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女,10个月,本厂职工子女。患儿素体虚弱,平常容易感冒、发热或腹泻不食。四十天前患“幼儿急疹”,持续高热(体温39.5℃~40.1℃)四天,因惊厥抽搐,住贵阳医学院附院,疹出热退。出院后,其母给注射一次胎盘球蛋白,注射后三周无何不适。三周后,又受外感,发热,体温38.5℃,服小儿回春丹,体温降至37.8℃,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产后发热的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辨证分为外感发热、太少两感发热等7种证型,予以不同的治疗。结果服药后24h以内体温降至正常者10例,48h内降至正常18例,96h内降至正常10例,总有效率为95%。结论中医辨证论治产后发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药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笔者采用中草药煎剂擦浴和外敷,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满意,兹将其中资料完整者30例,介绍如下。一般资料30例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1个月~12岁;病程1小时~2天。体温均>38.5℃,伴咳嗽者8例,咽喉疼痛者5例,惊厥者4例。治疗方法青蒿、车前草、紫苏、野荆芥各20g,加水500~1000ml,煮沸后在水温30℃~40℃时加食盐少许,给患儿擦浴全身,每次洗浴5min,然后将药渣少许敷于脐部包好。,擦干全身并注意保暖,每日早晚各1次,多数患儿1次体温即可降至正常,体温未降者可连续治疗2日。治疗效果本组患儿经治疗22例体温于12小时内降至正常,且外感…  相似文献   

4.
<正> 腹痛傅某,女,4岁。1986年4月29日就诊。腹痛4天,伴发热(体温在38℃左右),初时腹泻稀水样便,经西药治疗略好转,但腹痛发热有增无减。曾于某院治疗,化验白细胞18×10~9/L,中性90%,用青、链霉素治疗4天未效。现患儿腹满硬痛拒按,右下腹无明显触痛,以脐周痛甚,稀便日3~4次,体温38.3℃,脉浮数,苔白厚。证属热结胃肠,气机不通,方用大柴胡汤加味:柴胡15克、白芍15克、黄芩15克、枳实15克、大黄15克、金银花20克、连翘15克,水煎分服。一剂后,腹泻三次,腹痛大减,触之柔  相似文献   

5.
紫雪丹敷脐治疗小儿高热20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采用紫雪丹敷脐治疗小儿高热症20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6月龄~1岁的50例,2岁~7岁的120例,8岁~13岁的30例;体温均在38.5℃以上;发热1天内就诊170例,2天内15例,3天内10例,4~7天内5例,外感风热型100例,风寒型50例,外感夹食滞型50例,有里热症者30例。治疗方法用紫雪丹半瓶填于患儿脐中,以胶布或伤湿止痛膏紧贴固定,只填药一次。结果体温在1天内降至正常,观察2天不再上升者180例;体温在1天内降至37.5℃以下,2天后正常者18例;体温持续1天不降者2例。病例李某,男,2岁半。1987年3月24日诊。1天前流浊涕,喷嚏,头痛,咳嗽,发烧,体温39.5℃。而红唇绀,口渴饮水,舌红苔薄微黄。指纹青紫达气关。此为风热外感。以紫雪丹半瓶填于脐,4小时后热退身凉,  相似文献   

6.
小儿高热证     
刘×,男,10岁,于1982年10月2日因发热恶寒一天,以“上感”收入本院儿科病房治疗。经用解热镇痛、抗感染、激素等药物和物理降温等疗法,治疗三天,发热仍然不退,体温稽留在39℃左右,于10月5日下午4时急请中医会诊。证见:发热不恶寒(体温39.5℃),汗出热不退,伴面红、胸痞欲呕,口渴不欲饮,饮食甚差,小便黄,大便已三日未下。舌苔边白中间黄腻而燥,脉滑数。证属湿热内蕴,已从燥化,治宜清热化湿,佐以通下,方用三仁汤加减:藿香、法夏、厚朴、通草、滑石、淡竹叶各10克,白蔻仁6克、薏苡仁、金银花各15克,大黄3克(另包后下)。于当夜6时急煎一剂,嘱分两次服。药后三时许,大便始下,至次日凌晨热退,体温降至37℃,胸痞欲呕  相似文献   

7.
推拿治疗小儿感冒发热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热即体温升高,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小儿发热外感多见。一年来,笔者用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满意,介绍如下:临床资料30例中,男21例,女9例,1~3岁25例,4~5岁5例;病程最长3天,最短的6小时,体温多在38.5℃以上。主要以发热,面红,鼻塞,...  相似文献   

