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我院于1964~1979、6月,在低温麻醉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50例。术中所见的缺损类型:干下型6例,嵴上型4例,膜部型38例,肌部型1例,未找到缺损1例。合并其他畸型:动脉导管未闭1例,房间隔缺损1例,右室流出道狭窄5  相似文献   

3.
伍于斌 《华夏医学》2013,26(3):636-638
室间隔缺损(venlricular septal defect)是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活产新生儿的0.3%,室间隔缺损可单独存在,也可为复杂先天性畸形的一部分。既往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外科手术修补,自1988年Lock通过内科介入治疗取得成功以来,已成为室间隔缺损的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由于室间隔缺损的形态和靠近主动脉瓣的特点介入治疗受到一定的制约,2001年我国首先应用Amplatzer国产封堵器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进行成功封堵以来,随着科技不断改进和发展,既往一些不能介入治疗的病例也通过封堵器的发展得到了介入治疗的益处。现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近年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心病25%~50%。1988年,Lock率先应用Rashkind双伞封堵装置关闭VSD,后改良成蚌状夹式封堵器(CardioSEAL),多用于肌部VSD以及外科手术后残余分流的患者。均有一定的缺点:双伞直径大,易损伤瓣膜组织;双伞连接点小、移动度大,易出现残余分流;还可出现伞臂断裂等并发症。1994年,Sideris用纽扣式补片法关闭VSD,其输送管虽较双伞法小,但由于补片扣合不紧,残余分流多,且可损伤或影响主动脉瓣、房室瓣功能。因此,上述方法均未获广泛推广。1999年,AGA公司研制出Amplatzer肌部VSD封堵装置;2002年,又研制出Amplatzer膜部VSD封堵装置,相继应用于临床并获得成功,使VSD的介入治疗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临床上也可遇到一些因为后天性疾病而产生室间隔缺损,如胸部创伤引起的心室间隔穿孔,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的室间隔穿孔,肥厚性心肌病外科术后引起的室间隔穿孔,以及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上述的获得性室间隔缺损(aVSD)也同样出现心室水平的分流,其治疗措施与先天性的室间隔缺损不尽相同.目前,经导管介入治疗技术也应用于这些特殊类型的室间隔缺损.  相似文献   

6.
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唐燕华(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南昌330006)室间隔缺损(室缺)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一旦发现,宜在适当年龄进行手术治疗。1994年1月至12月我们收治室缺患者35例,除1例因手术后误吸致死外均存活,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2003年6月~2005年9月采用国产封堵器对122例(男65例,女57例)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封堵治疗。患者年龄1~25岁,平均(9.6±6.4)岁,经胸超声提示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3.2~14mm,平均(5.6±2.4)mm,心室造影示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2~10mm,平均(4.0±1.9)mm。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122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成功率100%。术后超声及造影示少量残余分流12例,3个月内消失。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5例,4周内消失。1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距主动脉瓣无残端,应用偏心封堵器成功,1个月后复查出现主动脉瓣穿孔。结论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良好,但中、远期疗效尚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外科方法建立膜部,干下室间隔缺损(VSD)的动物模型。方法:6只成年草狗在全麻和气管插管下,左侧垫高45度卧位。经右侧第四肋问进胸,在胸腔内心超大血管短轴定位后,用改良的打孔器进行穿刺。经心超检查证实和测定最大分流速度和压力。结果:3只狗建模成功,2只建立了膜部室缺的模型。1只为干下室缺,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缺损直径1.8-3.6mm,最大分流速度1.8-4.0m,s,跨室缺压差为42~51mmHg。肺动脉压力为25—29mmHg。结论:采用改良的主动脉大隐静脉近端吻合器打孔器在心超定位后用外科手术方法成功建立狗膜部/干下VSD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附属二院心胸外科王胜利,施霖,胡型锑,杨美高,黄宪平[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手术方式1988年6月至1993年4月,我院在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00例,现就其手术方法讨论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54例,女46例;年龄...  相似文献   

11.
从1985年1月~1987年3月共手术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88例,其中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者占29.5%,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者占13.6%。手术死亡5例(5.6%),死亡原因主要与术前存在重度肺动脉高压有关。存活的83例中随诊半年~2年半者共67例,结果优良者占94.0%,有8例残存心脏杂音,但均无明显症状。本文对室间隔缺损的分型以及手术方法和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0 引言 先天性心脏病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修补为人熟知 ,但手术带来的开胸 ,体外循环的创伤仍然给患者带来巨大精神和生理的伤痛 .人们已尝试了多种装置以期替代外科经导管关闭这类缺损 ,但因先前的一些装置递送鞘大 ,膜部再定位困难 ,残余分流率高 ,术后并发症多 ,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Am platzer膜部和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专为经导管关闭膜周及肌部室间隔缺损而设计 ,国内外肌部室缺也已有成功应用的个例报道 [1 ,2 ] ,但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在国内外尚无报道 .我科在西北率先完成首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目前总例数达 2 4…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的诊断、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421例,其中补片修复290例,直接缝合修补131例.合并畸形135例,需行矫正者120例均给予手术矫正.结果:早期死亡4例,3例死于肺动脉高压危象,1例死于心律失常,术后4个月死亡1例,死于心力衰竭,死亡率1.18%.结论:室间隔缺损为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常见病,手术效果好,但对于室缺合并其他畸形者强调术前明确诊断、掌握手术指证,术中详细探查,围手术期心肺支持与保护.  相似文献   

14.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迄今为止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治疗手段,使越来越多的心脏病患者以改善存活量,延长寿命。2006-2007年,我科已成功地为34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实行了修补,现均已成活,且生活质量良好,以恢复正常生活。现将手术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 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以往开胸手术是唯一的治愈方法.近年来VSD的介入治疗方法逐渐开展,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不留瘢痕,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室间隔缺损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建立室间隔缺损动物模型。方法 取幼龄猪 15只 ,在全麻下经右心耳行室间隔穿刺造口术。术后 3d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测定最大分流速率。术后 1月行心导管检查 ,测定肺 -体循环血流比 (Qp/Qs)。结果 有 10只猪建模成功。超声心动图示最大分流流速 Vmax为 1.7~ 4 .4 m /s,平均 2 .6 3± 0 .92 m /s。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结果示肺动脉压无显著升高 ,Qp/Qs为 1.6 8~ 2 .12 ,平均 1.84± 0 .2 4。结论 采用改良的 Synhorst方法在国内首次成功地建立了幼龄猪室间隔缺损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18.
室间隔缺损(VSD)解剖复杂,常分为膜周型、双动脉下型、肌部型。介入封堵术中,膜周部型的易影响到希氏束,双动脉下型的易影响到主动脉瓣。其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且严重,特别是嵴内型VSD、干下型VSD、巨大VSD伴肺动脉高压、隔瓣下型VSD等。近年来,随着器械、技术等的不断改进、提高,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明显降低。而Hybrid技术的践行,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近年来也取得了突破。  相似文献   

19.
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唐燕华(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南昌330006)室间隔缺损(室缺)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一旦发现,宜在适当年龄进行手术治疗。1994年1月至12月我们收治室缺患者35例,除1例因手术后误吸致死外均存活,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一主、肺动脉间隔缺损病例。该病例经心导管及主动脉造影检查获最后诊断。本文着重讨论了在心导管检查中的异常经路。当APSD并存其他先天性畸形时,常能诊断出其他先天性畸形而将本病遗漏。故当肺动脉水平存在大量左向右分流时,应疑及本病。确诊的方法是行主动脉根部造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