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8例淋巴结及皮肤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ABC法),并复习相关临床资料。结果8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12—53(平均34)岁。6例发生于淋巴结,2例发生于皮肤。组织学特征:部分或全部淋巴结受累,瘤细胞有成巢或沿淋巴窦内生长现象,发生于皮肤者肿瘤组织弥漫成片分布,瘤细胞高度异型、多形,核分裂象多见。免疫表型:8例瘤细胞均表达CD30,6例表达CD3或CD45RO,而CD15和CD20均阴性。结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形态学高度异形、免疫表型特异,而临床预后相对较好的淋巴瘤。组织学上需与转移癌、恶性黑色素瘤及霍奇金淋巴瘤相鉴别。CD30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在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34例胃肠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对CD117,CD34,SMA,S-100染色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胃肠间质瘤主要分布在胃和小肠。34例中良性21例,低度恶性8例,恶性5例。胃肠间质瘤中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以CD117和CD34阳性为主。结论:CD117,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伴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胃肠间质瘤伴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其免疫表型,并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16例患者,GIST(胃肠间质瘤)术前及术中诊断均为0例,术后诊断16例。GIST危险度分级示:极低危险12例(75.0%),低度危险4例(25.0%),中度及高度危险均为0例。GIST免疫表型:CD117阳性14例(87.5%),DOG-1、CD34阳性16例(100.0%),SMA、S100、Des均为阴性。结论胃肠间质瘤和食管鳞状细胞癌同时发生非常少见,术前发现困难。其中胃肠间质瘤以早期病灶为主,恶性度低。以手术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4例胃肠间质瘤组织中CD117、(X)34、Vimentin、S—100、Desmin的表达。结果54例胃肠间质瘤中CD117、(X)34、Vimentin、S—100、Desmin的表达率分别为68.52%。88.89%,100%,7.4%,18.52%。结论胃肠间质瘤光镜下细胞形态相似都为梭形。但其分子免疫学表型却呈异源性,需要做免疫组化检查准确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子宫内膜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原发性子宫内膜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例1:组织学上瘤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细胞小圆形或核扭曲,浆少,核分裂易见。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CD3、CD5,不表达PAX5、CD20、CD79a、CD10;病理诊断为原发性子宫内膜外周T细胞淋巴瘤。例2:组织学示内膜大量核圆形或卵圆形、异型明显之细胞浸润性生长,核分裂易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PAX5、CD20,不表达CD3、CD5、CD10、BCL-6等;病理诊断为原发性子宫内膜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均予手术加CHOP化疗,分别于术后56个月和13个月死亡。结论原发性子宫内膜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度较高的肿瘤,诊断有赖于诊断性刮宫、手术标本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免疫酶标检测。  相似文献   

6.
乳腺T细胞淋巴瘤1例报道及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免疫表型。方法 采用常规制片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T细胞淋巴瘤1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标记观察。结果 患者为青年女性,病理组织学特点:瘤细胞弥漫、片状分布,围绕血管,有明显异形性,可见核仁及核分裂像,部分核有扭曲,间质成分少,部分区域有坏死。免疫表型:CD45、CD45RO、CD3、CD43阳性,CD20、CK、LCA、EMA阴性。结论 本例为乳腺T细胞淋巴瘤,是罕见的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7.
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标准。【方法】对11例原发于肾脏的恶性淋巴瘤进行HE、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1例肾实质内有弥漫成片的淋巴瘤细胞浸润,瘤细胞核呈不规则形,染色质呈凝块状,9例瘤细胞表达LCA、CD20、CD79a;2例瘤细胞表达LCA、CD3、CD45RO。【结论】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罕见,预后极差。其诊断首先要排除它处淋巴瘤或白血病侵犯肾脏。治疗以肾切除辅以放化疗为主。主要与慢性炎症、Wilm′s瘤、肾细胞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8.
