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脑出血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脑出血并发LDVT患者的血糖、血脂、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血小板等指标,结合病史进行临床分析,并与同期55例脑出血未并发LDVT患者对比。结果年龄、卧床时间、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卧床、C.反应蛋白增高、同型半胱氨酸增高是脑出血并发L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出血并发LDVT与长期卧床、C.反应蛋白增高及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对350例脑出血后根据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认为系统有效的护理方法对降低脑出血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3.
对2009年8月~2011年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7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讨论其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4.
D-二聚体和MVO试验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临床上对下肢静脉血栓 (DVT)形成仍缺乏一种简单、快速而又可靠、无创伤性的诊断方法。D -二聚体是血栓网状组分交联纤维蛋白 (XL -FN)的特定降解产物 ,应用单克隆抗体技术检测血栓中D -二聚体的含量 ,就可判定血栓的存在[1 ] ,D -二聚体因其测定方法简单易操作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采用空气体积描记法 (pneumooplethysmography,PCR)进行最大静脉流出量 (MVO)试验是一种无创伤性诊断方法 ,近年来 ,在DVT诊断中应用甚广。本文对 6 8例患者采用盲法和同步检测血浆中D -二聚体的含量和进行MVO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中22例发生 DVT 患者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及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22例发生DVT患者中3例放弃治疗,19例达均到治疗效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给予综合性预防及护理措施,可降低DVT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日,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由于其严重的致死并发症一肺栓塞,以及遗留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综合征,不仅增加了治疗难度,而且给病人造成身心巨大的痛苦。本文通过对2000~2002年1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住院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并总结临床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刘郑  穆景颂  刘海华  卢节平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11):1518-1520, 1524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健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147例,入院后完善血常规、凝血象、D-二聚体及双侧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根据健侧下肢有无血栓,分为健侧伴DVT组(18例)和健侧不伴DVT组(129例),比较2组病人各指标有无差异。结果2组病人年龄、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肺部感染发生率、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心房颤动(房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伴DVT组D-二聚体、意识障碍发生率、呼吸机使用率高于健侧不伴DVT组(P < 0.05~P < 0.01)。结论意识障碍和使用呼吸机是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健侧DVT的危险因素,肺部感染可能是潜在危险因素。对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病人,健侧下肢血栓的筛查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
施仲伟  龚兰生 《上海医学》1994,17(2):91-91,66
老年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内科施仲伟,龚兰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常见病,具有某些危险因素的人群更容易发生。本文评价老年对于DVT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990年6月到9月,连续282例临床怀疑DVT的患者经超声静脉显象检查...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临床分析符波,林明侠,王书成(海南省人民医院骨科)海口57031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于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地凝固形成血栓,造成患肢静脉血回流障碍。本病如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常会造成下肢肿胀、色素沉着、皮炎、...  相似文献   

10.
丁艳丽 《当代医学》2012,18(25):118-120
目的 探讨脑出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血栓形成因素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对2008年3月~2011年4月期间78例脑出血并发下肢DVT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总结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及护理措施.结果 脑出血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有4种因素,即高龄、糖尿病、应用甘露醇、患侧肢体瘫痪.结论 实施系统、科学、完善、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促进脑出血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康复及改善预后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血浆D-dimer Plus试剂在诊断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早期的临床筛查价值。方法采用D二聚体Plus试剂盒,分别对59例DVT患者和6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测定,并进行统计学t检验,ROC曲线分析和D二聚体在不同截断值情况下的筛检评价。结果 DVT组D二聚体(675±206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91±69μg/L),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34);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用于DVT临床诊断有显著统计学意义(AUC=0.706,P=0.000),D二聚体水平越高,发生DVT的可能性越大;以D二聚体水平为200μg/L为截断值时,其阴性预测值和临床诊断符合率都是最高的,分别为67.06%和73.95%。结论 D-dimer Plus试剂在DVT的早期临床诊断中价值有限,而对于疑似DVT患者,建议以200μg/L作为截断值。D二聚体水平并不升高的临床疑似DVT患者,需要进行连续监测与静脉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时间规律及血浆D一二聚体浓度对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38例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天、术前1d、术后1d、术后3d、术后5d测定血浆D一二聚体浓度,并于伤后第1天、伤后第3天、伤后第5天,伤后超过5d及术后第2天、术后第5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结果:血栓组共纳入23患者例患者,其中8例(5.80%)发生于伤后1~3d,8(5.80%)例发生于术后第2天.患者创伤后D-二聚体水平均值高于正常值,术前1d血栓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D-二聚体临界值为2.31ug/mL时,敏感性为0.631,特异性为0.509当D-二聚体临界值为4.63ug/mL时,敏感性为0.481,特异性为0.807.结论:①患者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是伤后第3天和术后第1天.②D-二聚体对创伤后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术前1d以4.63ug/mL,作为临界值较为合适.