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未绝经妇女子宫内膜癌4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未绝经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将15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按是否绝经分为两组,未绝经组49例,绝经组10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未绝经组与绝经组相比,有肿瘤家族史的患者比例高(分别为22.00%和9.92%),特殊病理类型较少(分别为2.04%和12.84%),组织分级低(G1分别占71.43%和43.12%),深肌层浸润少见(分别占18.37%和38.53%),5年生存率高(分别为91.11%和73.47%),上述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未绝经组合并肌瘤比例高,漏诊或误诊率高,P<0.05。结论:未绝经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较好与临床病理特点有关;对未绝经者出现月经紊乱、经量过多应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3.
180例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谢艳华 《肿瘤学杂志》2010,16(11):858-860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近10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病理类型、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和组织学分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术后加化疗或放疗者预后较未行辅助治疗者好。[结论]病理类型、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和组织学分级对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68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回顾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比分析其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差异,为该肿瘤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5-2008年收治的68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5.1岁,未绝经者占33.82%,绝经者症状多是阴道不规则出血伴阴道排液;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误差率较大,达22.86%一61.11%,术前诊刮与术后病理类型的符合率为86.79%;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均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肌层浸润越深、临床分期越高、组织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高.结论 术前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术前诊刮病理诊断结果与术后组织学类型间均存在差异,术前应进行综合检查及评估;肌层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均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龄<45岁的妇女子宫内膜癌常很少被妇科及病理学者所怀疑。现将我院1979~1989年所见28例进行临床和病理复习。发病率为8.8%。临床特征包括:平均年龄37.8岁,初潮延迟,月经紊乱。术前常识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和子宫肌瘤。病理所见:肿瘤直径>1.5cm,脉管转移率约25%。作者强调早期诊断必需采用诊断性分段诊刮,特别是对月经紊乱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伴随症状及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方法对10余年来收治的108例子宫内膜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30~78岁,绝经后发病率占总数的77.8%。诊断以分段诊刮细胞学检查为主,辅以B超、宫腔镜检查以明确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近年来,阴道B超、磁共振、腹腔冲洗液及冰冻切片检查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作用。结论由于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在妇科肿瘤中占有重要地位,子宫内膜癌应和宫颈癌一样引入妇女特别是老年妇女的普查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绝经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绝经前后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绝经能否作为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因素。方法将21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按是否绝经分为2组:未绝经组78例,绝经组134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未绝经组与绝经组相比,不孕患者比例低(分别为14.1%和19.2%)。高血压患者比例低(分别为4.5%和33.6%),组织分级低(G3分别为12.3%和26.2%)、深肌层浸润少见(分别为9.0%和29.1%),复发少(分别为5.1%和12.7%),生存率高。上述各项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未绝经子宫内膜癌者的预后较好,与临床病理特点有关。绝经可以作为子宫内膜癌的1个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绝经前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5年5月间208例绝经前子宫内膜癌(EC)病例,以提高EC的临床诊断水平。结果:绝经前EC患者共208例,占同期EC的28.97%(208/718)。以45岁为界,分A、B两组,A组为38.46%(80/208);B组为61.54%(128/208)。以“阴道异常出血”主诉最多(51.4%),且多为Ⅰ期,而以“腹部包块”为主诉多为Ⅲ-Ⅳ期;诊断符合率为58.8%,其中,A组患者较B组患者确诊时间短,B超检出率高(72.5% vs 58.19%),Ⅰ期患者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Ⅱ-Ⅳ期患者。结论:绝经前EC大多于围绝经期发病,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符合率较低,确诊时间随年龄增加而延长。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伴随症状及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方法对10余年来收治的108例子宫内膜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30~78岁,绝经后发病率占总数的77·8%。诊断以分段诊刮细胞学检查为主,辅以B超、宫腔镜检查以明确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近年来,阴道B超、磁共振、腹腔冲洗液及冰冻切片检查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作用。