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桥脑小脑角区肿瘤由于病变部位深在,周围神经血管结构复杂。正常情况下,这一区域内有关的神经结构有滑车神经、三叉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血管结构有小脑上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内听动脉;骨性结构有内听道、颈静脉孔、岩骨尖部和斜坡侧缘。按神经和血管结构从上到下的排列顺序将桥脑小脑角区分为上神经血管丛、中间神经血管丛和下部神经血管丛。当发生听神经瘤时,常向内侧压迫桥脑、延髓和小脑,向侧方使内听道扩大,并使周围神经血管结构移位、扭曲或侵蚀这些神经血管结构。在切除肿瘤时,这些神经血管结构受到损伤的危险很大,了解显微解剖对保留神经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听神经瘤约占小脑桥脑角肿瘤的75%~95%.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小脑桥脑角神经血管的正常解剖关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掌握这些神经血管位置的变化,对于保留神经血管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归纳了听神经瘤手术中神经血管位置的变化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桥小脑角位置深在,涉及众多颅神经、血管和脑干等重要结构,研究表明起源于内听道前的道前型脑膜瘤患者术后面听神经功能保留较道后型及其它类型困难,术后发生面瘫、听力丧失的机会也明显增加。因此对桥小脑角脑膜瘤患者术前正确的判断与分型,以及面听神经功能的评定,为指导手术治疗和提高面听神经功能保留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研究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的桥小脑角区的结构,为临床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10%甲醛固定并灌有乳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20例,模拟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桥小脑区的三个解剖间隙的主要血管神经解剖变异和走行,并测量面神经与前庭蜗神经进入脑干处的距离.结果 桥脑小脑角区的重要血管和神经之间关系存在一定变异,观察了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岩上静脉、面听神经、三叉神经以及后组颅神经的行程、分支和变异等情况,但这些结构在桥小脑区的三个解剖间隙内层次分明,分布较恒定.面神经与前庭蜗神经进入脑干处的距离为(2.3±1.1)mm.结论 通过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来解剖桥小脑角区的神经血管,具有重要意义,充分认识了各重要神经和血管结构关系,对临床手术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听神经瘤来源于内听道内前庭神经施旺细胞,约占成人桥小脑角区肿瘤的90%,占颅内肿瘤的8%,是内听道、桥小脑角区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1]。随着微创神经外科的发展和术中肌电图监测等应用,巨大听神经瘤手术相关的病死率低于1%[2],但是,术后面瘫、听力损失仍是临床面临的一个大难题[3,4]。本文就巨大听神经瘤术中面听神经的保护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1例非常罕见的复合性颅内肿瘤。1例41岁女性病人因一侧桥小脑角肿瘤而行手术治疗。病史及磁共振检查显示典型的右侧听神经鞘瘤合并脑积水,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皮肤病学检查及眼科学检查排除了神经纤维瘤病。术中于右侧桥小脑角处见一红色菜花样肿块。从切除肿瘤后的空隙可见第四脑室顶。另一直径约1.5cm的神经鞘瘤从内耳门长出,经内听道入路切除。两处肿瘤虽然接触且相互挤压,但它们之间仍可见明显界限。组织学检查证实前者为典型的脉络丛乳头状瘤,后者为神经鞘瘤。术后病人没有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Medline上未检索到该类颅内复…  相似文献   

7.
