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了20例正常人2、0例冠心病患者和70例2型糖尿病(DM)患者的血清Lp(a)水平,综合考虑其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E)、尿微量白蛋白(mAlb)水平,将7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2型糖尿病无肾病组40例(BUN<7.30 mmol/L,CRE<105μmol/L,mAtb<11.7 mg/L),糖尿病肾病(DN)组30例(BUN>7.30 mmol/L,CRE>105μmol/L)。结果:正常人和2型糖尿病无DN组间血清Lp(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糖尿病肾病组Lp(a)水平显著升高(P<0.05),这一点与冠心病患者相似。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Lp(a)水平与mAlb呈简单正相关关系(r=0.03,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Alb未能进入多元回归方程。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无DN时,血清Lp(a)水平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2型糖尿病合并DN患者出现血清Lp(a)水平显著增高,且与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关系,提示Lp(a)水平升高可能继发于DN的肾脏损害,随肾脏损害进展而逐步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健康对照组28例,2型糖尿病患者76例(分为单纯糖尿病组36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组13例、糖尿病肾病组27例),测定LP(a).结果:单纯糖尿病组及并发症组血清LP(a)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组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结论:LP(a)在2型糖尿病中已明显升高,在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时升高的更明显,可能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认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体内某些化学成份可增加脂质对氧化的敏感性,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进展。本文通过测定87例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变化对2型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方法:收集84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9例体检正常者的血清,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一步法测定LDL-C。结果:在正常对照组hs-CRP为(1.23±0.73)mg/L,LDL-C正常组的hs-CRP为(4.57±1.74)mg/L,LDL-C增高组的hs-CRP为(8.53±3.32)mg/L,LDL-C正常组和LDL-C增高组的hs-C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LDL-C正常组和LDL-C增高组的hs-CRP水平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同时hs-CRP水平与LDL-C水平呈正相关(r=0.86,P〈0.01)。结论:作为炎症因子,hs-CRP和LDL-C一样参与2型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并可能对其发生、发展有重要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青涛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1):1481-148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及血尿酸生化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本科室2010年2月~2012年2月的94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且与43例健康者作对照,分别测定血清甲状腺激FT3、FT4、rT3、TSH和血尿酸水平,并对其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FT3、FT4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rT3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SH水平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组血尿酸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联合检测证实2型糖尿病患的确存在激素分泌和血尿酸水平含量的变化异常现象,对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且方法简便,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24h尿蛋白质排泄率(UAER)的测定结果,将121例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糖尿病组(DM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EDN组)和临床糖尿病肾病组(CDN组);51名健康者作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的水平,并对全部患者Lp(a)与尿UAER呈直线相关分析。结果:DM组L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EDN组及CDN组Lp(a)水平明显高于DM组,Lp(a)与UAER呈直线正相关(r=0.8515,P<0.01)。结论:血清Lp(a)水平升高与EDN进展有关,提示测定血清Lp(a)的水平可间接反映2型糖尿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肾脏疾病 (肾病综合征与慢性肾功能衰竭 )患者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idizedlowdensitylipoprotein ,ox LDL)水平的变化 ,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用ELISA法检测 5 4例肾病综合征、9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及 1 1 1例正常人血浆ox LDL的浓度。结果肾病综合征组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组血浆ox LD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慢性肾功能衰竭组血浆ox LDL水平明显高于肾病综合征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血浆增高的ox LDL水平可能是肾脏疾病进行性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清糖基化低密度脂蛋白及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变化与2 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对 58 例2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病人(30 例有大血管病变,28 例无血管病变)及46 例正常人,采用氯化硝基四唑氮蓝还原比色法测定了血清糖化低密度脂蛋白(糖化 L D L),采用聚乙二醇沉淀法测定了循环免疫复合物( C I C)。结果:2 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组与无血管病变组之间比较,糖化 L D L、 C I C水平明显升高。2 型糖尿病病人血清糖化 L D L水平与 C I C的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2 型糖尿病病人血清糖化 L D L及 C I C的增高与其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糖化 L D L及 C I C的代谢异常对于 2 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 )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甲状腺自身抗体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中老年T2DM 患者190例(T2DM组)及同期体检的中老年健康人群180例(对照组)。