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诊断和治疗性胰胆管造影并发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胆道梗阻性疾病和胆道梗阻部位对诊断和治疗性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并发胆道感染的影响,分析胆道感染引起败血症的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间587例次诊断和治疗性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恶性梗阻、胆管结石、炎性狭窄和胰胆管未见异常之间胆道感染的发生率;胆道感染又按梗阻部位分为肝门组、肝总管组、胆总管组及胆管未见异常组,比较各组间感染的发生率。结果术后发生胆道感染120例次,梗阻原因中恶性胆道梗阻发生率最高(65%),梗阻部位又以肝门部发生率最高(81.8%),其次为肝总管(42.2%)和胆总管(18.2%),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44例胆道感染合并败血症患者血培养阳性,以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为主(79.5%)。结论在ERCP操作中,肝门部梗阻和恶性梗阻是并发胆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术后确保胆道胆汁引流通畅和感染早期应用强效抗生素是防治感染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双支架引流22例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双侧支架引流的疗效、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2002年10月至2003年12月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患者22例双侧支架引流的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支架畅通时间及生存时间。结果22例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患者均一次置入双侧支架成功,引流有效率81.8%(18/22),并发症发生率22.7%,其中胆管炎4例、胰腺炎1例,中位支架畅通时间113d,中位生存时间138d。结论对于BismuthⅡ、Ⅲ型肝门部恶性梗阻,双侧支架引流是安全有效的;对于BismuthⅣ型,双侧支架引流需慎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管引流术对各种良恶性肝外胆汁淤积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139例肝外胆汁淤积患者先行ERCP检查,确定胆管狭窄梗阻病变部位和性质后,再选择以下治疗方法:内镜下乳头肌切开术(EST)、内镜下乳头括约肌气囊扩张术(EPBD)、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BD)、内镜下塑料胆道支架引流(ERBD)和内镜下金属胆道支架引流(EBMSD)。结果针对良性胆管狭窄行EST、EPBD、ENBD及ERBD共59例,主要见于胆总管结石、胆管炎、胆管乳头狭窄和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针对恶性胆管狭窄行ENBD 14例,ERBD 6例,行EBMSD 26例,主要见于胰头癌、胆管癌、壶腹癌、原发性肝癌及肝门与肝内转移压迫胆管,所有病例均在引流后TB il及DB il等肝功能指标明显下降;术后两组分别有10、6例出现血淀粉酶一过性增高。结论经内镜下ERCP治疗技术在肝外胆汁淤积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对各种良恶性病变引起的胆管狭窄梗阻起了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内镜平行法双金属支架引流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对11例晚期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的病人采用内镜平行法双金属支架引流治疗,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10例成功置入左右双金属支架,全组无研究并发症及死亡病例.9例引流有效.发生2例轻微内镜相关并发症.10例双支架治疗病人中4例死亡,死亡时均无腹痛、黄疸、发热等支架阻塞迹象,生存128 ~ 185 d,失访1例,其余5例病人均在随访中.结论 内镜平行法双金属支架引流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内镜引流对下段胆道狭窄的结果令人满意,但对肝门恶性胆管梗阻(HBO)的引流却有困难。本文报道内镜引流HBO并确定使其成功的重要因素。材料和方法:92例HBO病例为胆管癌、肝细胞癌或肝转移、胆囊癌延及胆管。均经ERCP证实狭窄位于上1/3胆道。肝内无弥漫侵及且狭窄严重而需及时行引流术。狭窄据Bismuth分类法分为Ⅰ、Ⅱ、Ⅲ型。  相似文献   

6.
ERCP放置胆管内支架姑息治疗难以切除的恶性胆管梗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ERCP放置胆管内支架对难以切除的恶性胆管梗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54例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经ERCP将导丝插入胆管并超过梗阻部位,扩张狭窄处,用推送导管将已经选择合适的引流支架置于胆管适当部位,其两端均超过梗阻段2cm以上。结果54例患者中51例插管成功,3例插管不成功的患者中1例乳头开口于憩室内,另2例肿瘤完全阻塞导丝无法通过。成功率为94.44%(51/54)。34例胆管内放置8FZ型自膨胀式金属支架,其余20例行8~10F塑料内支架引流。术后黄疸逐渐消退,皮肤瘙痒等症状消失或减轻。其中39例2周内血清总胆红素下降50%以上,血清总胆红素退至34μmol/L以下。放置胆管内支架1周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由术前235.45±56.67μmol/L降至78.36±37.58μmol/L,肝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P<0.01)。31例胆总管下段梗阻患者与12例肝门部胆管梗阻患者相比,放置胆管内支架引流治疗1周、2周后,其胆红素下降明显优于肝门部胆管梗阻患者(P<0.01)。34例放置胆管金属支架患者中,有12例于术后2个月发生支架阻塞,再次放置塑料内支架后引流通畅,1例放置金属支架术后患者第10个月出现支架阻塞予以再次植入金属支架。另外20例放置塑料内支架者,有3例于术后1~4周出现血清总胆红素再次上升,经ERCP检查发现支架移位和阻塞,予以更换内支架,其中1例植入塑料双支架。结论经ERCP内镜下胆管放置内支架,对解除恶性胆管梗阻性黄疸、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满意疗效,对胆总管下段梗阻性黄疸的疗效优于肝门部胆管梗阻。  相似文献   

7.
