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缬沙坦氨氯地平(倍博特)治疗老年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120例老年蛋白尿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A、B、C三组,三组均为40例,A组采取氨氯地平片治疗,5 mg/d;B组给予缬沙坦80 mg/d;C组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80 mg:5mg)/d;三组均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3月及治疗6月后观察两组血压指标变化及治疗前后尿蛋白水平差异.结果 用药前三组SBP及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月后三组SBP及DBP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C组SBP、DBP显著低于A、B组,治疗6月后C组血压指标显著低于A、B组,而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三组治疗前Pro、BUN、 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Pro、BUN、SCr均降低,且C组治疗后Pro、BUN、SCr均显著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老年蛋白尿较单一应用缬沙坦或氨氯地平疗效更为显著,可改善尿蛋白水平、血压等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对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6年1-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n=33)、B组(n=33)和C组(n=34),A组每日口服缬沙坦分散片80 mg,B组每日口服氨氯地平片5 mg,C组每日口服缬沙坦分散片80 mg联合氨氯地平片5 mg,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血压变化、血浆内皮素-1 (ET-1)水平、一氧化氮(NO)水平及动脉弹性指标变化,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组总有效率94.12%,显著高于A组的69.70%和B组的63.64% (P<0.012 5);治疗后C组SBP、DBP、肱动脉-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ET-1水平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NO、小动脉弹性指数(C2)水平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3组患者治疗后大动脉弹性指数(C1)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疗效确切,同时还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弹性指标,降低心血管疾病产生的风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总结并发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接受联合尼莫地平及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180例并发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分为A、B及C组,每组60例.A组接受尼莫地平治疗,B组接受左旋氨氯地平治疗,C组接受联合尼莫地平及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对比三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及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三组入组时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C组SBP及DBP均明显低于A组及B组(P<0.05),但A组及B组间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同时三组间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联合尼莫地平及左旋氨氯地平可有效改善并发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并降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延甫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11):43-44,47
目的 观察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作用.方法 选择76例原发性高血压且合并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将7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Ⅰ组(n=38)给以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Ⅱ组(n=38)单用氨氯地平治疗,两组均给药24周后,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 治疗24周后,两组SBP、DB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IVST、LVPWT、LVDd、LVMI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后Ⅰ组与Ⅱ组比SBP、DBP、IVST、LVPWT、LVDd、LVMI也有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不仅能控制高血压,而且能够逆转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肥厚,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均好.  相似文献   

5.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波 《海峡药学》2011,23(6):190-192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2月收治入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0例临床资料,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观察组100例采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对照组100例采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的有效率。结果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12周降低血压的总有效率差异明显,(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好,两药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能更有效的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压效果及对尿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96例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左旋氨氯地平组(A组)、缬沙坦组(B组)和联合组(C组),每组32例.A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B组给予缬沙坦,C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和缬沙坦治疗,疗程均为12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尿微量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变化.结果 C组降压效果及尿蛋白降低明显优于A组与B组(P<0.05).结论 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效果优于单独用药,临床降压效果确切,尿蛋白减少明显,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05~2020-10我院收治的89例老年EH患者,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44)、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采用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体质量指数(BMI)、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78%高于对照组79.55%(P<0.05);治疗后观察组SBP、DBP、PP水平、BMI值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6、hs-CRP、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89%与对照组6.82%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老年EH患者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体质量指数,降低患者血压、脉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药科学》2016,(8):68-70
目的探讨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在社区老年原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原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3组,每组40例。A组给予缬沙坦治疗,B组给予氨氯地平治疗,C组给予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治疗12周后比较3组临床疗效、血压水平和糖尿病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C组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1);治疗后3组患者的SBP、DBP、FBG、2h PBG、FINS、Hb A1C均有显著降低(P<0.05),且C组的降低更为显著(P<0.01)。结论缬沙坦和氨氯地平联合使用可有效治疗社区老年原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武洪杰 《安徽医药》2010,14(6):708-710
目的探讨雷米普利联合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左心室肥厚(LVH)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的影响。方法将99例伴有LVH和尿mALB的EH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有33例。A组给予雷米普利5~10mg,每天1次;B组给予氨氯地平5~10mg,每天1次;C组联合使用雷米普利和氨氯地平,剂量同上,疗程24周。分别在用药前、用药24周末测量患者SBP和DBP及尿mALB含量,同时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LVH指标。结果三组治疗24周后SBP、DBP、LVH指标、尿mALB改变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C组明显优于A、B组(P〈0.01)。结论雷米普利联合氨氯地平较单药更能有效平稳地控制高血压,且能逆转LVH,降低尿mALB,保护心、肾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高血压2、3级合并糖尿病患者180例,随机分为A、B、C组各60例,A组给予替米沙坦+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B组给予替米沙坦治疗,C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降压治疗8周,观察3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A、B、C组完成8周治疗的患者分别为56、58、59例,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血压达标率分别为85.7% 、53.4% 、49.2%,A组的血压达标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1%、8.6%、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米沙坦+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治疗高血压并糖尿病,降压疗效优于单用替米沙坦或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的疗效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的疗效相当,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依从性.方法 将20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缬沙坦口服,观察组患者接受缬沙坦氢氯噻嗪口服,疗程为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0% vs.81.0%,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的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缬沙坦相比,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更为理想,且安全性好,患者治疗依从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2013年诊断并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0例,对照组使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使用对照组加倍剂量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和肾功能变化,并分析血压变化与肾功能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和舒张压(24h D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h平均收缩压变异度(24h SBPV)、平均舒张压变异度(24h DBPV)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压昼夜变异度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肾功能均改善,观察组患者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h SBPV、24h DBPV与Scr、BUN呈正相关(r=0.21、0.26,r=0.19、0.23,P〈0.05),与Ccr呈负相关(r=-0.27、-0.25,P〈0.05)。结论使用加倍剂量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可明显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变异度和肾功能。  相似文献   

