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氧化氮合酶mRNA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体系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地高辛精标记的一氧化氮合酶(NOS)cRNA探针对缺氧组大鼠(6只)及对照组大鼠(7只)进行原位杂交。结果缺氧2周后的大鼠肺动脉收缩压(3.8±0.7kPa)(28±5mmHg,1kPa=7.5mmHg)、肺动脉平均压(2.8±0.6kPa)及肺动脉舒张压(1.4±0.4kPa)与对照组(2.9±0.5kPa,1.9±0.5kPa及0.9±0.5kPa)相比均显著升高。缺氧组大鼠肺动脉内皮细胞中NOSmRNA表达信号为弱阳性(3只)及阴性(3只),平滑肌细胞中表达信号均为阴性;对照组大鼠肺动脉内皮细胞中NOSmRNA表达信号为阳性(7只),平滑肌细胞中表达信号均为阴性。NOSmRNA的表达强度与大鼠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及肺动脉舒张压分别呈负相关(rs=-0.673、-0.596及-0.621,P均<0.05)。结论缺氧时肺动脉内皮细胞NOSmRNA表达的改变可能参与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应用化学发光法监测氮氧化物浓度,观察10只缺氧和急性肺损伤犬在吸入不同浓度一氧化氮(NO)时血液动力学和气体交换功能的变化。结果显示,5~50PPMNO均可降低缺氧犬肺动脉压25%±3%(P<0.01),降低肺血管阻力37%±5%(P<0.01),并使急性肺损伤犬的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PaO_2/FiO_2)比值上升33.4±2.3(P<0.05),肺内动静脉分流量与总血流量(Q_s/Q_T)比值下降5%±2%(P<0.05)。提示,低浓度NO(5~20PPM)即可有效降低缺氧性和急性肺损伤犬肺动脉高压并改善其动脉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气管内气体吹入通气(TGI)对肺部气体交换的影响。方法先通过动物实验观察正常肺及损伤肺时TGI对肺部气体交换的影响;后选择急性呼吸衰竭患儿,观察TGI对5例不同性质肺部病变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14只兔在正常肺及损伤肺时,TGI使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分别从压力控制通气(PCV)时的5.6±0.3kPa、7.7±0.25kPa下降至3.9±0.15kPa、5.6±0.43kPa(P<0.01),而动脉血氧分压(PaO2)则无明显变化(P>0.05)。(2)5例急性呼吸衰竭患儿当保持吸气峰压(PIP)不变时,可降低PaCO2,或在保持PaCO2稳定时可降低PIP。结论TGI作为一种机械通气方法,通过加速CO2的排出,可提高肺泡通气效率,但对肺部氧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吸入低浓度一氧化氮(NO) 及妥拉苏林气管内和右心室内给药对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方法 予急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家兔模型吸入6×10- 6 NO及气管内滴入和右心室内注入0-5 mg/kg 妥拉苏林,通过左颈总动脉插管和右心室插管观察平均动脉压(MAP) 、右心室收缩压(SRVP)及血气的变化。结果 低氧通气使家兔SRVP由(14-0 ±2-2) mmHg(1 mmHg= 0-133 kPa)上升至(17-4±2-0) mmHg(P<0-05),吸入6×10-6 NO 后降至基础水平( P< 0-05);吸入前后MAP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低氧通气同时吸入NO对动脉血氧分压无影响。妥拉苏林两种给药途径均使MAP和SRVP下降(P<0-05) ;气管内给药还使SRVP/MAP比值由0-21±0-06 下降至0-20±0-06( P<0-05),该效应与吸入NO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05) 。气管内给药使MAP、SRVP下降的百分率均小于右心室内给药(P<0-05)。结论 吸入6 ×10-6 NO能选择性扩张肺血管;妥拉苏林气管内给药具有一定的肺血管选择性,仍弱于NO的作用;但右心室内给药缺乏肺血管选择性。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吸入一氧化氮(NO)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对10例RSD患儿进行了吸入NO治疗,浓度以20ppm开始,4小时后降为6ppm,持续至24小时。同时在吸入前、吸入后30分钟及吸入后12 ̄16小时动态观察平均肺动脉血流速度及体循环氧合变化。结果:吸入NO后有8例患儿血氧饱和度迅速上升;吸入30分钟后平均肺动脉血流速度显著增加(P〈0.05),氧合指数显著改善(P〈0.05);以6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吸入一氧化氮(NO)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对10例RDS患儿进行了吸入NO治疗,浓度以20ppm开始,4小时后降为6ppm,持续至24小时。同时在吸入前、吸入后30分钟及吸入后12~16小时动态观察平均肺动脉血流速度及体循环氧合变化。结果:吸入NO后有8例患儿血氧饱和度迅速上升;吸入30分钟后平均肺动脉血流速度显著增加(P<0.05),氧合指数显著改善(P<0.05);以6ppm浓度维持至24小时,氧合指数持续改善,肺动脉血流继续增加。提示:吸入NO能显著降低重症RDS患儿的肺血管阻力,改善氧合;采用无创伤性方法测定平均肺动脉血流速度对选择吸入NO适应证、评价疗效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休克的呼吸支持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2例中、重度新生儿休克患儿,因合并呼吸衰竭在抗休克的同时应用呼吸器作呼吸支持治疗。用呼吸器指征为出现严重呼吸困难或呼吸暂停,血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8.0kPa,1kPa=7.5mmHg),动脉血氧分压(PaO_2)<5.33kPa,吸入50%浓度氧时,以及肺出血。用呼吸器3~5小时后血气即恢复正常,临床休克症状也逐渐好转。存活患儿平均用呼吸器时间41.2小时,12例经治疗后死亡4例。