听神经瘤听力保留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为经单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保护听力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20例成人汉族尸头湿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 桥脑小脑角区的显微解剖结构复杂,各重要神经、血管之间组织层次分明。结论 研究桥脑小脑角区的显微解剖,有助于听神经瘤的切除,保护重要结构,是听神经瘤手术保留听力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桥脑小脑角胆脂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神经内镜辅助显微神经手术治疗桥脑小脑角胆脂瘤的实用性及效果。方法 对22例桥脑小脑角胆指瘤进行了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术中用0。和30。神经内镜观察各个死角。如果发现有肿瘤残留,在神经内镜辅助下行残留肿瘤切除。结果 术后临床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或消失,均未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和迟发性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桥脑小脑角胆脂瘤,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解剖观察内听道蛛网膜及术中观察其与听神经瘤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内听道蛛网膜解剖结构;术中观察听神经瘤与蛛网膜之间的关系.方法解剖观察尸头后术中观察蛛网膜与肿瘤及神经之间的关系.结果内听道蛛网膜是桥小脑角池蛛网膜的延续,并达到内听道底部.肿瘤和神经之间没有蛛网膜间隔.结论听神经瘤是蛛网膜内位肿瘤,锐性和明视下切除肿瘤有助于神经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桥小脑角(CPA)区脑膜瘤与同侧内听道及局部颅神经关系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学证实的27例CPA区脑膜瘤术前MRI资料,评价肿瘤与同侧内听道及局部颅神经的关系。结果 共发现29个脑膜瘤,97.3%脑膜瘤形态规则,89.7%肿瘤与硬膜面交界处呈钝角,58.7%肿瘤最大截面积大于10 cm2;与灰质信号相比,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增强后实性区显著强化;51.7%肿瘤见“脑膜尾”征;38%肿瘤伴瘤周水肿,均不跨过中线;34.5%合并梗阻性脑积水;65.5%肿瘤累及内听道,17.2%累及三叉神经,34.5%累及面神经或/和位听神经,3.4%累及颈静脉孔区颅神经。结论 MRI有助于术前评价CPA区脑膜瘤与内听道和颅神经的关系,能为CPA区脑膜瘤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1.
中间神经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中间神经的显微解剖形态与毗邻组织结构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10%福尔马林固定血管内灌注混有彩色乳胶的人尸头16具,结合听神经鞘瘤三种手术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不同部位的中间神经。结果 中间神经分为桥小脑角段,内听道段和面神经管段,桥小脑角段与毗邻的关系不恒定,内听动脉与中间神经位置相对恒定,乙状窦前经迷路入路和颞下经岩入路可以较好地显露中间神经,结论 了解中间神经的显微解剖形态,可以正确选择手术入路,避免神经损伤,保护中间神经同保护面神经运动支一样重要。  相似文献   

12.
桥小脑角区实际上是一锥形立体三角,位于后颅窝的前外侧,上界位于天幕,由桥脑中脑外侧膜与环池相隔;下界由桥脑延髓外侧膜与小脑延髓池相隔,位于前庭蜗神经与舌咽神经之间;内侧界由桥脑前膜与桥前池相隔;该池向外侧扩展至小脑表面并与小脑桥脑裂相续。而传统的方法常将位于小脑延髓外侧池的Ⅸ、Ⅹ、Ⅺ颅神经亦并入桥小脑角池讨论[1]。此区的重要性在于集中了听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经及岩静脉、小脑前上动脉等,若出现听神经瘤或脑膜瘤等,便会逐渐损害上述组织而产生桥小脑角区综合征。桥小脑角区肿瘤是神经外科中比较常见的肿瘤,多为良性,最…  相似文献   

13.
巨大桥小脑角脑膜瘤显微切除的神经功能保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巨大桥小脑角脑膜瘤经显微手术切除后神经功能保护情况。方法 对42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巨大桥小脑角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统计相邻各组颅神经的保留情况。结果 42例中行Simpson Ⅰ切除11例,Simpson Ⅱ切除23例,近全切除8例,肿瘤全切除率81%。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5%,功能保留率为81%,听力保留率71%,听力改善率19%。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是巨大桥小脑角脑膜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保留神经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尽量全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4.
