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伟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1):1924-1925
慢性乙肝的病邪是乙肝病毒 ,但其性不是单纯的湿热 ,而是风湿热之合邪 ,初犯人体时人多不觉 ,在以后多数患者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乙肝病毒持续感染的低反应状态 ,从中医角度看 ,属于外邪直接感于少阳 ,处于半表半里 ,正气难以发挥正常的祛邪功能 ,当正邪相争之时而有典型的肝炎表现和 /或肝功化验异常 ,其黄疸等症状表现亦随正气的盛衰而休作有时。从肝组织病理学来观察 ,慢性乙型肝炎的特征是汇管区炎症 ,邪气所伏之地———少阳在肝脏微观解剖结构上与之相对应的组织结构可能就是汇管区。治疗宜化湿清热中佐用辛散透达药一是可以直接针对慢性乙肝中的风邪起祛风达邪之用 ;二是起到和剂小柴胡汤中柴姜夏的辛散透达和解少阳之功。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机的理论探讨和临床观察,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型的实质是邪发少阳。方法:通过对慢性乙肝中医病机以及对少阳证和和解少阳法的理论探讨寻找从少阳论治慢性乙肝肝郁脾虚证的合理性,从应用和解少阳法治疗慢性乙肝肝郁脾虚证的疗效观察来探讨其临床实际意义。结果:从中医病机分析乙肝病毒在人体婴幼期感染人体,此时稚阳未生稚阴未长,病邪直入伏于体内足太阴脾和足厥阴肝,患者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乙肝病毒持续感染的低反应状态,即现代医学之免疫耐受期,随着稚阴渐充稚阳渐长。达到一定程度后则脏邪还腑、阴病出阳从而出现肝炎的一系列表现而进入肝炎活动期,病邪从厥阴或太阴而出发于少阳或阳明。从症状看,慢性乙肝肝郁脾虚证与少阳证表现多有重叠,柴胡证涵盖了肝郁脾虚证,故应用小柴胡汤治疗是符合方证相对原则的。少阳病病机主要特点是机体阳气不盛处于少阳状态,汗吐下皆易损之,故禁汗禁吐禁下,和解法就是指当在清泄降浊同时大力升发少阳本气运行少阳枢机引邪外出。后世东垣在重于补土的基础上,亦重视保护和伸达少阳。喜用“风药”。真正理解了伸景和解少阳重用柴胡的意义,发展了仲景的和解方。2001年9月-2006年8月应用中药和解少阳法联合拉米呋啶与疏肝健脾法联合拉米呋啶比较治疗慢性乙肝肝郁脾虚证132例观察,治疗1年后治疗组E抗原转阴率、E抗原转换率、YMDD变异率治疗组70例中分别为31例(44.3%)、28例(40%)、3例(4.3%);对照组62例中分别为15例(24.2%)、13例(21%)、11例(17.7%),两组比较分别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肝肝郁脾虚型的实质是邪发少阳。  相似文献   

3.
风药是具有辛散升浮之性的药物,其辛散透达之性,不仅驱散外在风邪,又可透散内邪,配伍用于虚实诸证,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涉及内外各科。文章主要对疏散外风之风药的作用机理从升发清阳、风能胜湿、调节肝气、活血止血、透达玄府、祛风散邪、引经报使、辛以润燥及现代药理研究九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4.
以气、阴阳平衡学说、五行学说等角度为切入点,从整体观方面揭示乙肝病毒变异后的发病本质,挖掘温补正气法指导乙肝病毒变异后的补救治疗意义,指出本病以变异且活跃的乙肝病毒被再次诱发,且无力透邪外出之正气相对亢进,以致邪正持续激烈交争为特点,提出以温补因势利导为重,以驱邪直挫邪势为辅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5.
王辉  卢秉久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1):919-919
卢秉久教授根据多年的诊治经验 ,总结了一套从脾虚论治乙肝病毒携带的独特理论 ,而且从临床反馈的信息来看 ,疗效也颇为满意。1 病因病机乙肝病毒携带的主要病机是湿热毒邪不甚 ,蕴蓄体内 ,而被感者正气素虚 ,不足以抗邪 ,以致邪毒日久深入血分 ,伏而待发 ,在临床上不表现以明显的恶心、呕吐、厌油、高热 ,黄疸等急性乙肝病毒感染的症状 ,而是处于正气不足 ,邪毒留恋 ,缠绵不去的状态 ,故本病以正虚为主 ,正虚为感染病毒的关键 ,只有正气存内 ,才能驱邪外出。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脾虚则正气虚 ,所以 ,只有补益脾气才能从根本上…  相似文献   