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体会。方法 对132例病人肝内胆管结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32例中肝叶切除46例(34.8%),优良率94.5%;胆肠吻合54例(40.9%),优良率87.8%;胆管探查T管引流32例(24.2%),优良率76.5%;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对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人手术方式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作者报告1977年7月~1980年2月 Mount Sinai医院作了150例经肝胆管造影术(THC)。发现16例(9%)有不完全性(11例)或完全性(5例)梗阻,而无肝内肥管扩张,其中5例有总胆管扩张。梗阻部位在肝门(6例)及总胆管行程各部位(9例)。肝内胆管不扩张的最常见病因是:肝门转移性病变4例,良性狭窄4例,结石3例。对梗阻而无肝内胆管扩张这种矛盾现象有下述解释:①根据 Laplace 定律,在恒定的压力作用下,圆柱体内的张力与其直径成正比。假定胆管系统内的  相似文献   

9.
十二指肠梗阻合并胆管下端梗阻既往多以外科治疗为主,本文报道一例通过内镜超声引导下顺行胆道引流术(EUS-AG)联合经胃经肝肝内胆管引流(EUS-HGS),双通道引流达到减黄保肝目的,诊疗结局良好,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使用增剪侧孔的PTCD引流管治疗高位胆道梗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增剪侧孔的PTCD引流管治疗高位胆道梗阻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36例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肝门部胆管癌32例,肝转移癌4例。经皮穿刺一侧肝内胆管,增剪侧孔的PTCD外引流管通过闭塞段,猪尾型头端置于接近闭塞部的肝总管或胆总管,侧孔位于梗阻近段,实现全肝(Bismuth-CorletteⅠ、Ⅱ型梗阻)或一侧肝脏(Ⅲ、Ⅳ型梗阻)无肠液返流的内外引流。Ⅳ型梗阻病变累及肝段胆管时,引流管侧孔置于穿刺道所在肝管,头端通过闭塞段置于另一闭塞的肝段肝管,增强引流效果。结果 31例成功施行跨越闭塞段后置管,完成内外引流27例和多闭塞段的单引流管外引流4例,技术成功率86%。5例因导丝未能通过闭塞段,用常规方法行一侧肝叶或肝段胆管外引流。术后1周左右总胆红素平均值由术前(189±53)μmol/L降至(135±34)μmol/L,平均下降幅度(33±13)%;临床症状改善。结论应用增剪侧孔的引流管治疗高位胆道梗阻灵活、方便,近期疗效肯定,可选择做为临床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华支睾吸虫肝病肝胆管改变的CT诊断价值及其病理改变.方法98例本病患者中,男57例,女41例.95例(97%)有明确食生鱼史,就诊时腹痛48例,右上腹闷胀15例,腹部不适22例,发热5例,黄疸8例.肝功能检查中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者9例,碱性磷酸酶(AKP)轻度升高者8例,总胆红素升高5例(>15.5μmol/L),直接胆红素升高14例及间接胆红素升高12例.所有病例均于粪便及十二指肠引流中发现虫卵,其中89例华支睾吸虫血清学检查为阳性,9例肝胆手术治疗,8例做肝活检.本组病例全部呈肝内胆管扩张改变,大便阳性而肝CT检查正常者未选入本组病例.结果98例CT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肝内胆管扩张,轻度扩张62例(63.3%),中度23例(23.5%),重度13例(13.3%).肝内胆管扩张的形态分三种类型Ⅰ型扩张的肝管从肝门向肝被膜下方向逐渐扩张,其肝被膜下小胆管呈囊状扩张者82例(83.7%);Ⅱ型肝内胆管从肝门向肝被膜下逐渐扩张,但无肝被膜下小胆管囊状扩张者12例(12.2%);Ⅲ型肝内扩张的胆管,肝门侧与远侧端胆管径宽度相近似者4例(4.1%).98例中6例(6.1%)显示部分扩张,胆管壁不规则,管腔粗细不均,边缘较模糊;12例(12.2%)肝内胆管近肝门侧明显扩张,而远端扩张不明显.98例中91例(92.9%)肝外胆管无扩张.增强扫描显示更为清晰,肝内、外胆管壁均未发现增厚及异常强化征象.肝内胆管结石18例(18.4%),其中肝左叶内8例,肝右叶内6例,肝左、右叶内均有结石者4例,肝总管、胆总管结石各1例,胆囊结石5例,数目不定.胆囊炎28例,4例(4.1%)胆囊内见团状或不规则软组织密度条状物悬浮于胆汁中,胰管轻度扩张2例.肝左叶增大.8例肝活检镜下见胆管腺瘤样增生,符合华支睾吸虫所引起的胆道系统的病理改变.9例术中见肝表面有散在的黄白色扩张的小胆管,其中并发肝细胞癌1例,肝胆管上皮癌3例,脂肪肝1例,肝囊肿1例.结论①华支睾吸虫所致肝内胆管从肝门向被膜方向逐渐扩张,管径大小相近,这种扩张形式是其所特有的,CT具很高的诊断价值.②长期反复及大量寄生华支睾吸虫病可并发一些恶性疾病,对其早诊断早治疗,颇具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并比较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内外引流术治疗ERCP难治性恶性胆道梗阻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至2005年12月上海长海医院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内外引流术治疗ERCP难治性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资料,比较行胆管金属支架内引流术和导管外引流术术后黄疸消退时间、无黄疸生存期、需再次施行胆管穿刺引流术的例次数和并发症。