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尼莫地平对老年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年龄65~81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尼莫地平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每组40例.Ⅰ组在全麻诱导插管后,持续泵注尼莫地平15 μg·kg-1·h-1至手术结束;Ⅱ 组静滴等容量生理盐水.采用简易智力检查表(MMSE)于术前1 d、术后4 d行MMSE评分,术后比术前减少2分或以上判为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术前(T0)、术毕(T1)、术后2 h(T2)和术后24 h(T2)四个时问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S100β蛋白含量.结果 两组共有14例发生POCD,Ⅰ组5例、Ⅱ组9例.Ⅰ组与Ⅱ组比较POCD发生率下降(P<0.05).Ⅰ组和Ⅱ组在T1、T2时血清s100β蛋白含量与T0相比均增加(P<0.01),T2时达高峰,T3时恢复至T0水平.Ⅰ组在T1、T2时与Ⅱ组相比血清s100β蛋白含量下降(P<0.01).发生POCD患者T1、T2时血清S100β蛋白水平高于未发生者(P<0.01).结论 在老年患者腹部手术中应用尼莫地平,能预防老年患者PO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BIS值对全麻下老年患者腹部手术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及S100β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龄65~75岁,ASAⅠ或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浅麻醉组(L组)和深麻醉组(D组),每组25例。L组BIS值维持在50~59,D组BIS值维持在30~39。记录入室后静卧5min(T0)、插管前即刻(T1)、手术切皮即刻(T2)、手术进行2h时(T3)、手术进行3h时(T4)、术毕(T5)时的BP、HR、SpO2、ECG、PETCO2、吸入麻醉药浓度、BIS值;记录两组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后1d的VAS评分、丙泊酚用量、芬太尼用量、咪达唑仑用量。于麻醉前10min、术毕及术后24、48h时采集血液标本,测定S100β蛋白浓度;于术前1d及术后1、3、7d随访记录患者MMSE评分及TMT完成时间。结果 D组T2、T3、T4时BIS值明显低于L组(P0.05);D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多于L组(P0.05)。与麻醉前10min比较,术毕和术后48h两组血清S100β蛋白含量明显升高,术后24h两组血清S100β蛋白含量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毕比较,术后24h两组血清S100β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L组术毕、术后24h血清S100β蛋白含量明显高于D组(P0.05)。与术前1d比较,术后1d两组MMSE评分明显降低,术后3dL组MMSE评分明显降低(P0.01);与术后3d比较,术后7dL组MMSE评分明显升高(P0.01);L组术后1、3d的MMSE评分明显低于D组(P0.05)。与术前1d比较,术后1d两组TMT完成时间明显延长(P0.01);与术后1d比较,术后3d两组TMT完成时间明显缩短(P0.01);与术后3d比较,术后7dL组的TMT完成时间明显缩短(P0.01);术后1、3dL组TMT完成时间明显长于D组(P0.05)。术后1dL组POCD发生率明显高于D组(P0.05)。结论不同麻醉深度均可保证老年患者术中和术后血流动力学平衡,且术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但术中将BIS值维持在30~39的深麻醉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及早期POCD的发生率较低,术后认知功能损伤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S100β蛋白的变化以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情况,并探讨二者的关系。方法26例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SAⅡ~Ⅲ级,行腹部手术。监测术前、术毕、术后6、24、48、72h血清S100β的变化,并评定术前及术后1周内的认知功能。结果老年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在术毕最高(P〈0.01),术后6h和24h逐渐下降,但术后48h、再次上升(P〈0.01),术后72h回复至术前水平。26例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1周内有7例发生POCD。POCD组与非POCD组相比,术毕及术后6h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明显增高(P〈O.05)。结论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POCD的发生与血清S100β蛋白的变化有密切关系。血清S100β蛋白可作为评估老年患者术后发生POCD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高龄老年患者股骨上段骨折手术的效果。方法2006年7月~2007年10月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下行股骨上段骨折手术的高龄老年患者47例,ASAⅡ或Ⅲ级,年龄75~103岁,分为股骨头置换组(Ⅰ组,n=35)和动力髋螺钉系统术组(DHS)(Ⅱ组,n=12),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或肺部疾患。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腰丛阻滞注射0.3%罗哌卡因25~30ml,坐骨神经阻滞注射0.3%罗哌卡因15~30ml。结果97%的患者阻滞效果完善,Ⅰ组患者需喉罩辅助,Ⅱ组患者单纯应用神经阻滞即可满足手术要求;手术开始时Ⅰ组患者的HR增快,SBP及DBP明显下降(P<0.05),手术开始后5min仍下降明显(P<0.05),而Ⅱ组患者手术前后HR及BP无明显变化;术中、术后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适合于高龄老年患者股骨上段骨折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S100ββ蛋白的变化以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情况,并探讨二者的关系。方法26例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SAⅡ~Ⅲ级,行腹部手术。监测术前、术毕、术后6、24、48、72h血清S100ββ的变化,并评定术前及术后1周内的认知功能。结果老年患者血清S100ββ蛋白在术毕最高(P<0·01),术后6h和24h逐渐下降,但术后48h再次上升(P<0·01),术后72h回复至术前水平。26例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1周内有7例发生POCD。