) 2 vitD3)以及血清骨钙素 (BGP)水平 ;血、尿钙、磷及尿肌酐、脱氧吡啶啉 (DPD)等。其中 3 0例HLD患者驱铜治疗后重测上述指标。结果 HLD患者血PTH、1,2 5 (OH) 2 vitD3及血钙较正常对照明显减低 ;血CT、BGP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治疗后患者除骨痛症状基本消失外 ,尿钙、血CT较治疗前减低 ,血 1,2 5 (OH) 2 vitD3、尿DPD/肌酐较治疗前升高。结论 HLD患者存在异常骨骼代谢 ,驱铜治疗同时辅以补充钙剂、活性维生素D等有助于骨代谢改善。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对维生素D在维持人体健康上的作用的研究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维生素D不仅对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及骨折有明显益处,而且可能降低癌症、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目前研究指出维生素D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以控制诱发认知障碍的促炎细胞因子,参与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合成,也与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糖尿病及高血压病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癫癎并非完全是一种终身疾病,60%~70%患者经过一定时间抗癫癎药(AEDs)治疗后症状能得到缓解(至少5年不发作),缓解后及时合理地AEDs撤药将对患者的预后包括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改善生活质量等产生重要影响。对AEDs撤药的研究已有60年历史,然而目前仅依据临床经验撤药,缺乏循证医学依据。对达到撤药的要求、时机及具体方法亦无统一被认可的标准。本文就AEDs撤药对癫癎复发的影响,撤药时机、速度,撤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癫癎发作后状态(PIS)是癫癎发作结束后患者的综合临床表现。PIS与癫癎患者持续的认知功能变化,抗癫癎药物(AEDs)的选择及长期保留率有关,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新、老AEDs对PIS的冶疗效果至今未被明确阐述。目前,AEDs对PIS的疗效已被引起重视,并逐步纳入AEDs总体评价指标。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房琳  马力 《中国卒中杂志》2020,15(2):209-214
维生素D是一种类固醇激素,可通过与维生素D受体结合来影响心肌细胞、内皮细胞、血管 平滑肌细胞和炎症细胞,发挥抑制心肌肥厚、保护血管内皮、调节炎症反应的功能,进而改善心脑血 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及患者预后。维生素D缺乏可增加卒中患者的死亡风险,但应用维生素D补充剂与 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关系目前仍不确定。本文对维生素D缺乏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进 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癫痫( epilepsy,EP)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患,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目前癫痫治疗仍以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控制发作为主,通过规范的诊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控制发作.但在癫痫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作者发现AEDs的代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即使患者发作类型相同,应用相同剂量的同种AEDs治疗,其血药浓度与疗效也相差甚远,有的患者用到最大耐受剂量时,仍不能控制发作,而有的患者应用常规剂量,就会出现严重的药物副作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s)是指同一物种不同个体基因组DNA等位基因序列存在差别的现象.诸多研究表明[2-5]:细胞色素P450( cytochrome P450,CYP)基因SNPs是影响多种AEDs代谢的重要因素,特别是CYP2C9与CYP2C19基因突变后会引起多种AEDs血药浓度升高,如苯妥英( phenytoin,PHT)、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PB)、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等,说明CYP基因SNPs影响多种AEDs的代谢,是导致AEDs个体代谢差异的重要原因.基于不同个体的特定基因型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以求达到临床个体化治疗的目的.本文将从与AEDs代谢相关的CYP基因SNPs及其对AEDs代谢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预测价值,同时观察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吸烟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方法检测30例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及30例缺血性脑卒中未复发患者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根据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将复发组分为高水平亚组及低水平亚组,比较不同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患者与性别、年龄、是否存在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的差异。结果复发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为(7.181±0.771)ng/ml,无复发组为(16.92±1.663)ng/ml。与无复发组比较,复发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显著降低(t=5.749,P<0.01)。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年龄、吸烟、性别、血糖、血压、血脂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下降,且与患者年龄、吸烟、性别、血糖、血压、血脂无关。维生素D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过程中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癫痫发作是脑肿瘤的常见症状之一[1-2],目前我国临床上对于这类癫痫患者如何使用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还没有明确的用药标准[3],而对于没有癫痫发作病史的脑肿瘤患者临床上也往往预防性地使用AEDs,特别是腩胶质瘤患者,由于手术不能够完全治愈肿瘤,AEDs的使用时间就会更长[4].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脑肿瘤患者的癫痫发作,以及正确合理地使用AEDs,笔者对近年来国际上有关脑肿瘤患者AEDs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癫痫发作是脑肿瘤的常见症状之一[1-2],目前我国临床上对于这类癫痫患者如何使用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还没有明确的用药标准[3],而对于没有癫痫发作病史的脑肿瘤患者临床上也往往预防性地使用AEDs,特别是腩胶质瘤患者,由于手术不能够完全治愈肿瘤,AEDs的使用时间就会更长[4].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脑肿瘤患者的癫痫发作,以及正确合理地使用AEDs,笔者对近年来国际上有关脑肿瘤患者AEDs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癫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成人智力量表对102例癫癎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分析发病年龄、发作频率、发作时相、服用抗癫癎药物(AEDs)种类等因素对认知的影响。结果韦氏智力量表评估提示癫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82.2%。单因素差异分析显示发作频率、发作时相、单药治疗和多药治疗、服用AEDs种类均与认知功能损害程度相关。结论癫癎患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发作频率、发作时相、AEDs服用情况均是影响癫癎患者认知功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旨在评估抗癫癎药物(AEDs)对妊娠癫癎患者子代出现先天畸形的风险。方法:对妊娠癫癎患者采用登记和随访研究,分析其孕期AEDs用药情况、癫癎发作、妊娠结局及子代出现畸形的风险。结果:入选105例妊娠癫癎患者。服用AEDs患者79/105例(75.2%),未服用AEDs患者26/105例(24.8%)。单药治疗60/79例(75.9%),其中1/60例(1.7%)流产;患者子代中2/60例(3.3%)先天性畸形(1例服用卡马西平,出现先天性心脏动脉导管未闭;1例服用拉莫三嗪,出现无胚心)。联合用药19/79例(24.1%),子代无先天畸形出现。未服用AEDs患者中有2/26例(7.7%)流产,其余患者子代未出现先天畸形。结论:妊娠癫癎孕妇多数于孕期仍服用AEDs,且以单药治疗居多;使用AEDs(分别为卡马西平和拉莫三嗪)患者子代出现2例先天性畸形;丙戊酸钠易致畸但仍在妊娠癫癎中经常使用,本研究中服用丙戊酸钠孕妇未出现子代先天性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