8.
笔者自拟复方小儿止泻汤合醋油炙蛋,治疗小儿夏秋季急性泄泻56例。其中,年龄1~6岁,腹泻2~20次/日,体温37.5~39.5℃,病程6小时~3天。经本方治疗后均痊愈。其中服药1剂,泻止热退,食欲恢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体温38.5℃以下者,对照组给予降温贴、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观察组给予壮医药线背八穴点灸。体温≥38.5℃者2组均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液,或者二种药物交替使用,观察组加用壮医药线背八穴点灸。结果:4小时内退热效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体温37.5~38.4℃与38.5~40.0℃的患儿在治疗0.5小时后体温下降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治疗1、2、3、4小时后,体温38.5~40.0℃的患儿体温下降明显(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显效,且对38.5~40.0℃的患儿体温下降幅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发热3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资料 :2 6例小儿患者均为门诊 ,1 1例为住院小儿患者 ,女 1 3例 ,男 2 4例 ;年龄 9个月~ 5岁之间 ,病程 3~9d,为夏季小儿发热不退伴有肠胃不和小儿患者。 T38℃~ 4 0℃之间  治疗方法 :四逆散加味 ,柴胡、枳实各 5g,杭白芍 2 g,白术、连翘各 6g,蝉衣 1 .5g,偏腹胀者加陈皮 3g,便秘去白术加大黄 0 .5g,气虚者加太子参 3g,呕吐者去杭白芍加竹茹 3g,每日 1剂水煎服 ,分 3次温服。  治疗结果 :小儿发热服药后 ,体温逐渐正常 ( T37℃ ) ,痊愈 2 9例 ,有效 8例 ,(当天服药后体温降至正常 ,但下半夜又发热 ,服中药 2剂后体温降至正常 ,…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研究刮痧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临床上采取自身作为对照组,运用刮痧疗法,观察刮痧后患儿体温的变化与性别、病程、年龄、证型、发热情况的关系。结果经过临床研究64例患儿,刮痧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与患儿性别、年龄、证型无特异性意义,与患儿病程、发热情况有统计学意义。病程越短疗效越好,热势越低疗效越好。结论刮痧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通过活血透痧解痉、疏通经络、解表发汗而退热。  相似文献   

12.
解热汤治疗外感高热6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笔者运用中药解热汤、治疗外感高热患者61例,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取于当地外感流行期间患者,其中男33例,女28例;1~10岁7例,11~20岁9例,21岁以上者45例;体温在39~40℃之间者55例,40℃以上者6例;病程1天者26例,2天者22例,3天者8例,3天以上5例。治疗方药薄荷6克,荆芥、羌活各10克,生石膏、马鞭草各30克,黄芩、柴胡各10~15克,甘草5克。每剂煎两次,每4小时服一次,一日服2~3剂。  相似文献   

13.
“三拗汤”以麻黄、杏仁、甘草三味组成。功能宣肺止咳平喘。本人在临证中常以其为基础方,进行加味治疗伤风感冒、外感咳喘等证,每获良效。【案一】任××、女、40岁。形寒发热二日,体温38℃,头身疼痛,鼻塞声重,流清涕,喉痒,咳嗽,吐白色泡沫痰,纳差,神疲。经服四环素等未效。诊得脉浮,苔薄白。查体:咽部微充血。辨证:外感风寒,邪郁上焦,肺气不宣。治以三拗汤加味:麻黄6克杏仁10克桔梗6克蝉衣6克陈皮10克  相似文献   

14.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为少阳诸证而设,近十年来笔者用此方治疗产后发热86例,收效满意,兹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86例中,年龄20~43岁。其中第一胎分娩者68例,第二胎分娩者18例,病程最长14天,最短2~3天,体温均在38℃~40℃之间。治疗方法基本方及化裁:柴胡9克,黄芩9克,人参6克,法夏9克,炙甘草6克,大枣10枚。加减法:恶露未净或恶露量少,腹痛拒按者加桃仁、益母草、川芎各10克;兼有大便秘结者可加酒制大黄10克。原方人参可用党参代。上药每日一剂,水煎取汁,分两次内服.治疗结果显效(发热在服药后1~3天内消退,伴见症状随之消失,血象正常)54例,有效(体温2~3天内开始下降,一周左右基本正常,伴随症状亦基本消失)28例;无  相似文献   