共67例患者入选,其中,内引流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63.4±11.3)岁;外引流组39例(男30例,女9例);平均年龄(61.5±13.2)岁。结果内引流组和外引流组术后黄疸明显消退率分别为85.71%和79.48%(P>0.05);皮肤巩膜黄染平均消退时间为(21.4±18.6)和(34.2±23.6)d(P< 0.05);术后平均无黄疸生存期为(5.4±3.7)和(2.6±2.1)个月(P<0.01);需再次施行胆管穿刺引流术分别为3例次和16例次(P<0.05);内引流组阻塞性黄疸合并胆道感染3例、肠梗阻2例,外引流组导管移位和脱落14例、导管堵塞5例、出血和胆漏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经肝穿刺金属支架内引流术较导管外引流术能更显著地缩短ERCP难治性胆管恶性梗阻患者黄疸消退时间、延长无黄疸生存期,减少重复介入次数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内镜介入引流与外科手术治疗胆管恶性梗阻的疗效.分析影响因素与提高疗效手段.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外科手术治疗、ERBD和EMBE治疗胆管恶性梗阻的随访资料.结果 1997~2004采用塑料、金属胆道支架经内镜主乳头置入胆管引流和外科姑息引流恶性胆管梗阻98例,其中男66例,女32例,平均63.8岁.ERBD46例,成功率94.34%.总有效率78.27%.失访5例,随访的41例患者生存期为13~264天,平均135±39天,并发症2.5%.EMBE组35例,成功率100%,总有效率94.29%,失访2例,随访的31例患者生存期为91~542天.平均生存时间为258±112天,并发症14.86%.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术后并发症包括轻度胰腺炎、胆管炎、上消化道出血,无严重并发症与相关死亡发生.结论 EMBE是胆管恶性梗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其疗效尤于ERBD.合理选择病例,采用不同手段力求导丝通过狭窄部、双支架引流等方法可改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背景:多种引流方式可用于临床治疗胆管梗阻疾病,其中内镜下胆管引流术的应用逐渐增多。目的:比较内镜下不同胆管引流方式治疗胆管梗阻疾病的效果、并发症等。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7年12月宣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的胆管梗阻患者,分为鼻胆管引流组和胆管支架组,比较两组引流成功率、引流效果、并发症情况,并分析ERCP术后胆管再梗阻的原因。结果:治疗前,胆管支架组TBIL、DBIL水平显著高于鼻胆管引流组(P0.01)。治疗后,两组引流成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TBIL、DBIL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鼻胆管引流组ALT、AST、GGT显著降低(P0.05),AMS显著升高(P0.05);胆管支架组ALT、GGT、AMS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ERCP术后胆管再梗阻原因主要为胆泥或泥沙样结石、块状结石、肿瘤侵犯等。结论:鼻胆管引流和胆管支架引流均可改善患者肝功能,缓解胆管梗阻症状,两种方法的引流效果和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图像的测量信息为设计制备改良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用胆管引流管提供数据参考。方法描述性研究。收集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科自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2 300例患者3.0 T上腹部MRI及MRCP的影像资料, 筛选出肝门部胆管结构显示清晰, 且为胰头癌、胆总管癌或壶腹部癌所致的胆管梗阻且合并肝内外胆管扩张的患者381例, 对这些患者MRCP图像中的左右肝管、肝总管的长度进行测量, 根据测量结果对PTCD用胆管引流管进行改良设计。结果测量出恶性肿瘤致胆管梗阻状态下左肝管自起始部至左右肝管汇合部中心点的距离为(15.9±3.8)mm, 右肝管自起始部至左右肝管汇合部中心点的距离为(12.4±3.2)mm, 自胆囊管汇入部至左右肝管汇合部中心点的长度为(34.0±8.1)mm, 根据测量结果完成了PTCD用胆管引流管的引流侧孔分布位置及长度的改良设计, 并完成实物化制作。结论 MRCP图像胆管测量是获取扩张状态下胆管长度数据的有效方法, 根据胆管测量结果制备的改良用PTCD用胆管引流管贴合Bismuth Ⅱ、Ⅲ型高位胆管癌所致的胆管梗阻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间接征象在诊断肝外胆管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自2001年12月至2007年12月间,经CT、MR及手术证实的72例肝外胆管癌病例。空腹常规超声检查肝胆胰脾。重点观察梗阻段胆管及近段胆管扩张情况和相关器官继发改变的超声间接征象,详细记录并留存图像信息,随访临床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72例肝外胆管癌病例中,全部具有近段胆管扩张,显著扩张64例,中度扩张7例,轻度扩张1例。本组胆管扩张的显示率为100%。依据梗阻段胆管狭窄的程度与形态、近段胆管扩张的程度与范围、扩张段与狭窄段胆管的移行状态等超声间接表现,判断梗阻部位的准确率为97.22%(70/72),病因提示其诊断相符率为94.44%(68/72)。