作者认为休克时呼吸衰竭常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及时给予有效的呼吸支持是治疗休克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判断高频振荡通气(HFO)伴低浓度一氧化氮(NO) 吸入对急性肺损伤家兔气体交换和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用37 ℃温盐水反复进行支气管灌洗(按每次30 ml/kg)制成急性肺损伤模型。应用高频振荡呼吸机和1×10-6NO吸入对10 只急性肺损伤家兔进行实验性治疗,并测定肺力学、血液动力学等参数。结果 HFO+ NO 与急性肺损伤基础值比较:PaO2/FiO2 比值由156±32 上升至405±48(P< 0-01)、氧合指数(OI)和肺内动静脉分流量(Qs/Qt) 分别由7-8 ±1-7 和0-41±0-06 下降至3-7 ±0-8 和0-30±0-05( P均< 0-01)。HFO+ NO 与单纯HFO 比较:PaO2/FiO2 比值由379±86 上升至405±48( P< 0-05) 、OI和Qs/Qt 分别由5-8 ±1-9 和0-35 ±0-06 下降至3-7 ±0-8 和0-30±0-05(P均<0-05) 。结论 HFO+ NO吸入可改善急性肺损伤兔的氧合,肺内分流减少,吸入1×10-6 NO有效。应用本系统质量流量控制器,可以在高频振荡通气时提供稳定浓度的NO气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液体通气的可行性及其对急性呼吸衰竭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只豚鼠经反复盐水肺灌洗制成急性呼吸衰竭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气体通气组及液体通气组。所有动物行常规机械通气,但液体通气组在模型制成后立即经气管插管给予全氟化碳液体,剂量30ml/kg,在3小时内测定血气及肺顺应性。结果气体通气组豚鼠血气及肺顺应性在观察时间内无明显变化。液体通气组豚鼠在给全氟化碳后30分钟,动脉血氧分压由8.0±1.5kPa(1kPa=7.5mmHg)增至37.1±9.6kPa,静态顺应性由4.0±1.3ml·kPa-1·kg-1增至6.7±1.9ml·kPa-1·kg-1,并持续3小时;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逐渐下降,pH逐渐上升。结论液体通气能够显著改善急性呼吸衰竭豚鼠的气体交换及肺顺应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估测扩张型心肌病肺动脉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多普勒超声检查2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及26名配对健康儿。肺动脉压用测三尖瓣最大返流速度及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AT)两种方法估测。结果26例患儿中21例有三尖瓣返流,肺动脉收缩压(PASP)3.2~10.4kPa(6.0±1.9kPa)(24~75mmHg,1kPa=7.5mmHg)。其中18例(86%)>4kPa;对照组14例有可测三尖瓣返流,PASP均<4kPa。患儿组AT缩短,AT与右室射血时间比值降低,也提示肺动脉压增高。PASP与患儿左室短轴缩短分数、心功能低下持续时间及有无心内超声自发显影有关。随诊显示心功能好转者的PASP较死亡或病情无改善者低,且后者肺动脉压继续增高。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多存在肺动脉高压,用多普勒超声估测的肺动脉压与患儿的病情及临床预后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Deng J  Qian Y  Zhu RN  Wang F  Zhao LQ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12):924-927
目的 对北京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监测并进行亚型分析,探讨其流行规律。方法 2000年11月-2006年3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采集因急性呼吸道感染就诊的门诊及住院的患儿咽拭子或鼻咽分泌物标本10048份,接种于Hep-2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同时用免疫荧光法对鼻咽分泌物标本进行呼吸道病毒抗原的快速检测,对部分RSV阳性的标本用RT-PCR进行了亚型鉴定。结果 (1)在10048份标本中,有2286份为RSV阳性,阳性检出率为22.8%。其中病房标本7176份,RSV阳性2153份,阳性检出率为30.0%;门诊标本2872份,RSV阳性133份,阳性检出率为4.6%。(2)2000~2001年冬春、2002-2003年冬春、2004-2005年冬春RSV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4.0%、18.2%和20.4%,而2001—2002年冬春、2003—2004年冬春和2005-2006年冬春RSV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2.3%、41.0%和40.5%。(3)对938份RSV阳性标本的亚型监测结果:A亚型691份,占73.7%,B亚型247份,占26.3%,2000-2001、2004-2005年冬春季RSV感染以B亚型为主;而2001-2002、2002-2003、2003-2004年冬春季以A亚型为主;2005—2006年为A、B亚型同时流行。结论 RSV是冬春季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病原,RSV呈现出隔年高峰的流行趋势,RSVA、B亚型是交替出现的,并且有时以相近的比例同时出现。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感染情况及感染后细胞免疫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8例RSV性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PBMC内RSV及其A、B亚型抗原进行了检测;采用APAAP法、MTT比色法和ELISA法对T细胞亚群及T细胞表面白细胞介素2受体表达、PBMC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和可溶性IL-2受体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18例RSV感染患儿中7例PBMC内可检测到RSV抗原;11例RSVA亚型感染者5例PBMC内均为RSVA亚型阳性,7例RSVB型感染者2例B亚型阳性;7例恢复期和10例对照组患儿均为阴性;发病3天以内PBMC中RSV抗原阳性者多于3天以后(P<0.05)。RSV感染组PBMC内RSV抗原阳性者,CD4细胞比率和IL-2水平均低于阴性者(t=2.38,2.40,P值均<0.05)。