桥脑小脑角区神经内镜应用解剖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桥脑小脑角区神经内镜“锁孔”入路的神经和血管等解剖结构,探索神经内镜到达该区的可行性及相应的解剖定位标志。方法 成人尸头8例,新鲜少年尸头2例,经双侧颈总动脉、椎动脉灌注10%乳胶 红色染料 硫酸钡粉剂。用0°、30°硬镜交替配合使用,对桥脑小脑角区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当枕下“锁孔”入路骨窗直径为15mm时,神经内镜在桥脑小脑角区操作自如,能暴露全部的桥小脑角区,包括桥脑的腹侧区、斜坡以及对侧的解剖结构。结论 ①硬膜下腔中,内镜准确到位的要点是内镜按照定位标志或沿途定位路标前进。②桥脑小脑角区的神经从头侧至尾侧和从内侧到外侧把桥脑小脑角区分成三个腔隙:头侧腔隙、中间腔隙和尾侧腔隙,每个腔隙均有主要血管和一组颅神经通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经后颞下入路一经天幕暴露岩斜区及小脑桥脑角的神经内镜下血管神经解剖结构,探索岩斜区及小脑桥脑角可利用的间隙。方法成年新鲜尸头9例(18侧),交替使用0°、30°角神经内镜经后颞下入路一经小脑幕探查岩斜区及小脑桥脑角,并用摄像系统对相关的解剖结构及解剖标志纪录。结果小脑桥脑角在神经内镜下分为结构清晰的上、中、下三个间隙,三个间隙均有充分的操作空间,分别经三个间隙推进神经内镜后岩斜区得以暴露。结论神经内镜下经后颞下入路-经天幕能充分的暴露岩斜区、小脑桥脑角及周边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桥小脑角区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桥小脑角区巨大占位病变9例,男5例,女4例,年龄9~24岁,平均15.6岁,临床主要表现眩晕、步态不稳和颅高压症状.术前头部MRI及增强显示瘤体主要位于桥小脑角区,瘤体巨大,向上累及桥小脑角区顶层,向下累及桥小脑角区底层,向内侧明显压迫脑干,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无法明确肿瘤性质.手术均采用乙状窦后手术入路,术中分块切除肿瘤.结果 手术全切肿瘤7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室管膜瘤.术后患者恢复状态良好,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主要为:三叉神经麻痹1例,吞咽困难加重后又缓解1例,有2例均在术后3d出现急性神经源性肺水肿,经紧急抢救后病情逐渐稳定,痊愈出院.结论 桥小脑角区巨大室管膜瘤,多以青少年患者发病为主,该部位室管膜瘤起源于第四脑室侧孔处之室管膜细胞,乙状窦后手术入路和术中分块切除肿瘤,减少脑干的牵拉和防止脑干过快复位可有效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肿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索经乙状窦后入路电视神经内镜辅助显做手术治疗桥小脑角肿瘤的实用性及其优势。方法 对33例桥小脑角肿瘤采取乙状窦后入路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10例听神经瘤全切并保留面神经,22例胆脂瘤及1例脑膜瘤全切除,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经乙状窦后入路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肿瘤,可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后颞下入路-经天幕暴露岩斜区及小脑桥脑角的神经内镜下血管神经解剖结构,探索岩斜区及小脑桥脑角可利用的间隙。方法成年新鲜尸头9例(18侧),交替使用0°、30°角神经内镜经后颞下入路-经小脑幕探查岩斜区及小脑桥脑角,并用摄像系统对相关的解剖结构及解剖标志纪录。结果小脑桥脑角在神经内镜下分为结构清晰的上、中、下三个间隙,三个间隙均有充分的操作空间,分别经三个间隙推进神经内镜后岩斜区得以暴露。结论神经内镜下经后颞下入路-经天幕能充分的暴露岩斜区、小脑桥脑角及周边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9.
<正>大型桥小脑角脑膜瘤指的是肿瘤最大直径40mm的桥小脑角脑膜瘤[1]。由于该肿瘤的体积较大,位置深,手术的视野狭窄,且靠近脑干并被众多重要的神经血管缠绕,因此,桥小脑角脑膜瘤的手术处理非常困难,术后效果差,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2]。近年来,随着神经外科显微手术的不断发展,本病的治疗也取得较大的进展,瘤肿全切已不再成为问题[3],而如何完整地保留面听神经功能是目前手术的难  相似文献   

20.
患者 女性,37岁。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意识清楚,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急诊行CT检查显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以桥前池环池为重(Fisher分级Ⅲ级)。遂行DSA检查,发现右小脑前下动脉(AICA)远端动脉瘤。术前准备完善后,于发病36h行手术治疗。手术采用右枕下乳突后入路。显露右侧小脑桥脑角,清除凝血块,见AICA与面听神经伴行进入内听道,且有一动脉从内听道内穿出主要供应小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