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药物防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已经广泛应用于治疗冠心病(cAD).并部分取代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大大减少急性心肌梗死(AMI)和死亡率。但是众多的研究发现:PTCA术后易发生急性冠脉闭塞,6个月内易发生再狭窄(restenosis.RS)且RS率高达30%~50%.因而影响了其治疗的远期疗效和临床运用。支架植入术作为PTCA术后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 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熏要手段.联合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应用显著降低rPTCA后冠脉再狭窄(RestenosiS,RS)的发生率。然而冠脉介入术后6~9个月RS仍有10%~60%”.严重制约了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3.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联合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应用显著降低了PTCA后冠脉再狭窄(Restenosis,RS)的发生率。然而冠脉介入术后6~9个月RS仍有10%~60%,严重制约了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应用,同时也成为研究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重点与热点。所谓的RS是指成功介入手术后,受治疗冠脉局部损伤后“愈合”反应而造成局部血管腔的再次狭  相似文献   

4.
在进行心绞痛介入性治疗研究中,对患1~3支冠状动脉病变者,随机采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达到使相应血管重建或再通目的,以比较PTCA和CABG的长期治疗效果。 1011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5年。其中59%为3~4级心绞痛,59%为休息时心绞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PTCA能否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的女性患者采用溶栓治疗的较高死亡率。 方法 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12小时内任何年龄的患者,并适合溶栓疗法而且以前没有做过溶栓治疗。随机分入t-PA组和PTCA组。t-PA组用Activase100mg(重量小于65公斤病人用1.25mg/kg)静滴3小时。PTCA组紧急冠状动脉造影示有指征,即行PTCA。 结果和讨论 395例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男288例(73%),女107例(27%)。随机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近几十年来有了很大变化。20世纪50年其死亡率为20%~30%。自60年代以来建立了冠心病监护病房。及时发现了一些患者的心律失常,使死亡率下降到10%~15%。此时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大面积心肌坏死所致的泵功能衰竭或与其相关的致命性心律失常。而限制心肌坏死范围最有效的方法是早期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80年代世界各地广泛开展的溶栓疗法(throm-bolysis)、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使AMI的治疗进入了再灌注(reperfusion)时代。多项旨在评价该两种疗法的疗效及成本效果的研究相继开始  相似文献   

7.
接受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患者中,糖尿病患者占10~20%。本文分析了接受PTCA治疗的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住院并发症及远期结果。 方法 10433例有稳定型或不稳定型心绞痛史,或心梗稳定期的患者接受了PTCA治疗。其中糖尿病患者1133例(10.9%),大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溶栓加腔内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年Meyer等首先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在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后立即扩张残余的固定性狭窄病变。此后,PTCA单用或与溶栓联用治疗AMI得以广泛应用。现将我院PTCA与冠状动脉内溶栓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介入治疗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介入治疗疗效。方法冠状动脉内再狭窄35例,其中28例(80%)行单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5例(14.3%)行PTCA+支架,2例(5.7%)行旋磨+PTCA。临床随诊(21.9±10.6)个月(4~53个月)。结果33例(94.3%)重复介入治疗成功,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诊期间,6例重复介入治疗成功者(18.2%)心绞痛复发,其中2例(6.1%)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无一例发生死亡或心肌梗死。心绞痛复发组支架再狭窄程度显著高于未复发组(86.2±20.2)%vs(65.3±15.8)%,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介入治疗近期、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
积极开展介入性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介入性治疗是应用心导管技术,达到纠治心血管病的目的,因此又称导管治疗学(Catherapy),从事介入性治疗的医师称导管治疗学家(Catherapist)。可见介入性治疗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治疗新技术,已成为介入性心脏病学的主要内容。冠心病的介人性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始于1979年,而腔内成形用于外周动脉早已盛行,不过PTCA要求更高的技术条件和设备,它必须在冠状动脉造影(CAG)基础上进行。开始仅选单支冠状动脉狭窄者,现PTCA的病例已超过冠状动脉架桥手术。多支病变、冠状动脉开口处狭窄也选用PTCA。术后心绞痛的缓解率可达90%左右,手术并发症不多。术中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1.
过去十年,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作为许多冠状动脉病患者的治疗措施,已经得到广泛承认。由于不断的积累经验,手术成功率已达90%,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在降低,致使必须紧急做冠状动脉旁路手术者降至4%以下。尽管如此,在(PTCA)成功后数天、数周或数月,25%~35%的患者将发生再狭窄,其中45%~55%为完全闭塞。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  对 3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行PTCA或PTCA加支架治疗。  结果  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 14例行直接PTCA ,5例补救PTCA ,17例择期PTCA。 36例手术成功 33例 ,术后TIMI血流均获 3级以上 ,失败 3例。有16例置入冠脉内支架 2 1枚 ,住院期间死亡 2例。  结论 PTCA是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可降低急性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早期BARI(Bypass Argioplasty Revascularization Investigation)中,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5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以往把PTCA过多的死亡率归因于心脏原因,CABG益处归因于乳内动脉(IMA)为移植血管。该文对BARI随机进入PTCA和CABG患者7年存活率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再狭窄(restenosis,RS)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后的主要并发症,也是目前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最大障碍,发生率在30%~50%。降低RS发生率已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有关PTCA后RS的发生机制并不完全清楚,比较明确的有:①术后早期的血管弹性回缩;  相似文献   