6.
李福印 《光明中医》2003,18(3):19-20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 ,以中医辨证为基础 ,参考现代检验学指标 ,对乙型病毒性肝病进行分期治疗 ,常获满意疗效 ,今浅述管见。1 健脾补肾 ,祛除伏邪祖国医学认为 ,乙肝病毒属湿热疫毒之邪。若婴幼儿期 ,正气未充 ,先天禀赋不足 ,肾气素亏 ,后天失于调养 ,脾胃不健 ,则易感受湿热疫毒之邪。邪毒入里 ,伏于肝络 ,肝体反复受其克伐 ,肝阴血渐耗 ,致肝用失其所倚而渐虚 ,正不胜邪 ,其病迁延。若正常成人期感染HBV ,正气尚旺 ,即使感受湿热疫毒之邪 ,亦有力驱邪外达。因此 ,HBV携带者和轻度慢性乙肝的主要病机是脾肾气虚 ,正气不足 ,清阳不…  相似文献   

7.
“透热转气”治法为叶天士所创,因其在营分证治时所举,便被后人认为是营分证治则,本人对此有疑,试论如次。一、邪既人里,治非还表而出伤寒六经,三阳为表,三阴为里,治则迥别。太阳为表中之表,治以辛开腠理,温散寒邪于外。少阳为枢,邪在半表半里,治之和解其表里寒热,鼓动近里之邪外达。邪入阳明,寒邪化热,热者寒之,有经腑表里分。治经之证,寒而辛散,其邪除被寒药直折外,还可能因辛散而还少阳或再太阳以外解;腑证则治纯苦寒,从腑内下解。寒邪入里,三阴之证,皆里虚寒,治则温里补虚,使邪从内散而解,非必还表而出。温病卫气营血,卫气为表,营血为里,  相似文献   

8.
对于表证的治疗,辛散透解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治疗原则。《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之所以成为《温病条辨》开篇第一方,要点在于吴鞠通深得仲景制方之旨,加强了该方辛散透邪外达之力。  相似文献   

9.
亚急性甲状腺炎属于中医瘿痛范畴,目前中医治疗多从外感温热毒邪论治,病机强调从外而内发病,但是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法治疗效果不理想。从伏气温病理论更切合亚急性甲状腺炎发病特点,病机强调从内而外发病。伏邪之生:冬季肾藏精功能受损,外邪侵入,正气不足于拒邪,邪气不至立刻发病,潜伏于少阴,并郁遏于少阳三焦化热成邪;伏邪之发病:思虑、操劳过度或房事不节,更易暗损少阴阴精,春夏之季新感外邪又引动伏邪,颈前甲状腺肿痛为少阴鼓邪外出少阳的表现,表现出阴精亏损,热毒壅滞颈部的证候。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应以清解、透达伏气温邪为主,方以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汤为主化裁出亚甲汤治疗,辅以辨证治疗新感时邪,内外同治缩短病程,后期当兼顾内伤之邪,防止疾病反复。  相似文献   

10.
李瑛 《新疆中医药》2004,22(1):62-62
辛凉宣透法是将气味辛散,药性偏凉,具有透达作用的药物配伍应用,使邪从表向外透散的一种方法,多用于温病热入气分证。笔者运用本法治疗常见过敏性皮肤病获得较好疗效,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1.
亚急性甲状腺炎(SAT)是临床上常见的疼痛性甲状腺疾病,西医治疗本病多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及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只能短期控制症状且复发率较高。岳仁宋教授认为SAT发病与伏邪相关,基本病机为伏邪内藏少阳,待正气不足,外邪引动而发病,故治疗应根据伏邪的致病特点分期辨治。初期邪伏少阳,郁而化热,治宜清解伏毒、透发邪气;中期邪毒渐微,余热未尽,治宜和解少阳、宣透伏邪;后期气液内耗,邪退正虚,治宜透达气机、扶正固本。验之临床,每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2.
<正>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中医治法虽多,但实脾固本当为固根本、强正气、祛病邪诸多正治法中极为重要的一法,阐述如下。1实脾固本,缘于慢性乙肝之病机慢性乙肝病机复杂,但总体为正虚邪恋。《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金匮要略》云:"四季脾旺不受邪";否则,脾若  相似文献   