李莉 《青海医药杂志》2009,39(11):17-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21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应用CD117、CD34、SMA、S-100以及V im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镜下梭形细胞为主型14例(66.7%),上皮样细胞为主型5例(23.8%),混合细胞型2例(9.5%)。其中良性10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7例,CD117阳性表达率85.7%(18/21)、CD34阳性率71.4%(15/21)。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可靠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肝外胆管高分化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为该肿瘤的病理诊断提供依据。方法:例胆总管高分化腺癌,观察和分析其临床资料和病理变化。结果:2例肿瘤均沿管壁浸润,不形成突入腔内的肿块,癌性腺体呈巢状排列或单个散在,腺体周围出现癌性间质反应和典型的同心园状纤维化,细胞分化好,核分裂罕见,可见周围神经侵犯,结论:肝外胆管高分化腺癌易与腺瘤和正常腺体混淆,病理上应根据细胞的轻度异型性,腺体不规则,癌性间质反应及周围神经侵犯综合判断其恶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CD4 4v6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胃癌和混合型组织学类型胃癌中表达与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4 0例经外科手术切除的胃癌石蜡包埋组织 ,选用CD4 4v6单克隆抗体 ,采用sABC法 ,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中分化腺癌常伴有粘液腺癌 ;低分化腺癌多伴有印戒细胞癌。CD4 4v6在中分化腺癌伴粘液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 33 3% ;而在低分化腺癌伴印戒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 6 6 7%。结论 低分化腺癌伴有印戒细胞癌中CD4 4v6的高表达率可能说明在侵袭和转移方面高于中分化腺癌伴有的粘液腺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组化观察1例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并对相关文献进行调研。结果 患者肝脾明显增大,镜下显示瘤细胞弥漫浸润脾脏红髓血窦,瘤细胞中等大,胞浆淡染,核染色质较细腻,核仁不明显。肝脏血窦内瘤细胞呈佛珠状或线样浸润,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CD45RO、CD3和TIA-1,而CD57、CD20和CD79a等标记阴性。结论 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是较为罕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较差,应注意与其他淋巴瘤和白血病的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的12例原发性胃肠外来源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肠外间质瘤具有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相似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肿瘤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席纹状,细胞核呈棒杆状,间质可变性及出血。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2例DOG1阳性,11例CD117阳性,11例CD34阳性。结论:胃肠外间质瘤是类似胃肠道间质瘤的罕见间叶组织肿瘤,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是诊断E-GIST的金标准和关键。以手术治疗为主,甲磺酸伊马替尼的作用尚不清楚,预后差,有必要进行更多研究,以充分了解其病理机制,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的诊断经验,以期对临床病理工作有所借鉴。方法回顾性研究一组胃肠间质瘤,HE染色,免疫组化标记Vimentin、CD117、CD34在该组肿瘤的表达情况。结果该组46例标本中Vimentin均阳性,CD117阳性45例,CD34阳性32例。结论Vimentin、CD117、CD34对胃肠间质瘤特异性表达,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小细胞癌伴内膜样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子宫内膜小细胞癌伴内膜样腺癌的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及临床病理特点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性子宫内膜小细胞癌伴发内膜样腺癌非常罕见,瘤细胞小,呈巢状、索状或团状排列,易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恶性淋巴瘤混淆,免疫组化显示小细胞突触素、嗜铬粒素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均呈阳性表达.结论 子宫内膜小细胞癌伴内膜样腺癌恶性度高、预后差,病人多于1年内死于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24例胃肠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CD34、SMA、S-100染色特点分析。结果24例胃肠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其中21例CD117和18例CD34标记阳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和75%。结论胃肠间质瘤是胃肠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CD117和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5例SPTCL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学观察。结果:5例患者均表现为皮下单个或多个结节,4例伴发热。组织学上主要病变均在皮下脂肪组织内,瘤细胞主要浸润于脂肪细胞之间。免疫组化显示所有病例均表达CD45、CD45RO和CD3,均不表达CD20及CD68。结论:SPTCL较少见,预后差。诊断要点为异形的肿瘤细胞沿着脂肪细胞间浸润,CD45、CD45RO和CD3阳性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K、LCA、CD3、CD45RO、CD20、CD79a、CD5、CyclinD1、CD10、BCL6、MUM1、CD30、CD56、Ki-67,运用原位杂交检测EBER,观察其免疫表型特点和EB病毒感染情况。结果患者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或便血。发生部位:胃22例、小肠24例、回盲部15例、结肠12例、直肠5例。所有病例均表达LCA,69例表达CD20和CD79a,3例表达CD5和CyclinD1,9例表达CD3和CD45RO,1例表达CD30,1例表达CD56,Ki-67阳性表达率约20%~70%不等,2例EBER原位杂交检测阳性。所有病例CK均未检测出阳性。病理组织学类型:36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3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套细胞淋巴瘤,6例非特殊型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各1例。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以B细胞淋巴瘤多见,T细胞淋巴瘤少见。临床上很难与胃肠道癌鉴别,确诊靠胃肠粘膜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及免疫组化染色,辅以原位杂交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中CD117和CD34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点,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技术对24例胃肠道间质瘤行分析。结果:24例胃肠道间质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5.83%和74.16%,且呈弥漫强阳性表达。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CD117和CD34标记阳性对确诊间质瘤最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背景:皮肤CD8^+嗜表皮性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近来报道的罕见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临床表现具有侵袭性。文献中仅有约20例报道。作者在此报道了1例罕见的伴发皮肤血管炎和淋巴组织增生的患者。病例报道:1例42岁的塞内加尔男性患者因其皮损表现为结节且迅速蔓延并发生坏死和溃疡而入院,患者近期还发生体重减轻、发热以及多发性淋巴结增大。皮肤组织学分析显示少见的血管中心性间质和大CD8^+细胞毒性T细胞嗜表皮性真皮浸润,伴有皮肤血管炎和纤维素样坏死,联合化疗4个月后患者死亡。讨论:此患者的特点符合Berti所描述的原发性皮肤CD8^+嗜表皮性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多数本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结节和溃疡,组织学多表现为皮肤组织的多形性淋巴细胞浸润伴明显而持久的嗜表皮性。免疫组化检查显示淋巴细胞表型为CD8^+并且表达细胞毒素蛋白质,这可能解释了本病的局部和系统的侵袭性病变及浸润和坏死皮损血管损坏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宫颈小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复习7例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切片及免疫组化标记,对其中4例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组化标记。结果: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7岁,主要症状为不规则阴道流血。镜下瘤细胞呈雀麦形或中间型。3例分别伴有鳞状细胞癌、子宫内膜样腺癌及低分化腺癌成分,免疫组化表达神经内分泌分化,表达VEGF。按FIGO临床分期为Ⅰb期2例、Ⅱ期2例、Ⅲ期2例,l例病期不清。5例获得随访,除1例无瘤生存(39个月)外,其余4例均死亡。结论:宫颈小细胞癌极具侵袭性,进展快,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