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鲍氏司蛉生物学性状的观察卢天明,刘育贤,林庆峥,李大鹏(四川省宜宾地区卫生防疫站644000)1987~1991年间,连续在四川省宜宾市对鲍氏司蛉(Sergentomyiabarraudi)的若干生物学作了观察[1,2],本文着重报告鲍氏司蛉及其幼虫...  相似文献   

2.
歌乐山司蛉生态习性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肃省文县和四川省南坪县对歌乐山司蛉的生态进行调查时发现,该蛉于5月下旬至10月上旬均可查见,以8月中旬为密度高峰,季节全长逾4.5个月。该蛉为野栖型,垂直分布, 最高为1 640 m。白天的栖息场所主要是山洞及河岸的巨石基部,居民点内难以查见,夜间在栖息场所附近活动,未发现对人刺叮吸血。分析已有的区系资料,指出歌乐山司蛉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亚热带自然区域内,在暖温带和边缘热带,该蛉的分布区域都很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南京司蛉口甲和色板变化作补充描述。 方法 对南京司蛉批量标本作形态观察 ,对单个饲养的南京司蛉母蛉和子 1代新蛉制成标本作比较观察。 结果 南京司蛉雌蛉口甲齿为 10~ 19个 ,色板形态具有多样性 ,雄蛉口甲齿为 8~ 15个 ,色板多不发育 ,在自然界中司蛉属蛉种口甲齿数不稳定 ,在同种司蛉中齿数的波动有时相差 10个以上。 结论 鉴定时宜用大数量的标本作比较观察 ,为弥补自然界直接采集成蛉标本数少的缺陷 ,最好将司蛉单个饲养 ,观察新羽化子 1代司蛉形态 ,避免同物异名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于1987~1991年对四川宜宾鲍氏司蛉的生物学、生活史、越冬情况等进行了初步观察。证实了鲍氏司蛉的季节消长,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高峰期,成蛉在自然界的出现至消失时间为7个月。此蛉嗜好吸蟾蜍和壁虎的血液。经胃压片检查72只均含有红细胞大核,其吸血宿主为两栖或爬行类。生活史平均为76.5天(5月),65天(8月)。越冬方式为幼虫。幼虫的滞育期为30天,越冬期约为172.5~257天。  相似文献   

5.
在新疆天山北部的荒漠内,很多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的耳皮下组织内有利什曼原虫的感染。有的地方,鼠的感染率可达100%(NNN基培养法),已鉴定的原虫有都兰利什曼Leishma-nia turanica和沙鼠利什曼L.gerbilli两种。大沙鼠洞是多种白蛉的栖息和吸血的场所,洞内的优势蛉种为蒙古白蛉Phlebotomus mongolensis和安氏白蛉Ph.andrejeui。调  相似文献   

6.
用5种酶ME,GPI,G6PDH,MDH,EST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新疆不同来源分离的5株利什曼原虫进行了同工酶谱的比较研究。所分析的虫株包括1株杜氏利什曼原虫,2株婴儿利什曼原虫,2株都兰利什曼原虫以及作为参比虫株的杜氏利什曼原虫(MHOM/IN/80/DD8),硕大利什曼原虫(MHOM/IQ/00/LH32),沙鼠利什曼原虫(RHO/CN/62/#l)和蜥蜴利什曼原虫各1株,共分出9个酶谱型。表明不同来源的2株婴儿利什曼原虫是两个不同的酶谱型,2株都兰利什曼原虫为两个不同的酶谱型,新疆的杜氏利什曼原虫与来源于印度的杜氏利什曼原虫标准株也为两个不同的酶谱型。  相似文献   

7.
我们用薄层等电聚焦方法对新疆不同来源分离的6株利什曼原虫的GPI、G6PDH、MDH、ACP和EST 5种酶进行了同工酶谱的分析。对照株包括社氏利会曼原虫、硕大利什曼原虫、沙鼠利什曼原虫以及昕蜴利什曼原虫各1株。结果发现GPI在不同种利什曼原虫之间有微小区别,没有种下分类的价值。G6PDH原虫各1株。结果发现GPI在不同种利什曼原虫之间有微小区别,没有种下分类的价值。G6PDH在不同种利什曼原虫之  相似文献   

