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马辉  顾庆华 《吉林中医药》2013,33(2):122-123
顾庆华教授认为,咽为胆之使,食管的通利功能受到胆的调控,胆病则失其调控之职,食管的通利功能下降,而胆与胃近邻,体类相通,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临床辨治分为三因:胃病及胆,当以治胃为先,兼顾通利胆腑;胆病及胃,当以治胆为要,兼顾和降胃腑;胆寒者,治以温胆和胃,胆热者,治以利胆和胃.总之,临证辨治胃食管反流病,从胆胃着手,以利胆和胃为原则,终获良效.  相似文献   

2.
李雪梅  林华胜  荣震 《河南中医》2012,32(1):115-116
胆汁反流性胃炎以胆邪逆胃为基本病理变化,以胆邪犯胃为主要证候,治疗宜降,宜升,宜通,久病宜调阴阳,降为降胆,降胃;升为脾升、肝升;通为疏通肝气、通其经络,使气机升降有序,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归属于中医"痴呆""呆病""健忘"等范畴,历代医家认为此病多以肾精失养,髓海空虚为主要病机,治疗多从脾、肾两脏着手,鲜有提及从胆论治。从中医学"凡土脏取决于胆"理论切入,以土脏与AD发病的关系为着眼点,并结合胆内藏精汁,助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胆主升清降浊,疏利中土;胆内寄相火,参与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和特性,阐述从胆论治AD的理论基础,以期为中医临床更加有效的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论胆用七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冰 《光明中医》2007,22(4):11-12
胆之功用并非仅主消化和决断两种.综合古典医籍,大致有七种:主藏胆汁,助肝疏泄;胆之为将,控制血运;胆气旁通,防御外邪;胆主决断,调和五志;胆主决断,以决谋虑;胆为少阳,心肾之会;通达阴阳,升脏之气等功用.本文对胆用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总结徐景藩治疗胆胃同病的经验。从胆胃生理、病理论述胆胃相关性,认为胆胃在气机升降调节和饮食消化吸收方面关系密切。运用中医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审证求因,提出胆胃不和、气机上逆是胆胃同病的主要病机;治疗上注重胆(木)与胃(土)相和,以疏、降、和为大法,注重配合清、化、补、升诸法,辨证准确,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十一脏取决于胆”,语出《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脏象何如?……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十一脏取决于胆,历代注释不一,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胆主决断作释:如王冰说:“然胆者,中正刚断无私偏,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王氏以胆主决断作释,颇具启示,然尚须进一步阐发。二、以胆主春生之气作释:如李东垣说:“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  相似文献   

7.
张士卿用蒿芩清胆汤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振尊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11):472-472
吾师张士卿应用蒿芩清胆汤治疗小儿外感风热或风寒夹有内伤乳食之发热 ,常获满意疗效 ,现介绍如下。蒿芩清胆汤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由青蒿、黄芩、竹茹、半夏、碧玉散 (青黛、滑石、甘草 )、赤茯苓、枳壳、陈皮组成 ,书中言 :“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合为一经 ,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 ,一发于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湿热郁 ,则三焦气机不畅 ,胆中之相火乃炽。故以蒿、芩、竹茹为君 ,以清泻胆火 ;胆火炽 ,必犯胃而液郁为痰 ,故臣以枳壳、二陈和胃化痰 ;然必下焦之气机通畅 ,斯胆中之相火清和 ,故又佐以碧玉 ,引相火下泄 ;使以赤苓 ,俾湿热…  相似文献   

8.
“胆胀”一词,出自《灵枢·胀论》“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类似现代医学之胆系病变.胆胀为腑胀之一,胆属六腑,又司奇恒之职,六腑以通为用,笔者近8年来以清下法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口径胆肠吻合术的新方法 ,以降低胆肠吻合口狭窄与瘘的发生率。方法对32例应用胆肠套叠缝合法行小口径胆肠吻合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无术后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发生;反流性胆管炎的发生率为6%。结论胆肠套叠缝合法有效地避免了小口径胆肠吻合术术后吻合口瘘与狭窄的发生,解决了小口径胆肠吻合临床操作困难的问题,在临床上切实可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胆胀”病名首见于《内经》。《灵枢·胀论》曰:“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清·沈金鳌曰:“胆病多寒热”。现代医学中胆囊炎、胆石症属此范畴。由于肝在胁下,胆附于肝,经脉相通,互为表里,故起病常相互累及。笔者治胆胀之症,每从肝胆并治,颇能显效,现举隅如次。一、疏肝利胆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动而主疏泄;胆为中精之腑,内藏胆汁,其气以通降为顺,肝之疏  相似文献   