15.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冠状动脉成形术再狭窄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与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PTCA术未给肝素前经冠状动脉造影管直接抽取病变内动脉血液测得,OX-LDL增高组为37例,OX-LDL正常为13例.所有病人PTCA术后3~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 OX-LDL增高组PTCA再狭窄率比OX-LDL正常组PTCA再狭窄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 OX-LDL与PTCA再狭窄密切相关,PTCA术后应适当采取抗氧化治疗预防再狭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随着冠心病监护系统的建立、溶栓治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ICS)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治疗技术的应用 ,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已呈明显下降。但是 ,PTCA术后再狭窄 ,CABG血管狭窄 ,冠状血管多支弥漫性病变等仍待解决。目前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血管新生疗法 ,通过促进心肌缺血小血管生长和侧支循环形成 ,为这类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是目前公认的最具有特异性而强大的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生长因子 ,现对 VEGF基因治疗冠心病的进展综述如下。1  VEGF的生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直接PTCA)的成功率及有效性。方法42例发病在0.5~10h的老年AMI患者接受了直接PTCA,术后随访半年。结果40例患者中的45支梗塞相关血管(IRA)获得再通.成功率达95.2%(40/42),均达到TIMI-3级血流灌注,再通血管残余狭窄0%~20%。5例合并左心功能不全(Killip分级Ⅱ~Ⅲ级)及3例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住院期间1例死亡(病死率2.5%)。术后随访半年,6例直接PTCA成功患者(15.0%)心绞痛复发,再次PTCA后血管再通。结论直接PTCA治疗老年人AMI成功率高,病死率低,近期预后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溶栓失败急性心肌梗塞(AMI)行补救性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疗效及安全性,对35例AMI患者溶栓后90min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梗塞相关动脉开通情况,16例成功者(甲组)中12例7~21d后行延迟PTCA治疗;19例失败者(乙组)中13例(乙1组)即刻行补救性PTCA,其余6例(乙2组)溶栓失败而未行PTCA者给一般药物治疗。结果表明,甲级中12例行延迟PTCA,成功11例(91.6%),正例于PTCA中出现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并致小灶下壁心肌梗塞;乙1组13例行补救PTCA,全部成功(100%)。甲组住院期总心脏事件发生率(19%)与乙1组(23%)相似,且出院前心功能无显著差异。而乙2组6例中住院期死亡率(33%)及总心脏事件发生率(50%)增高。提示AMI溶栓失败患者补救PTCA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能减少住院期心脏事件并促进左心室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9.
<正> 自从Crüntzig成功地在人体进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以来,由于导管、导丝系统的不断改进和手术经验的增加,各种急性并发症和死亡率均明显下降,适应证不断拓宽。但十几年来PTCA后冠状动脉(简称冠脉)再狭窄率却无明显改善。本文拟对其机理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介绍。一、再狭窄的定义及促成再狭窄的因素目前对PTCA后再狭窄尚无一致定义,因而报道的发生率不一。美国科学院心肺血液研究院(NHLBI)对再狭窄定义为成功的PTCA后至随访冠脉造影时,病人冠脉原扩张部位狭窄程度至少增加30%,或已经成形管腔扩大部分在随访时至少减少50%。根据NHLBI等对1544例成功的PTCA  相似文献   

20.
对象闭塞组24例,为PTCA后24小时内发生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的病例,年龄44~78岁,男13例、女11例,其中急性心肌梗塞(AMI)15例,心绞痛9例,病变在左前降支17例,右冠状动脉6例,左旋支1例。对照组86例,为初次施行PTCA,狭窄程度20%以上得到改善且未发生急性冠脉闭塞的成功病例。尸体解剖3例,分别为施行PTCA后第5、14、17日死亡的病例。方法在PTCA前后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病变形态由两名以上阅片者判定。临PTCA前用肝素10 000U静注,硝酸甘油0.3mg和心痛定10mg含子舌下。凡是AMI在施行PTCA前都加用尿激酶(UK)冠脉内注射。尸体解剖病例是在死后12小时内经CAG确诊为PTCA施行部位完全闭塞者,取冠状动脉行H.E.和elastica VanGieison染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