8.
新疆白蛉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对新疆白蛉的生物学,重点是对内脏利什曼病和皮肤利什曼的三种媒介白蛉的季节消长,栖息习性,活动(包括吸血活动),趋光性,寿命,生殖、孳生地以及白蛉与利什曼原虫的相容性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各项研究结果对于阐释新疆利什曼利什曼病的若干流行规律,制订防治策略及措施,具有实际意义。最后,对新疆南部古老绿洲地带内脏利什曼病媒介白蛉的防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新疆二种白蛉分类地位的校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相似文献   

10.
新疆巴楚县是荒漠型黑热病流行的重病地区,发病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病人以2岁以下的婴幼儿为主,倍受国内外同行的关注.1965~1969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现研究所科研人员曾在新疆阿克苏塔里木河南岸分离出利什曼原虫,由于条件所限未能传代保存.1977年柴君杰等在巴楚夏河地区从吴氏白蛉分离出一株利什曼原虫(IPHL/CN/77/771),分子鉴定为婴儿利什曼原虫[1,2].  相似文献   

11.
1973~1985年对新疆30余县、市13种生境类型多种自然疫源进行了调查,阐述了主要媒介蜱的生态习性和分布以及与病原体的关系。所调查地区的蜱类隶属5属16种,曾分别从6种蜱体内分离检出森林脑炎病毒、斑点热群立克次体、Q热立克次体、土拉菌,确定了这些疾病在新疆的自然疫源性。对调查地区的人群和家畜的血清抗体检查表明,血清学结果和病原学的发现一致,血清中均有上述疾病的抗体存在。人群森林脑炎抗体阳性率为2.30~20.66%,Q热抗体阳性率3.0~17.5%,斑点热群抗体阳性率2.30~30.95%,野兔热抗体阳性率4.22~13.8%。  相似文献   

12.
在新疆地区首次检出犬种布鲁氏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犬种布氏菌不仅是犬种布病的病原菌,也能在人体中和其他动物间引起感染。 1966年Carmichael等首次报道,在美国从200例流产的Beagle狗中首先分离到犬种布氏菌。此后,相继在德国、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国都从人和犬中分离到本菌。在国内尚德秋氏等于1984年报道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实验动物部的犬中分离到两株犬种布氏菌。  相似文献   

13.
新疆博尔塔拉地区几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1985年对新疆博尔塔拉地区的人群、家畜和野生动物所进行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有Q热、蜱传斑点热、斑疹伤寒、恙虫病、军团病、土拉菌病和布鲁氏菌病的存在,人畜间均有感染。在本地区已形成了多种病原的自然疫源地,特别是恙虫病和军团病的检出,对今后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宁夏棘球属绦虫感染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调查,在宁夏,家犬为细粒棘球绦虫自然感染的终末宿主,累计平均感染率为1.04%。羊、猪、马属动物,骆驼、牛等以及人是自然感染的中间宿主。在南部山区绵羊感染率为40~85.63%,山羊为21.0%,引黄灌区较低。红狐是多房型棘球绦虫自然感染的终末宿主,累计平均感染率为15%。家犬、家猫不是多房型棘球绦虫自然感染动物(0/385)。人工接种家犬较易感染,接种家猫较难成功(0/2)。达乌里黄鼠的累计平均感染率0.34%。中华鼢鼠(0.2%)和人是自然感染的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16.
我国首次发现乡土旋毛虫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 :对我国两株旋毛虫进行虫种归属鉴定。方法 :通过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结果 :单对虫体杂交试验 ,表明河南猪株与黑龙江犬株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冷冻耐力试验 ,在 - 15℃下 ,前者 9d即死亡 ,后者可存活 1年以上 ;在 4℃ ,前者肌肉期幼虫呈圆盘状卷曲 ,后者呈螺旋状卷曲 ;生殖力指数 ( RCI)在小鼠试验分别为 195.7和 6.2 ( P<0 .0 1) ,在大鼠分别为 191.3和 14.4 ( P<0 .0 1) ;前者对家猪易感 ,后者不易感 ;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指纹分析其扩增后产物的 DNA片段电泳带型 ,河南猪株旋毛虫与 T.spiralis基本相同 ,黑龙江犬株旋毛虫与 T.nativa一致。结论 :我国至少存在上述两种旋毛虫 ,即 :河南猪株旋毛虫系 T.spiralis,黑龙江犬株旋毛虫系 T.nativa。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我们于1986年6至7月在新疆乌恰县苏约克地区(山前草原,海拔3200~3400米),自西们利亚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体上采获一批蚤类标本,经鉴定,其中大部分为天山额蚤Frontopsylla (Frontopsylla) tjanshanica Schwayz,19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