结论由于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在妇科肿瘤中占有重要地位,子宫内膜癌应和宫颈癌一样引入妇女特别是老年妇女的普查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影响子宫内膜腺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评价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肿瘤实验室检测和临床治疗学随访相结合方法观测临床分期等7项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肌层浸润、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DNA倍体与子宫内膜癌预后和五年生存率间高度相关,而血管内癌栓与预后无相关性。结论正确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肌层浸润是影响内膜癌预后的重要指标,ER、PR、DNA与治疗后预后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形态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StromalSarcoma,ESS) 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表达。 方法 应用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标记和组化染色对16 例ESS及10 例正常子宫内膜、肌组织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 ESS细胞的组织形态、免疫组化和组化染色表达与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相似,部分ESS及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actin 表达阳性。 结论 ESS的组织发生来自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SS及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具有向平滑肌分化的能力。ESS与平滑肌肿瘤的鉴别诊断主要根据各自的形态特点,肌源性标记呈强阳性,以及Masson 三色染色显示红色反应,有助于平滑肌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16例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疗效,方法:复习16例的全部病例资料,组织切片;按kadish分期分成A,B,C三期,分析其疗效。结果:kadish分期A,B,C三期各种治疗总的5a生存率分别为100%,33%和12.5%。结论:嗅神经母细胞瘤疗效与临床分期有关,治疗以放射治疗或手术加放疗最理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检查对腮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腮腺疾病术后病理检查材料,并结合术前CT检查结果对照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检恶性肿瘤6例,良性病变5例。CT检查为恶性肿瘤3例,3例可能为良性、4例良性肿瘤、1例炎性病变不除外早期癌。结论:腮腺CT扫描对肿瘤定位较明确,明显良性或恶性肿瘤者要结合组织密度和边缘情况确定。特殊病变CT诊断有困难者要考虑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5.
嵇庆海  马东白 《肿瘤》1995,15(5):389-392
对105例甲状腺良、恶性疾病和24例正常的甲状腺组织采用了酶联法进行雌孕激素受体的检测。乳头状癌,腺瘤、甲状腺肿以及正常的甲状腺组织的雌、孕激素受体阳性分别为58.3%和48.3%;31.2%和28.1%;30.8%和30.7%;20.8%和16.7%。乳头状腺癌的阳性率明显要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在乳头状腺癌中,小于45岁年龄组的雌激素受体的的阳性率明显要高于其它甲状腺病变。在乳头状腺癌中,小于45岁的年龄组的雌激素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大于或等于45岁的年龄组。雌、孕激素受体的阳性率和性别、病理分期,肿块大小,以及颈部淋巴结受累情况无关。二倍体乳头腺癌的雌激素受体阳性率要比异倍体肿瘤受体阳性率要高。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癌p21与DNA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rasp21致癌基因和DNA倍体与子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和流式细胞术对40例宫颈癌、20例慢性宫颈炎、32例子宫内膜癌和13例癌前病变进行了rasp21致癌基因的表达量及DNA倍体的测定。结果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rasp21的表达量高于慢性宫颈炎和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并与二者的组织学分级有关。DNA倍体与rasp21的表达量有关。结论rasp21的表达与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检测p21蛋白和DNA倍体有助于判断这两种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并应积极治疗慢性宫颈炎  相似文献   

17.
p16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16抑癌基因蛋白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64例子宫内膜癌、22例非典型增生内膜和30例正常内膜组织做p16蛋白检测。结果p16在内膜癌中阳性率为46.87%,明显低于正常内膜100%和非典型增生72.73%(P<0.01,P<0.05)。结论p16蛋白的缺失与突变可能与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检测内膜癌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无症状与有症状肾癌在临床表现中的差异。方法对肾细胞癌患者根据无症状与有症状两组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10例肾癌的两组发病年龄相似,平均52岁。有症状组血尿、腰痛、肿块分别为46.4%、27.3%、17.3%。三联症为4.5%。二联症为20.0%。无症状组肿瘤大小及分期明显低于有症状组。无症状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0%、69.2%、60.0%;有症状组分别为80.4%、62.5%、33.3%。两组有明显差别。结论肾癌典型的临床表现逐渐减少,无症状肾癌发生率上升。目前,无症状肾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尤其B超、CT等有助于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手术治疗青年食管癌贲门癌115例,占同期全组4.4%。切除率78.3%,手术死亡率2.6%,吻合口瘘率3.5%,其它并发症率14.8%。术后1年、3年,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78.3%、38.5%、26.8%及11.1%。 青年食管癌贲门癌具有病程短,发展快,切除率及生存率低的特点。术后生存率比较:食管癌明显优于贲门癌,食管癌组中,病变长度≤5 cm者显著优于>5 cm。 提高术后生存率,有赖于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切除及放疗,化疗的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