结论注重超声间接征象表现,无疑对梗阻部位的判定及病因的提示性诊断皆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微创介入治疗急性化脓性胆管炎2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微创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经微创介入治疗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单纯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22例,其中乳头切开同时进行鼻胆管引流或取石者13例,胆管支架内引流者9例,在胆管支架内引流者中病变位于肝门下者5例,肝门上者4例,以肝门下梗阻引流效果好,肝门上肿瘤引流后症状缓解,术后患者高热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内镜下治疗联合经皮经肝胆管外引流术(PTCD)4例,全部治愈;单纯PTCD治疗2例,缓解1例,治愈1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ERCP、PTCD和内镜下治疗联合PTCD方法治疗胆系化脓性炎症,创伤小、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恶性胆道梗阻(MBO)患者经皮胆道引流或支架置入术后感染的病原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接受介入治疗后存在或怀疑胆道感染、送检胆汁培养和/或无同期血培养的MBO患者的临床资料。从病原学培养的阳性率、菌群分布、血培养与胆汁培养的一致性、主要致病菌的耐药率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患者219例,胆汁病原学培养阳性105例(47.95%),其中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真菌的构成比分别为64.89%、28.24%、6.87%。同期送检血培养者69例,阳性33例(47.82%)。血培养和胆汁培养同为阳性的患者25例,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完全一致占36%(9/25),部分一致占20%(5/25),完全不一致占44%(11/25)。常见致病的革兰氏阴性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阴沟肠杆菌,对其耐药率(<15%)较低的抗生素有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常见致病的革兰氏阳性菌为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对其耐药率较低的抗生素有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结论 MBO患者经皮胆道引流或支架置入术后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  相似文献   

19.
对于BismuthⅡ以上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来说,往往已失去外科手术时机,而作为姑息性治疗的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ERCP)是晚期胆管癌治疗的首选方法,可缓解梗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但由于肿瘤已侵犯左、右肝管,造成左右肝管互不交通,使ERCP治疗中往往发生选择性肝内胆管插管困难(导丝超选困难),导致无法完成ERCP治疗.笔者对48例肝门部胆管癌ERCP发生超选困难的病例,采用多种超选技巧,成功完成胆管引流治疗42例,现将配合技巧总结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采用超声、腹部CT和磁共振胆管成像(MRCP)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效能。方法 2017年3月~2019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肝外胆道梗阻性病变患者107例,术前行腹部超声、CT和MRCP检查,以术后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采用ROC曲线分析腹部超声、CT和MRCP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效能。结果 本组病例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诊断肝外胆管结石59例;超声、CT和MRCP诊断结石分别为64.4%、67.8%和84.7%(P<0.05);对于直径≤8 mm的结石,MRCP的诊断率为80.0%(32/40),显著高于超声诊断的60.0%(24/40)或腹部CT诊断的57.5%(23/40),MRCP对结石的定位准确率为84.8%(50/59),也显著高于超声检查的66.1%(39/59)或腹部CT检查的67.8%(40/59,P<0.05);MRCP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4.8%(50/59)、89.6%(43/48)和86.9%(93/107),显著高于超声检查【分别为64.4%(38/59)、83.3%(40/48)和72.9%(78/107),P<0.05】或腹部CT检查【分别为67.8%(40/59)、81.3%(39/48)和73.8%(79/107),P<0.05】。结论 MRCP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效能较高,优于腹部CT或超声检查,尤其是对直径≤8 mm的小结石,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