13.
血清脑钠素对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弘锦  王凤岭  孙琪  白玉  张辉  张小娟 《河北医药》2009,31(20):2695-2697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素(BNP)与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LVH)相关性,并观察氨氯地平治疗对血清BNP的影响。方法选择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20例和健康对照组40例,高血压患者给予氨氯地平(络活喜)治疗6个月后观察血清BN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LVH组与高血压无左心室肥厚(NLVH)组的血清BNP水平、SBP、DBP和LVMI均较健康对照组高(P&lt;0.01),且LVH组比NLVH组血清BNP高(P&lt;0.01)。氨氯地平治疗后LVH组BNP、SBP、DBP与LVMI均降低(P&lt;0.01);NLVH组血清BNP、LVMI治疗后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血清BNP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r=0.43,P&lt;0.01)。结论LVH组应用氨氯地平后血清BNP、LVMI均较治疗前降低,血清BNP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氨氯地平不仅可以使血压平稳下降,还可逆转高血压伴LVH。  相似文献   

14.
黄甘霖 《中国药业》2013,22(5):32-33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用小檗碱治疗轻、中度老年高血压合并痛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轻、中度老年高血压合并痛风患者164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给予口服氨氯地平5 mg、每日2次,同时给予急性痛风患者口服秋水仙碱1 mg、每日3次,慢性痛风患者口服别嘌呤醇50 mg、每日2次。治疗组84例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小檗碱0.3 g,每日3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尿酸(BUA)、舒张压(DBP)、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BUA,DBP,SBP均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UA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TC,TG,HDL-C,LDL-C均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用小檗碱治疗轻、中度老年高血压合并痛风患者,疗效确切、安全可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缬沙坦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对血尿酸的影响。方法将8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缬沙坦片80mg,每日1次。治疗组予以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5mg,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压达标有26例,达标率为61.90%,对照组治疗后血压达标有17例,达标率为54.76%。两组血压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尿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缬沙坦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均能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且缬沙坦能显著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  相似文献   

16.
穆玲 《中国当代医药》2013,(34):105-106
目的探讨氢氯噻嗪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氢氯噻嗪,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血压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DBP、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DBP、SBP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下降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氢氯噻嗪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坎地沙坦酯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将1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治疗组给予坎地沙坦酯片8mg口服治疗,1次/d;对照组给予缬沙坦片80mg口服治疗,1次/d.服用2周后,若舒张压≥12kPa则剂量加倍,疗程为8周.比较2组的降压疗效、幅度及心率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的87.3%,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血压降低幅度均有显著差异(P〈0.01),但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心率均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坎地沙坦酯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良好,临床应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和缬沙坦对血压和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96 例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分成2 组分别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和缬沙坦,在服药前和服药12 个月后测量患者的颈- 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检测血浆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的水平。结果降压治疗后2 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 001)。2 组CF-PWV 在经降压治疗后均有所下降,其中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的幅度明显高于缬沙坦组(2. 85 ±0. 67 vs 0. 69 ±0. 11,P 〈 0. 001)。降压治疗12 周后2 组患者的NO 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ET-1 均降低。其中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NO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缬沙坦组(18. 54 ±8. 06 vs 8. 64 ±2.18),ET-1 降低的幅度亦高于缬沙坦组(15. 64 ±4. 06 vs 3. 51 ±1. 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和缬沙坦均能改善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降低血压和改善动脉弹性的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6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常规降糖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氨氯地平联合用厄贝沙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及降压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BP、DBP均降低,且观察组的SBP、DB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5%(32/35),高于对照组的76.7%(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可取得更好的降压效果,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和缬沙坦联合治疗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室肥厚(LVH)的逆转。方法:将135例伴LVH的老年EH患者随机分成缬沙坦组和缬沙坦加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设定血压达标值为收缩压(SBP)<140mmHg(1mmHg=0.133kPa)和舒张压(DBP)<90mmHg。2组患者分别口服起始剂量缬沙坦80mg/d和阿托伐他汀20mg/d加缬沙坦8Omg/d。随访周期为2周,若血压未能达标,则增加缬沙坦剂量至160mg/d。2组患者均口服氢氯噻嗪25mg/d。总疗程24周。检测治疗前后24h动态血压、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2组治疗后LVMI分别较治疗前显著性降低(均P<0.01)。缬沙坦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前后LVMI的降低幅度大于单独缬沙坦治疗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加缬沙坦联合治疗在逆转LVH和抑制心脏交感活性方面较缬沙坦单药治疗具有更加显著的作用,且这些作用独立于降压疗效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