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讨桥小脑角上皮样囊肿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采用颞下经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上皮样囊肿29例,枕下入路6例,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残余肿瘤2例。结果肿瘤全切22例,次全切9例,大部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桥小脑角上皮样囊肿的手术,选择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最常用的手术入路。应用神经内镜探查术野中难以发现的病灶的死角,仍能发现并切除肿瘤残余,提高切除率。  相似文献   

2.
桥小脑角肿瘤45例手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肿瘤显微手术方法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桥小脑角区肿瘤4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5例,全切除36例,次全切除8例,部分切除1例。无死亡病例,轻度面瘫10例,听力下降4例。结论合适的手术入路和严格细致的显微外科操作是保证桥小脑角区肿瘤全切除的重要因素,并能有效地保护桥小脑角周围的重要结构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3.
小脑桥脑角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脑桥脑角区肿瘤的手术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对 3 3例采用半卧位单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小脑桥脑角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结果 :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 2 7例 ,次全切除 6例。面神经解剖保留 2 8例 ,1 5例出现面瘫。围手术期死亡 1例 ,余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术后随访者 1 8例 ,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半卧位单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适合于小脑桥脑角区肿瘤 ,其优点是 :肿瘤暴露良好 ,手术全切除率和面神经保留率高 ,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桥小脑角肿瘤24例。结果:本组24例,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8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死亡1例,23例恢复良好。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妥善处理和保护血管、神经和脑干是提高手术疗效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锁孔手术切除桥脑小脑角肿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锁孔手术理念在桥脑小脑角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开颅 (切口长 6cm ,骨窗约 2 .5cm× 3 .0cm大小 )显微手术切除一侧桥脑小脑角肿瘤 3 6例 ,观察肿瘤显露和切除效果。结果 术中肿瘤显露满意 ,无 1例切除外侧小脑半球。显微镜下全切除肿瘤 11例 ,近全切除 2 0例 ,部分切除 5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是治疗桥脑小脑角肿瘤的一种较理想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桥小脑角胆脂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报告16例桥小脑角胆脂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采用枕下和颞下经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胆脂瘤。结果 肿瘤全切12例,残留瘤皮3例,大部切除1例,出现并发症8例。结论 对向岩斜幕上发展的小脑角胆脂瘤,颞下经幕入路显微手术是首选方法。若严重影响神经功能,可残留部分瘤皮。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听神经鞘瘤,重点分析微创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总结20例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听神经鞘瘤的经验。结果 全部均经枕下乳突后曲棍球形切口,小骨窗入路,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轻度面瘫7例。结论 采用微创显微外科技术选择最佳手术入路,能够达到肿瘤全切除保护神经功能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桥小脑角胆脂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桥小脑角(CPA)胆脂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入路和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方法:28例桥小脑角胆脂瘤,采用枕下开颅乙状窦后入路16例、颞枕开颅颠下小脑幕入路10例、颞枕开颅幕上下联合入路2例。其中5例手术应用神经内镜辅助。结果:肿瘤全切除21例,近全切除7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枕下开颅乙状窦后入路适用于胆脂瘤位于CPA以及由CPA向斜坡生长者;颞枕开颅颞下小脑慕入路适用于CPA胆脂瘤向岩骨尖斜坡及幕上鞍区发展者;巨大胆脂瘤同时累及CPA、鞍区和下斜坡时采用颞枕开颅幕上下联合入路。神经内镜辅助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提高肿瘤全切率。  相似文献   

9.
桥小脑角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桥小脑角脑膜瘤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切除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40例桥小脑角脑膜瘤,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Simpson Ⅰ、Ⅱ级)32例,全切除率为80%.手术死亡2例.术后症状改善者32例,症状基本同术前4例.结论 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术中应用显微技术妥善处理和保护血管、神经、脑干等,能较理想地切除肿瘤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小脑桥脑角区肿瘤的技巧,减少手术并发症,予病人术后良好的生存质量。方法:分析1994~1998年我科经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小脑桥脑角区肿瘤42例的经验。结果:全切除31例(73.8%),次全切6例(14.2%),面神经保留21例(50%),死亡例(4.7%)。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是改善小脑桥脑角区肿瘤手术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肿瘤手术方法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切除桥小脑角区肿瘤50例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0例,全切除35例,次全切除12例,部分切除3例。无死亡病例,轻度面瘫15例,听力下降5例。结论熟练的手术技术及合适的手术入路是保证桥小脑角区肿瘤全切除的重要因素。术中保证清晰的解剖结构及层次,减少周围神经及小脑的牵拉,对预防脑干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桥小脑角区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方法与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来经显微手术治疗的33例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病例资料,其中27例采用乙状窦后入路,6例采用颞下入路.结果 Simpson Ⅰ级切除10例,Simpson Ⅱ级切除17例,Simpson Ⅲ级切除6例.症状较术前改善18例;死亡1例.结论 娴熟的显微镜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桥小脑角脑膜瘤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1年1月至2009年7月间诊治的16例桥小脑角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12例,近全切除4例.术后颅神经功能改善9例,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7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后组颅神经损伤者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桥小脑角脑膜瘤可选择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中注意对血管、神经和脑干的保护,提高切除肿瘤的技巧,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是保证手术疗效和术后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脑干肿瘤手术治疗的初步经验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探讨最佳适应证,以期提高该类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0~2004年9例脑干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资料,将患者的疗效与临床治疗方案、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所见、手术和术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9例患者,全切或次全切7例,2例仅做活检;术后症状明显改善者8例,karnofsky计分80以上;1例中脑肿瘤患者术后症状加重,浅昏迷,自动出院,40d后随访已清醒,可进食,本组无围术期死亡.结论 作者认为外生性的肿瘤、脑干内生长的囊性肿瘤及脑干内生长的局限性肿瘤是最佳手术适应证,尤其是外生性的肿瘤,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局灶型脑干内生肿瘤患者直接手术可以明显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5.
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经枕下乙状窦后一内听道人路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的经验和技巧,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面神经的保留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枕下乙状窦后人路显微手术治疗的11例听神经瘤,对其手术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肿瘤全切率为72.7%,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81.8%。术后无重残和死亡。结论乙状窦后人路治疗听神经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桥小脑角区解剖的熟悉和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术中保留面神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边缘系统胶质瘤的临床特点和显微外科治疗的手术技巧及术中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5例边缘系统脑胶质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显微手术,在保护重要结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结果显微镜下全切除肿瘤26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1例死亡。结论熟悉边缘系统的局部解剖和熟练掌握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注意对侧裂区动静脉血管及肿瘤周围重要功能区的保护,能够提高边缘系统胶质瘤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刘会林  邓大丽  喻廉  王黎 《安徽医学》2012,33(3):263-265
目的分析听神经瘤患者术中面神经监测技术以及在显微外科联合应用的手术中面神经保留、预后情况分析。方法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手术切除179例听神经瘤患者,对术中面神经监测情况以及术后面神经保留情况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179例听神经瘤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保留率83%,解剖保留率96%;其中听神经瘤最大直径大于等于4.0 cm有88例,小于4.0 cm 91例。结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听神经瘤治疗目的不再仅仅是切除肿瘤延长生命,而是要求在尽可能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完整保留面神经功能作为听神经瘤治疗最佳效果。术中面神经监测技术和显微内镜的联合应用,以及手术者经验的不断丰富,可以大大提高听神经瘤手术时面神经保留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