POCD组与非POCD组相比,术毕及术后6h血清S100ββ蛋白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POCD的发生与血清S100ββ蛋白的变化有密切关系。血清S100ββ蛋白可作为评估老年患者术后发生POCD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对老年患者术后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ASAⅠ~Ⅲ级的拟行非心脏、非神经手术的老年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每组100例。D组在麻醉诱导前经静脉持续泵入右美托咪定0.5μg/kg,泵入时间为10min;M组在麻醉诱导前经静脉缓慢推注咪达唑仑0.05mg/kg,其余麻醉处理相同。于术前及术后采集静脉血,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S100β蛋白水平,并计算S100β蛋白水平升高幅度(△S100β)。于术前1d、术后5~7d、3个月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测定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结果最终D组98例,M组100例患者纳入分析。术前两组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D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低于M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D组血清△S100β明显低于M组(P0.01);两组术后血清S100β与术后5~7dPOCD发生呈正相关(r=0.370,P0.01)。术后5~7d、3个月两组患者POC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咪达唑仑比较,右美托咪定可抑制非神经、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术后S100β蛋白水平升高,但对于由MMSE量表评价的POCD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可行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骨科手术后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要求麻醉效果完善,镇痛时间长,对患者术后影响小。神经刺激器(PNS)定位下行外周神经阻滞定位准确、阻滞成功率高、神经损伤低、对患者影响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低浓度罗哌卡因可以减轻对运动神经的阻滞,副作用少,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功能锻炼。本研究拟探讨下肢骨科手术患者罗哌卡因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可行性,为下肢骨科手术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院2005年9月至2006年5月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下行周围神经松解术的糖尿病患者53例,男26例,女27例,年龄17~78岁,其中Ⅰ型糖尿病患者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48例,ASA分级Ⅰ~Ⅲ级,30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6例既往有脑梗塞病史,4例近期有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腰丛阻滞时先注射1%利多卡因10~15 ml,再注射0.5%罗哌卡因10~15 ml;坐骨神经阻滞时先注射1%利多卡因15~20 ml,再注射0.5%罗哌卡因15~20 ml.98%(52/53)的患者阻滞效果完善,1例患者阻滞效果不完善,术中需辅助静脉麻醉.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9.2±2.6、(12.4±2.0)min,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分别为402±102、(293±103)min.术中所有患者血压、心率平稳.术中、术后未见不良事件发生,术后患者满意率为96.2%(51/53).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多重监测下的全凭静脉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全麻下腹部手术患者100例,男56例,女44例,年龄65~80岁,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多重监测组(M组)和常规监测组(R组),每组50例。M组通过调节麻醉药物使麻醉深度指数(NTI)维持在37~56,rSO250%或不低于基础值的20%,根据TOF值输注肌松药物;R组术中由麻醉医师根据监护仪指标调整丙泊酚、瑞芬太尼及肌松药物的输注速率。于术前1d、术后1、3、7d、1个月和3个月采用MMSE量表评估认知功能,记录术后7d、1个月和3个月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发生情况。记录术毕至呼唤睁眼时间、术毕至拔管时间和术毕至定向力恢复时间;记录单位时间丙泊酚、瑞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用量。于麻醉前(T0)、手术开始1h(T1)、术毕(T2)、术后24h(T3)采集静脉血标本,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100β和Aβ1-42蛋白含量。结果 M组术后1d认知功能下降发生率明显低于R组(8%vs.22%,P0.05)、术后3d认知功能下降发生率明显低于R组(2%vs.16%,P0.05)。术后7d和1个月、3个月两组POCD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小于R组[(3.3±0.8)mg·kg~(-1)·h~(-1) vs.(3.7±0.7)mg·kg~(-1)·h~(-1),P0.05],顺式阿曲库铵用量明显小于R组[(104±47)μg·kg~(-1)·h~(-1) vs.(124±68)μg·kg~(-1)·h~(-1),P0.05],术毕至呼唤睁眼时间[(10±3)min vs.(16±6)min,P0.01]、拔管时间[(13±3)min vs.(22±7)min,P0.01]和定向力恢复时间[(17±4)min vs.(27±9)min,P0.01]均明显短于R组。与T0时比较,T1、T2时M组和T1~T3时R组血清S100β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T_1~T_3时M组血清S100β蛋白含量明显低于R组(P0.05)。与T_0时比较,T_1、T_2时两组Aβ1-42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多重监测下的全凭静脉麻醉可减轻腹部手术老年患者神经损伤,降低术后早期认知功能下降发生率,但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应用的可行性。