提示:RSV性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PBMC可被RSV感染,可能由此加重免疫活性细胞损害,导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力学动态监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呼吸力学特征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17例机械通气下NRDS患儿进行了呼吸力学指标、X线胸片及血气分析检查。结果呼吸系统顺应性(Crs)与NRDS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Crs<0.3mL/(cmH2O·kg)示病情严重,Crs<0.2ml/(cmH2O·kg)病死率高;Crs与氧合指数(OI)呈负相关关系(r=-0.948),有直线回归关系OI=64.73-82.70Crs。X线分级与Crs呈负相关关系(r=-0.768),Crs为(0.683±0.110)mL/(cmH2O·kg)时脱机成功率为90.9%。结论时RDS患儿Crs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可以判断RDS患儿病情,指导呼吸机治疗,掌握脱机时机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呼吸衰竭新生儿机械通气时呼吸力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6例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儿,进行呼吸力学指标监测及血气分析检查。结果两组患儿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随疾病的好转逐渐增加[(0.36±0.20)ml/(cmH2O·kg)vs(55±0.1)ml/(cmH2O·kg),(0.33±0.2)ml/(cmH2O·kg)vs(0.43±0.1)ml/(cmH2O·kg)],两组患儿每分通气量在撤机前均有明显升高[(0.45±0.2)L/minvs(0.65±0.2)L/min,(0.43±0.4)L/minvs(0.60±0.3)L/min],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和每分通气量与呼吸衰竭的严重程度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与氧合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615),与每分通气量呈显著正相关(r=0.618)。结论呼吸衰竭新生儿机械通气时动态监测呼吸力学,可以判断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呼吸循环系统的并发症,评估通气策略,掌握撤机时机。  相似文献   

15.
1978—1996年广州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分析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为了解广州地区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情况,采用病毒分离等方法,对广州地区1978~1996年连续18年的儿童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进行了RSV病原学检测。共检测患儿5273例,分离出RSV的患儿513例。病毒分离总阳性率9.7%。18年中以1985年、1986年和1992年RSV分离率最高;一年中RSV分离率从3月份开始增高,4月份达高峰,持续至5~8月,9月份开始下降。结论:18年来广州地区有过3次RSV感染流行高峰(1985年、1986年、1992年);广州地区RSV感染的流行季节主要发生在每年的春夏季。  相似文献   

16.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2007-2010年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ie ZD  Xiao Y  Liu CY  Hu YH  Yao Y  Yang Y  Qian SY  Geng R  Wang JW  Shen KL 《中华儿科杂志》2011,49(10):745-749
目的 了解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ALRTI)的病毒病原学构成及其流行的季节特征.方法 2007年3月-201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救室就诊及内科住院的ALRTI患儿共1914例.采集每例患儿鼻咽吸取物1份,用(RT) 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鼻病毒(HRV),副流感病毒(PIV)1 ~4型,流感病毒(IFA、IFB和IFC),腺病毒( ADV),肠道病毒(EV),冠状病毒(HCOV),偏肺病毒(HMPV)及博卡病毒(HBOV).结果 (1)总的病毒阳性检出率70.3%,其中<1岁、1~<3岁、3~<6岁和≥6岁组分别为83.0%、80.1%、60.8%和27.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13.5,P=0.000).检出率高的前3种病毒依次为RSV、HRV和PIV,其在<1岁组分别是50.9%、36.2%和12.0%.(2)RSV和HRV的流行季节在冬春,而PIV在春夏.(3)<1岁、1~<3岁、3~<6岁和≥6岁组病毒阳性患儿中检出2种以上病毒的比例分别为38.2%、36.4%、30.2%和15.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6.00,P=0.000).结论 病毒是小年龄儿童ALRTI的主要病原,以RSV、HRV和PⅣ最为重要,其感染存在季节特征;ALRTI患儿存在多种病毒感染,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有囊气管导管在婴幼儿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呼吸功能监测仪连续监测21例用有囊气管内导管插管(CETT组)和25例用无囊气管内导管插管(UETT组)的急性呼吸衰竭患儿呼吸力学指标,并对比观察插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插管当天CETT组患儿的呼吸频率,呼出潮气量,声门漏气率,呼吸功,与UETT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均〈0.01);CETT组呼吸系统顺应性和阻力与UET  相似文献   

18.