15.
小柴胡汤为汉·张仲景创制的一个方剂。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等组成。作者据仲景方意,试用于半表半里或肝郁气滞为主的发热、郁证、心悸怔忡、咳嗽,呕吐、腹痛、大便难、月经不调、疟疾等,取得了一定效果。一、发热张××,男,13岁。三天来寒热往来,头晕头痛,胸胁苦满,恶心欲吐,口苦纳呆,体温39℃,舌苔薄白,脉弦小数。以经用青霉素、土霉素、感冒冲剂等不减。综其脉证,诊为少阳半表半里之证,为拟小柴胡汤和解之。柴胡24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黄芩10克,生姜10克,大枣五个,甘草10克。一剂后,诸证大减,体温降至37.5℃,二剂诸证消失而愈。李××,女,28岁。突然寒热往来两天,诊泌尿系感染,尿:白细胞(+++),脓球(+),红细胞10~15个,上皮(+)。血:白细胞15000/立方毫米,中性80%。前医予抗菌素及中药清热解毒之剂不效。审其脉弦小数,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头晕纳呆,体温39.8℃,  相似文献   

16.
小儿不明原因的长期低热,是指通过现代医学检查,对病因、发病机理不明,一时难以作出准确诊断;体温持续在37.5~38℃之间超过二月者。一、邪稽少阳,寒热如疟:谌×、女、1岁10月。发热82天、低热72天,于78年6月21日诊。患儿本年4月1日开始感冒发热,自服中成药二日未效,体温升至41℃,某医院以“上感高烧”收入住院,经输液、抗菌素等治疗,体温逐渐下降,一周后外感症状消失,但体温仍波动在37.5~38℃之间,持续至今。现每晨体温为37.4℃,午前10时左右则出现面唇苍白,手脚欠温,皮肤粟起等恶寒表现,经过一小时左右则体温升至38℃,持续至翌日黎明得  相似文献   

17.
方药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板蓝根20克芦根15克服法每日1剂,煎分2次服。临床疗效自1988~1989年治疗94例水痘患儿,其中男58例,女36例;年龄2~13岁,10以下占90%。均伴发热,体温在37.8℃~40℃之间,其中38.5℃以上者占67%。经治后全部痊愈。退热时间平均6小时至1.5天,水痘结痂平均3天。  相似文献   

18.
五苓散方出《伤寒杂病论》,由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及桂枝组合成方。该方药少而配伍精当,立方寓意深刻。原方为散剂,近世皆用煎剂,笔者经临证实践,对其运用略有认识,今录验案八例予以介绍。用量与服法:茯苓50克,猪苓、泽泻各10克,白术15克,桂枝5克,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温服。一、蓄水证毛××女 75岁。昨感风寒,患者曾服生姜煎剂,药后汗出而病不解,今来门诊。自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欲饮,下腹不适,小便不利。体温38.6℃,脉浮数,苔薄白,诊为“蓄水证”,方投五苓散治之。患者服药2剂而愈。按:外感风寒,以辛  相似文献   

19.
刘××,男,40岁,1981年10月3日胃脘痛收住中医病房。经过一月余治疗,症状好转,体重增加,面色红润,睡眠好,心悸消失,停药观察。 11月10日晚饭后,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夜间2—3次,呈水样便无脓血,伴有发热恶寒,体温37.1℃,脉象浮缓,舌质黯苔白腻,便常规(-),中医证属内伤外感,口服藿香正气水一瓶,以和中解表,化湿止泻,服药后感觉全身瘙痒难忍,随即卧于床上,五分钟后全身皮肤潮红,心悸气短,周身颤抖,脉博170次/分,体温升高为38.5℃,血压80/60毫米汞柱,呼吸困难,烦躁不宁,请  相似文献   

20.
外感发热的治疗,临床多用解热镇痛类西药,但有一些病人,对解热镇痛类药过敏,或用西药发热仍不退,还有一些老年人、孕妇等宜用中药治之。笔者根据陈崇羔主任的观点,“知三经传变,则药先于证”,采用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并治的方法,自拟三经退热汤,治疗外感发热,取得较满意疗效。结果如下:1 临床资料 治疗组40例,其中男14例,女26例,年龄在2~60岁,病程1~6天,最短6小时,最长146小时,体温在38℃~39.8℃之间。对照组30例,其中男8例,女22例,年龄在5~58岁之间,病程1~6天,最短5小时,最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