检测两组对象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促甲状腺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及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TPO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AB)水平。计算受试者的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体质量指数(BMI)。同时T2DM 组行甲状腺彩色超声检查。【结果】T2DM 组患者 HbA1c、FPG、hs-CRP、BMI及 HOMA-I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T2DM 组受试者超声检查提示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中老年T2DM组甲状腺疾病的总患病率(31.6%)高于对照组(18.3%)( P<0.05)。T2DM组中女性患者抗体(aTPOAB、aTGAB)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抗体阳性率( P <0.05)。【结论】中老年T2DM患者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自身抗体已有改变,其具有较高的甲状腺疾病患病率。定期检测中老年T2DM 患者甲状腺功能及抗体并做甲状腺超声检查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54例伴大血管病变(DM-MA组),48例无大血管病变(DM-MN组).ELISA法测定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血清(LDL-ICs)浓度.结果 ①血清LDL-ICs组间比较:DM-MA组[(78.31±17.53)AU]LDL-ICs较DM-NM组(38.16±5.34)AU显著升高(均P<0.05).②血清LDL-ICs浓度与其他因素的直线相关回归分析:LDL-ICs与血清BMI、HbA1c、SBP、TC、DBP、TG浓度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71、0.70、0.66、0.58、0.43和0.37,P<0.05);与血清HDL-C浓度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r=-0.76,P<0.05);与血清LDL-C浓度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r=0.05,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的血清LDL-ICs水平显著升高.在2型糖尿痛患者中,LDL-ICs与LDL-C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而与血清TG、TC、HDL-C、HbA1c之间呈现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51例≥60岁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监测,统计发生夜间低血糖(血糖≤3.9mmol/L)的例数和事件数,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共有22例患者发生了681次夜间低血糖,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治疗方案、睡前最高和平均血糖值均不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夜间低血糖的危险因素。睡前最低血糖值与患者是否发生夜间低血糖关系密切(OR=0.36,95%CI:0.13~1.00,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睡前血糖≤6.2mmoL/L是预测夜间低血糖发生与否的最佳临界点。 相似文献
12.
对136例年龄≥40岁、体重指数〉24的2型糖尿病患者行血乳酸水平测定。服用小剂量与大剂量二甲双胍者(45与33例)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未服用二甲双胍者(58例,t=2.314,2.511,均P〈0.05),大小剂量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中均有血乳酸水平高于正常(〉2.2mmol/L)者,服用二甲双胍组多于未服者(X^2=7.43,P〈0.05),但均无〉5.0mmol/L者。提示在心肺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二甲双胍不会增加乳酸性酸中毒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氟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氟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体内氧化压力的影响以及与降脂作用的相关性。方法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41例,男21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7±6.0)岁,均在日本弘前大学附属医院收集。每晚服用20mg氟伐他汀,于用药前及用药后4、8、12周分别测定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LDL),LDL size、LHPO、TBARS的动态变化。结果血浆LHPO,TBARS、LDL—C在用药的第8周(分别为19.4±8.1 vs43.3±13.1nmol/mg LDLpm;5.33±0.97vs8.83±1.11nmol/mL;125±9vs157±12mg/dL,P〈0.05)和12周(分别为14.4±5.1vs43.3±13.1nmol/mg LDLpro;2.3±0.3vs8.83±1.11nmol/mL;131±5vs157±12mg/dL,P〈0.05)明显降低,LDL size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氟伐他汀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血中的LHPO、TBARS、LDL,表明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有抗氧化作用.且与其抗血脂的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贫血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9例T2DM患者进行体脂参数、血压、血糖、血脂、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24h尿微量白蛋白等测定,同时进行眼底检查。根据眼底检查结果分为无DR(NDR)组和DR组。依据国内的贫血标准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分析贫血与DR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 T2DM患者中,贫血组的DR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贫血组(P<0.01),DR组的贫血发生率显著高于NDR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病程、体质指数、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舒张压、CRP、24h尿微量白蛋白等因素后,贫血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52,95%CI为1.273~2.995,P=0.002)。结论贫血是DR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来我院门诊就诊的525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水平。方法筛选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来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525名2型糖尿病患者(T2DM)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血生化检查、体格检查并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根据所得的结果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现状做出评价。结果 525名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控制理想率为12%。BMI、BP、TC、TG、HDL-C、LDL-C控制理想率分别为51.62%、23.6%、58.29%、48.76%、44.19%、60.76%。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现状不容乐观,应加强糖尿病的教育,制定个体化的降糖方案,对其他危险因素加强干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长度。 相似文献
16.