方法40例60岁以上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正确定位腰丛和坐骨神经后分别给予0.375%罗哌卡因20~25ml和0.5%罗哌卡因15~20ml;B组选择L2~3或L3~4间隙行硬膜外麻醉,给予0.75%罗哌卡因10~15ml。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阻滞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结果B组麻醉15min后各时点的SBP、DBP均明显低于麻醉前及A组(P<0.05或P<0.01);A组镇痛持续时间长于B组(P<0.05),但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短于B组(P<0.05);B组术中使用麻黄碱的例数及输液量高于A组(P<0.05);B组患者围术期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镇痛时间长,并发症少,适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  相似文献   

11.
罗比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目的:比较长效局麻药罗比卡因应用于单侧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和硬外麻醉时临床麻醉起效和恢复时间、术后镇痛效果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34例临床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NER,n=17)和硬膜外麻醉(EPI,n=17)两组,分别施行单侧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麻醉。NER组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刺激器电流频率2Hz,起始强度1-2mA,正确定位后两点分别给予0.5%罗比卡因20-30ml;EPI组则选择L2-3或L3-4间隙行硬膜外麻醉,予0.75%罗比卡因15-20ml。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手术开始后15、30、45、60分钟,术后1小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以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效果(术后1、4小时VAS评分)、局麻药和辅助药物用量、术中输液量、药物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手术开始后15分钟,EPI组病人DBP降低明显(P<0.05),随后30、45、60分别及术后1小时EPI组病人SBP、DBP均明显低于NER组;NER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小于EPI组(P<0.05),EPI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恢复较NER组快(P<0.05);NER组罗比卡因平均用量大于EPI组(P<0.05)。NER组术后镇痛维持时间明显长于EPI组(P<0.05)。结论:应用罗比卡因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下行外周神经阻滞,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麻醉起效快,术后镇痛维持时间长,术后对病人的活动能力限制少,是外周神经阻滞较为适宜的局麻醉。  相似文献   

12.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神经阻滞如果定位准确、麻醉效果确切,对患者有全身影响小和术后镇痛时间长等优点。近年在穿刺方法和临床应用方面有较大的改进,就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应用解剖、神经定位方法特别是神经刺激器的使用、临床适应证、操作方法及术后镇痛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全麻下行腹腔镜上腹部手术的老年糖尿病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糖尿病组(DH组)和常规通气糖尿病组(DR组),每组30例。另选择全麻下行腹腔镜上腹部手术非糖尿病老年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非糖尿病组(NH组)和常规通气非糖尿病组(NR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后行机械通气,调控呼吸参数使DH组和NH组维持PaCO2 45~65 mmHg,DR组和NR组维持PaCO2 35~45 mmHg。记录气腹前5 min及气腹后5、15、30 min的PETCO2,并采集以上时点桡动脉、颈内静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pH值、PaCO2,计算动脉-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和脑氧摄取率(CERO2)。检测麻醉诱导前及术后3 d的血清S100β蛋白浓度。记录术前1 d和术后1、3、7 d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气腹前5 min比较,四组气腹后5、15、30 min时PETCO2和PaCO2明显升高,pH值、Da-jvO2和CERO2明显降低(P<0.05)。与麻醉诱导前比较,四组术后3 d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与术前1 d比较,四组术后1、3 d MoCA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DR组比较,DH组气腹前5 min及气腹后5、15、30 min时PETCO2明显升高,pH值、Da-jvO2和CERO2明显降低,术后3 d血清S100β蛋白浓度明显降低,术后1、3 d MoCA评分明显升高,POCD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NR组比较,NH组气腹前5 min及气腹后5、15、30 min时PETCO2明显升高,pH值、Da-jvO2和CERO2明显降低,术后3 d血清S100β蛋白浓度明显降低,术后1、3 d MoCA评分明显升高,POCD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NH组比较,DH组气腹前5 min及气腹后5、15、30 min时Da-jvO2和CERO2明显升高,术后3 d血清S100β蛋白浓度明显升高,术后1、3 d MoCA评分明显降低(P<0.05)。