11.
根据乳房的生理病理,探讨从心论治乳病。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功能正常才能对五脏六腑有所主,保证气血、经络、脏腑的正常运行,维持乳房正常的生理功能?若心失所主,则十二官危,脏腑失调,从而致生乳病。强调治疗中一方面可据证从心论治,另一方面可从古今心理疗法医治。  相似文献   

12.
总结杨继国教授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经验。杨继国教授认为本病多因六腑虚弱所致,六腑通降失调是其基本病机,以补益肠胃、通降六腑、疏肝安神为选穴原则,运用针刺与脐灸联合治疗。针刺以捻转震颤催气手法为主,脐灸针对六腑虚弱,补脾益胃,调和六腑,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六经辨治之法,与脾胃病息息相关,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脾为五脏之本,行气于三阴; 胃为六腑之本,行气于三阳; 人体的营卫、体内阴阳,均靠脾胃后天的生化来补充。在气机生化理论中,少阳为三阳之枢,少阴为三阴之枢,故经络病变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影响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导致胃脘痛的发生。本文从六经理论出发,可得出胃脘痛六经辨证规律,胃脘痛病在太阳,可从水饮内停证、上热下寒证、痰热互结证、寒热错杂证论治; 病在阳明,可从阳明热盛证、阳明腑实证论治; 病在少阳,可从胆热犯胃证、阳明里实证、胃气不和证论治; 病在太阴,可从邪陷太阴,中焦气机不和证论治; 病在少阴,可从胃热壅滞证、肝胃气滞证论治; 病在厥阴,可从寒热错杂证、血虚寒厥证论治,临床上应注意分经论治,因人而异,辨证论治,从而达到治疗胃脘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妮娜 《中医药学刊》2010,(5):1081-1083
对"十一脏取决于胆"的理论内涵进行讨论。总结历代医家对本句的注解及发挥,认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之说不能被轻易否定,此句不仅有其理论依据,而且也可经临床证实其合理性;其含义不可仅仅理解为"胆主决断,即是将胆推到了人体脏器主宰者的高度。"还应从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角度来理解。另外浅议胆既是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府,人体所有脏器中何以仅此一胆有此种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肝与脾的生理及病理关系,肝病如何传脾,如何实脾等方面浅析《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含义,同时以脏腑虚实及五脏生克制化为原理,推论出五脏虚实的相应治疗法则,为脏腑虚实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以经脉穴位与脏腑间存在相对特异性联系的理论为出发点,查阅2000年~2011年CNKI数据库文献和近10年PubMed数据库,系统分析基于正常或疾病动物的经穴与脏腑器官相关性的研究情况,发现此时期研究有许多突破性进展:1)在神经介导效应方面,神经传入通路拓展到低位脑干-延脑孤束核,实验技术开始采用单个神经元放电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2)针刺对脏腑功能的调节效应方面,突显出穴位特异性效应和效应机制的研究,并且发现经穴对相关脏腑功能的调节与脏腑组织形态学变化有关,与效应物质的活性、含量、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有关,与效应物质的荧光强度变化有关;实验已开始应用分子生物学、透射电子显微镜、荧光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成像等技术。此时期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未来经穴-脏腑相关的研究和临床诊治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安辰  王蕾 《中医药信息》2014,(5):116-118
脑为元神之府,虽独居身之高巅,但与脏腑联系密切。若脏腑病,津停血滞,易使痰瘀内生,影响脑之功能,导致多种脑病的发生。常见脑病如眩晕、头痛、中风、痴呆等皆可因于痰瘀为害,临床上仔细辨别痰、瘀及痰瘀的存在,根据不同证型予以不同治法。  相似文献   

18.
模型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新五脏"为胰、肾、肝、脾、肺,"新五腑"为肠、膀胱、胆、胃、心,"新五脏~新五腑"在舌体上分布于与之相对应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中医理论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血脉而藏神。文章试图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探讨心气虚证。从而探讨心主血脉、藏神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论气虚是艾滋病的基本病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虚则使脏腑组织的机能减退。艾滋病潜伏期可长达数十年,病程漫长,故"久病伤气"十分明显,治疗时重视补益元气是必要的、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