那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那格列奈和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6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别予那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A组,46例)和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B组,42例)治疗4个月,每2周调整一次药物剂量,治疗前后分别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观察糖耐量、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B细胞分泌功能及葡萄糖处置指数(DI)的变化。结果治疗后,A组有6例恢复为正常糖耐量,13例恢复为糖耐量受损,B组有12例恢复为糖耐量受损;治疗后两组HOMA—IR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A组从8.6±1.2降至7.1±1.3,B组从8.6±1.7降至6.9±1.7(P〈0.05);治疗后A组早时相胰岛素分泌较B组明显恢复[(1.9±0.8)与(1.6±0.6)mU/mmol,P〈0.05];治疗后A组DI较B组明显改善(1.05±0.25与0.89±0.21,P〈0.05)。结论那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可显著改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早时相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抵抗,促进糖耐量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睡眠障碍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 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将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536例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睡眠障碍组(258例)和睡眠障碍组(278例),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股骨颈、Wards三角区、大转子、腰椎L2~L4的骨密度值,测定生化指标,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释放试验,比较两组骨密度值、空腹和糖负荷后胰岛β细胞功能变化,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障碍、骨质疏松症和相关指标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天津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批.结果 睡眠障碍组超敏C反应蛋白为(3.5±1.1) mg/L,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为(8.0±1.9)%,皮质醇(COR)为(512±88)nmol/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为(6.4±2.3)pmol/L,空腹胰岛素为(13.4±4.3) mU/L,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为4.7±0.8,均高于无睡眠障碍组[分别为(2.6 0.9) mg/L,(7.3±1.6)%,(436±76)nmol/L,(5.1±2.0)pmol/L,(12.4±4.0) mU/L,3.8±0.8](均P<0.05).睡眠障碍组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为-4.2±0.5,低于无睡眠障碍组的-4.0±0.4,P<0.05.睡眠障碍组股骨颈、Wards三角区、大转子、腰椎L2~L4的骨密度值低于无睡眠障碍组(均P<0.05),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高于无睡眠障碍组(x2=13.89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障碍与HOMAIR、HbA1c、COR、ACTH呈正相关,与ISI呈负相关(均P<0.05);骨质疏松症与绝经年限、HbA1c、COR、ACTH、睡眠障碍呈正相关,与ISI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 在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改善睡眠障碍可能有助于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根据父母有无糖尿病将1619名13~15岁青少年分为糖尿病家族史阳性(FHD^+)组和糖尿病家族史阴性(FHD^-)组。FHD^+组的腰围(WC)、腰臀比(WHR)和腰围身高比(WhtR),均高于FHD^-组(P〈0.01)。以WC定义的腹型肥胖检出率FHD^+组高于FHD^-组(P〈0.01),以体重指数(BMI)定义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性别和年龄,FHD^+组单纯WC升高及BMI和WC均高者分别是FHD组的2.029(1.211—3.400)和1.364(1.043—1.784)倍(P〈0.05)。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13~15岁青少年已存在以腹型肥胖为特点的肥胖趋势。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risk factors of nocturnal hypoglycemia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by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Fifty-one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aged 60 or above were enrolled and the episodes of nocturnal hypoglycemia were documented. The risk factors of nocturnal hypoglycemia were analyzed by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the cut-off of glucose levels at bedtime for nocturnal hypoglycemia was evaluated. There were twenty-two patients with total 681 nocturnal hypoglycemic episode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lowest glucose level at bedtime was the risk factor of nocturnal hypoglycemia (OR=0.36, 95% CI:0.13-1.00, P<0.05), while the gender, age, diabetes duration, therapy regimen, the highest and average glucose levels at bedtime were not associated to nocturnal hypoglycemia.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 showed that the bedtime glucose at≤6.2 mmol/L was the best cut-off point for predicting nocturnal hypoglycemia. 相似文献
20.
血清脂蛋白(a)的水平变化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的水平变化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尿白蛋白的测定结果,将326例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糖尿病组(DM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EDN组)和临床糖尿病肾病组(CDN组);120名健康者作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的水平,并对全部患者Lp(a)与尿白蛋白测量结果呈直线相关分析。结果:DM组L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EDN组及CDN组Lp(a)水平明显高于DM组,Lp(a)与尿蛋白呈直线正相关(r=0.885,P<0.01)。结论:血清Lp(a)水平升高与EDN进展有关,提示测定血清Lp(a)的水平可间接反映2型糖尿病的严重程度。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DN)患者出现血清Lp(a)水平显著增高,且与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关系,提示Lp(a)水平升高可能继发于DN的肾脏损害,随肾脏损害进展而逐步升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