13.
少阳病成因,不外本经受邪或他经传入两种,本经受邪多因素体虚弱、抗邪无力、外邪直接侵犯少阳而成,或邪从经入腑。少阳病治疗得法,多枢机畅利,表解里和而愈;若失治误治则每致传经,或伤津而入阳明之腑。此外,尚有变生结胸、痞证及气血耗伤见悸而惊者。历代医家之和解少阳剂总以仲景大、小柴胡汤为肇基,师其法而加减化裁,使其疏利三焦气机,透达邪热,配清热药、化痰和胃药、补气药、调和营卫药、泻下药等,配伍方法既不违背少阳病禁下的治疗原则,又符合少阳兼夹阳明热结的客观实际,是治疗少阳兼夹病证与和解方剂配伍方法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热入血室,就其临床所见,多指妇女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若正值月经来潮或月经将净,甚或产后气血大伤之际,血海空虚,外邪余热乘虚而入,与正气相争,搏结于血室,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即称为“热入血室”。其治则,因血海本虚,不论是热被血截或邪热瘀阻胞宫,皆不可妄用破血之剂。若或热迫血行,亦不应一派清热凉血。以防滞邪外出,达邪外出为当务之急。肝经过腹环阴,从肝施治,但可透达血室之热,又可解少阳之郁。举提下陷之邪,清解内陷之热,清透兼施,扶正祛邪。其具体一治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条文相同。然温病学观点与之不同。如叶天士言:“如经水适来适断,邪将陷血室,少阳伤寒言之详翻……但数动与伤寒不同。仲景立小柴胡汤……。”说明伤寒虽为寒邪,但逐渐化热入里,且热邪初陷,证见往来寒热如疟状。治疗除针刺期门外(不用药),可用小柴胡  相似文献   

15.
亚急性甲状腺炎(后文简称"亚甲炎")是炎症性自限性疾病,在疾病后期病情易反复、迁延不愈,甚者会损伤甲状腺功能。岳仁宋教授认为甲状腺为人之少阳,易感风热邪毒发为少阳病。亚甲炎为温热邪毒侵犯甲状腺之少阳病,早期以邪实为主,后期主要为邪热未尽、正气亏损之虚实夹杂证。故亚甲炎后期当从邪伏少阳、余热未尽和正气亏虚进行辨证论治,以扶正补虚、和解少阳、宣透伏邪为治法,以小柴胡汤为基本方,风邪未出伤及阳位者合川芎茶调散,热毒未尽、郁而化热者合普济消毒饮,阳气亏虚、升举无力者合补中益气汤,壮火食气、气阴两虚者合竹叶石膏汤治之。  相似文献   

16.
温病学中的和法适应于温邪既不在卫分之表,又未结于阳明气分之里,而是介于表里之间邪郁于少阳,留连三焦,以及邪伏募原等证。温邪不在卫表,汗之损伤卫气,病证不属阳明之里,下之又徒伤胃气,惟宜和解表里,以宣通气机,透解邪热,以冀外解里和。温病和解四法不同于伤寒,其作用各别,清透少阳法偏于清透胆经郁热,分消走泄法着重宣展三焦气机,泄化痰浊,清透分消法是上两法合用,为和法之合法,开达募原法在于透达募原秽浊之邪。所用药物以清热不伤阴,清气不寒凝,轻平灵动为选药特点。  相似文献   

17.
<正>李伟林主任中医师为浙江省名中医,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工作30余年,应用中医药理论治疗肝病经验丰富,现将其运用茵陈芩连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经验浅析如下。1病因病机李主任认为乙肝属于乙肝病毒直接感于少阳半表半里,正气难以发挥祛邪的作用~([1])。邪伏少阳,感而不发,是乙肝早期症状,虚、瘀、浊、毒是乙肝的主要病  相似文献   

18.
温病透法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健勇  方凡夫 《河南中医》2009,29(11):1048-1050
温病透法立足于祛邪,适用于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它是一种因势利导、引邪外出之法。透邪的目的是使邪热向上向外透达而不至于内陷,透邪是防其内陷的手段,在透的同时要注意顾护人体的正气,养护阴液;祛邪外出,不但要给邪以出路,而且时机与方法也要正确。  相似文献   

19.
赵虎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9):53-54
辛散药物,味辛气薄,质轻而浮,具有开奏发汗,解表透邪之功效;历来被众多医家用来治疗外感六淫,邪在肺卫之证。笔者在临床上将其用于外感温热病的各个阶段,不仅用其解表、更取其透邪、泄毒之功而常获显效。现赘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小柴胡汤为邪留少阳之主方,因少阳经用药有汗、吐、下三禁,故用小柴胡汤以和之。方中重用柴胡轻清以透半表半里之寒,黄芩苦寒以清半表半里之热,生姜、半夏和胃降逆以开其气结,柴胡配生姜则肝脾之气升,黄芩和半夏使胆胃之气降人参、甘草、大枣益中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少阳邪解,必赖阳明水谷化精,脉气留经,则正气升达而邪解,故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贝由鲜龇街た梢钥闯?肝胆脾胃在病理(生理亦同)过程中相互影响,关系密切。 就肝胆来说,肝主升发,胆主降泄,互相配合,其经脉行于身之两侧,发病则可迫及胸胁,上至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