结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可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术中脑氧代谢,降低术后血清S100β蛋白浓度,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临床研究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合并肺部疾病患者髋部手术的安全有效性。方法患者均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药物采用0.4%盐酸罗哌卡因,手术开始前常规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观察麻醉效果及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监测神经阻滞前,手术开始时,手术开始后10、20、30 min时SBP、DBP、HR、SPO2值。结果各时间点BP、HR、SPO2无显著变化,麻醉满意度100%,无一例麻醉意外和并发症。结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有效保证患者围手术期安全,降低麻醉风险,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5.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多合并严重的心血管病变,动脉栓塞后所致的血液动力学紊乱和代谢障碍进一步加重了心脏的负担。动脉取栓术时,术中及术后需抗凝治疗,这些给麻醉的选择与管理带来一定困难。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腰神经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具有定位准确、效果确切、对全身影响小和术后镇痛好的特点。本研究拟评价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腰神经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取栓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神经刺激仪定位下双点腰丛定位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比较。方法选择年龄在65岁以上、ASA2~3、行单侧下肢手术病人86例,随机分为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n=43)和硬膜外麻醉组(B组n=43)。腰丛:每点注入0.5%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混合液(10±2)ml,坐骨神经:注入0.5%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混合液(20±5)ml,B组用0.5%的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10±2)ml行硬膜外穿刺麻醉。比较两组麻醉的效果、操作时间、麻醉药总剂量、麻醉费用,观察两组患者神经阻滞的起效、完善时间、持续时间,血液动力学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快,痛觉消失快,痛觉恢复持续时间长,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慢,强度低,持续时间短与B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B组患者的SBP,DBP,HR在T3,T4,T5期与麻醉前相比存在显著改变(P〈0.05),B组患者的SBP,DBP,HR在T2,T3,T4,T5期与A组相比也存在显著改变(P〈0.05)。B组的恶心呕吐,头痛,尿潴留,局部血肿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双点腰丛定位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单下肢手术,不仅麻醉效果相当,而且血液动力学平稳,相对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单侧骨水泥型)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全麻组)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联合组),每组40例。记录两组患者术中Ⅱ导联心电图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皮质醇(Cor)、前列腺素E2(PGE2)。[结果]全麻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32.50%,而联合组为1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0.00%,而联合组为17.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患者TC、TG、HDL、LDL水平均降低(P<0.05),FPG、FINS、Cor、PGE2水平均升高(P<0.05)。术前两组间各项检测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联合组相较于全麻组患者TC、TG、LDL、FPG、FINS、Cor、PGE2降低(P<0.05),而HDL水平升高(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可减少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发生,改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糖脂代谢,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评估氟比洛芬酯术后镇痛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血浆S-100B蛋白、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240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镇痛组(KF组)和芬太尼镇痛组(F组),每组120例。分别于术后6、24和48h采用VAS疼痛评分法对镇痛效果进行评估,记录术中、术后芬太尼用量及自控镇痛次数。分别于术前1d、术后3、5d记录简易智力状态检查法(MMSE)评分,并静脉采血测定血浆S-100B蛋白、NSE浓度;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5dKF组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F组(P<0.05),KF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率为19.3%明显低于F组为37.3%(P<0.05)。术后3d血浆S-100B蛋白、NSE浓度明显低于F组(P<0.05),术后镇痛的芬太尼用量KF组明显低于F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可降低术后血浆S-100B蛋白、NSE浓度,降低POCD的发生率,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区域神经阻滞如果定位准确、麻醉效果确切,对患者有全身影响小和术后镇痛时间长等优点。近年在穿刺方法和临床应用方面有较大的改进,就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应用解剖、神经定位方法特别是神经刺激器的使用、临床适应证、操作方法及术后镇痛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腰丛神经阻滞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麻醉与镇痛》2004,6(4):273-2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