剖宫产儿潮气呼吸肺功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剖宫产儿潮气呼吸肺功能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研究剖宫产儿与阴道分娩儿肺功能的差异。为足月新生儿早期肺功能提供参考数值。方法研究对象:剖宫产儿144例,阴道分娩儿116例;采用潮气呼吸法测定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小时内、第1224小时内(第1天)、第3天、第5天的潮气呼吸肺功能的各项指标。主要参数为:每分通气量(MV),呼吸频率(RR),潮气量(VT/kg),吸气时间(TI),呼气时间(TE),吸呼比(TI/TE),达峰时间(TPEF),达峰时间比(TPEF/TE),达峰容积(VPEF),达峰容积比(VPEF/VE),潮气呼吸呼气峰流速(PTEF),25%,50%或75%潮气量时呼气流速(TEF25%,TEF50%,TEF75%)。结果在1h内剖宫产组潮气量较自然分娩组小,每分通气量较小(P<0·05),达峰时间比和达峰容积比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而呼吸频率、吸呼比、达峰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3、5d剖宫产组较自然分娩组各潮气呼吸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中:第1h组呼吸频率较第1天组增快,潮气量较第1天组缩小,而每分通气量较第1天组增大。而吸呼比、达峰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天组与第3天组、第3天组与第5天组各潮气呼吸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儿1h内存在较阴道分娩儿更明显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大气道的阻塞。这一改变在12h内可以自限。潮气呼吸肺功能可作为新生儿呼吸监护重要的无创手段。  相似文献   

19.
双黄连雾化吸入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所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为评价双黄连雾化吸入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所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采用双盲随机对照方法对45例3岁以下有RSV感染的肺炎或毛细支气管炎病例进行了治疗研究。双黄连组17例,病毒哩组和对照组各14例。结果表明,治疗后双黄连组及病毒唑组在症状体征缓解天数方面均短于对照组(F=5.12,P<0.01);血氧分压的改善双黄连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F=4.31,P<0.05);肺部X线检查结果双黄连组也短于其他两组(H=11.01,P<0.01)。双黄连组病毒检出率较低,细胞免疫指标恢复正常者亦较其他两组多。双黄连组未见任何严重副作用。研究结果提示,双黄连雾化吸入治疗RSV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剖宫产儿潮气呼吸肺功能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研究剖宫产儿与阴道分娩儿肺功能的差异。为足月新生儿早期肺功能提供参考数值。方法 研究对象:剖宫产儿144例,阴道分娩儿116例;采用潮气呼吸法测定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小时内、第12—24小时内(第1天)、第3天、第5天的潮气呼吸肺功能的各项指标。主要参数为:每分通气量(MV),呼吸频率(RR),潮气量(VT/kg),吸气时间(TI),呼气时间(TE),吸呼比(TI/TE),达峰时间(TPEF),达峰时间比(TPEF/TE),达峰容积(VPEF),达峰容积比(VPEF/VE),潮气呼吸呼气峰流速(PTEF),25%,50%或75%潮气量时呼气流速(TEF25%,TEF50%,TEF75%)。结果 在1h内剖宫产组潮气量较自然分娩组小,每分通气量较小(P〈0.05),达峰时间比和达峰客积比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而呼吸频率、吸呼比、达峰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3、5d剖宫产组较自然分娩组各潮气呼吸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中:第1h组呼吸频率较第1天组增快,潮气量较第1天组缩小,而每分通气量较第1天组增大。而吸呼比、达峰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天组与第3天组、第3天组与第5天组各潮气呼吸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儿1h内存在较阴道分娩儿更明显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大气道的阻塞。这一改变在12h内可以自限。潮气呼吸肺功能可作为新生儿呼吸监护重要的无创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