③D-二聚体变化趋势与血栓发生的高峰趋势相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提高对CVST诊治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58例CVST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腰椎穿刺检查、影像学特征、误诊情况及治疗转归,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CVST在青壮年中发生率较高且女性居多,常见病因有妊娠和围产期、感染、严重脱水、脑外伤、凝血机制异常、口服避孕药、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及肿瘤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者居多占72.41%,其次为癫痫发作者占12.07%,其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者占12.07%。腰椎穿刺检查多数病例压力升高占91.18%,脑脊液检查蛋白和白细胞轻度增高或正常。CT早期诊断CVST难度较大,44.00%表现正常,MRI和MRV相结合使CVST诊断敏感性增高,达到94.12%。误诊14例(24.14%),其中7例(12.07%)误诊为颅内感染,最多见,其次误诊为脑出血和脑梗死各2例(3.45%),误诊为颅内肿瘤、良性颅高压和神经性头痛各1例(1.72%)。经抗凝、降颅压等对症治疗,大部分患者好转。结论CVST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早期容易误诊和漏诊,肝素抗凝治疗为CVST的一线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并DVT患者应用尿激酶股动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60例患者分别采用尿激酶30万U患肢股动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5000U每日1次皮下注射与单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7d、14d时的治愈率及7d时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脑出血加重、再出血及其它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尿激酶股动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DVT患者优于单用低分子肝素,安全有效,降低了肺栓塞和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茅红艳  陈炳香 《中外医疗》2016,(26):107-109
目的:分析子宫切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方便选取该院子宫切除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5例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子宫切除术后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收治时间在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将两组患者输血史、糖尿病、高血压、肥胖、PT-INR、Fib、PLT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PT-INR(1.21±0.09)%、Fib(3.72±1.65)g/L、PLT(245.48±56.72)×109/L等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更有优势,P﹤0.05;研究组患者输血史为8.00%、糖尿病为12.00%、高血压为8.00%、肥胖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宫切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输血史、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实验室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的应用效果.选择入住神经外科的脑出血患者143例,根据入院先后分为传统护理组和预防护理组.预防护理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较传统护理组少.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更适于脑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及其在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磁珠法对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DD水平进行检测,并与4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血浆DD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预后不佳组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与预后佳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且预后不佳组均为血肿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者。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DD水平的变化对于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血浆DD水平的高低与出血部位、病人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8.
血浆D二聚体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磁珠法对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D-D水平进行检测,并与4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4 h及第3天,血浆D-D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预后不佳组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与预后佳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且预后不佳组均为血肿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者.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在发病早期可能存在暂时性的、纤溶活性增高的倾向.血浆D-D水平的高低与出血部位、病人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9.
140例脑中风病人和103例同龄正常人的血清,同时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其 Apo-AI 和 B.结果病人组 Apo-AI 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组,Apo-B 显著高于正常人组,Ago-AI/Apo-B 的比值低于正常人组,均有统计学意义,将140例中脑血栓和脑出血病人分别和正常人比较,Apo-AI 水平及 Apo-AI/Apo-B 的比值,脑出血病人组和正常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 Apo-B 水平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脑血栓病人组和正常人组比,Apo-AI,B 的水平及 Aop-AI/Apo-B 的比值之差异均有极著显的统计学意义,Apo-AI 水平,正常人组和脑出血病人组,组内男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 Apo-B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血栓病人组内男女之间,Apo-AI 和 B 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文认为 Apo-AI,B 的水平及 Apo-AI/Apo-B 的比值在病人组和正常人组的显著差异可看作脑血栓的危险因素,应进一步探索其是否能作为预测疾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11年9月—2013年8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纳入该研究,根据随机原则分组。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降压、吸氧、脱水、抗感染、营养神经等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治疗期间加强预防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死亡率、护患满意率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死亡6例;患者或其家属对护理质量非常满意9例,比较满意15例,不满意6例。实验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无患者死亡,患者或其家属对护理质量非常满意12例,比较满意18例。与对照组对比,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低,死亡率较低,护患满意率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期间加强预防性护理,有助于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少死亡率,并能增进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